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羅翔被罵:從群捧到群嘲,「公知」怎麼了?

2020-09-11 塵字書

01

2009年4月2日,成龍主演的黑幫片《新宿事件》登錄影院。然而,擅長動作打戲的成龍卻並沒有再在影片中展示他不凡的身手,而是扮演了一個不會武功,有點老好人的角色,顛覆了觀眾的印象。

但大眾絕不會想到,成龍的「轉型之旅」才剛剛開始。

4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盛大開啟,成龍作為中國電影協會副主席出席了會議,並留下了引起軒然大波的發言。


當被問及電影審查、管制方面的問題時,成龍直言不諱地說道∶「我們中國人是需要管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成龍的言論發表後毫無意外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親自上場,痛陳成龍此言的謬誤所在。

這些人中不乏冷嘲熱諷,說自由對於某某來說是昂貴的,也有不考慮自身素質,直接開口大罵。總而言之,一眾言論的矛頭均指向「不自由」三個字。

而在這些為了圍攻成龍而生的文章中,有一篇引起了公眾特別的關注,這篇文的名字叫《像成龍一樣學會揣摩聖意》。



寫下這篇諷刺意味滿滿文章的人,叫韓寒

而和韓寒一道的那批人,在當時共同享有一個光輝滿身的頭銜——公知。

02

2004年,《南方周末》發布了自行評選的50位影響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當時在榜的人物有些直到今天仍有不小的影響力,譬如北島和李銀河,譬如已經去世的李敖,譬如如今已是臭名昭著的方舟子


但公知真正流行起來,是在05年,那一年,網絡博客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9月,蓄勢待發的新浪博客以黑馬之姿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靠著「首屆中國博客大賽」先發奪人,直接讓當時的競爭對手「博客網」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而新浪博客也憑著影響力將韓寒、方舟子、餘秋雨等一眾公知拉入麾下。作為一個商業平臺,博客很樂意靠公知們吸引流量,聚集用戶,而公知們也迫切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成為公而知之的權威代表。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易、搜狐等其他博客也紛紛入場,直到09年,新浪微博橫空出世,以博客升級版的姿態掃蕩全場,迅速成為了民眾和公知所青睞的對象。而微博恐怖的統治力,已經延續了11年,直到今天。


作為開放性的社交平臺,用戶的言論可以被數量巨大的潛在用戶所看到,而那幾年正是公知風頭無二的時候。可以說,微博如好風,直將公知送上青雲。

而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當時的公知也十分熱衷於就具體社會事件發表意見。一開始,他們老老實實的提出問題,呼籲人們一起去關注具體事件。當時的公知可以說是與人民一道,一同探討現實問題的解決之法,因此也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勢頭愈來愈猛的公知群體在網絡上談笑風聲時,自身的行跡卻已經於暗中偏離了原本的軌道。

脫軌,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03

1999年,期末考試七門學科不及格的韓寒在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靠著現場發揮寫出的《杯中窺人》,獲得了一等獎。


從此之後,這個叛逆的青年便與學業分道揚鑣,開始了自己的出書之路。

作為「離經叛道」的天才,韓寒的成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關注,而在公知群體出現之後,韓寒也理所應當地加入了他們。

21世紀10年代前後,公知的風格們開始有了轉變,他們逐漸以反傳統認知為己任,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

而年少輕狂的韓寒在當時則將矛頭直指教育,抨擊應試教育對於學生天賦的消磨和壓抑,並聲稱學數學是完全沒有什麼用的,不必非要強制學數學。

韓寒的話語中,透露著少年內心的不滿,可以說是天真之語,但如此反認知的話語無可避免地招來了人們的攻擊。


然而,與聲稱「謠言就是遙遙領先的預言」,讓被言語騷擾的林妙可捍衛他人言論自由的李開復,以及鼓吹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救人民於水火的正義之戰的袁騰飛相比,韓寒的話語遠沒有那麼尖銳。

