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2020-12-28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鞠衣(形近禕衣,長度過膝,配大帶革帶)、鈿釵檀衣(後、妃等禮賓之服,質料雜色而不畫,大袖,十二鈿,花樹十二,腰配雙配小綬)、翟衣(貴婦禮、祭之服)、鈿釵禮衣、禮衣、公服(供奉時用)、半袖裙襦、花釵禮衣、大褒連裳(六品以下官妻服,九品以上官女嫁服,褒同袖)。一般婦女常穿的有衫、襖、裙、披帛(披在背肩上的長畫帛)、禰襠、半臂、背子(似為短披風)、縵衫(歌舞時罩在外面的小衣著)、鳳頭鞋、靴、屐(一種底為木、面為木、麻、布、皮的鞋)、膝褲(時謂褲襪)、回鶻裝(西域少數民族服,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可拖地,腰間束帶翻領及領口加紋飾)、帷帽(帽簷邊垂有防人窺視的薄紗)等等。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髮飾頗為豐富,髮髻花樣不勝枚舉,而且高髮髻越來越盛行;與 此同時,婦女對臉部的化妝(塗脂抹粉)也十分注重。這些恰好對各類服飾起到了很好的審美點綴作用。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唐代婦女的服飾在當時還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當時不僅還流行一種半露胸窄袖裝,而且女性著男裝的現象也是作為一種時髦存在的。史稱:「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好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這表明唐皇是以比較開明和寬鬆的態度來對待太平公主著男裝這一事情的。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

隋唐婦女髮飾

宋遼金元明清,是「古典時期」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多種變動的時代。在這一大的時代中,儘管由前朝發展而來的服飾藝術體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其間經歷的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卻為服飾藝術在微觀層面的學習互鑑,創造了一定的氛圍,最終為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風格嬗變提供了前提。宋代是中國封建統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由外向進取走向內部整合的一個典型時期。當時國家是積貧積弱、飽受侵擾,國民是內斂自持、苟求生存;而同時勃興的宋代理學又公開倡言「存天理,滅人慾」。這些都在客觀上命定了宋代服飾藝術發展的基調只能是:平實清淡,微變即安。

古代服飾

宋代帝王多次詔令人們在服飾上要力求儉樸從事,反對奢侈鋪張,因此,宋代服飾明顯比隋唐要顯得樸實無華。理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極為注重個人心性及主體人格之倫理塑造的學說,它將「內聖外王」之「內聖」放大到了極致,對人的日常生活欲望給予了一定的清算。在理學造成的特有的生活倫理氣候中,人們的服飾藝術實踐,明顯地表現出了一種沿襲舊制、不為人先的拘謹保守面目。在宋代幾乎看不到唐代那種華美豔麗的服飾,看不到女著男裝的情形。

宋代帝王服飾

雖然宋代服飾以繼承先朝舊制為主,但並非是全盤吸收,在某些方面對舊製作了簡約化處理,吸取了包括契丹在內的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那種簡潔適體的部分服飾組件。宋代男子服飾的特點是:習用襦、褐衣、藍衫,從文武百官到黎民百姓都時興圓領袍衫;官員以尊卑不同的紫、緋、朱、綠、青等袍色來區別等級,腰間佩金銀魚標袋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徵,頭戴由襆頭(早期是黑色頭巾)演變來的帽子;文士以過去的幅巾裹頭,用不同形式、名號的頭巾裹頭成為一種時髦(如有程子巾、東坡巾、逍遙巾等);

其他許多方面都大致與前朝相像。宋代女子服飾的特點是:以襦、衫、襖、背心、被子、半臂、大袖、禕衣、鞠衣、裙子等為主;服色多用青、碧、綠、藍、白等偏冷色調;流行高髮髻及假髮裝飾;逐漸流行纏足,穿與之適應的繡鞋、錦鞋、緞鞋及鳳鞋等。宋代服飾從總體上看,體現出的是一種含蓄、清淡、矜持的審美效果。遼、金、元,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各自建立的政權。

宋代服飾

遼、金、元統治者作為一時的勝利者,他們既對自已在武力徵戰上: 所取得的成功沾沾自喜,卻又對漢民族文化那博大的氣勢和深厚的包容性充滿恐懼。為了能在漢民族地區維持長久的統治,接受漢法、容納漢俗實際上已成為不得不接受的嚴峻現實。也正因此,遼、金、元統治者對待中原地區舊有的衣規服制,一般只能採取或學習借鑑、或一收一放、或聽任容讓的態度。

遼統治者對待服飾的具體做法,就是北班國制(遼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也即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契丹人用契丹舊制,漢族人用漢族舊制,這無疑具有較大的寬容性。於是在平素裡,漢族官吏大多仍然穿漢服,契丹官吏則依其民俗仍舊穿契丹服。皇帝雖是契丹人,但因為漢族皇帝的服飾遠比契丹君主的服飾華美精細,所以皇帝也採用漢帝服飾。此時最常使用的服裝是長袍,上下男女幾無差別。 它是左衽、圓領、窄袖。遼時只有皇帝及高官可以戴冠帽裡頭巾,中下級官吏及平民百姓則只能裸頭露頂,即使寒冬也不例外。

