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2020-12-23 歷來現實

權力傾主,帝室悲歌,宦官——唐王朝的死結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朝代,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即使如此,它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樣,內訌起伏,爭鬥不已,僅就皇族方面來說,其鬥爭之複雜和次數之多超過任何朝代。

如玄武門之變,武周革命,中宗復位,節憨太子舉兵,韋後亂政、太平公主謀亂,玄宗內禪,張後之亂,等等,但大多變亂時間較短,不致造成大害,且有些變亂平定之後,向好的方面發展,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這個一代英明之主得以繼位,對唐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出現了"貞觀之治"。

武后臨朝稱制並改唐為周,當了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她能納諫,善選拔人才,亦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先後平定韋後,太平公主的變亂後,唐玄宗勵精圖治,創建了"開元盛世"。而給李唐王朝致命傷的就是宦官專政。宦官們與藩鎮、朝官互相連結,錯綜複雜地交織一起,難分難解,愈演愈烈,直到唐亡。

禍害由誰引起

唐玄宗是使唐朝鼎盛又將之推向下坡的關鍵人物。從713年~734年的21年期間,他任用賢臣,虛心納諫,頗多善政,故政治開明,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邊疆安定,國威遠揚,為有唐一代鼎盛時期,被史學家譽為"開元之治"。

但在734年之後,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日益驕奢,縱情聲色,怠於政事,任用佞臣,親信宦官,造成官吏貪瀆,政治逐漸腐敗,自持富強,傲待邊族,輕信邊將,輕啟邊釁,加劇了民族矛盾。在這種情況之下,藩鎮叛亂、割據,宦官權勢傾主,以至廢立皇帝。這應該說罪在玄宗,咎由自取。

"偏聽則暗"。歷史證明,偏聽必偏信,這是犯錯誤之由。

唐玄宗後期正由於偏聽偏信而犯了一連串的錯誤。他為何從明君變成昏君?這是因他後期妒賢害功,總擔心大權旁落,故通過宦官將軍政大權緊緊抓在手裡.他大量任用宦官,為之加官封爵總數多達三千人,其中任三、四、五品官有千餘人,有的如楊思勳竟官到一品,紿車騎大將軍稱號,封號國公。唐玄宗尤其寵信高力士。

據《舊唐書高力士傳》說:唐玄宗最寵信宦官,監軍和宣達聖旨都由宦官任之。任監軍的宦官,其權力超過節度使;出使的宦官,地方長宮待之如上司,曲意奉承。在宦官中,權力最大的是高力士,凡四方進奏文表,要先呈高力士,然後進上,而小事由高力士自己處理。

玄宗常說:"有高力士值班,我才睡得甜。"玄宗寵信高力士如此,必然是言聽計從。李林甫、楊圖忠、安祿山等都因他的引薦而取得將相高位,其他走他的門下而獲得官職的則數不清了。高力士資產殷富,連王侯也比不上他。

該傳還說,"力土為人謹慎無大過"。從以上史實看,說力土"無大過"是不對的。既然說他富超王侯,那麼錢財何來?顯然是納賄所得。正因有賄可納,他不管好醜都一概引薦,特別是推薦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人,就是最大的罪過。唐廷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從此開始腐敗:任用安祿山啟了藩鎮叛亂,割據之端,唐王朝從盛世趨向衰落以至滅亡,高力土不能辭其咎。但是,高力士只不過是唐玄宗的化身,當然,禍首還是唐玄宗。

宦官專權跋扈

唐代後期宦官之禍,比之東漢有過之無不及,這在史學界認識是一致的,但對於宦官與皇帝的關係看法仍不一樣。

有的認為唐代宦官自活躍於政治舞臺之後,權力傾主,任意廢立皇帝,家奴變成了主人。有的就持相反意見,認為唐代宦官與皇帝同屬一個利益相關的"家庭",二者之間是一種主僕關係,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這兩種意見都有所據,也都有其偏頗之處。

