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宦官混得那麼拉風,為何提起唐朝那群前輩也不得不低頭拜服

2020-12-27 青史如煙

在封建社會之中,宦官本是帝王的奴婢,宮廷中的使喚之人,他們人身依附於皇家,性命又被帝王所控制,看似身如浮萍,卻又與眾不同。

因為宦官本身極度靠近權力中心,這便使得這些身份卑微之人,能夠更加方便地接觸權力、甚至行使權力,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有不少朝代曾經出現過宦官專權的現象。

這些平時被百官、世人所鄙視的閹宦之輩,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手握王爵、口含天憲的專權者。

中國歷史當中,有兩個時期宦官現象比較有特色,一個是唐朝時期(囂張),一個是明朝時期(超酷),但如果要比較哪個時期的宦官最為厲害,毫無疑問明朝的宦官應該是完敗給唐朝的。

強者的對決,仇士良PK魏忠賢,KO!

為啥?按照比賽的慣例,咱們先拿兩個朝代最厲害的宦官來PK比較一下,唐代的宦官一哥首推仇士良,而明代宦官的代表人物,應該是知名度爆表的魏忠賢。

仇士良,唐文宗之後宦官群體的偶像級人物,這位太猛了,列舉一下人家的成績,不僅前無古人,後面也沒有能夠追得上的,歷經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六代不倒,專權二十餘年,期間直接殺死二位王爺、一位后妃、四位宰相,其他大小朝官更是不計其數,更重要的是這麼囂張的大權監,最後他還安穩地幹到退休了,而且還算是善終,死後被朝廷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

唐代中後期的宦官群體所奉行的原則很粗暴,那就是誰擋我道,就滅了誰,連皇帝都不能例外,而仇士良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代表人物,殺皇族,沒事,殺百官沒事,皇帝犯錯,照樣一頓數落,如同訓斥奴婢一般(唐文宗時期皇帝被仇士良密室訓斥,差點廢黜,詳見崔胤傳紀)。

再反過來看看明代時期的權監魏忠賢,當其極勝之時,百官阿諛攀附,稱其為「九千九百歲」,專權擅政,一度到了知忠賢而不知皇上的地步。

然而魏忠賢雖然看起來走路拉風,一副酷斃的樣子,但新帝才剛登基,根基未穩之時,一道旨意便將其打回了原形。

正應了那句俗話,老子捧得起你,也踩得扁你,再看魏忠賢的成績,被後人詬病的多是殘害忠良、草菅人命,而他所作的恐怕也只是皇帝想做而不好做的事情罷了,在某種意義上,魏忠賢之所以這麼有名,可能就是因為這條狗的韁繩,被皇帝放得稍微鬆了些罷了,新皇帝一上臺,狗繩一拉,就把它給勒死了。

仇士良和魏忠賢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那麼同樣都是宦官,兩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其實只有一個本質上的差別,那就是軍權,唐代時期的宦官是掌兵的,再大的道理、權威,抵不上刀槍劍戟,講不過你,也可以砍了你。

軍權,讓唐代的宦官走出了一段不一樣的風採

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曾經評嘆道:

「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猶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唐代宦官掌兵權,也是因為時代的選擇。

在唐玄宗之時,朝廷就曾派宦官楊思勖掌兵率軍出師平叛, 而楊思勖其人在後來的戰爭中屢建戰功, 被朝廷封輔國大將軍,這時的宦官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證明了身殘志堅的人,也是可以成才的。

而唐德宗之時, 本來想振作一番的唐德宗起初對宦官是不感冒的,然而後來發生的涇原之變, 倉皇之中,軍將統帥以及禁軍們的護駕不力,甚至逡巡不前,不靠譜的臣子們徹底傷透了唐德宗的心,朕倉皇的路上、被困城中,是誰陪著朕渡過難關的?還不是這群身邊的奴才,他們才是最可靠的。

