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2020-12-24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在借鑑運用民族服飾色彩關係的時候,也同樣要把色彩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即色彩的情感與象徵。因為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功能在服裝設計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服裝設計有直接的影響。

民族服飾色彩

在進行色彩設計時,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色彩的性格:民族服飾高純度色彩組合傳達的色彩性格應該與具體的設計風格一致,可以在主色、配色上進行考慮,突顯不同色彩的色彩性格,達到設計的要求。色彩與面料的關係:由於纖維性能與織物組織結構不同,對光的吸收和反射也不同,所反映出來的色彩感覺更不相同,同一色相的不同面料給人帶來的感覺不一樣,所以也必須結合設計風格來進行色彩的搭配組合。

民族服飾高純度色彩組合

談談傳統材料的啟發,從自然界的動植物中提取的棉、麻、絲纖維紡織而成的面料,是各民族服飾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材料,或者對紡織而成的面料進行再加工處理,如染、做亮、做褶皺等,然後再用這些面料製作服裝。我國各民族採用的傳統服裝面料,比較普遍的是純棉織物、純麻織物、棉麻混紡織物、毛織物、毛皮等,除此之外,還有少數比較有特色的服裝面料,如織錦、亮布、氌氌、艾德萊絲綢、魚皮等。

毛織物

傳統材料新用民族服飾傳統面料具有特殊美感,這是吸引設計師的重要原因。將民族傳統面料注入新的設計,材料的正確使用比較關鍵。傳統面料起到的作用,全在於設計師的正確使用和把握上。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民族服飾傳統面料

講一講對傳統圖案的研究與運用,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是表達意境與人心靈情感最細膩和最豐富的形式,是一個有豐富資源的寶庫。傳統圖案傳達的特殊情感信息是最容易打動設計師並啟發設計的因素,從現代服裝近百年歷史中可以看出,各國服裝設計師對本民族或異域民族傳統服飾語言的借鑑與運用最多的元素就是圖案,可見它的魅力所在。傳統圖案的運用重點同樣是圖案與服裝的風格一致, 並處理好圖案與服裝其他要素的關係,圖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

對傳統圖案結構的研究,我國民族服飾傳統圖案的結構方式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單獨紋樣、適合紋樣等。單獨紋樣有兩種形式:對稱式單獨紋樣:又稱均齊式單獨紋樣。均衡式單獨紋樣:又稱平衡式單獨紋樣。其特點是不受對稱軸或對稱點的限制,結構較自由,但要注意保持畫面重心的平穩。適合紋樣適合紋樣指具有一定外形限制的紋樣,圖案素材經過加工變化,組織在一定的輪廓線以內。傳統圖案的轉化運用,民族服飾中傳統圖案的轉化運用,可分為兩種方式:一是民族服飾圖案的局部原始樣本的運用,二是對傳統圖案的打散重組。

我國民族服飾傳統圖案的結構方式

原始樣本的運用對民族服飾中傳統圖案原始樣本的運用,就是將圖案的局部完整形式直接用於服裝設計中,使用這種方法需注意圖案紋樣與服裝內部構造的疏密關係、整體關係及對比關係,並運用平面構成的知識營造圖案與服裝的關係。披肩,中國傳統圖案樣式幾乎沒變,但效果很好:為運用歐洲傳統圖案設計的裙裝,款式經典;為運用非洲傳統圖案設計的冬裝,配上毛皮圍巾,服裝風格野性時尚:上衣是對中國苗族傳統服飾圖案的運用。