唐代宦官與皇帝關係是複雜的,既是主僕關係,也有反奴為主的關係;利益既一致也不一樣。這些都反映在不同時期上:玄宗時宦官尚忠心耿耿;肅、代宗時宦官權力雖擴大,皇帝大權仍不旁落,對跋扈宦官還能予以懲處,這時,宦官還沒有從家奴變成了主人。之後,除了德宗是繼位外,其他十世的皇帝無不為宦官所廢立,其中憲宗,敬宗被宦官所殺,昭宗被宦官幽禁,文宗在"甘露之變"後被宦官軟禁。

文宗曾對人無限悲憤地說:"受制於家奴,尚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受制於諸侯。"

可見宦官權力多大,以及皇帝無可奈何的處境。以上事實也說明,唐朝後期宦官地位已發生了變化,其權已可震主、傾主以至殺主了。

總的說,宦官與皇帝關係有如影和形,無形則無影,宦官是依靠皇帝才能存在的,唐代後期宦官雖有廢立皇帝之權,但不可能"取而代之",只能是廢一帝立一帝,所立的皇帝也必須是李家皇族子孫,不然他們就無所依存了。

但宦官集團並非鐵板一塊,在廢立皇帝問題上,宦官各從自己本身利益出發,往往分成不同的派別,這一派要擁立哪個皇帝,那一派要擁立另一人為皇帝,於是雙方鬥爭白熱化,彼此矛盾不可調和,只能是你死我活。這就不能說"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了。如在憲宗時,圍繞皇位繼承,宦官分戍兩派,宦官吐突承璀等主張廢太子宥,以灃王惲為繼承人;宦官王守澄等則力保太子宥,二派鬥爭十分激烈。憲親後來傾向灃王惲,於是太子宥派便先發制人,弒殺憲宗,搶奪皇位,誅滅吐突承璀等,灃王惲亦於同日被殺。

為奪皇位殘殺父兄,足見鬥爭之無情和慘烈。憲宗是唐代後期有為之主,曾使唐朝一度中興,他被殺時年僅四十三歲,若假之以年可能有大作為;而殺父搶位的穆宗,為人昏儒,荒於政事,終日遊宴,甘受宦官擺布。曾一度中興的唐朝又趨向衰落。

宦官權力的膨脹

唐代後期宦官為何能有廢立皇帝大權?

宦官具有如此大權,是有一個過程的:玄宗時,開始讓宦官參預政務,任方鎮監軍;肅、代宗時,宦官主管禁軍;到德、憲宗時,確立了監軍制(各方鎮設監軍機構,可幹預地方軍政事務),神策軍中尉制(掌管禁軍及中央精銳部隊)和樞密使制(掌機密,參預國家大事)。這樣,宦官政治、軍事便逐步制度化了。

由於監軍制的確立,擔任監軍的宦官,儼然是方鎮節度的上司;由於神策軍中尉制的確立,擔任神策軍中尉的宦官掌握了中央精銳部隊的帥權;由於樞密使制的確立,擔任樞密使的宦官,得以執掌機密,議決國家大事。

皇帝還利用宦官來財制大臣和監察皇族子孫以及刺探軍情,此外,還派宦官處理外交,經濟以及採購等事,宦官幹預國事已像水銀瀉地般,滲透了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所有領域,顯然,宦官之所以有權廢立皇帝,在於他們控制了軍國大權,尤其關鍵的是掌握了禁軍和神策軍。

這些部隊是當時唐朝中央最精銳的部隊,騎兵是其主力。唐朝十分重視騎兵,皇帝的衛隊都用騎兵,且日益加強,太宗時僅百騎,至武則天時,改百騎為千騎,中宗時改千騎為萬騎,而參加這些騎兵部隊的都是精選善於騎射的健兒。

神策軍也以騎兵為主力,在當時來說,騎兵是各種兵種中最精猛的作戰部隊,它速度快,衝擊力強,李世民在與群雄角逐中,每戰多勝,創建唐朝,主要就靠發揮騎兵這種獨特的作戰力量。宦官不只掌握禁軍,神策軍的騎兵,也掌握了馬政,即皇家和國家的主要養馬牧場,這就可以從中選精良的馬匹以供寓兵使用,保持騎兵的戰鬥力。