儘管,以李開復和袁騰飛為代表的公知們在當時不僅沒有受到和韓寒一樣的攻擊,反而還獲得了一批堅定的簇擁者。

在今天,任誰也不會想到,原來在當初,有很多人心中真的有一輪高掛在大洋彼岸的奇圓無比的月亮,而他們,把歌詠讚頌這輪月亮的人當做神聖的精神導師。

04

隨著10年代的漸行漸遠,當年叱吒風雲的公知們接二連三地老實了起來。

13年10月,黨建網刊登了媒體人周小平的《十問李開復》。十個冰冷而決絕的問題壓在李開復的雙肩之上,青年導師終究被撕去了偽裝。


一年後,被譽為「科學界照妖鏡」的方舟子被全網封殺,所有自媒體帳號全部被列入黑名單,昔日打假第一人大勢已去。

而當年意氣風發的韓寒也沉穩、內斂了許多,不再炮轟教育體制,而是老老實實地參加汽車拉力賽,一邊客串電影一邊籌備自己的《後會無期》,只是出的書越來越少。

從風風火火到沉默無聲,只消幾年光陰,但細究起來,似乎也怨不得別人。

光陰飛逝,經濟發展的腳步也未曾停下,萬丈高樓落滿座座城市,密密麻麻的高鐵網絡也以極快的速度發育著,而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的普及,使得「上網」已經不再是什麼難事。

一方面,大國崛起的速度讓人們意識到,其實我們很厲害。當年公知們花式讚美的外國月亮,似乎也不比國內的圓。而隨著出國旅遊人數的日漸增長,人們也有了親自體驗外國究竟如何的機會,這就使得公眾對於外國的印象不再由公知的言語去肆意建構,而是由自己的雙眼親自感知。

另一方面,隨著微博、知乎等開放平臺的逐漸發展,用戶基數的日趨龐大,不再像當初一樣必須依靠公知去打出影響力,反而可以自己扶植一幫草根自媒體。


而當時的許多公知代表言論顛三倒四、邏輯不通、肆意造謠,而且仍舊堅持誇讚歐美,暗諷自己的原則,自然無法再與一眾支持者們同心同氣。

可以說,是當初的公知親手為自己建好了墳墓,打造好了棺材,硬生生把自己送入了絕境之中。

而這些前浪們為公知界唯一留下的便是糟糕的輿論環境,變了味的稱呼,以及很難再重新擁有的影響力。

05

在今天頗有影響力的胡錫進曾經在微博感慨說∶「等我退休了,也當公知,遇事多說自己人的不對,誇歐美國家的好。

老胡的這個微博雖是調侃之語,卻也道盡了當今公知的尷尬處境。


在第一代公知的艱苦努力之下,公知這個本是用來讚譽個人的詞彙現在變成了臭名昭著之人所擁有的形容詞,甚至成了人們攻擊他人的武器,但凡看誰不順眼,便要扣一頂公知的帽子。

而最近被扣「公知」帽子了的,大概就是羅翔老師了。

9月8日,羅翔老師被部分微博網友打成「公知」,無奈之下只能宣布暫時停止更新微博。

而網友抨擊他的原因很可笑,也有點可悲。只是因為羅翔老師在表彰抗疫突出貢獻人員那天發了一條自己的讀書筆記,「要珍惜德行,卻不要成為榮譽的奴隸,因為前者是永恆的,後者卻很快就會消失」。於是,一眾網友紛紛開始捕風捉影,妄加揣測,認為羅翔是在嘲諷被表彰的功臣們。


而羅翔面對網友毫無邏輯可言的指責,卻只能黯然退博,甚至沒有作出任何辯解。

06

其實,攻擊發聲的知識分子不是什麼新鮮事。

十年前,網友們將公知的言論奉為圭皋,沒有半點懷疑。而十年後,網友們卻十分熱衷於從雞蛋裡挑骨頭,總是試圖找出公知們反動、蠱惑人心的證據,就連陳嘉映老師倡導「走出唯一真理觀」,也被人懷疑成是不是在暗中指責馬克思主義。

