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為幹政將一傻子推上皇位,傻子上位後第一道聖旨,讓宦官膽寒

2020-12-25 騰訊網

宦官為幹政將一傻子推上皇位,傻子上位後第一道聖旨,讓宦官膽寒

中國古代社會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皇帝作為九五之尊,則是能夠享受榮華富貴的最高階層,然而正所謂高處不勝寒,皇帝的位置,遭到了無數人的窺視,稍有不慎就會命喪黃泉,歷朝歷代392位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39歲,因此對於那些生活在後宮中的人來說,時刻要當心被捲入到鬥爭裡面,活得也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容易輕鬆。

而我們今天,就來說下一位「傻子」皇帝的故事,他就是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長安城大明宮,李忱在這裡出生,為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作為一名皇子,他的身份理當顯赫,然而人們對於李忱,卻是頗有微詞。

原來李忱的母親鄭氏,原本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隨著李琦謀反失敗後,鄭氏就被充入宮中,當郭貴妃旁邊的侍女,但是後來她被唐憲宗無意撞見並臨幸,從而才生下了李忱。

鄭氏身份的卑微,導致在唐朝皇族裡,李忱永遠是身份最低的那一個,這也造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李忱很少和別人說法,一沒事情做的時候,就發呆,因此宮人都認為他「不慧」,李忱十多歲的時候,因為一場大病而臥床,當時太陽透過窗戶,突然灑在了李忱的臉上,李忱便立馬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對著太陽作揖。在場的宮人,還有李忱乳母,都認為這孩子是徹徹底底傻了,沒想到哥哥唐穆宗李恆聽說了這個消息,跑到宮中來看望他,撫摸著他背說:「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這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並不是瘋病啊!

但是大夥心中,還是將李忱當作了傻子,唐家中期的幾位皇帝都比較命短,很快後來唐穆宗的兒子,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相繼繼位,雖然他們將李忱叔叔封為了光王,但是在酒會上,面對呆呆傻傻的李忱,卻總是笑成其為「光叔」,面對長輩其實這是不符合禮法的,當然李忱並不在意,經歷了兩個朝代的他,愈發的沉悶。

到了公元846年,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人把持了朝政,他們自然想找個方便控制的人做皇帝,因此將目光瞄準了「傻子」李忱,以李炎的名義冊封他為皇太叔,鑑於唐武宗不能理事,李忱隨即以皇儲身份監國,文武百官很快發現,這名皇太叔並不是一個傻子,碰到不幸的事情,他會滿臉悲傷的接待臣下,決斷事物,大家才開始知道李忱的不簡單。「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

而太監馬元贄很快也就後悔了,同年三月,李炎駕崩,李忱登基繼位,時為唐宣宗,他上位第一條聖旨,就是冊封馬元贄為「神策軍中尉」,這個官職雖然聽上去很高大上,品階也不低,但是只能掌握部分禁軍,而且按照唐律不得有別的權力,相當於李忱是讓馬元贄明降升暗降。這也讓他膽寒,正當馬元贄冥思苦想,認為這或許是「傻子皇帝」的無心之舉時,第二條聖旨卻徹底讓他不敢再做什麼動作。

原來當朝宰相馬植和馬元贄關係很好,馬元贄隨機將李忱送給自己的一條玉帶轉讓給了馬植,結果第二天上朝,李忱看見馬植腰上的玉帶,立馬罷黜了他的官職,消息傳了出來,朝廷沒有人再敢和馬元贄搭訕,不過李忱對於馬元贄的安撫卻也做得很好,給予厚祿,導致馬公公也是有苦說不出。

唐宣宗上位後,勵精圖治,整個國家欣欣向榮,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他也成為了中晚唐為數不多的明君。

