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與成人禮、婚禮

2020-12-28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我國古代傳統習俗中,女子15歲時舉行了「笄禮」,男孩20歲時舉行了「冠禮」後,就意味著結束了童年生活,進入了成年期,完成了由孩童向成人的角色轉換。而在這種角色轉換過程中,「改頭換面」就是作為成年的一種重要標誌。與此相似,在我國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中,頭面裝飾中的許多行為也往往是作為成年的一種外在標誌。 如在布依族社會,流行著一種「 報棘」的成年儀式。具體過程是達到成年年齡(一般在15歲以上)的一群男女青年,用一種名叫「」的樹經火燒過後,取下黑灰,集體互相塗染牙齒。經過染齒後的男女青年,進入了性的成熟期,有資格向異性傾吐愛戀。

布依族成人禮

一些地區的哈尼族,到了15歲時,為示成年,少男必須將孩子頭上戴的圓帽摘下,改用包頭。圭山一帶的彝族女子則要配上漂亮的包頭,包頭前面鑲著銀制的八角梅花,兩端縫綴著彩線繡成的蝴蝶花,在下角垂有光彩熠熠的細珠。中流行於朝鮮族的「成年禮」,稱為「三加禮」。因在舉行儀式中三次更冠而得名。綜上所述,我國一些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其生理漸趨成熟,初步建立了社會性的異性關係,互相間傾慕相戀,進人了強烈的情感階段時,為獲取成年人的資格並參與成年人的社交活動,往往要經過多種考驗,按其社會的規範和習慣,來改變自己的服飾。

哈尼族

其中,以頭面裝飾作為一種最明顯的標誌和成年式的象徵是十分突出的。這如我們前面所言的,或拔牙墨齒,或梳辮扎繩,或包頭扎巾,或加冠戴帽,亦或恰恰相反。「凡生活活動愈是重要,為完成此一生生活活動的禮俗也愈多、愈繁。」固結婚,男女之大事,蓋人類之繁街,人倫之始基均繫於此舉,故與之相伴的禮俗也異常豐富,表現在頭飾中亦是如此。在我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中,以婚禮前後作為生命的兩個歷程,幾乎每一個群體的男女都要在普遍一致的頭面裝飾習俗中,選擇合乎自己身份的頭飾、髮式與髮型來昭明自己的婚姻角色,使外域文化的人也包括本民族的全體成員憑藉頭飾這種最外化的標籤,就能判斷出某一社會成員的婚育狀況。這當中,以髮辮與髮髻、髮式與髮型作為婚否標誌的有如:雲南隴川戶撒壩子的阿昌族姑娘扎髮辮,已婚婦女挽髻,用黑紗布打高包頭。

哈尼族

德宏地區傣族已婚婦女,結髮與頂。水傣包頭布,旱傣戴黑色高簡帽。婚後如不改裝,會受到父母責罵乃至全村人的恥笑。舊時哈尼族葉車姑娘,婚前烏黑髮亮的大辮纏繞於頂,婚後開始生育和當了家,可將大辮除去,挽上一隻獨角。廣西壯族地區的婦女喜留長辮,婚前梳一條又大又黑的長辮,留劉海,用紗線將臉上和前額的汗毛絞去;婚後梳雙辮;中年之後結醫垂於腦後。隆林地區稱「蒙夏"的苗族,少女一般梳兩條辮子盤於頭之兩側,並包幾條花布頭巾;已婚婦女梳警於頭的右側,包黑頭巾,用一根藍色或白色飄帶束緊。

傣族婚禮

廣西仫佬族婦女裝飾,未嫁者梳辮,出嫁後挽髻。元陽五區的哈尼族,少女盤單辮,已婚雙辮;六區未婚垂辮,已婚纏於頂。國俄羅斯婦女的頭飾頗具特色,年輕姑娘與已婚婦女的頭飾有嚴格區別。少女頭飾的上端是敞開的,頭髮露在外面,梳成-條長長的辮子,並在辮子裡辮上色彩鮮豔的髮帶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婦女的頭飾必須嚴密無孔,盤在頭上,再嚴嚴實實地把辮子裡在頭巾和帽子裡邊,不讓有一根頭髮露在外面。回又清代藏族,「婦女服裳妝飾,頭髮從頂分兩旁,搓如繩,交腦後,稍以繩東之。女好未嫁,腦後另分一辮,以寶石珍珠珊瑚之類戴辮上,若受聘則將夫家所定之金銀綠松石一大塊戴頂上,嫁為女不復辮髮矣。」國以巾帕冠帽為婚否標誌的有如:普米族未婚女子用雙層繡花的天藍色布包頭,外掛一根紅毛線, 已婚女子則用長一丈二尺、寬兩尺的黑布包頭。