由於宦官掌握這些皇牌軍,誰敢對抗,迅即調動精銳的騎兵鎮壓。《新唐書》作者評論"甘露之變"時說,"李德裕嘗說過,天下衝擊力最強的是北軍",李訓等人卻以政府的弱卒以抗擊宦官的精兵,他們的死是必然的。"

正因宦官掌握精銳的騎兵部隊,大臣甚至皇帝都要俯首聽命,如文宗,宣宗都曾先後向宦官託孤,宦官置之不理,最後立誰為皇帝還是由宦官來決定。而朝廷大臣對此只能唯唯諾諾,不敢哼一聲,不管宦官立哪一個為皇帝,他們都北面事之。

軍權是權中之權,誰掌握軍權,就能掌握政權,以至掌握一切。唐朝南司受制於北司,首相聽命於宦官,皇帝的廢立唯宦官之命是從,是因宦官手中有軍權。槍稈子裡出政權,古今如此。

宦官是"刑餘"的小人,他們不學無術,眼光短淺,唯利是圖,通過這些人來處理國家大事,必然是搞得一團糟,唐後期衰亡並非意料外之事。

宦官掌權是成事無望,敗事有餘:

在政治上,他們結黨營私,陷害異己,不顧國家利益,只顧小集團利益。如永新革新,觸及宦官利益,俱文珍等宦官便發動政變,逼順宗退位,王叔文,王坯和柳宗元等八人遭到貶斥,或因致死,或流放邊疆;"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大殺朝官,朝廷幾乎一空。

經濟上,他們貪汙受賄,賣官鬻爵,到處,掠奪民財。軍事上,讓宦官監軍,因他們毫無軍事經驗,瞎指揮的結果是,唐軍屢打敗仗。而將官如不聽其瞎指揮或不納賄,便編造謊言上奏,陷害忠良,許多將官因之冤死,使唐軍事日益衰弱。

信任心腹宦官,疑忌賢臣良將,導致大權旁落,受制於家奴,以至國事日非,最後國破家亡,這是唐統治者的自作啟受,自食其惡果。

一般把唐之亡歸咎於藩鎮和牛、李黨人,這未能揭開其本質,其實,促使唐朝從其顛峰跌落下來,始作俑者是唐玄宗。其後繼的皇帝也大多跟他一樣,忌賢害功,把權力交給心腹宦官。結果是尾大不掉,奴才變成了主人,皇帝成了他們的傀儡,讓這些無知無能的閹人掌握中央大權,天下安得不亂,唐朝哪能不亡?

高峰和低谷是連在一起的,這也是說低谷是高峰的隔鄰,如果你在高峰上迷失方向,跨錯了一步便會跌下深谷裡。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複出現,創造偉大業績的人,由於他勝利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不再是謙虛謹慎,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而是驕傲自滿,偏聽偏信,獨行其是,結果是:錯誤連串,亂子四起,於是便把其創造的偉大業績推向毀滅之途,唐玄宗便是這樣的人。

開頭我們已經指出:他是把唐王朝推上富強的頂峰的人,也是把盛唐推向下坡路的人。可以說是:成也玄宗,敗也玄宗!

