瓦罐墳有多殘忍?孝子將60歲母親關進墳中,送一次飯加一塊磚

2020-11-20 曾琳說美食

中國有句老話,「一切美德中孝順第一」這意味著,作為孩子,一個人必須孝順父母,並且必須始終優先考慮有愛心撫養自己的父母。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孝道是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孝」這個詞由上半部分的老字和子字組成,意思是「孝」是孩子的基礎,是我們的責任。然而,古代的孝道與現代社會有很大不同,甚至讓人感到毛骨悚然。這種孝道就是陶罐墓。一般來說,當母親60歲時,她會把母親放進墳墓裡,每頓飯加一塊磚,直到墳墓被封起來。

封建陋習「土鍋墳」,父母的恩情就像一磚一瓦堵墳。

這種殘酷的壞習慣不僅在我國存在,在韓國、日本等國家也很正常。在當時的社會中,越是遵循這種壞習慣的人,就越孝順。然而,這不全是孩子們的問題。當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必須主動來到墳墓前生活,否則他不會愛他的孩子。許多人可能不理解這種壞習慣的真正含義,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理解他們在這種壞習慣中有多無助。

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沒有現在豐富。許多家庭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他們整天生活在飢餓中。在這種情況下,失去勞動力的老人成了累贅,對他的家庭或國家都沒有意義。他不應該在家裡被他的孩子毆打和虐待,他應該主動住在墳墓裡,以免礙眼。這些壞習慣並沒有侵蝕每個人的精神,許多人不願意這樣對待他們的父母。但在統治者的強迫下,這些人會這樣做,即使他們無法忍受。

日本「棄舊如舊」的壞習慣一旦人們失去了道德感,就會變成沒有感情的動物。

在古代,日本和其他國家也有一些帶有封建思想的壞習慣,如最殘酷的「棄舊」壞習慣。在日本,有一座名叫「沂沭山」的大山。根據日語的解釋,這座山的真正含義是「拋棄母山」。這座山與日本的封建陋習有很大關係。據說當日本的老人到了70歲時,他們會被他們的兒女從他們的母山帶走。然後他們將被從山頂的懸崖上扔下去,留下老人死在深山裡。因此,多年來,這座山充滿了深深的骨頭,所有這些骨頭都是被兒女遺棄的老人的骨頭。因此,他們視天為物,視地為床,安眠在山腳下。

至於這種壞習慣的出現,日本稱之為祭山。除了買不起家裡父母的食物,它還想用這種方式向山神獻祭,祈禱山神能讓來年的莊稼收成更好。無論哪個國家,這些不良習慣都完全符合孝道的含義。他們的行為甚至違背了人類的基本道德,完全喪失了人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和動物之間沒有區別。他們所做的只是為了生存。人類和動物之間最根本的區別是人類有道德感。如果人類沒有道德,那麼他們和動物沒有什麼不同。

