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武尊文卑,為何武臣地位卻越來越低,後來崇文抑武?

2021-02-26 全球歷史奇聞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開國後,曾根據功勞冊封了六個公爵,也就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等人。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在這六個明朝開國公爵中,除了李善長是文臣以外,剩下的都是武臣。

而且有明一代,始終奉行的都是軍功爵制,就算是文官,往往也只有立下了軍功才能獲得爵位。

就好比于謙、王守仁等人,其聞名於世除了其文採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其武將生涯同樣戰功赫赫。

另外,在明朝官職體系中,武將職位中還有位列一品的「左、右都督」職位、以及位列從一品的「都督同知」。

反觀文臣,自明初因胡惟庸案爆發廢除丞相制度以後,最高的官職也就只剩下了位列正二品的「六部尚書」等職位。

最為關鍵的是,明朝的很多武將職位是可以世襲的,文臣官職則不行。

明顯就是一副武尊文卑的模樣,但是隨著明朝的發展變遷,明朝武臣的地位卻顯而易見的越來越低,而且差異懸殊,直到南明時期才反轉過來。

明朝武臣地位低於文臣

就好比《萬曆野獲編》上所記載的,「往時浙弁牛姓者,官副總兵。上揭張永嘉相公,自稱走狗爬見。其甥屠諭德恥之,至不與交。然此右列常事耳。」

顧名思義,官拜副總兵,位列從二品,但是在見到正五品的內閣文官張永嘉之時,卻要自稱「走狗」。

而且類似的事情在明朝「右列」,也就是武將體系中極為常見,而且還不局限於自稱「走狗」,還有著「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等諸多自降身份的稱號。

這已經足以表明明朝武將官職體系伴隨著明朝的發展,其在明朝朝堂上的地位再也不復開國之時的榮光,反而是越來越低,並與文官形成了極為懸殊的差異。

若是再結合正統年間以後,明朝那越來越多的文臣掌兵的現象,就好比著名的明朝重臣于謙、一代名相高拱、督師輔臣楊嗣昌等等。

難不成隨著時間的變遷,明朝開始效仿宋朝,逐漸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了嗎?

明朝武臣地位低的實質

其實不是。

誠然,光從表面上來看的話,明朝武臣的地位確實越來越低,而且伴隨著文官掌兵制度的逐漸成型,明朝多多少少也確實有那麼點「崇文抑武」的意思。

但若是究其實質的話,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首當其衝,就是明朝的整體局勢,除了明初開國以及明末亡國時期以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相對安定的。

武臣體系作為明朝的「暴力機構」,在這段時期內自然也就派不上太大的用場,畢竟大勢已定,只需要維穩就行了,而不怎麼需要上陣殺敵。

反而更需要能夠治理國家民生的文臣,那麼自然而言,武臣地位的下降是必然的。

再加上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推行高度中央集權以後,文臣的權力被打壓了,武臣的權力同樣也不例外。

就拿洪武時期來說,武臣中的徐達、藍玉等人厲害吧?但是他們能夠真正的獨當一面,動不動統兵數十萬嗎?

並不能,雖然這些武臣厲害,能夠領兵打仗,而且也不乏一下領兵數十萬的,但是這些兵力卻不是一直都由武臣率領,而是實現了兵將分離,是明太祖朱元璋臨時撥給這些武臣的兵力。

充其量也就是臨時的「差遣」,而不是「常態」,真正的兵權始終都牢牢掌握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裡。

