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2020-12-23 史冊風雲

自古以來,文以治國,武以定國,正確處理文與武二者之間的關係對於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如何才能保持文和武這兩方面的相對均衡,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講,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傷腦筋的大事。

回顧帝制中國的各個王朝,大部分時候都會傾向於讓其中的一方扮演相對比較重要的角色,如漢朝和唐朝政府,儘管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由文臣來管理的,但這兩個王朝在文治與武功兩個方面的成就都受到了後世的讚揚。

而在宋朝,政治精英對於文治的推崇明顯高於軍事,以致於其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備受後人批評。明朝的文臣武將地位格局演變,既受到了唐宋時期文武關係的影響,又與本朝的政治制度發展相適應,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01明代文臣武將地位的歷史淵源

縱觀古代歷史,文武關係的變化對於政治格局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就明代的建立而言,它結束了由蒙古族統治中國的歷史,重新恢復了漢族的統治地位。

就文武關係而言,它和距離其最近的元朝基本上不太一樣,而是和距離其相對比較近的唐宋兩個王朝有著淵源關係。比如說,元代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宿衛和鎮戍,而明代採用的是衛所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度與元朝的宿衛和鎮戍明顯不同,它的源頭是唐代的府兵制。

而唐宋時期的文武關係,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分特徵,所有的官員都有散官頭銜,這代表著他們在官僚體系中的位階、薪俸與各種特權。文官與武官在該散官體系中擁有各自不同的階序。雖然有些官員同時擁有文武官銜,但其官銜、職位一般會隨著他們在這兩個領域間的移動而改變。

即便如此,文武官員之間並沒有形成勢如水火的競爭關係,文武兩方面的成就對於一位官員的晉升同樣重要,而且朝廷對於文武官員的態度也是一視同仁的。此時,文武關係相對緩和,可謂是"文武合一"。

但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中央的權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由於不同的社會知識背景以及政治上的原因,文臣和武官逐漸形成兩個相互敵視的群體,但權利的平衡機制預防了嚴重衝突的發生,使得他們的關係並沒有進一步惡化。

其後,伴隨著黃巢之亂等一連串叛變的不斷發生,中央政府失去了權威,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文武關係的政治平衡被徹底破壞。叛亂意味著統治的不穩定,降服叛亂的最好辦法就是運用戰爭手段加以解決,這便為武人勢力的擴張提供了歷史契機。

隨著戰亂的不斷升級,李唐王朝最終喪失了其統治權,隨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文武關係極其複雜,武人的權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然而文官的地位也並未因此而降低。這大概是因為,即使是武人控制天下,依然需要大量的文臣來協助他們治理國家。

此時文官群體也積極尋求自身的發展,不再一味地談論儒家經典,轉而學習軍事知識,以求恢復昔日的政治影響力。此時,擔任節度使的文職幕僚就成為了他們走進各政權的官僚體系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在這種波折的政治環境下,文官雖然沒有掌握實權,卻仍然享有聲望與地位,出於對文治傳統信念的堅持,他們試圖恢復李唐王朝的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儒家傳統的教育思想。為達到目標,他們也不得不尋求與武人權貴的合作。

隨著後周政權的建立,五代十國文人群體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文治政府開始得以復興,這為宋朝的建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其中,宋太祖趙匡胤對於文臣的重用無疑是文臣地位得到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將文臣視為一個獨立群體,認為文臣比武人更具有處理政治問題的才能與資格。另一方面,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戰亂,趙匡胤作為統治者,更是一個朝代的開創者,他更加明白武人對於一個朝代的威脅,相比較文臣來的更加兇猛和嚴重。

他認為讀書人並沒有太多的政治野心,即使貪腐也不至於像武人那樣造成嚴重的動亂,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重用文臣。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他的改轍嚴重打破了文武之間的平衡,致使到宋朝後期嚴重到了無兵可用,無將帥之才,造成了大量的冗官問題。

綏靖政策之後,文臣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擁有了不容挑戰的優勢。儘管在這一時期,仍然有極少數的擁有軍事才能的武將想要改變這種局面,但無異於是杯水車薪,只能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

