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瓦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器具,最早的瓦罐是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出土的製品,距今已有八千多年歷史。唐代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中寫道:「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子孫。」意思是說,不要嘲笑種田人家陳舊的陶製酒器老瓦盆,從長輩的爺爺至晚輩的兒孫都是用它盛酒的。
瓦盆瓦罐,也叫陶盆、陶罐。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陶器,什麼是瓷器,統而言之把這種器物叫做「陶瓷」。其實,陶和瓷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陶器是用粘土燒制,質地較軟,表面粗糙,容易破裂。用小刀在表面一划,就能劃出道道來。瓷器,則是用特定原料——高嶺土燒制,質地細膩、堅硬,表面塗有釉層(有的內面也塗有釉層),釉層上大多還畫有彩色的花鳥蟲魚或人物,製作精細,摸著光滑,看著雅致漂亮。
在古代,黑陶製品(也稱瓦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使用特別廣泛,瓦盆、瓦罐、瓦甕子、瓦燈臺、瓦蒸籠、瓦帽盒……瓦姓家族,林林總總。因此賣瓦盆瓦罐這個行業自古就有。
這個行業最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根扁擔——大翹、長把扁擔。用這種扁擔挑重擔,既挑得多,又相對省力氣。還要配置兩個貨架,就是做兩個方形木框,在木框上穿兩根繩,這是用來盛放瓦盆瓦罐的。賣家挑著擔子顫悠悠地走街串鄉,到處叫賣。還要備置一根「踮棍」,走一段路,累了,就用踮棍頂住扁擔歇歇肩。
賣家放下擔子,從貨架上取下大大小小的瓦貨,擺在地上,唯恐沒人光顧,一隻手端起一個瓦盆或是瓦罐,另一隻手撿起一小塊瓦片「咣!咣!咣!」地猛敲,這一招很靈,不一會兒就會吸引不少人前來購買。
兒時,雁北幾乎家家都有瓦盆和瓦罐。那時的瓦盆和瓦罐很便宜,一兩毛錢就能買一個,這東西易碎,但人們不計較,碎了就再買一個,街上賣瓦盆的有的是。
瓦盆和瓦罐都是有型號的,大小不同。俗話說:賣瓦盆出身的,一套一套的。原意是說這瓦盆和瓦罐大小成套,後引申為能說會道,說話有條理。
早年間,瓦盆是雁北人居家過日子的必備品,需求量很大。那時,一般人家買不起銅盆、搪瓷盆、瓷盆,大部分都買瓦盆用,哪家都有四五個瓦盆。瓦盆按大小用途不同:大的70多釐米口徑,叫大盆,二盆和三盆口徑依次縮小,可以套在一起。在北方,大盆多用於洗衣裳、磨山藥粉子,二盆多用於洗臉、洗腳、和面,生豆芽、搋糕;三盆盛菜盛飯,也叫飯盆。記得得勝堡辦事宴,都在當院擺一個二號瓦盆,用來放醋。幾十斤醋當天就能見底。
舅舅家盛飯和盛粥都用瓦盆。記得兒時我去舅舅家,一天黑張吃的是稀粥煮山藥蛋,表姐為了在姥姥面前表現的好一些,妗妗剛剛盛好的一盆粥,她就去端。結果那盆太燙了,表姐沒端住,跌在了地上。盆摔碎了,稀粥濺到了表姐的腳梁面上,把皮都燙掉了。全家忙成了一團。舅舅罵,妗妗心疼地找出黑醬來抹,好在後來表姐的腳上沒留下瘢痕。