哈尼族

在布依族的頭飾中,有的地方婚前戴銀碗,婚後包頭帕;有的地方婚前包頭帕,婚後帶假殼;有的地方婚前頭髮攏成拱形,發上插骨椎,婚後戴銀碗。彝族的頭飾類型甚多,其中,涼山型依諾式中,未婚女子頭頂數層藍布摺疊的長方形頭帕,上壓髮辮;已婚婦女頭帕層數加多;產育後婦女換戴荷葉形軟夾帽。一般頭帕都飾以刺繡,以花草圖案為多;荷葉帽頂及帽背則飾有圓形、角形銀片和線條紋繡。紅河型元陽式中,姑娘多戴銀泡鑲嵌的雞冠帽,有的纏包頭,已婚婦女普遍纏包頭。楚雄型中的大姚式,姑娘裹繡花帕,婚後包青帕。特別是南澗彝族女子的頭飾,一般為「遮包花" ,婚前包頭上常頂一塊藍色方巾,而在結婚或定婚後,除方巾以外,還要在後腦加一幅豔麗的遮包花。因此,在當地彝族習俗中,送給女家的聘禮一定要有一幅遮包花,女方得到之後,無論是參加打歌還是參加朝山等活動,總要將它佩戴在腦後以示身份。

布依族

以頭飾飾物的取捨和整個頭飾形態的改變來區示婚否、表明婚姻關係的有如:宋代五溪一帶苗族「男子未娶者以金羽插髻,女子未嫁者以海螺為數珠掛頸上。」明代貴州一些苗族是「未娶者,以銀環飾耳,婦則脫之。婦人雜海貝、銅玲藥珠、結瓔珞為飾。」裕固族未婚的少女,在帽簡內加一圈綠色珠垂。到了結婚的時候,父母給她「戴頭」,把頭髮梳成三條大辮子,一條垂在後背,二條在前胸。辮子上綴有彩珠、銀牌、珊瑚、貝殼等物。又土家族將成年冠禮與婚禮一併舉行,而且很隆重。

由上看來,各民族頭面裝飾的結果,無論突出髮型與髮髻。巾帕與冠帽,還是佩戴某種獨特的裝飾物以及頭飾的整體形態,都是按照社會的傳統規矩和裝飾者本身的角色、身份來加以裝飾的,都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心裡留下了一組又一組不可改寫的最外化的「文化符號」,且這種文化符號,在同一文化氛圍的人看來是「信仰心理符號」,是禁忌,每個人都必須按照此種裝飾所隱含的道理、價值去進行思考與判斷。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頭飾文化》