憤怒之下, 唐德宗最終剝奪了武將統帥神策軍的權力, 改由宦官執掌, 並大肆擴充後來的神策軍,最終組成了以神策軍為核心的禁軍, 統一由內朝宦官指揮。

此後, 宦官擔任神策軍中尉一職成為慣制, 從德宗到昭宗十一朝一直如此。

神策軍人數眾多、戰力強大,長期駐防京城及近畿, 對內控制京師, 對外威懾藩鎮。也正是這支由宦官專典的神策軍, 使得唐代中央朝廷在藩鎮林立的形勢之下,擁有了一支頗具實力的震懾力量, 也成為大唐王朝賴以繼續生存的力量。

因此,唐代掌控軍權的宦官,自然也和普通的宦官們不一樣,唐代的宦官更像是皇家的惡犬和桀驁的悍將結合體,它既屬於並依附皇家,又往往不易控制,還時常發生噬主之事。

而明代時期,開國的君主以及後續的成祖都是狠辣之人,即便是後世的嘉靖、萬曆、天啟皇帝,也都沒有輕易放手軍事領導權力,太監沒有染指軍權的機會。

明朝的軍事領導原則是以文制武,以內製外,文武相制,內外相制。

嘉靖二十九年之後,為了提高京師軍營戰鬥力,以武臣鹹寧侯仇鸞為總督京營戎政,統帥三大營,並罷提督、監槍諸內臣,但仍以文臣一人為協理京營戎政。降慶時更三大營各設一總兵一文臣,一度形成六提督共議京營戎政的局面。

「國家之制,邊防以義臣巡撫,以武臣總兵,而以內臣綱維之。」

正統以後,凡有出徵,武臣為總兵官、內臣監軍、文臣提督軍務成為定製,這就使得宦官只是朝政中的一方勢力,而不能左右君權,沒有軍權的宦官雖然兇惡,但充其量也只是皇家的一條惡犬,大家不跟他一般見識,還不是因為這條惡犬後面的那個主人罷了,因此明代的宦官看起來威風八面,而皇帝想滅掉他們,也不過一道聖旨罷了。

結語:

唐代和明代的宦官專權,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唐代的君主將北衙禁軍完全交予宦官,導致朝廷之內,權力完全失衡,太阿之柄倒持,皇權受制於宦官。

而到了明代,宦官則成為了其背後皇帝的專權工具,雖然也出現了如劉瑾、魏忠賢之類的大宦官,看似可以左右朝政,但無法動搖皇權,究其原因,主要是明代宦官沒有單獨指揮軍隊的權力,這點的差別,導致其與唐代時期的宦官力量相比,如同天壤之差。