宋朝後期,由於武將權力的下降,文臣掌握了更多的朝廷職位。再當文臣徹底掌握樞密院後,他們不僅擁有了決定軍事政策的權力,還把持了武臣的任免大權,文臣的壓倒性力量至此達到了最高峰。經過一百多年的政治演變,文臣精英掌握管理職權的政府終於在仁宗朝後期得到確立。當文臣將武人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後,文武官員的區別不再只是職務上的不同。

隨著文臣對於政權的支配,對於文武區分的理念也落實到官僚體制中,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文武的對立。隨著政府的法令規章將文武官的差別待遇制度化,雙方陣營的對立變得尤為深化,彼此之間的身份轉移被有意識地加以限制。

通過政治制度,文官不僅確立了與武官的區別,更是將雙方的隔閡延續到了子孫後代。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演進,文臣終於取得了全面勝利,但是,文臣所享有的政治權力、政治地位都是建立在並不穩定的基礎上。其權力的擴張實際仰仗的是統治者的支持,而非自身處理政治問題的能力。

文臣群體支持皇帝削弱藩鎮武將的軍事勢力,這一舉措使得他們獲得巨大的權力與利益,同時也使他們成為中央集權的忠實擁護者。唐末與五代的歷史經驗,使得北宋文人深信武將權力過大是威脅政權穩定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軍事的強大對於一個朝代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不具備強有力的軍事素養,在國家陷入外敵入侵時發揮不了積極作用。他們唯一的解決辦法只能是提醒統治者武將的威脅,並將武將牢牢地置於文官的掌控之下。

他們從內心深處就是帶著輕視鄙夷的態度看待武人群體的。正是由於這種偏見,文武官員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他們的政治權利不同,文化身份也大不一樣。他們之間的對立也成為了日後宋朝無法解決的難題,更是對明清時期的文武關係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02明代文臣武將地位格局的演變

明太祖以馬上得天下,深知軍事實力的強弱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但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他必須要吸取歷朝歷代統治者的經驗教訓,既要重用武將來鞏固統治地位,又要廣納賢臣,利用文臣精英群體來管理國家,同時還必須想方設法避免唐末藩鎮割據和宋朝文官群體過於龐大的局面。

因此,明代開國時期的文武關係呈現出了不同於宋朝的氣象,但從中期開始,便又回到了類似於宋朝的重文輕武的老路上了,一直到晚期才有所改變,特徵是跋扈的武將開始活躍於歷史舞臺之上,但存在的時間很短。明代文臣武將地位格局的演變過程主要是與明朝的文臣統軍制度息息相關,根據這一軍事制度形成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分別為洪武至宣德年間的草創時期,正統至正德年間的形成時期,以及嘉靖至崇禎年間的相對衰落時期。

03文臣學武和武人好文

明朝通過廢除宰相制度,建立內閣,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在吸取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之後,重用文臣統率軍隊,以避免武將權力膨脹,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正是對於武將權力的過度限制,以致於明朝末期國家軍事實力衰弱,國家無抵禦外來入侵的軍事力量,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重用武將來鞏固統治,此時,整個社會共識是重武輕文。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承平日久,此時更加需要熟知儒家倫理道德,維護封建禮制,擅於管理的文臣群體來管理國家各項事務。

因此在明朝中後期,朝廷開始重用文臣,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威脅皇權,統治者更是利用文臣來統領軍隊,並逐漸將其確立為明朝的軍事制度。隨著文臣統軍制度的確立,統治者通過文臣牢牢掌握了軍隊的控制權,使得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這一軍事制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對於國家長治久安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明朝晚期各種威脅統治之事的出現,統治者意識到武將對於軍隊的重要性,開始給予武將一定的權力,這也使得明末武將囂張跋扈。

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之下,明朝文臣武將的地位也有所變化。明朝初期,重武輕文,武將的地位自然遠高於文臣。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文臣統軍制度的確立,統治者重文輕武,文臣地位逐漸升高,並且長期凌駕於武將地位之上,而且出現了很多文臣統軍的官職。