相關焦點

  • 製作粵劇頭飾,傳承非遺文化: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舉辦粵劇頭飾非遺體驗活動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其他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接著前面談,成年禮在我國古代稱冠禮,儀式十分隆重。古代漢族的冠禮 一般在20歲,相當於現代的18周歲。行冠禮之後,方可結婚。
  • 品種繁多、華麗奢靡、設計獨特,品「大國風範」下的唐朝頭飾文化
    唐朝女性頭飾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跟男性的官帽制度不同之處在於,女性還可以從髮型等方面做文章,又由於中國的幅員遼闊,各個地域受氣候,環境,人文因素的不同影響下,不同地區的女子也有不同的髮型和頭飾文化的形成。因此縱觀整個唐朝,光是女性的髮型,就多達40多種。
  • 粵劇頭飾、刺繡精品、上元火龍、傳統草艇,南莊非遺展覽讓你驚嘆不止!
    傳統草艇這些平時"藏於深閨"的非遺文化,今天在南莊非遺展覽讓你一次看個夠!「上元舞火龍」、「扒草艇(湖湧)」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粵劇頭飾製作技藝」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此同時,南莊積極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延續舉辦龍舟賽、文昌誕、開筆禮等活動,讓深厚本土文化內涵在群眾中得以發揚傳承。
  • 婚禮頭飾除了皇冠,這些頭飾也能讓你成為最美的新娘
    結婚當天,能夠穿上一件自己喜歡的婚紗是每個女孩夢寐以求的事情,而且在很多西式的婚禮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戴皇冠的造型,在婚禮上戴一頂皇冠、當一天公主,是多少女生的夢想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新娘婚禮上戴的皇冠,個個價值不菲。
  • 中國古代頭飾文化: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再加上古人傳統觀念中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之,為此,留髮結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這也就催生了種類繁多的髮髻式樣,其中髮髻高大的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髮式中獨領風騷,而為了讓高髻更加高聳嫵媚,各種簪釵頭飾也就相應而生,不過,古代的頭飾並不只是襯託女子容顏的單品,更重要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地位,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標誌。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繼續談談裙,也是最普遍的一種下裝,我國很多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裙的類型可分為連衣裙、長裙、中裙、短裙。通感聯想的基礎是運用我國的傳統比、興手法。圖案中常用的通感聯想包括:諧音聯想寓意,例如,用獅代表事,雙獅代表事事如意;魚諧音餘,寓意年年有餘。情景通感,如用風穿牡丹、蝶戀花象徵對愛情的追求。性質通感,如喜上眉梢圖案,以喜鵲與梅花結合象徵著喜慶。功能通感,如用石榴、葫蘆等多籽果實象徵多子多福。
  • 世界各地的傳統婚禮服裝長啥樣?
    下面收錄了許多國家的傳統婚禮照片,你會看到不同國家的傳統文化給婚禮服裝帶來的各種差異,有些新娘會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在臉上戴滿珠寶或者用面紗完全遮住真容。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一下異域風情吧:個人渣翻譯勿介…印  度在印度文化中,粉紅色或紅色的婚紗往往是首選新娘服裝。
  • 中國古老的頭飾文化:滿是珍珠和翡翠,或是一個髮夾和一個髮夾
    另外,在古人的傳統觀念中,受毛髮和皮膚之苦的父母不應輕易被摧毀,因此留髮、扎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由此產生了多種髮型,其中,高高的髮髻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髮型獨領風騷,為了讓高髻更具高聳的魅力,各種髮夾頭飾也隨之誕生,然而古代的頭飾並不僅僅是單品襯託出女性的容顏,更重要的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和地位、反映時代發展變化的象徵。
  • 碧翠絲公主找女王借用鑽石頭飾參加婚禮,結婚前兩小時頭飾竟斷了
    23日,更多婚禮上的細節曝光。圖:碧翠絲公主結婚碧翠絲公主的婚紗由女王借給她的婚紗裙修改而成,而碧翠絲所戴的鑽石頭飾也是女王1947年出嫁時戴過的。圖:女王1947年出嫁的著裝不幸的是,在結婚前兩小時,鑽石頭飾直接折斷一半,最終公主戴著修補過的頭飾出嫁。
  • 這麼美的粵劇頭飾,竟然出自人手?——粵劇頭飾手藝人寧靜的故事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 中國傳統婚禮文化之「歸寧禮」---被時間遺忘的禮數
    --新疆漢家喜事中式婚禮關於歸寧禮「歸寧」禮俗是客觀存在的古禮
  • 全球各國的傳統婚禮服裝大PK
    平時提起婚禮照,我們一般會想到新娘潔白的婚紗和新郎帥氣的禮服。而文化不同,每個國家的傳統婚禮服飾也大不相同。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所謂代表性元素正是指能代表和反映該民族文化特性的元素,尋找到最能打動人、最能展現民族服飾特點的元素。第二,提煉特別的元素。這裡的「特別」是指在其他地區沒有或少見的元素。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
  • 粵劇頭飾手藝人,解讀非遺手藝密碼!
    本周六,南莊鎮文化志願者協會特邀粵劇頭飾工匠寧靜老師到南莊,進行「面對面」交流,帶你穿梭古今,解讀非遺手藝密碼!手把手教你製作粵劇頭飾,感受民族傳統工藝魅力,體會匠心獨運的傳統文化,共同傳承南莊非遺文化。
  •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髮飾、髮簪輕搖、鳳冠?
    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的古代女子戴著許多髮釵或頭飾,那麼歷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劇中一樣,喜歡戴那麼多頭飾嗎?首先我們得了解古代女子的頭飾文化,據說古時候的女子除了較為注重身材樣貌之外,還會特別重視頭髮上的飾品,如文獻《戰國策》描述過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此話已深度刻畫出古代女人愛美之心。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帽飾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帽飾,是以帽子為主要食物的一種頭部裝飾。亦即利用獸皮縫合成帽形而帽之於頭,上。在我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裝飾活動中,往往選擇不同料質。
  • 中國人守中國禮,做中國式婚禮
    新六禮承啟傳統六禮至朱子家禮·婚禮,其核心一脈相通: 敬天地先祖,孝父母雙親,感恩彼此接納,成全一家之美。成人之禮的舉行,恭敬莊重,彰顯著青年人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告上禮祭者---教之本也受教育從祭祀開始,祭祀從孝開始。醮子禮即長輩賜酒與晚輩並訓誡的禮儀。
  • 《家禮》背後的文化:婚禮,人生之重禮
    中國以華夏為古稱。在《左傳·定公十年》中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見,我國自古文明的繁榮與道德的興盛。中國傳統禮儀諸多,是其燦爛文化之本。從嬰兒呱呱墜地,到對先祖的祭祀懷念,古人用自己方式來表達對生命的敬畏。這些從人、從情感出發的行為,慢慢地隨著歷史的變更,成為了中華民族所共有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念,是民族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