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例如,利用扎染、蠟染工藝對面料進行染色,百納布工藝進行面料的拼接鑲嵌以及手法絢爛的刺繡工藝等。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編結等。以上工藝在第一章第四節中已作了介紹,這裡不再贅述。民族傳統服飾以平面結構為主,輪廓比較簡單且各自有固定的樣式,所以人們就把心思花在了服裝的裝飾上。在少數民族服飾中,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胸、雙肩、下擺等處是整件衣服中最為出彩的部位,這些部位往往被施以精細的刺繡、挑花、串珠、鑲條、滾邊等工藝製作的圖案,甚至一件服裝的製作周期最長可達數年,由此催生發展出極盡精巧的傳統手工藝。

在這些傳統工藝中,刺繡是最常見的。刺繡的技法很多,即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針法,如鎖繡有雙針鎖繡和單針鎖繡,破線繡有破粗線繡和破細線繡等。傳統的手工藝是民族服飾中最為精彩華美的部分之一,彰顯了民族服飾風貌的特點。

傳統工藝再運用豐富的民族傳統工藝技巧,對設計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傳統工藝技巧的時尚轉化運用,主要是運用傳統技藝設計並製作出有特色的材料和圖案,運用於不同類型的服裝中,這裡講的內容以材料的運用為主。用傳統技藝製作出來的服裝材料,蘊含樸實、原初、手工感之美,在眾多風格的服裝面料中脫顆而出,成為獨特的樣式。在利用這種面料設計服裝時,要將面料與服裝的風格、種類、舒適度結合起來考慮,才能體現出傳統工藝的美。如扎染、蠟染、手工印染、藍印花布、手工織布、拼布的原材料以純棉、棉麻混紡、絲綢為主,這類天然纖維面料,都適合春夏日常裝,以自然、綠色為設計理念,以簡潔輕鬆、生活實用為設計定位。

運用拼布面料設計的秋衣,將拼布的美於簡潔的服裝結構中突顯出來。第五節民族傳統配飾帶來的靈感服飾配件指除服裝以外所有附加在人體上的物品。其種類包括頭飾、胸飾、頸飾、腰飾、背飾、腳飾、包袋、帽、鞋、襪、手套等。民族傳統配飾除作為服裝的搭配以外,其自身精湛的工藝、絢爛的色彩、獨特的造型特徵也散發出迷人的光彩,無疑成為配飾設計靈感之一 。

配飾設計要點配飾設計的基本要素與服裝設計一樣,即:造型設計、色彩設計、材料設計。造型設計是基礎,是創造配飾風格的基礎,造型決定色彩和材料,為色彩和材料提供有用的依據。色彩決定配飾的色彩面貌,材料是配飾的物質基礎,以上三個要素缺一不可。配飾有純裝飾性配飾與實用兼裝飾性配飾之分,以裝飾為目的的配飾設計遵循審美規律、市場規律;實用兼裝飾性配飾的設計重點是品種分類設計,這類配飾因使用場合和用途不同而造型不同,最常用的鞋、帽、包,皆有不同的分類。鞋的常規分類有春秋季鞋、夏季鞋、靴、運動鞋等。帽的常規分類有藥盒帽、發箍半帽、豆蔻帽、塔盤、禮帽、鐘形帽、貝雷帽、鴨舌帽、寬簷帽、翻折帽、幞頭等。

包的常規分類有宴會包、女士包、背包、沙灘包、學生包、公文包、化妝包、皮夾、旅行包、挎包等。因此配飾設計要求分類設計,即針對某一類型的配飾進行造型、色彩、材料具體的考慮並達到預想的效果。同樣一種設計方法, 很可能有不同的結果,這取決於設計要求和設計延伸,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也可能得到同樣的結果。民族風格的配飾設計,是利用民族傳統配飾資源,運用符合時代審美特徵的設計手法進行的設計,是用新的視角對傳統的詮釋民族服飾系列中的單件物品可以直接與時裝進行搭配,形成混搭的若裝風格,這也是年輕人比較喜愛一種風格。
直接搭配要點搭配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進行搭配,沒有固定的搭配規則可言。但是因為民族服飾有的裝飾面積比較大、有的穿脫不方便、有的太沉重,不適合與時裝搭配。所以用較簡潔的民族服裝或民族配飾與時裝搭配,是比較常見的搭配組合方式,如民族配飾單品中的首飾、包袋、繡花鞋、色彩鮮豔的頭巾等,都可以考慮。選擇單件民族服裝與時裝相搭配,通常會選擇裝飾或結構較為簡潔的單件民族服裝與時裝搭配。「披星戴月」的納西人: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