從群捧公知到群嘲公知,群眾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大規模對知識分子聲音的懷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無跡可尋。但那些不約而同的,凝聚在一起的,不考慮事實與真相,而僅僅靠著自己的揣測去綁架公知的人們,卻在形成一種新的「公知」——公眾周知。

正如這次羅翔事件一樣,新浪微博熱搜第一是表彰大會,所以公眾周知這件事,而羅翔在這一時間段發表含有「榮譽」與「奴隸」這樣刺眼的微博,怎麼可能沒有所指?

而這也恰好反映了我們當下要面對的問題。

第一,老一代先知的各種迷惑發言使人們心目中對於發表觀點的知識分子抱有一種天然的敵意。

第二,隨著社交網絡的迅速發展,各類APP提供了極強的互通和發聲的權利。無論支持任何一種觀點的人,都可以在微博、知乎上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而微博的熱評,公平的推薦機制也讓每一個人都擁有了發聲的可能。

可以說,這是一個個體聲音擁有無限放大機會的可能,所以每一個生活在這樣時代的網民,都十分樂意去發表自己的見解。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更願意去發聲,而不願去思考。正如當時的某些公知一樣,無視事實而堅信自己就是正確的。


自己的言論是否妥當?自己是否誤解了他人的意思?我的思想就一定正確嗎?過多發聲阻礙了我們的反思,於是就出現了這次令人迷惑的「羅翔事件」。

而公眾對於「公知」的誤解也正來源於此。我們的自主性當然增強了,但我們的反思性還遠遠不夠,看待事物仍然不夠理性、客觀。公知就一定是壞的嗎?我看未必,公共知識分子,這個詞本意是好的,所以關鍵在於公眾如何界定具體的某一位公知。

公知說實話,辦實事,當然要支持,不能抬槓。公知亂說話,愛造謠,自然要抨擊,不能放縱。

可以說,現在的公眾不太愛反思了,而一個不願反思的個體,一定有一種特殊的自信。比較有趣的是,十年前大眾更傾向於去批判,所以以此製造噱頭的公知大行其道。而如今,公眾們更樂意去批判在批判的公知,或者說他們覺得有批判傾向的公知,比如這次的羅翔事件。這種轉變背後,隱藏著一股「自信心」。