明朝文官的數量遠多於武將,顯然有重文輕武之意。明末,武將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由於長期的重文輕武,其地位也難以達到明初時的高度。由於長期的重文輕武,明朝中後期出現了文臣學武和武人好文的社會風尚。

不管是文臣學武,還是武人好文,都與明朝文臣武將的地位高低相一致,然而明末文武合一思想的出現正是有識之士對於這種文臣統軍制度之下重文輕武現象的一種反抗。說明有人開始想要嘗試改變這種不合理性,無奈的是此時明朝已經瀕臨滅亡,這樣的思想也改變不了明朝即將被清朝取代的歷史事實。

相關焦點

  • 清朝文官武官補服一到九品圖案
    我們知道清朝的官服又叫補服,而補服上的補子圖案用來區分文官、武官以及品級,文官的補服上繡的圖案都是飛禽類,而武官補服上則是走獸類。一品文官補服上的圖案是鶴,鶴在古代是珍稀禽類,因其姿容挺拔秀麗,被視為鳥中君子。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至此,明代的官員無論文武職務,無論官職大小,都有了補服。補子的圖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皇親國戚、公侯伯子爵,他們使用的補子圖案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和白澤。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明初皇帝朱元璋在坐穩龍椅後,便恢復了先朝傳統的禮服和禮冠以及十二章(註:十二章,我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以此來凸顯統治者的地位和威嚴。文武百官上朝時需要穿袍服,其基本的款式為「右衽盤領」(右衽:指右側在下),袖寬三尺,而袍的長度又依文官和武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武官的袍服長度相對於文官要短一些,主要是為了方便行動。看一個官員的公服,通過看其公服所飾的花紋、色彩以及佩戴的腰帶,大體可知其官銜的大小。另外,通過飾紋,大體也可知官員是文官還是武官。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可以說明朝的政治模式大致就是皇帝高高在上,下面代表太監勢力的司禮監和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來共理國政來互相牽制,甚至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樣一來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那麼明朝為何會形成這種詭異的以太監來制衡文官的政治模式呢,這在歷朝歷代可謂是獨一份,今天宋安之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十二章」中,兩種飛禽瑞獸與其他元素圖案的地位區別相差不是很大,並沒有形成單獨的辨識制度。在這種圖案運用方式下,使天子與大臣諸侯卿相們,服飾之間的區別並不大。而唯一的區別還僅僅在於圖案的數量上,這也難怪這種圖案方案在後期被否決掉,從而重新設置新的服飾。在明代之前,官員家中的服裝,基本只有顏色和圖案樣式的變化,花樣的翻新特別少。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正一品,這是古代多少文物群臣的終極目標。明清宮廷劇中,正一品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官職。其實,關於正一品的細節,估計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就性質而言,可分為文官正一品和武官正一品。
  • 明朝文官走上臺前,江南士紳逐漸猖獗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導致文官集團始終比武將集團地位高一個檔次,文官執掌兵權也是比比皆是。到了明朝以後,這種情況蕩然無存了,那麼你們覺得明朝文官會甘心嗎?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種特例也就算了,可是整個宋朝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已經存在了三百多年,明朝那幫文官自然也想要得到這樣的特例。
  • 談談明代兵部尚書和武將關係的發展歷程和表現形式
    歷朝歷代,不管歷史發展到哪個社會形態,軍隊的掌握程度決定著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是否穩固,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 也正是因為如此,歷朝歷代,統治者對於軍隊以及武官的發展和忠誠度都極為敏感,幾乎每個朝代都在前人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朝代特色和個人特色的軍事制度。
  • 明朝開國武尊文卑,為何武臣地位卻越來越低,後來崇文抑武?
