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中,頭飾對我國古代的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頭飾的起源如今已經難以具體考證,不過歷史上只要是在漢家子弟擔任統治者時,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需要佩戴頭飾。
頭飾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還是人們構建學術身份、表達權力地位、締結人際關係的象徵。在武則天進行政治革命之後,為了彰顯武家獨特的政治地位武則天推行了新的頭飾,被稱為「武家諸王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頭飾的樣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了晚唐時期,最流行的頭飾被稱為「山子軍容頭」。大唐王朝這種頭飾的變遷,反應的並不僅僅是大眾審美的變化,在它的背後還體現出著政治集團的更替。
一、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也為了提高武家人的身份,武則天一改初唐時期的「平頭小樣」,推行了「武家諸王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它擁有著許多英明神武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締造了開元盛世。而在這兩位君主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傳奇般的人物——武則天。
在中國2000餘年的封建社會之中,武則天是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李治去世之後,逐漸的將唐朝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將國號由唐改為周,正式登基稱帝。她去世之後,陵寢之旁所立的無字碑,更是暗指無人可以評價的她,可謂是中國後世千千萬萬女子的偶像。在她當政期間,我國國力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這一時期被史學家稱為「政啟開元,志宏貞觀」。
在武則天稱帝之前,唐王朝所流行的頭飾被稱為「平頭小樣」,這種頭飾的形狀和它的名稱一樣,呈扁平狀,而武則天所推行的「武家諸王樣」則是一種高高的頭巾。二者的差異可謂十分巨大,武則天所推行的這種新的事物,可謂讓國家的流行風尚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所帶來的效果是讓武則天所出生的武家的政治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有句古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武則天在登基稱帝之後,在傳統意義上,武家的地位應該自然而然的水漲船高,成為皇親國戚。但是,武則天畢竟是女子,中國人民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縱然武則天有著卓越的政治成就,但總是有一些衛道士對她登基稱帝十分不滿,這也就阻撓了武家地位的提升。
並且,武則天雖然將國號改為了周,但是當時國家的官吏大多數依然是李唐以來的官吏,他們所認同的皇族是原來的李家,武家的地位在當時國民的心中雖然因為武則天成為皇帝,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和唐王朝真正的主人李家相比還是有著十分巨大的差距。
正因如此,武則天才迫切的需要將武家的地位進行提高。這種「武家諸王樣」正如名稱一樣,反映的正是武則天希望武家的地位凌駕於一切貴族之上的迫切願望。同時,也反映出武則天所掌握的權利在對國家形成一種由上至下的滲透,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個改變,實則讓武則天對國家的掌控更加的強。
武則天在政治上的天賦令人嘆為觀止,但這並不能改變他是女兒身的事實,也並不能改變中國封建禮教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在她政治生涯的最後時期,一場神龍政變終究使得武則天全力維繫的武周政權被毀滅,唐中宗李顯得以復位。盛極一時的「武家諸王樣」也像武則天的政治生涯一樣走到了終點。
二、為了籠絡人心,唐中宗推行了「英王踣樣」;唐玄宗在掌權之後,推行節儉之風,設計了「羅頭巾」來彰顯權力