相關焦點

  • 皇子裝瘋37年,被當傀儡推上皇位,繼位後第一道聖旨,讓百官膽寒
    ,比如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當時人人認為他是個傻子,宦官準備讓「傻子」變成自己的傀儡,卻不料引來殺身之禍,他是誰?唐武宗李炎是一個相當豪邁之人,話不多,但總是愛動手,他看不慣這個「傻子皇叔」,一次看到李忱站在臺階上想些什麼,他竟然走過去一腳把他踹了下去,摔得李忱鼻青臉腫,回家躺了幾天,李忱卻也不生氣,啥都不說。
  • 朱棣坐擁四海卻設立「東廠」不怕宦官幹政?
    「東廠」是明朝的一個暴力特務機構,是在朱棣的指導下創建,該機構的主要負責人便是宦官,而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直接聽命於皇帝的意思就是其他的監察機構,比如大理寺刑部是沒有任何權利去幹涉他們的活動,正因如此權力是非常大的,東廠的首領太監被稱之為東廠提督。
  • 乾隆朝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
    古代很多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宦官幹政,或是外戚幹政開始的。比如西漢時呂后幹政,她的兒子劉盈死後,她就找了個小孩子,號稱是劉盈的兒子繼承皇位。好在她去世後,眾人扳倒了呂氏一族,才迎立劉恆為帝。唐朝的宦官更加猖狂,他們甚至敢廢立皇帝,然後殺了廢帝。而清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既沒宦官幹政,也無外戚幹政。特別是乾隆朝,在康熙和雍正兩大有為君王的治理後,乾隆接手的清朝,可以說是政治清明。頂多在乾隆晚年的時候,出了個權臣和珅。可和珅不僅不敢控制乾隆帝,甚至還是被乾隆利用,專門為朝廷提供資金的。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
  • 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這些都反映在不同時期上:玄宗時宦官尚忠心耿耿;肅、代宗時宦官權力雖擴大,皇帝大權仍不旁落,對跋扈宦官還能予以懲處,這時,宦官還沒有從家奴變成了主人。之後,除了德宗是繼位外,其他十世的皇帝無不為宦官所廢立,其中憲宗,敬宗被宦官所殺,昭宗被宦官幽禁,文宗在"甘露之變"後被宦官軟禁。文宗曾對人無限悲憤地說:"受制於家奴,尚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受制於諸侯。"
  • 外戚或宦官擅權:為何歷朝皇帝都難跳出這一怪圈
    說著容易做起難,不然,為何歷代皇帝都難以跳出外戚或宦官專權這一怪圈呢?  漢元帝去世之後,太子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成帝時代,石顯被逐出朝廷,宦官勢力急劇弱化。但漢成帝荒淫奢侈,個人品德遠不及元帝,而優柔寡斷卻過之而無不及。有史家說:「漢治陵夷,始於元帝,而其大壞則自成帝。」究其原因,就是成帝過於倚重外戚,權柄被外戚掌控。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劇情並非憑空捏造,在明代宦官的權力確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以來的頂峰,明代官員專權的現象對明代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明代的皇帝不願重用朝廷官員,而放心將權力賜予被歷朝歷代的人視為下等人的宦官呢?
  • 萬曆朝第一宦官——馮保
    明代著名宦官。很多朋友一提起太監,特別是明代的太監,就一個勁地翻白眼。要是再說到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那就乾脆要吐口水開罵了。其實不必如此。宦官作為存在我們歷史中的重要群體,對我們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宦官也是人,是人也有好壞之分。只是在士大夫寫的史書中,他們常常以破壞朝綱,專權亂政,謀害忠良的陰暗面目出現。
  • 歷史上最傳奇的6個宦官,篡改聖旨改變王朝,自稱千歲!實在大膽
    一說到宦官,大家就想到了電視劇中那些看起來娘們兮兮的太監,他們雖是男性,卻因為特殊身體原因和扮演的角色,看起來讓人覺得「不男不女。」太監是封建歷史下的一種產物,他們專門伺候皇帝以及皇家的人,為了純淨皇家血統,他們會被進行閹割,說到底,他們也是「受害者,」非常可憐!
  • 中唐離奇事件大賞:江湖騙子成高官,節度使宦官入套