相關焦點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說到底還是因為秦二世昏庸,用人不明,導致自己被殺,甚至幾代人建立的大秦也土崩瓦解。西漢沒有什麼著名的宦官,是因為我國強制閹割內侍的制度,始於東漢,《後漢書·宦官列傳》記載:"(光武)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
  • 明代宦官有多大權力?言官體制受其影響
    而言官這個群體,在明代當屬最盛。然而因為明代宦官當權,輝煌的言官體系最終屈居並服從於宦官之下。明朝文官進言明代言官及其機構言官,又稱諫官、垣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都察院御史一職,御史就擔負著諫言之責。除了都察院的御史,也有一些人擁有諫言之權,那就是六科給事中。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導語:在一些有關明代歷史的電視劇上,我們可以看到電視裡皇帝身邊的宦官不僅身懷絕技且權勢滔天,他們只聽從皇帝的調遣,就連一些朝廷官員也畏懼於他們的權勢。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劇情並非憑空捏造,在明代宦官的權力確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以來的頂峰,明代官員專權的現象對明代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明代的皇帝不願重用朝廷官員,而放心將權力賜予被歷朝歷代的人視為下等人的宦官呢?
  • 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是宦官當權?
    尤其是唐朝,宦官當道,奸佞小人,喜進讒言。甚至,還有的宦官膽大妄為到直接把皇帝給殺了。比如十五歲繼位的李湛,僅僅在位三年,就被宦官們殺死。那麼,皇帝都是壯年繼位的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陷入宦官之亂?  (一)、皇權旁落,宦官從中得利  宦官之禍,自從東漢就有之。不過唐朝和東漢的情況,並不是很相似。
  • 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竟然能威脅到皇帝?
    唐朝疆域圖李淵與公元618年至唐哀宗李柷,中間經歷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后篡唐、開元盛世、元和中興、會昌中心、大中之治,但其中,卻自唐玄宗至唐昭宗,整個大唐朝廷都少不了一群人,宦官。-公元813年),唐朝宦官,又名劉貞亮,曾任宣武監軍。唐德宗貞元末期,他成了宦官首領,一些握有兵權的宦官都依附於他。唐順宗即位,翰林學士王叔文等倡行革新,史稱"永貞革新"。而這些改革觸及了宦官的切身利益,於是逼迫唐順宗退位。這也是唐朝第一位逼迫皇帝退位的宦官。為後面諸多有兵權的宦官開了先列。
  • 宦官猖獗史:明朝魚肉大臣,唐朝魚肉皇帝,但最驚人的還是這朝
    朱棣在奪權時得到過宦官的幫助,故而即位後就讓宦官參預務。明宣宗即位後,怕他的叔父朱高煦步明成祖的後塵,故而處處依靠宦官來對付外官藩王,盡行推翻了朱元璋的禁令。他不但派大學士教宦官讀書,還授予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按皇帝旨意用紅筆批覆內閣重要文件的權利。從此,「批紅」成為宦官操縱國政的主要方式,司禮監秉筆太監成為朝廷的主要決策者,明代宦官柄政的惡風也就愈刮愈猛。
  • 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和廢立大權?
    唐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崔胤的宰相曾這麼說過:「國初承平之時,宦官不典兵預政。天寶(唐玄宗年號)以來,貞元(唐德宗年號)之末,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以便衛從,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為定製,自是參掌機密,奪百司權,上下彌縫,共為不法,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侵害朝政。」
  • 明代太監的雄起(下)——​綽號裡的大宦官們
    ↑點擊收聽↑     文/東風夜   播/晨誦無聲我們在昨天的文章裡明代太監的雄起(上)——宦官專權的種子討論了明代宦官專權得以出現的政治大環境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
  • 明朝宦官專權亂政,為何清朝宦官沒這能力?你看乾隆怎麼對待他們
    而我們也知道,在古代,宦官是一股能夠影響朝政的勢力,甚至可以和文官集團分庭抗禮咬得你死我活,誰也看不慣誰。東漢、唐朝、明朝是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其中明朝最特別。東漢和唐朝好歹是到王朝中期宦官才耀武揚威起來,但明朝不一樣,明朝從永樂帝朱棣時期開始宦官勢力就膨脹了。膨脹到啥程度呢?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前言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 宦官人物誌:唐朝中期的三大宦官之一,不懂裝懂的典型代表