批判是公知一定意義上的使命,也正是因此,現在的公知自然而然地處於艱難境地。當然,公知也應注意,不要停留在口頭意義上的批判,多提出一些建設性、開拓性的理論。


現在看來,新生的「公知」必須要肩負起前人所留下的罵名,去與公眾達成和解,洗淨那些本不該擁有的,被強加的罪惡。

這背後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公知們的努力,還需要群眾的理解與轉變。

相關焦點

  • 我被公知罵得在各平臺「霸榜」,總結一下公知的話語邏輯
    因為文章的立意都是直擊公知靈魂,所以這些文章的影響效果都不錯,登上了多個媒體平臺的熱門榜,甚至在公知雲集的平臺上「霸榜」(被罵上去的)。因此,這幾天下來,郎君被「網絡公知體」追著咬的頻率有所上升,感覺這群人難纏得很。不過也正因為他們這樣高頻率的騷擾,讓郎君發現了這一群體的一個顯著特徵: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 央視女主持,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7年後,現狀怎樣?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樣?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
  •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麼樣?
    自古以來,擁有美貌的女子多,有才的女子少,而能夠成為公知的更是少之又少。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公知不僅需要擁有專業的學術背景,還需要得到了人們的支持,魯迅在文壇和坊間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講,哪怕他已經離世84年,他留下的文學作品依舊影響著21世紀,人們也需要魯迅這樣的公知。
  • 國內公知的公信力日益衰弱,未來還需要公知嗎?
    一公知在某平臺天天罵中國舔美國,可粉絲數越來越少,拿到手的美分也越來越少。心情鬱悶之極,找到一高僧訴苦:「大師!我愛美國之心日月可鑑,天天宣傳普世價值和自由民主,難道這都有錯嗎?公知這行怎麼越來越難混了呢?現在公知這兩個字都快臭大街了!」大師找來一隻雞,用一根繩子把雞腿綁在一起,一拉繩子雞立馬倒地,掙扎片刻後方才站起。
  • 公知們都是怎麼騙中國人的
    於是,我開始恍然醒悟:該死的一群公知騙子,居然騙了我這麼多年。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其實挺大的,因為我這人最厭別人騙我。大概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喜歡打假各類「公知體」的虛假內容。所以,我覺得我很有必要繼續高舉「打假公知」的旗幟,扒一扒公知們舔洋貶中的謊言,以便大家在現實生活和網絡輿論中,能參考甄別,免得和我一樣上它們的當。國外做事打算長遠,城市都沒有內澇?
  • 被罵到直播不下去,高曉松的公知人設,為何一夜間崩塌到如此地步
    近日高曉松和馬東等參與了一檔名人名著直播節目,被網友生生罵到不得不停播。讓人多少有些吃驚,網友為什麼反應會這麼大?網友會不會有點過於偏激了?這種現象是好事還是壞事?「公知」們今後還敢直播嗎?下一個可能被罵的會是誰?這無疑都是大家所關注的,所以一起聊聊這件事吧。
  • 被罵到慫,我也要說這網紅第一性感!
    他爆紅全網,卻始終很慫關於羅翔,蟬主去年曾經寫過兩篇文章。一篇寫在5月,全民網課的當下,他在b站的刑法講課視頻爆火全網(補課右戳☞教授變網紅,他這麼「壞」還有人捧);一篇寫在9月,因為一條微博,他遭到了無端的揣測和攻擊,選擇了退博。這一年,羅翔算是經歷了大起大落。
  • 柴靜:央視公知女神被質疑造假,淪落到全網群嘲,後隱居美國生子
    也是在這十餘年中,柴靜奔赴在各種重大新聞的第一現場,從北京奧運、汶川地震再到藥家鑫案、楊永信案,柴靜用她特有的冷靜而犀利的新聞風格奠定了自己身為記者主持人的鮮明形象。此書一經出版就引起熱議,成為了各大書店的暢銷書,而柴靜也因此被稱作為「公知女神」。與現在公知這個詞在國內所蘊含的複雜含義不同,當時的公知,形容的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公共知識分子,是一個切實的褒義詞。
  • 羅翔被罵到停博,B站新視頻盡顯憔悴,羅翔值得我們去守護
    讓人無奈的是,在羅翔老師給網友科普誹謗知識後不久,結果自己就遇到這樣的糟心事。原本只是極為普通的看書筆記,卻是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無限放大,結果無腦噴的人越來越多,羅翔也被迫道歉,並且將前後的緣由解釋得非常清楚。
  • 羅翔事件我一開始也很憤怒,直到了解他以前說過的話才知難怪如此