    唐憲宗死後,大唐帝國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中央與地方藩鎮之間的矛盾,而是中央政府內部圍繞權力分配,展開的一系列狗血大戰。唐憲宗死前,圍繞著皇位繼承權,已是一片刀光劍影了。唐憲宗剛死,一度和太子競爭皇位的親王,以及支持他的大太監都被人殺了,上位的太子就是後來的唐穆宗。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太監是歷史上重要的角色,有了他們的存在,後宮,政治,政變等精彩事件不斷上演。每個朝代的太監也不一樣,有的太監權力很大,有的帶兵打仗,有的隨意廢立皇帝,有的則是為君分憂,為國家盡忠。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
  • 宦官政治: 帝國千年戒不掉的毒癮
    在習慣於為位高權重者塗脂抹粉的古代正史中,帝國史官們以一種對他們來說非常罕見的誠實和犀利,記錄和批判了宦官幹政的眾多罪惡。《後漢書》評價漢末的宦官:「他們一舉一動移山倒海,呼吸之間翻雲覆雨。對他們的索求,想方設法滿足的人,就能光耀三族;直言不隱、違背了他們心意的人,則遠近親族都要遭到夷滅。漢朝的朝綱法紀亂到了極點。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唐朝時期的宦官問題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在其不斷禍亂朝政的同時,宦官作為皇帝最為親近的人又成為皇帝控制和監視各方勢力的主要負責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宦官在維護唐朝中後期統治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 裝瘋賣傻是門藝術,他卻靠此登上了皇位
    因為他們手中掌握有軍隊——神策軍,神策軍本為一支戍邊軍隊,「安史之亂」發生後,這支軍隊被調出來支援平亂,幾盡周折,到了唐德宗在位時,這支軍隊成了實力強大、編制健全、裝備精良的禁軍,唐德宗認為朝中文武大臣都信不過,因此把這支軍隊的指揮權交到了太監手中,神策軍最高指揮官叫做護軍中尉,鼎盛時期擁有人數十八萬多人。
  • 扶立漢靈帝的竇太后臨朝稱制後,卻被曹節等宦官欺凌,雖亡難安
    劉儵稍加思索後,建議竇武擁立當時的解瀆亭侯劉宏。劉儵之所以推薦劉宏,是因為他年少,便於竇皇后「垂簾聽政」。也就是說,劉儵是在間接地拍竇皇后的馬屁。當竇武把這一人選報告給女兒後,竇皇后聽了很滿意。於是,十二歲的劉宏就由竇皇后作主,成了漢桓帝的接班人,是為漢靈帝;竇皇后隨即成了竇太后。
  • 明代宦官有多大權力?言官體制受其影響
    出徵前他曾經給後主劉禪寫過一篇表文,告訴劉禪應該多聽取他人的意見,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其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從這句話看,諸葛亮的意思是只要劉禪能夠"開張聖聽",就能"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氣"。在古代中國,負責向皇帝進言、提意見建議的是這麼一群人——言官。他們不負責具體事務,就是單純的上諫。
  • 宦官集團讓東漢搖搖欲墜,屠夫家族使帝國大廈將傾,開啟亂世三國
    何進,與何皇后同父異母,畢竟是何家長子,所以當上了大將軍的職位;何苗與何皇后同母異父,有親媽舞陽君在,也吃不了虧,當上了車騎將軍。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漢靈帝健在的時候,何皇后在董太后面前還得低調著應對,但面對後宮的其他妃嬪,何皇后則表現得咄咄逼人、甚至心狠手辣,靈帝寵愛的美人王氏,生下來孩子劉協(即漢獻帝)後,害怕王氏得寵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何皇后竟派人把王氏毒死了。結果,惹得靈帝大怒,張口要廢了何皇后。惶恐不已的何皇后,向靈帝寵信的宦官們求助,才保住了皇位之位。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太監能夠作惡,很大程度上是皇帝縱容的。這當中就有一個悖論,皇帝離不開太監,又要防止太監幹政。皇權和相權、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權和其他集團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來制約大臣和其他集團。因為太監不可能篡位。所以,皇帝很自然地想依靠太監來壓制相權,抵禦其他威脅。皇帝的政治需要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產生的重要緣由。
  • 為什麼嘉靖朝的宦官不專權?
    無論是世宗本人,還是張驄、楊一清等推動革新的文臣,都不希望宦官成為國家巨蠹,他們要在制度上做出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革除鎮守中官。  鎮守中官是皇帝利用宦官加強地方監視和滿足私慾的手段,它首創於明成祖時期。據官員何孟春於正德十六年八月上疏可知:「內臣鎮守自永樂間始,當時止是遼東、開原及山西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