相關焦點

  • 「瓦罐墳」習俗多殘忍?孝子送60歲母親入墳,每送1次飯就加1塊磚
    「養兒防老」一直都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中歲傳承下來的觀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對應的便是「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將自己的孩子 拉扯大,含在嘴裡怕壞了,握在手裡怕摔了,很是寶貝,孩子在父母老了後,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讓父母得以安享晚年,這大概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承」。
  • 瓦罐墳:送一餐,砌一磚,「棄老行為」也是一種孝道
    說之前,我想先講一個歷史上「瓦罐墳」的傳說。 「送一餐,砌一磚」的瓦罐墳 原始社會時期,有一種習俗叫「瓦罐墳」。它是怎麼回事呢,與史書上「六十不死活埋」一個道理。家裡的父母活到六十歲時,不管身體是否硬朗,都要採取「瓦罐墳」的方式處置掉。
  • 農村「活死人墓」:吃一餐加一磚,封建社會的可怕習俗
    故事發生在古代,因為戰亂或者旱災等原因,糧食不夠,所以張三按照當地習俗將自己年邁的父親送進了花甲墓,這樣的墓是未封閉的,張三每天給父親送一頓飯然後在墓口加一塊磚,直到墓口完全被封閉後就不再送飯,這樣活死人墓就徹底變成了墓。
  • 盡孝為大的古代社會,一段殘忍的喪葬文化,曾出現過「棄老」行為
    01但是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而人類亦是如此。在倡導孝的古代,就有著公然違背孝順的事情發生,比如活埋、活葬親生父母。瓦罐墳,一種將老人活生生餓死的惡習,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被世人所了解。根據當地人的描述,這種窯還有一個名字——「自死窯」,在古代,人們年滿60歲以後,就會被自己的親生兒女送到這些地方來。兒女們會在他們生命徹底結束前,一天送一次飯,加一頁磚,直到老人們徹底死去為止!老人死後,兒女們會將他們的屍體移出來進行二次埋葬。
  • 紀錄片中國工廠:外出打工19年,我爸最想回家上一次墳
    第一集中有一位人事經理老潘,外出打工14年,清明節沒回老家掃過一次墓。母親彌留之際,老潘所在的工廠車間進了泥石流,足有20公分深,身為經理的老潘帶著員工搞清理走不開,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等到老潘要退休的最後一年清明節才終於請到假回了老家。在父母親的墳上,淋著小雨,老潘眼眶通紅,認真地叩了三十多個頭。
  • 上墳發現母親墳被掀,村支書解釋墳太高了,兒子怒:墳給拆了,家屬連...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母親的墓碑去哪兒了?還能飛了不成?據漩渦視頻消息,近日,陝西的小王抽空回家上墳,卻發現母親的墓地被掀了。要是小王不說,身邊人居然誰都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墳給拆了,家屬連知道的資格都沒有嗎?"7月19日,陝西安康的小王終於抽出時間回一趟老家。前不久,小兒子剛剛做完手術,小王就計劃帶著兒子回家去母親墳前報個平安。結果回到老家卻發現,一地狼藉。
  • 遊墳(走墳)的意義
    據傳:庫法有位虔誠的人叫拉比爾.本.胡塞目,他在自己家中挖了一個墓穴,每覺得自己心硬時,便進入墓穴,逗留一段時光,然後朗誦此節經文:「我的主啊!求你讓我返回人間,也許我能借我所遺留的財產而行善。」(《古蘭經》23:99)他一次次 這節經文,然後他對自己說:「拉比爾啊!我已經讓你返回到人間,那麼你就行動吧!」
  • 兒子上墳發現母親墳被掀,墓碑被人踐踏,村支書解釋墳太高了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母親的墓碑去哪兒了?還能飛了不成?據漩渦視頻消息,近日,陝西的小王抽空回家上墳,卻發現母親的墓地被掀了。要是小王不說,身邊人居然誰都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墳給拆了,家屬連知道的資格都沒有嗎?"7月19日,陝西安康的小王終於抽出時間回一趟老家。前不久,小兒子剛剛做完手術,小王就計劃帶著兒子回家去母親墳前報個平安。結果回到老家卻發現,一地狼藉。
  • 程序人生:35歲又怎樣?年齡不是問題,技術不是壓力!
    35歲好像是一個門檻,有點像歷史上一段不怎麼知名的事件——「六十花甲子 」,又叫「瓦罐墳」,據說某個地方,老人到了60歲,親生兒子就是在外面挖一個容得下一個人躺下的「活人墳」,把老人背到墳裡,孝順的每天送一頓飯,然後加一塊磚,直接把墳口全部堵死。不孝順的可能一頓飯都不會送。不過,最好後,都會活活的餓死在裡面。
