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

2021-02-07 錫伯文化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藍字「錫伯文化」加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文內容


錫伯族的傳統服飾流傳於新疆和全國錫伯族地區,2008年列入縣級、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消費習俗類別。


服飾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物質資料,由於它不可缺少的實用價值和日益增長的欣賞價值,使其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服飾還具有禦寒、遮羞、裝飾等作用。服飾是民族工藝的鏡子。錫伯族的服飾與本民族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地理、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係。錫伯族的祖先古代鮮卑人以狩獵遊牧為業,穿的是獸皮製成的衣服。《後漢書?烏桓鮮卑傳》稱,鮮卑人因逐水草放牧,「以毛毳為衣」。由於鮮卑族所居之地氣候嚴寒,須穿皮衣取暖,因而他們用貂、灰鼠等皮製成的皮衣,質地精良,「天下以為名裘」。鮮卑族統一黃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後,按身份、社會地位的不同,其服飾產生了很大收變,皇帝、戚畹貴族、達官顯宦則因與漢族接觸較多,在服飾上逐步漢化。平民百姓為適應遊牧生活,保持著固有的衣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男子或空頂,或頭戴皮、氈帽,穿圓領窄袖緊身左衽長袍,束革帶,佩匕刀,下,足靴,穿開襟短上衣,冬天穿皮毛製成的衣服。女子包頭巾,或戴小圓帽、皮帽,穿與男子同樣的長袍,或左衽短衫、襖,下身著長裙或褲,足穿筒靴,束帛帶,冬天則穿皮衣。


錫伯族曾經是北方的漁獵民族,其漁獵生活時期的服飾衣料是以鹿、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元代以前的錫伯族服飾保持了鮮卑族的特點,並受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清代以後受滿族和漢族的影響,尤其受滿族八旗文化的影響更大。西遷新疆伊犁地區戌邊屯墾以後,受維吾爾、哈薩克、蒙古等民族的影響,兼收並蓄,其服飾文化趨向多元化,在現代則更受到流行服飾文化的影響,基本上改穿現代服裝,過去那種的長袍式服裝已不常見。傳統服飾主要有:



男子服飾 男子大多穿用長袍,與滿族旗裝樣式基本相同。長袍領子不太高,紐扣在右側。長袍的式樣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長度為大半截,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除長袍外,男子在春秋季節穿坎肩,當兵的穿馬甲。下身穿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後腰),冬季則穿「棉套褲」。男子大多喜歡穿青、藍、棕色的服飾,腰系青布帶。為便於騎馬、勞動與操作,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扎腰帶,腰帶上經常掛上菸袋荷包,腳穿布靴,頭戴笠帽(夏)、氈帽(冬)或禮帽,當官的一般在長袍上套馬褂。過去,錫伯族男子平時在腰帶上常掛上個菸袋荷包。



老年婦女的服飾 老年婦女大多穿用長袍,長及腳面,粘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衣襟、袖口、領口、下擺多鑲滾邊。扎黑色腿帶,腳著白襪、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髮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色彩淡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春夏秋季戴白色頭巾,冬天則戴棉帽,腳穿白襪和繡花布鞋。

桃紅色細花女袍 錫伯族 新疆 絲綢質


已婚婦女的服飾 已婚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在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大多穿旗袍,大襟、下擺、袖口多鑲滾邊,長及腳面。已婚婦女的服飾與少女服飾無大差別,但比少女穿著要鮮豔。髮型也不同,少婦梳「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後有「燕尾」,頭頂上烏髮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髮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塗粉,口可以塗口紅,可以染指甲。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等。



婚裝服飾 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髮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並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結婚後才把辮子盤起來,表示已婚。結婚時,穿色彩豔麗的旗袍,戴耳環、手鐲、戒指等手飾。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地優良、色澤鮮豔,製作精緻考究。並盤頭翹,頭上要戴十多隻具有吉祥、喜慶氣息的簪花。有的則戴瑪瑙、玉石、水晶、貝殼甚至寶石和金銀制的花飾,下面的銀鏈或吊珠等飾品垂於眉宇之上。婚後一兩年內,參加喜慶活動時還要戴,仍然光彩照人。有的還在頭上抹髮油,沒有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代替。另外有的新娘結婚時,還穿腳心部位著地,兩頭高懸的「馬蹄木底鞋」,顯得亭亭玉立。



兒童服飾 多用綢料,後背和衣袖繡出花鳥、虎、鹿、蝴蝶等圖案。穿虎頭鞋、戴虎頭帽。


薩滿服飾 除了平時的服飾外,錫伯族薩滿教中的薩滿還有自己特製的服裝;頭戴六股鋼盔,胸掛護心銅鏡,腰圍飄帶繡裙。薩滿穿上這種服飾跳起薩滿舞,模仿各種動物的形態和追逐、打鬥、撕殺的動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時代的精神和狩獵、遊牧的生活氣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原始文化特徵

綠色琵琶襟鑲黑邊女坎肩 錫伯族 新疆 絲綢質

雙梁紫繡花鞋 錫伯族 新疆伊犁 20世紀50年代 長26釐米 高7.5釐米 布質


過去,錫伯族男女都扎腿帶,男人和老人扎黑色的腿帶,年輕女子則扎紅、粉、綠等鮮豔顏色的腿帶。遇到喪事扎白色的腿帶。


錫伯族婦女擅長刺繡,如同男子會騎射一樣,婦女如果不會刺繡,就會被人輕視。所以服飾上繡有各種花鳥魚蟲刺繡圖案。特別是兒童服飾更是五顏六色,顯示出母親高超的剌繡技藝。