遼統治者

金統治者對待服飾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日常服飾方面,他們大致是保留女真族舊有的服制,在公差服飾方面則既曾沿襲遼制,又程度不同地學習了一些宋代漢制。金人大多是身著盤領衣,腰系吐鶻帶(皮 革制並有裝飾物的腰帶),頭裹皂羅巾,腳穿烏皮靴,喜用皮毛作質料,並習慣用環境色作服色。金人還特別注重發制,男性蓄髮編辮垂肩,女性蓄髮梳理盤髻且佩以飾物。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蘇幕遮這一歌舞 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滲透。假面舞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獸形演進為神位,又演進為人形,乃至出現在民間歌舞中,變成千姿百態的詼諧地戴動物面具的喜人形象。腰東連珠帶並三角形彩巾和褶邊方巾小裙飾以及兩片長及腳踝。尾部開衩的彩帶,足穿尖頭軟底錦靴,靚裝豔服,獨具特色。舞蹈者愉快灑脫,輕盈嫋娜的舞姿就如「飄然旋轉回雪輕」一般著裝又增色添彩,它助舞,助情趣,衣飾紋樣獨具地城特色與濃鬱的圖案裝飾色彩,為舞蹈服飾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 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作者丨[法]約瑟夫·布列東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其中,清代宮廷和官員服飾更是兼具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又融入了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
  • 中國傳統服飾
    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中國有超過4000年以上的確定的歷史,將近1400年的服裝歷史闡述,這其中包括六個時期:有五個主要朝代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和一個時期—民國時期,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主要男裝和女裝的樣式、細節和色彩等。
  • 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11月7日將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李思思首次擔綱製作人、總導演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將於11月7日每周六晚7點檔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衣尚中國》聚焦中國傳統服飾,通過講述服飾故事,探尋其背後的文化基因和審美表達。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在絲路上往來的不僅僅是物質形態的貨物商品,非物質形態的裁、縫等技術也籍絲路得以交流和傳播。但是這種技藝流傳到不同的地區後,便結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地域性,比如袖口緊窄、下擺寬大等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結構特徵。如新疆蘇貝希古墓出土的一件毛織面料男子內衣,在結構上,除了衣身是用一整塊面料對摺裁成之外,挖領口和裝領方式都簡單直接,像是兒童的摺紙遊戲。
  • 中國傳統服飾的前世今生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單一地存在,更不機械呆板,而是變化多姿,豐富多彩,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載體。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特殊的著裝方式民間各地有著不同的服飾習俗,尤其是在許多特殊的場合下,民間也有與之相應的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一般都有象徵含義,並與民間巫術和祭祀活動有關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毛織物傳統材料新用民族服飾傳統面料具有特殊美感,這是吸引設計師的重要原因。將民族傳統面料注入新的設計,材料的正確使用比較關鍵。傳統面料起到的作用,全在於設計師的正確使用和把握上。
  •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目錄:1、商周時期--華夏服飾2、秦漢--傳統冠服制的確立 3、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4、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 》 中國傳統服飾的兩種基本形制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吳橋旗袍秀亮相全國旗袍服飾文化藝術盛典
    9月16日,在全球旗袍春晚組委會組織的《我愛中華·2020年中國「夢想杯」旗袍服飾文化藝術盛典》活動中,吳橋秀慧旗袍協會編排的旗袍走秀節目《花語蝶》獲亞軍。我們從來不辱使命,始終身體力行,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引領者。」吳橋秀慧旗袍協會負責人李秀梅表示。為助力此次旗袍服飾文化藝術盛典活動,吳橋秀慧旗袍協會成員們付出了不懈努力。在接到參賽通知後,大家克服各種家庭困難,認真投身排練。為了鼓舞士氣,樊新霞副主席帶領大家喊出協會的口號:「我是吳橋人,傳承雜技魂,秀慧旗袍美,健康有精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其服飾藝術獨具一格,是多姿多彩而著稱於世的苗族服飾中的一枝絢麗奇葩。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魏晉玄學」和「程朱理學」兩方面,對古代服飾的影響
    魏晉時期服飾引言: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服飾文化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們思想意識、審美心理的重要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的出現和發展,作為一個時代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投影,一定時期的服飾文化總是能反映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藝術 的精神面貌。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面,服飾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意識形態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審美心理,也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服飾文化心態。
  • 雲肩:中國服飾文化的典範
    近期宮廷劇刷屏,劇中的道具和服裝亦成為熱點。尤其是出鏡率較高的《如懿傳》《延禧攻略》。拿服飾來說,雲肩的出鏡率十分的高。很多人吐槽雲肩是漢民族的服裝配飾,不應該出現在旗裝裝飾裡。其實,清朝一直奉行漢化,乾隆時期,漢文化融入程度已很深入,朝服基本都是帶有雲肩的。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
    > 錫伯族的傳統服飾流傳於新疆和全國錫伯族地區,2008年列入縣級、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消費習俗類別。薩滿穿上這種服飾跳起薩滿舞,模仿各種動物的形態和追逐、打鬥、撕殺的動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時代的精神和狩獵、遊牧的生活氣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原始文化特徵
  • 【中韓文化】—— 傳統服飾
    在中韓兩國的傳統佳節中,除了豐富的傳統美食,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也可謂一大亮點。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與漢服。      在韓國,每逢重要節日,人們大多會以傳統服飾來表現節日氣氛。以剛剛過去的中秋節(추석)為例,節日當天,不少家族仍保留著換上新制韓服,進行祭祀活動的傳統。時至今日,韓國人在傳統節日或有婚慶喜事的日子裡,都有穿韓服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