  • 傳統文化中修墳立碑有什麼講究?
    傳統文化中修墳立碑有什麼講究?我是大夫覺成,歡迎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01修墳有什麼講究?一、什麼時候需要修墳?用蠟燭點燃三炷香,插入香爐中,擺上各式貢品,貢品數目為單數。5.修墳動土的時間要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進行,不能在陰氣較重的時間內進行。6.小孩、孕婦、有病的人不能參加修墳。7.
  • 兒子夢見死去的母親說房子漏了,丈人說:去看看你母親的墳
    張倫出生在農村,父親早逝,母親一人將他拉扯長大,終於盼到了張倫娶妻生子,可是還沒享過幾天福,就突發急病去世了。張倫在一家鋼廠上班,由於工作的原因,張倫被抽調外地工作,張倫琢磨,既然父母都不在了,家裡除了妻兒一點牽掛都沒有,與其過著兩地分居的日子,還不如帶著妻兒一起走。就這樣,一家三口去了外地。
  • 看墳知死因
    左有水纏男富貴  右有水纏女旺興。白虎山頭似貓兒  回頭看穴口銜屍。感謝關注公眾號  中國風水研究會。微信搜易經天下  微信搜北緯風水。  定主兒孫被虎咬  時師速速報人知。墳向路叉主瘖啞  墳向路弓出駝瘸。墳向墩石墮胎瞽  墳向赤黃吐紅郎。墳向水溝招咳嗽  墳向天罡克長房。墳向孤曜中房走  墳向掃蕩小離鄉。
  • 同樣是管虎+費振翔,為什麼《怒晴湘西》比《黃皮子墳》靠譜這麼多?
    畢竟,管虎+費振翔的製作組合,在《黃皮子墳》上已經栽過一次跟頭,網友至今心有餘悸。加上盜墓題材拍攝起來有難度,以及幾部鬼吹燈系作品豆瓣評分不佳,接連透支觀眾的信任,使得即便擁有人氣開掛的潘粵明挑大梁,觀眾對《怒晴湘西》的成色依然要打上問號。
  • 「墳後不見藤纏樹,墳前不栽桃花木」是一句農村老話,有道理嗎?
    一、墳後不見藤纏樹「藤纏樹」在農村的山坡上很常見,只要走進荒坡荒山,隨處就可以看到很多藤狀的植物纏繞在樹枝上生長,看到這種現象,我一般都會想起電影《劉三姐》裡的一句歌詞「世上只有藤纏樹,那有樹纏藤」呢。
  • 97歲臺灣抗戰老兵被迫抗戰,闊別家鄉77年,母親墳前祭拜失聲痛哭
    97歲臺灣抗戰老兵被迫抗戰,闊別家鄉77年,母親墳前祭拜失聲痛哭。眾所周知,1931年,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我國東北地區,並且成立了偽滿洲國。後來,日軍陸續製造多起事件。終於在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了盧溝橋事變,於是,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華戰爭,一共歷時了14年之久。
  • 穿越千年的吃貨:文藻墓中一桌飯,樂昌墳裡半罐蟶
    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這是一座五代十國古墓裡的字。前半句顯示了「墓主」的豁達,知道古往今來,埋得再深的墓,也將是後人眼中的文物。五百年,墳上墳。不過,此墓屬於特異,絕大多數被發現的古墓,都是有主人的。中國古代事死如生的觀念,過世之人,仍被認為,應該並且可以過上與生前類似的生活。之所以不說一樣,乃因活著的人生,實在太過於豐富多彩,不可能全部帶到地底裡去,因此,只能把基本的帶上。
  • 《半墳半獸》:宗土的魂魄在盤旋
    本屆大會年度主題為「生·活」,將於2020年10月17日-19日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行。影視BIGGERONE作為官方合作媒體也將帶來系列報導。 這幾天我在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看了近十部紀錄片。這些紀錄片來自不同國度,風格各異,但目前只有《半墳半獸》給我帶來一種獨特的觀影體驗與映後沉思。
  • 瓦盆,瓦罐
    在古代,黑陶製品(也稱瓦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使用特別廣泛,瓦盆、瓦罐、瓦甕子、瓦燈臺、瓦蒸籠、瓦帽盒……瓦姓家族,林林總總。因此賣瓦盆瓦罐這個行業自古就有。這個行業最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根扁擔——大翹、長把扁擔。用這種扁擔挑重擔,既挑得多,又相對省力氣。還要配置兩個貨架,就是做兩個方形木框,在木框上穿兩根繩,這是用來盛放瓦盆瓦罐的。賣家挑著擔子顫悠悠地走街串鄉,到處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