瓦罐一般是用來盛水的。那時也沒有什麼涼水杯,幾乎家家都是把水燒開了,倒在瓦罐裡,晾冷了再喝。舅舅們下地的時候,妗妗或表姐常給他們送飯送水。盛夏晌午時分,一手挎著籃子,一手拎著瓦罐。瓦罐裡裝著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涼水。因為那瓦罐能保溫,妗妗把水送到地裡的時候,那水還是涼的。晌午正是最渴的時候,舅舅捧著瓦罐使勁地喝水。那冰拔涼的井水清爽甘甜,有如甘露滋潤著喉嚨,喝完了水,渾身又充滿了力氣。
一次表哥給割地的父親送飯回來,一路小跑,一不留神摔破了手中的瓦罐。他不敢出聲,悄悄地收拾好瓦罐殘片,回家戰戰兢兢地告訴母親。母親責怪他咋這麼不小心,又得破費幾毛錢!那時候別說幾毛,就是幾分錢也來之不易啊!細心人家,一件陶器可能會用幾輩子,直用得烏黑錚亮。
瓦罐還可以用來做尿罐子。在兩個耳朵上栓上繩子,晚上拎進屋,早上拎出去,這也是家家必備的。
說起瓦盆瓦罐的好處來還真不少,夏天用瓦盆盛粥,隔夜都不餿;瓦罐內保存雞蛋,既能防鼠,還能保持新鮮。大的瓦罐還可以用來挑水,也可以擔尿糞。總而言之,瓦盆瓦罐在那個時期的用途非常廣泛。
製作瓦盆瓦罐的泥土一般都是從河道裡挖出來的,土曬乾後用篩子慢慢篩,將篩出的土塊碾碎,雜質也要一點點挑出去,剩下的細土才能用。把土和成了泥還不行,把泥變成能做瓦盆的泥劑子,需要用腳反覆踩上幾十遍才行。在拌了水的泥土裡轉著圈踩,發出「咕嘰咕嘰」的聲響,小時候我最喜歡看匠人做泥瓦盆。
一般踩泥的活都由徒弟來做,踩過的泥交到師傅手裡。師傅那道工序叫「掌桌」,就是在輪盤上把泥坯「擼出」盆的形狀;然後是「貼桌」,對成形的泥盆進行修邊、打磨;再往後是「供桌」,就是把泥盆拿出去晾曬。泥盆最終被擺放到窯裡燒制,燒到一定時間後出窯。如果要製作禮品花盆,還要將花盆外表打磨,塗抹石灰粉,燒制後會出現黑陶般油亮的效果。
燒制瓦盆瓦罐是一門養家餬口的手藝,一個村上如果能有這樣的手藝人,開一個燒瓦盆的窯場,村上社員工分的分值就會提高。這些手藝人多是新中國成立前從黃泛區逃荒來的,憑著下苦的手藝,在雁北農村安身立命。
關於瓦盆瓦罐的故事很多。1964年,大同市派來的「四清工作隊」進駐了得勝堡。一天,一個「四清工作隊」的隊員來五舅家借盆子,說是用來搋糕。五妗妗說:「盆讓人借走了。」小楊看到門背後立著個瓦盆,以為是五妗妗怕盆打破,故意不肯借,就說:「大嫂,保證不打壞你的盆,做完飯就還你。」五妗妗說:「小同志,我家確實沒盆了,不騙你。」小楊借盆心切,一貓腰把門背後的瓦盆拿了就走,邊走邊嚷:「大嫂放心,一陣陣兒就還你。」五妗妗急得大叫:「同志,不能用,尿盆!尿盆!」小楊誤聽成「要盆!要盆!」回頭向五妗妗敬個禮說:「不用要盆,一會兒我就拿回來啦!」突然,一位姓王的大爺走過來,問明情況,立即回家拿了個新瓦盆,追上小楊,把那個盆換了下來,並告訴小楊:「不是大嫂不肯借,那是尿盆,拿它搋糕萬萬不可。」小楊驚訝地聽完後,看著手上的新盆,向王大爺連連致謝。
那時,四清工作隊還常給一些五保戶給擔水。可是,得勝堡的水井很深,那些在城裡長大的青年,都不會用瓦罐從深井裡提水,瓦罐往井裡一晃蕩,就碰在井壁上打破了。一連打壞了三個瓦罐後,同志們都默默地掏自己的錢作了賠償。當一位同志又借來瓦罐準備往井裡放時,隊長在井臺上出現了,他一把奪過瓦罐,命令道:「你們誰也不準上井臺,五保戶的水都由我來負責。」隊長說:「你們已打破三個罐子了,再這樣打下去,水沒有擔成,你們那點津貼費都賠光了。」於是工作隊員給五保戶擔水的事才算畫了個句號。
