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知危言聳聽的奇談怪論見鬼去吧
——明公海洋
現在的公知們,動則就搞一些危言聳聽的內容出來,主要目的就是想譁眾取寵,殊不知偏離了事實,歪曲了事實,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當人們認清事實之後,醒悟之後,自然會唾棄的,但其危害仍不可小視。
公知製造危言聳聽內容,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把歷史歪曲一番,XXX事件的真相,XXX人物的沉冤等等,請問史學界公認的事件或人物,難道竟不如你一家之言清楚?二是把近代的偉人和典範人物進行矮化醜化,憑臆想杜撰一些所謂揭密內容,暴露什么子烏須有的隱私,試問根據在哪裡?三是放大敏感事件,綁架誤導輿論,把一個突發事件,按照自己的所謂合理想像,任意擴大化,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把簡單問題複雜化、陰謀化。四是指桑罵槐,含沙射影,利用一些文字戲法,玩弄百姓感情。五是直接製造未來的悲觀預測,什麼今年是最近年份最好的年份,明年將更加艱難,什麼泡沫即將崩盤,什麼把錢袋子捂緊一點,什麼好日子結束,緊日子苦日子來臨。
公知的言論大致歸納為這五大類,往往這樣的內容,會吸引人們的眼球,對於沒有辨別能力的人來講,相信了,或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樣社會時刻存在著一股又一股冷風陰風妖風,且混淆視聽,嚴重危害社會風氣。
其他危害暫且不講,作為納稅人來看,這些公知的言行嚴重危害經濟建設,誤導市場消費意識。經濟本身就是一個流動性的發展,消費意識被誤導之後,流動性就會減緩,從而阻礙市場發展。
作為納稅人呼籲,經濟環境需要積極的正能量,不懂經濟而又裝懂的公知不要製造危言聳聽的負能量,不要胡亂預測,不要自以為是什麼「磚家」,不要以為是什麼「教授」,把自己所謂的「思想」,傳播到社會上,不僅嚴重影響社會投資積極性,而且嚴重影響企業家的信心,甚至影響企業家的判斷。
公知散發的負能量,會引起經濟領域的一些怪現象,聽了公知的話,一些人會提著錢袋子觀望、徘徊,沒有主見的企業家會沒有信心,無法判斷,裹足不前。
同時,我們強烈要求,公知深入到社會經濟底層進行調研,看看企業家們是怎樣在生存怎樣在奮鬥,你們有寫文章的本事,就嘔歌他們讚美他們,給他們鼓勁,把他們的感人故事挖掘出來,把他們的訴求反映出來,請你們不要完全是憑空臆想,以對經濟的一知半解,發表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言論,誤導納稅人,要全面、客觀反映經濟發展形勢,要實事求是地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設性意見。當然大多數的公知不可能轉變,但我們應該對公知有所制約,輿論上要對公知大膽揭露,形成全社會自覺對他們抵制。
提到實事求是,毫無疑問,我們黨中央國務院所制定的政策,是站在宏觀角度,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上,站在百年目標的高度,經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經過深入的實踐調查而制定的。正確的輿論導向應該是圍繞黨和國家的決策,鼓幹勁、樹榜樣、立大志,給經濟環境輸入正能量,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黨和國家提出要強化內循環經濟,本來就是正確的決策,而一些公知,說什麼沒有新意,不就是自力更生嗎?來一些冷言冷語,甚至說一些十分消極的話。新中國經濟經過七十餘年的發展,現在的內循環經濟已不可同日而語,可挖掘的潛力很大,可以說挑戰與機遇並存。
實事求是的精神,是我們的傳家之寶,全社會都該繼承發揚,但是為什麼一些公知卻披著實事求是的外衣,行不可告人的勾當。我看過一些公知的文章,認識何其膚淺,除了賣弄筆墨、傾洩消極因素之外,沒有任何意義,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實事求是精神。
現在處於自媒體時代,給公知的一些不適言論,提供了『土壤』,這不是允不允許有不同聲音的問題,而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不同聲音。而有不同聲音也是促使整個社會有積極的共識,才能形成積極的正能量。
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社會生活水平沒有現在好,技術沒有現在先進,經濟沒有這麼發達,就憑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的空前積極能量,搞出了上至高科技的原子彈、衛星上天,下至工業門類的建全、八萬個水庫等各條戰線的輝煌成就,而現在生活好了,不能沒有那時的精神力量,不能沒有激情。
現代社會,不能讓大寨光輝越來越暗
所以對公知這樣那樣的奇談怪論,必須堅決反擊和抵制,按民間的說法,公知站在旁邊說『二話』,擾亂民心愚弄民心,意義何在?居心何在?對公知現像是該整治了,不能讓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讓公知危言聳聽的奇談怪論見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