相關焦點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古代很多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宦官幹政,或是外戚幹政開始的。比如西漢時呂后幹政,她的兒子劉盈死後,她就找了個小孩子,號稱是劉盈的兒子繼承皇位。好在她去世後,眾人扳倒了呂氏一族,才迎立劉恆為帝。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到了東漢末年,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不少割據勢力,十分混亂。說起宦官幹政,就不得不提唐朝和明朝。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鼎鼎有名,其中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
  • 朱棣坐擁四海卻設立「東廠」不怕宦官幹政?
    「東廠」是明朝的一個暴力特務機構,是在朱棣的指導下創建,該機構的主要負責人便是宦官,而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直接聽命於皇帝的意思就是其他的監察機構,比如大理寺刑部是沒有任何權利去幹涉他們的活動,正因如此權力是非常大的,東廠的首領太監被稱之為東廠提督。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每個朝代的太監也不一樣,有的太監權力很大,有的帶兵打仗,有的隨意廢立皇帝,有的則是為君分憂,為國家盡忠。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說到底還是因為秦二世昏庸,用人不明,導致自己被殺,甚至幾代人建立的大秦也土崩瓦解。
  • 宦官為幹政將一傻子推上皇位,傻子上位後第一道聖旨,讓宦官膽寒
    宦官為幹政將一傻子推上皇位,傻子上位後第一道聖旨,讓宦官膽寒 中國古代社會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則是能夠享受榮華富貴的最高階層,然而正所謂高處不勝寒,皇帝的位置,遭到了無數人的窺視,稍有不慎就會命喪黃泉,歷朝歷代392位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39歲,因此對於那些生活在後宮中的人來說
  • 何謂「外戚幹政」?
    林老師有點頭禿,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壓力山大的樣子但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嘛最近得知一部韓劇很棒——《王國》(又譯《李屍王朝》)喪屍劇也看過一些,本來只想隨便瞧瞧,誰知只看了第一集就被吸引關鍵是滿滿的知識點首先,何謂「外戚幹政」?
  • 外戚或宦官擅權:為何歷朝皇帝都難跳出這一怪圈
    說著容易做起難,不然,為何歷代皇帝都難以跳出外戚或宦官專權這一怪圈呢?  漢元帝去世之後,太子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成帝時代,石顯被逐出朝廷,宦官勢力急劇弱化。但漢成帝荒淫奢侈,個人品德遠不及元帝,而優柔寡斷卻過之而無不及。有史家說:「漢治陵夷,始於元帝,而其大壞則自成帝。」究其原因,就是成帝過於倚重外戚,權柄被外戚掌控。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唐玄宗與楊貴妃 宦官勢力之所以能夠不斷膨脹,甚至僭越自身的權力範圍去幹擾朝政,這是與封建帝王本身扶植所分不開的,特別是在皇權衰微之時,宦官作為皇帝最信賴的家奴
  • 唐肅宗的皇后為何被宦官害死,背後原因是什麼,唐肅宗為何不阻止
    陳玄禮安史之亂後,叛軍攻破了潼關,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及少量官員和隨從逃往蜀地,同時給予太子李亨監國的權力,同時李亨有了部分兵權,當時跟隨唐玄宗一起出逃的禁軍中,有一半以上的兵力在李亨手中,李亨暗中聯合了唐玄宗的禁軍統領陳玄禮一起殺了楊國忠
  • 「武家諸王樣」到「山子軍容頭」,為何頭飾成為帝王權力象徵?
    可惜的是,因為太平公主和唐玄宗是對立關係,在太平公主集團被唐玄宗連根拔起之後,冠絕古今的玉葉冠沒有被流傳下來。在太平公主政治集團覆滅之後,唐王朝的權力徹底集中到了唐玄宗手中。他改元開元,勵精圖治,使得國富民強,政治經濟都空前繁榮。
  • 明代的宦官混得那麼拉風,為何提起唐朝那群前輩也不得不低頭拜服
    在封建社會之中,宦官本是帝王的奴婢,宮廷中的使喚之人,他們人身依附於皇家,性命又被帝王所控制,看似身如浮萍,卻又與眾不同。因為宦官本身極度靠近權力中心,這便使得這些身份卑微之人,能夠更加方便地接觸權力、甚至行使權力,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有不少朝代曾經出現過宦官專權的現象。
  • 唐武宗:在位期間知人善任雄謀勇斷,促成李唐王朝又一中興之局