    ,在這個時期,與李輔國、程元振齊名的另一個大宦官是魚朝恩。在天寶末年,他已經不是普通宦官,撈到了品位官階,出入宮廷,充任傳達皇帝詔命之職務。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逃往四川,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分兵奔朔方討賊拒敵,隨後就在靈武稱帝。魚朝恩深知玄宗身邊已經有了大宦官高士力相伴,若繼續隨駕逃難,根本就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就一直跟隨太子李亨,並取得了李亨的信任。李亨即位不久,就讓他擔任李光進軍中的監軍,代表肅宗皇帝監督討伐事宜。
  • 唐肅宗的皇后為何被宦官害死,背後原因是什麼,唐肅宗為何不阻止
    李瑛當了23年的太子,李亨當了18年的太子,李瑛被廢殺,而李亨在當太子的時候也好不到哪去,不斷處於政治威脅之中,這也算得上是唐朝特色,唐朝的太子一直受到皇帝的打壓,李亨同樣如此,在太子之位上活得小心翼翼,先是李林甫的打擊,後是楊國忠的威脅,而這一切的背後,就是唐玄宗的默許。
  • 五代十國為何很少有人提及?無節操無底線,難怪歷史都不願提起
    而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相對而言則熟悉的人比較少,魏晉南北朝至少還有個三國時期至少也帶動了一波熱度,而五代十國真的是很少有人問津,那麼這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能讓人選擇性的忽視?毫不誇張的說,雖然五代十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可是其紛亂程度比起魏晉南北朝和春秋戰國可以說是有過而無不及,那麼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呢?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可真要比起來,明朝太監的權利,還比不上唐朝的太監。就拿同樣是太監,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這一點來說,明朝太監就明顯弱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又為何唐朝太監權勢更大,卻不如明朝太監出名呢?第一、兵權問題明朝太監都是依附皇帝存在的,而唐朝太監是各自獨立的,這也是唐朝太監相對不出名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們在前期並無存在感,也由於相對獨立,所有唐朝後期太監是掌握兵權的,也就有能力主宰皇位的人選。明朝自朱棣提拔宦官,建立了東廠起,太監就貫穿整個明朝。
  • 鄭重聲明,我是唐朝第一任宰相,不是宦官!
    一個在演義小說裡面,原本身為隋煬帝後宮裡面的宦官,後來唆使楊廣妃子私通李淵,迫使李淵起兵的這麼一個人。但我今天必須澄清一下,以上經歷,純屬子虛烏有。我不是什麼太監,而且唐朝的第一位宰相!讓我來自己說一下,我這位唐朝開國第一宰相,真正的生平到底是什麼樣的吧。
  • 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他為何從明君變成昏君?這是因他後期妒賢害功,總擔心大權旁落,故通過宦官將軍政大權緊緊抓在手裡.他大量任用宦官,為之加官封爵總數多達三千人,其中任三、四、五品官有千餘人,有的如楊思勳竟官到一品,紿車騎大將軍稱號,封號國公。唐玄宗尤其寵信高力士。據《舊唐書高力士傳》說:唐玄宗最寵信宦官,監軍和宣達聖旨都由宦官任之。
  • 唐朝宦官回長安嚇跑百官,宰相大將挺身而出能否挽救局勢人心?
    如果尊貴如宰相這樣的高官都驚慌失措、狼奔豕突,那麼天下人眼中的大唐朝廷必然已是搖搖欲墜、大難臨頭了,人心必然更加離散。至於逃出去避難,現在出城為時已晚,況且即便逃出了長安,到了荒郊野外,反而更不安全。那麼,闖進金光門的究竟是不是盜匪呢? 來者何人 來者並非盜匪,而是以宦官田全操為首的六道巡邊使等一行人。此前,掌權的大宦官王守澄與同行田全操、劉行深、似先義逸等6人關係惡劣,唐文宗信重的大臣李訓、鄭注便藉機把他們「發配」到鹽州、靈州等6個邊防重鎮巡邊。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古代很多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宦官幹政,或是外戚幹政開始的。比如西漢時呂后幹政,她的兒子劉盈死後,她就找了個小孩子,號稱是劉盈的兒子繼承皇位。好在她去世後,眾人扳倒了呂氏一族,才迎立劉恆為帝。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到了東漢末年,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不少割據勢力,十分混亂。說起宦官幹政,就不得不提唐朝和明朝。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鼎鼎有名,其中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
  • 唐朝建立後,開國老將大部分混得很好,為何秦叔寶長期鬱郁不得志
    唐朝開國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功勳卓著的名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就包括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李靖、徐世勣等人。這批人為了唐朝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值得慶幸的是,李世民也是一個相對來說很不錯的主公。唐朝開國之後,這批老將們,並未被李世民遺忘,絕大部分都混得很好,封侯拜相,安享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