後來明朝逐漸進入安穩時期以後就更是如此,武臣看似品級很高,但實際管理的人卻並不多。

反觀文臣的權力,自洪武年間被改革打壓以後,剛到永樂皇帝朱棣執政時期就因為內閣的成型而再次崛起。

因為在明朝進入安穩階段以後,武臣手上有沒有兵影響不大,用的時候由統治者調撥就可以了,但是沒有文臣輔助的話是真的忙不過來呀。

換言之,明朝的武臣地位,其實從始至終都沒怎麼變過,文臣也沒怎麼變過,真正變化的其實只是「文臣的權力」。

明朝文臣的權力隨著內閣制度的愈加完善而水漲船高,故而也就呈現出了一種品級地位不高,但是卻力壓武臣的特殊現象。

說白了,明朝並非崇文抑武,只是武臣的地位虛高,文臣的地位虛低而已。自然而然,進入南明亂世以後,武臣有了用武之地,實際權力變大,地位自然也就變高了。

相關焦點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再當文臣徹底掌握樞密院後,他們不僅擁有了決定軍事政策的權力,還把持了武臣的任免大權,文臣的壓倒性力量至此達到了最高峰。經過一百多年的政治演變,文臣精英掌握管理職權的政府終於在仁宗朝後期得到確立。當文臣將武人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後,文武官員的區別不再只是職務上的不同。隨著文臣對於政權的支配,對於文武區分的理念也落實到官僚體制中,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文武的對立。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朝廷不需要向這些軍戶發放軍餉,朱元璋曾吹噓明朝藏百萬軍隊於民。但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變遷,明朝逐漸進入以文抑武的時代,軍戶的地位逐漸低下,土地也逐漸被剝奪。土地資源不足以供給,軍戶也越來越窮。衛所的軍官也逐漸腐敗,大量軍戶就會逃亡,衛所剩下的就是些老弱,戰鬥力也隨之下降。
  • 洪武三年,明朝江山大定,明太祖開始論功行賞,分封部眾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稱號,晉升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4000石,子孫世襲,可謂文臣的榮耀。 同時明太祖授予李善長免死鐵券,可免自己二死,其子一死。(後來證明毫無用處)。
  • 為什麼明朝皇帝們不熱衷於開疆拓土?
    但是因為過度依賴農業,所以明朝的財政收入一直十分不理想。 再加上朱元璋輕徭薄賦,所以明朝的財政收入在歷朝中是非常低的。 我們知道,開拓疆土一般都是打仗,因為沒有人願意把土地拱手讓給你,所以需要搶。打仗就需要錢,而明朝沒錢! 過度重視農業的政策也深深影響到明朝後面的發展。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可以說明朝的政治模式大致就是皇帝高高在上,下面代表太監勢力的司禮監和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來共理國政來互相牽制,甚至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樣一來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那麼明朝為何會形成這種詭異的以太監來制衡文官的政治模式呢,這在歷朝歷代可謂是獨一份,今天宋安之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 藍玉為明朝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後還落了個被剝皮的下場?
    藍玉,明朝開國大將,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為明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尤其在捕魚兒海一戰中,藍玉率領部隊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從而名動天下,建國後他被封為「涼國公」。那麼問題來了——藍玉為明朝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明知誅殺這樣的功臣會落得千古罵名,可他為何仍是將藍玉剝皮了呢?筆者認為,朱元璋殺藍玉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一、得勝而歸時暴力闖關當初藍玉率領大軍北徵南返時,在一個名叫喜峰關的地方受到阻撓。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之所以宋朝被蒙古滅、明朝被滿清滅,全因漢族人的身上少了樣東西
    先是蒙古族將宋朝覆滅,建立了元朝,後是女真族將明朝推翻,建立起了大清王朝。此外,這兩個外族建立起來的王朝,都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管理。要知道,在整個中國歷史當中,實現全國統一管理的只有七個,而由外族建立的王朝就佔了兩個。
  • 為什麼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
    魏國公徐達徐達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將,為明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1367年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攻克元大都,消滅了元朝。隨後又繼續徵討北元殘餘勢力。洪武三年(1370年),晉封為魏國公。