    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李昂在無限憂愁之中離開人世。而也就是在唐文宗離世的前夜,宦官擁立皇帝的戲碼再次於唐朝的宮廷之中上演。史載,唐文宗本想以皇太子監國,但卻為此招致了當時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反對,以至於「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迎潁王於十六宅」而這個潁王則是唐穆宗的第五個兒子,敬宗與文宗的弟弟,即後世所謂的唐武宗李炎。在唐代中晚期,宦官擁立皇帝的情況十分常見。對於宦官來講,擁立之功往往能夠使其獲得更多的權力。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劇情並非憑空捏造,在明代宦官的權力確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以來的頂峰,明代官員專權的現象對明代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明代的皇帝不願重用朝廷官員,而放心將權力賜予被歷朝歷代的人視為下等人的宦官呢?
  • 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竟然能威脅到皇帝?
    唐朝疆域圖李淵與公元618年至唐哀宗李柷,中間經歷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后篡唐、開元盛世、元和中興、會昌中心、大中之治,但其中,卻自唐玄宗至唐昭宗,整個大唐朝廷都少不了一群人,宦官。唐朝中期權宦,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他長的奇醜無比,一直服侍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先是在唐玄宗逃往四川時勸太子留下抗敵,後又勸太子與靈武登基。這算是從龍功臣吧?但唐肅宗性格懦弱,他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更是手握兵權,後被唐代宗派刺客暗殺。試想一下,大權在握的李輔國竟然能將唐代宗逼到派刺客暗殺,說明他的權力一度超過皇帝!
  • 皇后宦官曖昧還幹政,當眾舞劍毫不避嫌
    不,我要說的這位是官家身邊的內侍,張茂則。張茂則這個人雖是官家的內侍,但一反大多數影視作品中尖酸刻薄的"人精"宦官形象,無所謂大喜大悲,行事低調,時刻謹守住內心的教條、不越界、不逾矩。可他心中有一個人,便是官家的皇后,一心所思所求皆有關於皇后。
  • 唐朝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為什麼依然是宦官當權?
    他們繼位的時候很年輕,大概是德不配位,去世的就比較早。李恆雖死,但是大太監王澄的權勢如日中天。後來李湛繼位,而王澄認為此人不好控制。  敬宗年齡雖小,但是很喜歡打獵和飲酒。他的身邊,也有很多的太監相隨。父子二人的性格,可以說是極其相似,都喜歡太監。如果不是他們需要那些太監,宦官們也不會在朝中興風作浪。
  • 淺析後唐,最接近統一,為什麼最終不能統一了
    在大唐帝國即將滅亡之前,帝國版圖內先後出現了數十個割據勢力,他們之間相互攻伐,此時的大唐王朝也已經是千瘡百孔,回天乏力。公元907年,朱溫篡位,大唐帝國滅亡。唐朝亡國後,那些割據勢力紛紛稱王稱霸,建立屬於自己的小朝廷,他們分別是定都中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 唐武宗、唐宣宗連續兩朝中興,為何無力解決中晚唐各方面問題?
    這中間,中晚唐最為主要的問題便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等問題。同時,一些如土地兼併、冗官冗吏、吏治萎靡等問題,實際上也成為了晚唐時期的一個常態。所以,總的來講,中晚唐時期各方面問題還是多如牛毛的。當我們回顧唐武宗、唐宣宗兩朝的中興,就得以發現,中晚唐各方面的問題,並沒有因為連續兩朝中興而得到解決。
  • 清朝第一個因幹政被殺的太監,皇帝也保不了他
    明朝的敗亡,很大一個原因要數太監幹政。王振、汪直、曹吉祥、劉瑾、魏忠賢……一手遮天的太監在明代宮廷裡絕對是狠角色。清朝建立之後,吸取了明朝的教訓,立下了嚴苛的法令,嚴禁太監幹政。十二年,順治帝又差人在宮內立起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嚴禁太監幹政的上諭,表示違者即刻凌遲處死絕不姑息。既然是順治帝親自下的聖旨,那也就成了祖宗家法。問題在於,立下這塊鐵牌的順治帝本人,當時也才18歲,他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怎麼理解的,不一定就在一個水平線上。雖然話說得相當狠,但真遇到了事情,追責起來,他就狠不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