錫伯族的服飾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又有與具體的人體結合而充分展示的藝術性,既供穿戴者欣賞,更供旁觀者欣賞,它與日常生活統一而確立了自己的藝術地位。服飾的質料、形制、款式、色彩無不體現出穿著者的審美情趣、審美習慣、審美追求和審美理想,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


自清代以來,新疆錫伯族的傳統服飾,與他們的戌邊屯墾生活和農業經濟產生了緊密聯繫,形成在不同勞動環境和物質條件下既可以防寒、又可以防熱,不僅是為了裝飾而是更重要的是勞作需要的服飾文化特色,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服飾特點,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款式的服裝出現,錫伯族年輕婦女已不再穿老式長袍,而喜歡穿束腰連衣裙,戴頭巾,顯然吸收了維吾爾和哈薩克等民族服飾的特點。


從錫伯族傳統服飾中,可看出年齡、性別、職業、貧富等差別,還能看出節慶、婚姻、喪葬、崇尚、信仰、禮儀等習俗。錫伯族在節慶裡都著盛裝,在結婚時都有專門的嫁衣和新裝,新人與參加婚禮的人有明顯區別。


錫伯族的傳統服飾,受現代文明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大。目前,錫伯人除在在特定的節慶、婚喪、重大聚會等重大活動中穿戴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外,其他時間和場合都穿戴現代流行服裝,本民族傳統服飾的各種功能正在弱化。(作者:佟加慶夫)



「錫伯文化」總策劃:梅花鹿

「錫伯文化」總編輯:韻


歡迎各族朋友賜稿或者推薦(關於錫伯族的文學作品、攝影作品、歷史類文章等均可)。

郵箱:tzh228@qq.com


相關焦點

  • 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人民日報點讚瀋陽錫伯族生活更多彩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遼寧瀋陽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是錫伯族群眾一處聚居地。當地通過傳承錫伯族傳統文化,帶動鄉村振興。非遺走進校園、挖掘民俗元素、發展文旅觀光……鄉親們的生活更加多彩,日子也越過越好。 6月的興隆臺,蛙鳴稻田,花香撲鼻。在遼寧瀋陽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四龍灣村的非遺傳習基地,幾個身穿錫伯族傳統服裝的年輕人圍坐在氈子旁,進行「嘎拉哈」。
  • ——「文旅龍江」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
    「文旅龍江」專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人賈淑娟  「讓這些既熱愛生活又沒有基礎的『學員們』,在家裡跟著我們的視頻,學習滿族服飾的簡易製作方法,不但響應政府呼籲市民在家自我隔離的號召,還能傳承我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讓這些『學員』們在自家『炕頭上』就能創造社會價值,這絕對是幾全齊美的事情
  • 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
    此次活動的召開是在2018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支持下,經過前期籌備,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於6月4日至6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開班
    9月1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在貴陽開班。來自全省54名從事苗族服飾製作的工藝師,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培訓期間,主辦方邀請省內苗族文化研究學者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授課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中國非遺保護、苗族服飾文化及高質量發展、苗族服飾紋樣解讀、苗族刺繡蠟染藝術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新設計、服飾民俗與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時尚、苗族服飾色彩搭配與應用以及苗族元素時尚化構思與設計等內容。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正定傳統繩編技藝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根絲線編織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或者搭配,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品。其次是在繩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編織了立體圖案(如十二生肖和花卉)及各種首飾,充分體現了傳統技藝的觀賞性和實用性。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俗舞蹈「俥鼓舞」的前世與今生
    傳統正宗的車鼓服飾一律頭扎英雄巾,身著緊袖衣,腰束英雄結,褪打寬裹帶,腳登粉底靴,整支俥鼓隊架勢,就猶如一幅古代將士出徵圖。俥鼓隊作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四百多年,在福建莆田與福清地區,俥鼓舞已經是人們春節與各大節日時候的文藝表演的重頭戲。關於「俥鼓舞」的來歷,在民間有一個口耳相傳的故事。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孫氏太極拳上榜
    孫氏太極拳項目近日由文旅部公示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太極拳」擴展項目)。據悉,公示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這個百年「消防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百年「消防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歷史沉澱的精華
  •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建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
    8月18日,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向縣委、縣政府報送《關於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建良言。為進一步促進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工作,今年7月,縣政協提案委組織部分縣政協委員,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 朝鮮民謠阿里郎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洋】據韓聯社11月27日報導,據韓國文化財廳27日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當天在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通過決議,正式將朝鮮傳統民謠《阿里郎》(Arirang Folk song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汕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您知多少?
    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幾大類中有31個項目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13個項目入選省級;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等5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汕尾漁歌等四個項目,已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民間藝術有的是全省唯一的,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的民間藝術。這裡我們介紹我市部分文化項目,以饗讀者。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匠人匠心」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邀你一起賞傳統工藝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匠人匠心」雲競技活動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指導下,由快手平臺承辦,旨在激發傳統工藝創新活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太極拳
    · 非物質文化 ·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
  • 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主要形式有表演藝術、民俗文化、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