    明顯就是一副武尊文卑的模樣,但是隨著明朝的發展變遷,明朝武臣的地位卻顯而易見的越來越低,而且差異懸殊,直到南明時期才反轉過來。這已經足以表明明朝武將官職體系伴隨著明朝的發展,其在明朝朝堂上的地位再也不復開國之時的榮光,反而是越來越低,並與文官形成了極為懸殊的差異。
  • 越南《鳳扣》復原阮朝華麗蟒袍,卻沒有展示受明朝影響交領漢服
    目前越南宮鬥劇《鳳扣》熱播,此劇號稱對於阮朝服飾嚴格復原,從這部電視劇已經播放的片段可以看出服飾相比以往的確有所進步,尤其是對阮朝大朝服和便服復原還是可以的。但是目前來說阮朝官員常穿的常朝服(受明朝影響的交領漢服)並沒有出現。
  • 是誰逼得明朝的文官一次次去弒殺君王?當看完前因後果,又氣又恨
    而且,屠城還有強大的震懾和政治作用,所以備受將領們的喜愛。如果你是古代將領,你怎麼才能讓手下為你拼命呢?就是給他們足夠多的金錢、美女和地位,這些從哪裡來?當然是搶了。而且,屠殺平民比戰場上殺敵容易多了,還能緩解戰士的壓力,這就是古代將領喜歡屠城的真實原因。
  • 明朝的六部尚書,哪個權力最大?
    明朝官吏的選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兩部分,選官制度和任官制度。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  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明首創的內閣則成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 當「守孝三年」遇上「科舉制度」,地位直線上升,原因與尊儒無關
    從不提倡,到法律處罰,同樣尊崇儒家思想的兩漢和唐宋,為何對孔老夫子的教誨,在態度上和執行力上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和古代官僚體制的發展有直接關係。丁憂對文官的要求就比武官嚴格的多,明朝甚至明文規定不許武官丁憂。原因有大致有兩個,一是文官過剩,二是文官職位似乎哪個文官都能做得來,武官卻專業性較強,如果突發戰事,指揮官卻因丁憂不能到位,這可不是隨便一個官就能代替的。
  • 明朝那些事兒
    >嚴謹細緻的柯鎮惡:「二弟,最近中韓網友就明朝服飾和韓服的所屬問題在網上吵得熱火朝天的,要我說這有啥好吵的,明擺著就是我們的!」朱聰:「明朝官員平時穿的常服規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對常服長度進行了規定: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
  • 明朝前期實行「禁轎令」,為何中後期「觸底反彈」,興起乘轎之風?
    明朝在開國初期就設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用來規範百官和百姓的行為,乘轎制度也是明朝規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明朝禁轎令的發布也使得轎子受衝擊。3.明朝中期的乘轎禁令又開始了成化十三年,明朝的乘轎制度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從景泰年間鬆懈的乘轎制度重回洪武年間嚴苛的制度,此次的政令限制乘轎者,必須是文官的三品以上,且年齡在六十歲以上方可乘轎,武官不許乘轎。
  • 文臣不一定精通兵法,為何嘉靖年間,明世宗卻要讓文官掌兵?
    說起「文官掌兵」,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封建時期的明朝。不過,雖說明朝「文官掌兵」的現象,其實早在正統末期的土木堡之變以後就已經出現了。就好比明朝名臣「于謙」,其就是以一個文官的身份執掌兵部、以及京師團營等等,且因為在京師保衛戰當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讓明朝避過了國門被瓦剌攻破的事情。但若要說將「文官掌兵」制度化的時期,卻並不是正統年間,也不是後來的景泰年間,而是明嘉靖年間,是明世宗一手促成的。
  • 在明朝,長頸鹿就是麒麟,你信嗎?
    在明朝有人把長頸鹿當做麒麟進貢給了皇帝這是真的!有圖為證!
  • 從四個角度全面剖析明朝滅亡的原因
    從長遠角度看,其阻礙了民主的建設,同時也激起了被壓迫階層的怒氣,導致各地農民揭竿而起,明朝走向滅亡也就順理成章。  制度的不合,也就註定了明亡的結果,這也是明亡的最根本原因。  2、文官集團的壯大,使得皇帝無法分化和控制這些官員的權力。
  • 明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真的屈指可數!
    在古代歷史上,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就明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可謂屈指可數。比如明朝時期的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的官職。執掌錦衣衛的錦衣衛指揮使,則只是正三品的官職。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到底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