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開國後,曾根據功勞冊封了六個公爵,也就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等人。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在這六個明朝開國公爵中,除了李善長是文臣以外,剩下的都是武臣。
而且有明一代,始終奉行的都是軍功爵制,就算是文官,往往也只有立下了軍功才能獲得爵位。
就好比于謙、王守仁等人,其聞名於世除了其文採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其武將生涯同樣戰功赫赫。
另外,在明朝官職體系中,武將職位中還有位列一品的「左、右都督」職位、以及位列從一品的「都督同知」。
反觀文臣,自明初因胡惟庸案爆發廢除丞相制度以後,最高的官職也就只剩下了位列正二品的「六部尚書」等職位。
最為關鍵的是,明朝的很多武將職位是可以世襲的,文臣官職則不行。
明顯就是一副武尊文卑的模樣,但是隨著明朝的發展變遷,明朝武臣的地位卻顯而易見的越來越低,而且差異懸殊,直到南明時期才反轉過來。
明朝武臣地位低於文臣就好比《萬曆野獲編》上所記載的,「往時浙弁牛姓者,官副總兵。上揭張永嘉相公,自稱走狗爬見。其甥屠諭德恥之,至不與交。然此右列常事耳。」
顧名思義,官拜副總兵,位列從二品,但是在見到正五品的內閣文官張永嘉之時,卻要自稱「走狗」。
而且類似的事情在明朝「右列」,也就是武將體系中極為常見,而且還不局限於自稱「走狗」,還有著「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等諸多自降身份的稱號。
這已經足以表明明朝武將官職體系伴隨著明朝的發展,其在明朝朝堂上的地位再也不復開國之時的榮光,反而是越來越低,並與文官形成了極為懸殊的差異。
若是再結合正統年間以後,明朝那越來越多的文臣掌兵的現象,就好比著名的明朝重臣于謙、一代名相高拱、督師輔臣楊嗣昌等等。
難不成隨著時間的變遷,明朝開始效仿宋朝,逐漸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了嗎?
明朝武臣地位低的實質其實不是。
誠然,光從表面上來看的話,明朝武臣的地位確實越來越低,而且伴隨著文官掌兵制度的逐漸成型,明朝多多少少也確實有那麼點「崇文抑武」的意思。
但若是究其實質的話,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首當其衝,就是明朝的整體局勢,除了明初開國以及明末亡國時期以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相對安定的。
武臣體系作為明朝的「暴力機構」,在這段時期內自然也就派不上太大的用場,畢竟大勢已定,只需要維穩就行了,而不怎麼需要上陣殺敵。
反而更需要能夠治理國家民生的文臣,那麼自然而言,武臣地位的下降是必然的。
再加上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推行高度中央集權以後,文臣的權力被打壓了,武臣的權力同樣也不例外。
就拿洪武時期來說,武臣中的徐達、藍玉等人厲害吧?但是他們能夠真正的獨當一面,動不動統兵數十萬嗎?
並不能,雖然這些武臣厲害,能夠領兵打仗,而且也不乏一下領兵數十萬的,但是這些兵力卻不是一直都由武臣率領,而是實現了兵將分離,是明太祖朱元璋臨時撥給這些武臣的兵力。
充其量也就是臨時的「差遣」,而不是「常態」,真正的兵權始終都牢牢掌握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裡。
後來明朝逐漸進入安穩時期以後就更是如此,武臣看似品級很高,但實際管理的人卻並不多。
反觀文臣的權力,自洪武年間被改革打壓以後,剛到永樂皇帝朱棣執政時期就因為內閣的成型而再次崛起。
因為在明朝進入安穩階段以後,武臣手上有沒有兵影響不大,用的時候由統治者調撥就可以了,但是沒有文臣輔助的話是真的忙不過來呀。
換言之,明朝的武臣地位,其實從始至終都沒怎麼變過,文臣也沒怎麼變過,真正變化的其實只是「文臣的權力」。
明朝文臣的權力隨著內閣制度的愈加完善而水漲船高,故而也就呈現出了一種品級地位不高,但是卻力壓武臣的特殊現象。
說白了,明朝並非崇文抑武,只是武臣的地位虛高,文臣的地位虛低而已。自然而然,進入南明亂世以後,武臣有了用武之地,實際權力變大,地位自然也就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