唐中宗重新掌權之後,其實並沒有實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於是乎,為了拉攏人心,也為了洗去武則天所留下來的時代烙印,唐中宗也頒發推行了一種新的頭飾。根據相關史書記載,唐中宗曾多次將這種頭巾在公共場合授予親王,所以就有了「英王踣樣」這個名稱。
不過唐中宗在位時間並不長,而且死於韋後的鴆殺,他推行的英王踣樣也被黑化,甚至被稱為妖服。這種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頭飾所代表的政治地位。不過,唐中宗的去世也催生了太平公主、唐玄宗等一批優秀的人物登上歷史的舞臺。
唐中宗
在這一時期發生了一件改變唐朝歷史走向的大事——唐隆政變,這項政變將以韋後代表的外戚集團一舉消滅,並確立了李隆基的太子地位,使得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巨大,國家的實際掌控權再次回到了李家人的手中。但是,也造就了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多年對立的局面。
太平公主也是一位傳奇女性,在中國古代女子實際上是沒有帶冕的權利,但因為她的權勢巨大,不僅可以佩戴冕冠,而且所帶的冠冕十分豪華,被稱為「玉葉冠」,這件女子所佩戴的頭飾即使是在世界千萬年的歷史之中也是十分豪華的存在。可惜的是,因為太平公主和唐玄宗是對立關係,在太平公主集團被唐玄宗連根拔起之後,冠絕古今的玉葉冠沒有被流傳下來。
在太平公主政治集團覆滅之後,唐王朝的權力徹底集中到了唐玄宗手中。他改元開元,勵精圖治,使得國富民強,政治經濟都空前繁榮。在開元初年,唐玄宗並沒有像唐王朝其他的統治者那樣推行新的頭飾,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多次下達政令要求節儉,以此來改良武周以來的奢靡之風。
直到開元中後期,唐玄宗才推行了一種新的頭飾;這種頭飾被稱為羅頭巾。與其他頭飾相比,這種頭飾多了一份樸實,少了一份奢靡;根據史學家考證,唐玄宗在推行這款頭飾時,並不是想要塑造新的風氣,而是要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標新立異者起到一個限制作用。用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來彰顯他的決策權,讓他的統治地位更加的深入人心。
唐玄宗
三、晚唐時期宦官當政,他們推行了「山子軍從容頭」,用以達到他們鞏固權利,控制朝臣的目的
在唐朝後期,宦官的權力不斷的被擴大,在魚朝恩之後,宦官甚至擁有了掌控禁軍的權利。這種權利,使得宦官這一集團不再依附於皇帝,甚至形成了宦官控制皇帝的局面。這一時期,唐王朝流傳最廣的頭飾就是「山子軍容頭」。
這種頭飾是宦官權利的象徵,相關資料顯示,「軍容頭」就是宦官及宦官所確立的官員的髮飾。這種頭飾的出現,是宦官來維護他們權力、鞏固政治集團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從側面反應官員的政治集團,一般情況下「軍容頭」所代表的就是宦官勢力,而不是這種頭飾的官員一般情況就是皇帝一派的官員或者是貧苦出身的官員。
這種頭飾的命運與宦官牢牢的綁在了一起,在唐宣宗繼位後,對原有的宦官極力打壓,也使得「山子軍容頭」不斷衰落。不過,唐宣宗為了維持朝堂之上的平衡,又扶持了一批新的宦官。這批宦官雖然在權力上並沒有之前那麼巨大,但依舊不容小覷,也正因為這個現象的出現,使得原本衰落的「軍容頭」再一次流傳開來。
在唐宣宗死後,唐王朝日薄西山之勢愈發明顯。統治者對民眾剝削愈發劇烈,這也使民間爆發了黃巢起義。這場起義的爆發使得皇宮之中十分混亂,但在這種情況下,宦官們依然保持著「軍容頭」,這也可以看成是他們最後的倔強。
在中國古代,頭飾並不僅僅是個人品位的象徵,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權力的滲透,權利和頭飾往往有著獨特的對應關係。一個人頭飾的變更體現的往往是他手中權力的變化,一個社會所流行的頭飾發生變化往往是實際統治者發生了變化。
一種新的頭飾的出現,代表的不僅僅是大眾審美的變化,更多的是背後有一張大手在推動它的出現,這張大手往往就是這一時期最巔峰的政治集團。一種服飾的變更往往代表的就是,舊王朝的落幕和新王朝的開啟。
在中國古代,人們離不開頭飾,細細的品味它的變遷,對我們研究當今的人際關係學與政治理論體系都有著非常好的作用。透過記載這些故事的史料,我們依然可以在頭飾頻繁的變遷之中,看見英雄的落幕與新英雄的崛起。
參考文獻:《新唐書》、《資治通鑑》、《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