    最近,知名網紅律師羅翔因為在鍾南山授勳日發表的言論被認為陰陽怪氣而被網友罵道退出微博。首先,說下我的一開始的觀點,羅翔那條微博說是陰陽鍾老其實是有些牽強的,對於這類發言,可以質疑,但是直接把人釘死是不合適的。正是這樣的觀念,讓我初聽到這件事時感覺非常的憤怒和荒謬。
  • 連嶽和喬木的公知範本
    熟悉網絡的人,必然會熟悉喬木,2017年前的微博上,他的帳號是「北外喬木」,是國內頂尖的公知代表人物。熟悉媒體的人,必然熟悉連嶽,之前到現在,他都是一流的評論家,是國內異見人士的旗幟符號。公知圈層,當時極盡對他的讚美,大家可以檢索一下信息,你很難相信,這些攻訕的言論和當時溢美的說辭,都來自同一群人。公知圈層認為:喬木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主要集中在幾個點。
  • 羅翔被罵到停博,網際網路不鼓勵亂扣「帽子」
    羅翔微博。因為刑法講授而「出圈」的羅翔老師再次登上熱搜,但這一次不是因為那個「法外狂徒張三」,而是因為自己的一條微博。8日上午,羅翔在微博上摘了一句讀書筆記:「要珍惜德行,卻不要成為榮譽的奴隸,因為前者是永恆的,後者卻很快會消失。P157(自省中)」。而有的網民,就拿著這條再正常不過的微博來指責羅翔「陰陽怪氣、自以為是」。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羅翔發這條的微博時,國家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正在舉辦,有人認為,「羅翔一定是在暗暗諷刺受表彰的抗疫英雄」。
  • 2020年名場面:公知被罵,劣跡藝人被資本放棄,時代在變革
    可能連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罵得那麼慘。 高曉松直播到一半,就被情緒憤怒的網友罵得狗血噴頭,不得已只能提前關播。 網友罵高曉松的理由是:「一個拍三國志手遊廣告的所謂公知,一個著名的『歷史製造家』,也配給廣大人民讀名著?
  • 當無知驅逐公知,高曉松懵了!
    有人疑惑不解:最近高曉松被罵的那些都是真的嗎?他真是美分嗎?有人幸災樂禍:高曉松這幫公知已經翻車了,你站錯臺啦!有人義憤填膺:他一個美國人,掙著中國的錢,還大談家國情懷,太無恥了!。。。因為所有罵他的文章都罵到忘情,罵到忘了自己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罵到忘了語文老師教過我們,寫議論文要擺事實講道理。我一頭霧水看了半天,事情起因大概是這樣的:人民日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蜻蜓FM邀請八位名人參加一個名叫《名人讀名著:帶本名著創未來》的網絡直播節目,講讀文學名著,為畢業生送去寄語和祝福。
  • 被方舟子打假,柴靜從女神、公知變為群嘲對象,最後移居美國
    多年前,有一個叫做柴靜的主持人,好多網友都對她印象深刻,好多人都認為柴靜是個好主持人,無論是她的業務能力,還是她的優雅氣質,都被觀眾所認可,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的公知女神
  • 當年公知是如何歡呼美國TPP的?|後沙
    RCEP談判於2012年11月,歷經八年艱苦談判,終於修成正果,只有印度高傲地退群了,真擔心過幾年等三哥反應過來,又會扒著門縫高喊「爸爸,我知道錯啦!讓我進來吧,外面好冷!」關於RCEP協定籤署的意義,網上已有許多的分析和評論,不再複製了。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兩副面孔 」的柴靜如今怎麼樣了?
    ,從礦難報導到楊永信案,她以犀利敏銳,客觀冷靜的報導風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良知和正義,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夢想。但是造謠容易闢謠難,人們對於八卦的好奇總是大過真相,而柴靜對於外界媒體的種種猜測和報導,也始終保持緘默,沒有去回應,導致人們對她的誤解越來越深。
  • 五條人的歌,王剛的炒飯,羅翔的摘錄……網絡文字獄背後的人心,究竟能有多扭曲?
    由一個音樂連結就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怎麼看都有捕風捉影之嫌,最可怕的是,這種程度的中傷,會給當事人帶來實質性的傷害。五星好評了一個夏天的五條人樂隊被無辜捲入罵戰,人們為了一個連結對他們肆意謾罵、網暴,卻對他們這麼多的正能量內容視而不見。憑名字就說他們「不是正經樂隊」的人,大概沒有了解過他們對市井人情和草根階層的關懷。就算在微博上,他們呈現出的感覺都是謙遜、溫和的,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