雁北農村喪事的風俗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摔瓦盆。昔日雁北城鄉家裡人去世後,都將瓦盆置於靈前,讓前來祭拜的親友,將祭燒的紙錢放在其中點燃。且在兇事期間,紙灰不能倒掉。有紙灰越積的多,子孫愈旺盛之說法,故而此盆子又叫「紙灰盆子」。
起靈時,由死者的長子將瓦盆置於頭頂,雙手扶住。行至路口時,由主事的從其頭頂取下盆子,朝地上提前準備的磚頭上用力一摔(父死用左手摔,母亡用右手摔),摔得碎越好。此舉叫摔瓦盆,摔老盆,摔喪盆,摔屍盆或摔火盆。摔盆一般由來完成。
盆子代表著什麼?古人吃飯不必碗,而是一種陶瓷盆子。認為此盆是離世的人去天堂吃飯的碗,而且裡面燒的紙灰越多,亡者到在陰間的「錢」越多。以期在等待轉世的這段時間裡豐衣足食。
準備瓦盆也是有講究的,瓦盆不能太大,過大不易摔碎,這樣對子孫不利,通常瓦盆的直徑約20釐米。
瓦盆買來後,由死者的晚輩(兒子輩、孫子輩)按長幼次序在瓦盆底部鑽孔,晚輩越多鑽的孔也就越多,鑽孔越多則意味著老人福氣越多(多子多福)。有的地方還要求男性順時針鑽,女性逆時針鑽。
如果某個子孫遠在外地不能回來奔喪,則需要其親兄弟、親叔伯代替鑽孔。也就是說只要是老人的子孫輩都要在瓦盆上鑽孔,當然外嫁女是不用鑽孔的,因為已經是別家的人。
據傳,每個人死後去陰間,閻羅要求用瓦盆把在陽間所用過的髒水喝完才行。有個孝子聽到此說,就在瓦盆下面下鑽了一個洞,便於親人在陰間喝髒水時,髒水都從洞中漏掉,使親人免受其苦。後來其他人看了也紛紛效仿,都在瓦盆上鑽洞。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後會踏上黃泉路,途中要經過忘川河、奈何橋、望鄉臺等地方,望鄉臺旁有位傳說中的孟婆,孟婆給每一位亡靈一碗孟婆湯,喝完就會忘記塵世中的一切。子女們不希望死者把在世的親人忘掉,因此才會在瓦盆底部鑽上許多孔,這樣不但可以把孟婆湯漏去,還可以讓死者在冥冥之中庇佑子孫歲歲平安、家旺業旺。
雁北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有的地方出殯時不摔瓦盆摔瓦罐。也要求在瓦罐上鑽洞,依據大同小異。
其實,不管是摔瓦盆摔瓦罐都是一種告別儀式,讓亡靈安心地離去,讓後輩也感到慰藉。這不是迷信,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
如今,那些粗糙卑微而又易碎的瓦盆、瓦罐等物品早已被瓷、不鏽鋼、鋁、塑料等製品代替。即使在雁北農村的老戶人家也很難發現瓦盆、瓦罐了。但在農貿市場還能買到泥做的花盆和養魚盆,據說用瓦盆養花,易吸水保持泥土不乾燥,不用經常澆水。用瓦盆養金魚,金魚不易得病。
瓦盆、瓦罐是老祖宗我們給留下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陪伴著我們的先人走過了數千年,經歷了無數次的歷史變遷。現在它已遺留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後記:
瓦缸,陶製,底小口大的容器。宋·梅堯臣《和韻三和戲示》「笭箐畫蛤瓦缸醅,海若淮壖各寄來。」明·黃澤《漁父》「新蓴長葉鱸漸肥,瓦缸酒熟銜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