  • 明朝為何要設立這些職務?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想必一定聽說過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這些官職,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幾個職務都創立於明朝,而且都是從「臨時工」的角色逐漸轉正,最後成為很顯赫的官職。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這些職務是如何誕生,以及他們究竟是幹什麼的。
  • 「明朝開國六公爵」都有誰?常遇春、劉伯溫為什麼不在其列?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其中第一批封公爵的有六人,史稱「明朝開國六公爵」,他們依次是(排名分先後):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魏國公徐達)看到這份名單,相信大家心中會湧現出很多問號:排名的根據是什麼?大名鼎鼎的常遇春和劉伯溫為什麼落選?
  • 朱元璋冊封了六個「開國公爵」,為何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下來?
    只不過,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朱元璋的眼中,權勢、地位越是顯赫,則對皇權統治產生越大的威脅。最終,這六位「開國公爵」中,只有徐達的「魏國公」爵位得以真正的世襲罔替,直到明朝滅亡,至於其他五位,則在短時間內就遭到了廢黜,只歷經了一世或者兩世,就戛然而止了。
  • 舊影 | 那些年,崇文還沒消失,宣武也還叫宣武
    宣武區之名來自宣武門,取《東京賦》「武節是宣」、「武烈宣揚」之意,與「崇文」相對,即「左文右武」。古時無論三教九流,由南方經由官道進京的,都要入彰義門(今天的廣安門),所以宣南各省會館雲集,名人故居比比皆是,大俗大雅,包羅萬象,擁有極豐富的人文民俗歷史。建國後,宣南定名宣武區,2010年,宣武區與西城區合為新西城。
  •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因為它幾乎沒有打過什麼漂亮的戰役。究其原因,還是缺乏能力出眾的武將。那麼,北宋少名將,到底是作何原因?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作為一員武將,篡奪了後周柴家孤兒寡母的天下。從上位之日起,他就戰戰兢兢,生怕再有武將模仿他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那以後,他就實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有點濫文抑武之嫌。 1. 英雄遲暮,給後人敲響警鐘 "皇帝明聖,忠邪辨別。舉擢俊良,掃除妖魃。"
  • 明朝唯一善終的開國功臣湯和,在其死後,為何爵位被徹底剝奪了?
    在明朝歷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開國將領,名叫湯和。說起湯和,很多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非常熟悉。因為此人的故事,實在是太過傳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會參加農民軍起義,就是因為湯和介紹的原因。後來明朝開國之後,湯和亦憑藉軍功,逐漸受封為信國公。
  • 明朝滅亡時,為什麼沒看到錦衣衛的身影?
    明朝末期,以戰力最強著稱的錦衣衛究竟做了什麼?錦衣衛這個在明朝所誕生,而且是明朝獨有的機構,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明朝歷史發展的始終,到明朝滅亡之時,為何錦衣衛沒能夠為國而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設立了一個與後來的錦衣衛有著相似功能的機構叫做拱衛司,後又改名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主要的任務便是護衛皇帝的安全,沒有情報機關的特徵。
  • 明末發現完整人皮,主人是開國名將藍玉,為何他的下場如此悲慘?
    人皮再現,揭秘封塵往事在明代開國之時朱元璋好不容易平定天下,從一介平民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內硝煙四起戰爭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很快,一支農民軍隊圍剿了四川的蜀王府,就在大家清點戰利品時,在蜀王府祭祀的祠堂發現了一個保存完看起來非常舊的盒子。
  • 明朝開國大將藍玉,為何最後落得剝皮實草的下場?
    胡惟庸被殺之前,官至明朝的左丞相,為百官之首,那麼,藍玉是何人呢?02不斷犯錯相比於地位更高,位列明朝開國元勳第一梯隊徐達、常遇春的處世低調,藍玉則顯得過於高調,又是一例「軍事上巨人,政治上侏儒」的反面教材
  • 明代的宦官混得那麼拉風,為何提起唐朝那群前輩也不得不低頭拜服
    中國歷史當中,有兩個時期宦官現象比較有特色,一個是唐朝時期(囂張),一個是明朝時期(超酷),但如果要比較哪個時期的宦官最為厲害,毫無疑問明朝的宦官應該是完敗給唐朝的。強者的對決,仇士良PK魏忠賢,KO!為啥?
  • 穿越魔皇武尊
    傳說中,這樣的上等晶石,只要一指甲大的一小塊,就足夠一個普通的武者家庭消耗一年,可這樣珍貴的晶石,竟然被打造成了這樣一面鏡子,這是何等的大手筆!    在這面鏡子裡,倒映著一個人影,纖毫畢現,連頭髮絲兒都照得清清楚楚。  那是個十分俊美的男人,雪白的皮膚,修長的身材,就像是一尊白玉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