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單一地存在,更不機械呆板,而是變化多姿,豐富多彩,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載體。在當今這個開放包容的環境,除了華美的電視劇服飾造型,還衍生出了「漢服文化」,被不少少男少女推崇喜愛。
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
上衣下裳制,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易·繫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現,但由於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而深衣和冕服始於周代。
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誌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
到了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主要是自然灑脫、清秀空疏。漢族婦女服裝初秦漢舊制,後有所變化;衣衫多為對襟,下著長裙,腰束帛帶,流行假髻。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漢族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幞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豔,給人以質樸、潔淨、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北宋時期著名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就展現了當時宋朝不同階層人的服飾追求,比如身著長衫的一般都是文人、商賈;擔夫,小販這一體力勞動者群體常常以短衫,草鞋為主。通過這樣服飾的差別也能夠看出當時的人到底是從事什麼職業,很容易的能夠看出各種職業在當時社會上的尊卑等級。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略大,女子衣服漸漸改為滿服化的服飾。
隨著近代社會的邁進,西學東漸思潮逐漸湧起,東西方各種交流也日益頻繁,並且辛亥革命為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這都成為中國近代社會服飾文化改革創新的動力,比如最為著名的就是社會思潮變遷和發展的產物代表——中山裝。在辛亥革命之後,又誕生了女子偏愛的旗袍。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