打散重組打散重組是對民族服飾中傳統圖案的轉化運用的第二種方式,重組也要注意保持圖案的風格,這樣才能傳遞出傳統圖案的美。對傳統圖案的打散重組,包括:將圖案簡化;將傳統圖案與現代圖案組合、重組:奪張局部等。運用打散重組這種方法,既要確保圖案與服裝風格協調一致,又要注意圖案的擺放位置,是滿地式、散點式、角隅式,還是居中式等,這些都要仔細考慮,為國外著名設計師在民族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再設計的服裝圖案,運用到不同類型、不同廓形的服裝中,產生出不同的風格。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技巧的時尚轉化運用,主要是運用傳統技藝設計並製作出有特色的材料和圖案,運用於不同類型的服裝中,這裡講的內容以材料的運用為主。用傳統技藝製作出來的服裝材料,蘊含樸實、原初、手工感之美,在眾多風格的服裝面料中脫顆而出,成為獨特的樣式。在利用這種面料設計服裝時,要將面料與服裝的風格、種類、舒適度結合起來考慮,才能體現出傳統工藝的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繼續談談裙,也是最普遍的一種下裝,我國很多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裙的類型可分為連衣裙、長裙、中裙、短裙。講一講服飾配件,服飾配件主要指除服裝以外的所有附加在人身上的飾品,民族服飾中配件紛繁複雜,有首飾、帽飾、圍腰、背篼、包袋、綁腿、鞋靴等。用植物製作染料的過程,各民族採用的方法稍有區別,但過程大致相同。民族服飾的圖案特點各民族在服飾中用圖案的現象比較普遍,無論在服裝上還是服飾配件上都少不了圖案。圖案的內容以動物、植物、人物、幾何圖形、文字為主,從結構上看有通感聯想、固定程式、主觀構成等特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元素的全面性在提煉服飾元素時要注意幾點:第一,提煉有代表性的元素。所謂代表性元素正是指能代表和反映該民族文化特性的元素,尋找到最能打動人、最能展現民族服飾特點的元素。第二,提煉特別的元素。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其服飾藝術獨具一格,是多姿多彩而著稱於世的苗族服飾中的一枝絢麗奇葩。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在這一大的時代中,儘管由前朝發展而來的服飾藝術體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其間經歷的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卻為服飾藝術在微觀層面的學習互鑑,創造了一定的氛圍,最終為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風格嬗變提供了前提。宋代是中國封建統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由外向進取走向內部整合的一個典型時期。
  • 【中韓文化】—— 傳統服飾
    在中韓兩國的傳統佳節中,除了豐富的傳統美食,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也可謂一大亮點。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與漢服。      在韓國,每逢重要節日,人們大多會以傳統服飾來表現節日氣氛。以剛剛過去的中秋節(추석)為例,節日當天,不少家族仍保留著換上新制韓服,進行祭祀活動的傳統。時至今日,韓國人在傳統節日或有婚慶喜事的日子裡,都有穿韓服的習俗。
  • 雲肩:中國服飾文化的典範
    拿服飾來說,雲肩的出鏡率十分的高。很多人吐槽雲肩是漢民族的服裝配飾,不應該出現在旗裝裝飾裡。其實,清朝一直奉行漢化,乾隆時期,漢文化融入程度已很深入,朝服基本都是帶有雲肩的。▲清乾隆,孝賢純皇后朝服像 ,絹本,設色,縱194.8cm,橫116.2cm。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
    > 錫伯族的傳統服飾流傳於新疆和全國錫伯族地區,2008年列入縣級、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消費習俗類別。 服飾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物質資料,由於它不可缺少的實用價值和日益增長的欣賞價值,使其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服飾還具有禦寒、遮羞、裝飾等作用。服飾是民族工藝的鏡子。錫伯族的服飾與本民族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地理、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係。錫伯族的祖先古代鮮卑人以狩獵遊牧為業,穿的是獸皮製成的衣服。《後漢書?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先行者 | 萊福士杯第四屆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啟動
    國家一級演員、《柳堡的故事》主演陶玉玲第三屆萊福士杯中國民族服裝設計大賽決賽主體為「一帶一路•民族情」,旨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同時達到促進中國民族服裝文化交流和傳承,將民族服飾元素與現代都市時尚相融合,鼓勵和倡導民族文化的創新,挖掘和培養有潛質的民族服裝優秀設計人才的目的,致力於成為促進中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的優秀平臺。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只有中國元素的堆砌,而不考慮與全球時尚相結合,不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設計的服裝不叫中國「風」服飾,應該叫中國古代混合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道士服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武帝時一些方士就曾「衣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東晉南朝時,陸修靜修定、完善了齋醮儀規和服飾制度,使道教逐漸向官方正統宗教演變。宋徽宗命編寫《道史》,使道教經典、服飾、儀規更加規範。如此種種甚難細說,而道教服飾或多或少地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道教思想對世俗服飾的影響道教來自民間,與百姓的生活關係密切。而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受到統治者的關注。因此,道教思想對上層社會服飾和民間服飾習俗都有所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在西域民族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樣式。並且,部分西域服裝的袖口也是斜裁縫製,與中原服裝的斜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西域民族服裝也沿襲著「十」字型平面結構中華一統的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