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人民日報點讚瀋陽錫伯族生活更多彩

2020-12-28 人民網

原標題:鄉親們的生活更加多彩(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錫伯族村民在進行「欻嘎拉哈」比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遼寧瀋陽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是錫伯族群眾一處聚居地。當地通過傳承錫伯族傳統文化,帶動鄉村振興。非遺走進校園、挖掘民俗元素、發展文旅觀光……鄉親們的生活更加多彩,日子也越過越好。

6月的興隆臺,蛙鳴稻田,花香撲鼻。在遼寧瀋陽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四龍灣村的非遺傳習基地,幾個身穿錫伯族傳統服裝的年輕人圍坐在氈子旁,進行「嘎拉哈」。這是一項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錫伯族特色文化活動。

錫伯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興隆臺街道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的西北部,其前身是興隆臺錫伯族鎮,是一個以錫伯族為主的民族鄉鎮。近年來,通過對錫伯族非遺的保護傳承和深入挖掘,當地不僅保護了特色民俗文化,還推動了鄉村振興。

傳統非遺豐富生活

「這金屬小球叫『碼頭』,用力向氈布上扔起碼頭,在其落下之前接住,誰抓的最多就獲勝。」瀋北新區錫伯族嘎拉哈協會會長關忠佔告訴記者。

「以前家裡也有這些物件,可不知道是做啥用的,這不,村裡建了嘎拉哈傳習基地,還組建了競技隊,獲得了瀋陽市少數民族運動會欻嘎拉哈比賽的3屆冠軍,給全村人爭了光呢。」正在參加訓練的年輕人張越一臉自豪。「除了參加運動會,我們附近的幾個村屯也有比賽,主要是在春節前後進行。現在這個比賽成了我們村裡最重要的活動。」關忠佔說。

在盤古臺村錫伯族燈官秧歌傳承點,盤古臺村書記關振東介紹起這項傳統非遺,「燈官秧歌老百姓可歡迎了,村裡還會組織活動,這可多虧了咱們的魏雲興老師。」

魏雲興是錫伯族燈官秧歌代表性傳承人,在瀋北新區文化館工作了42年,致力於錫伯族燈官秧歌研究和保護,退休後又義務做起了燈官秧歌的傳授老師,常年活躍在錫伯族的各個村屯,看著燈官秧歌從瀕臨失傳到大放異彩。

「傳統的錫伯族燈官秧歌一般有7人表演,服飾與道具有濃鬱的錫伯族民族特色,唱詞歡快活潑。」魏雲興說,「我們依託區裡在村屯和社區建設的傳習基地,讓更多老百姓了解和喜愛錫伯族的傳統文化,讓錫伯族的非遺技藝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民族技藝後繼有人

「這幅剪紙上展現的,是咱們錫伯族特有的瑞獸,代表著吉祥平安。」在興隆臺錫伯族九年一貫制學校,錫伯族剪紙藝術傳承人、美術老師張海豔正耐心地指導著孩子們學習剪紙。「剪紙是我們錫伯族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種特殊途徑,我小時候跟長輩學剪紙的過程中,聽到講不盡的民族故事和歌謠,所以想把民族特色文化傳授給這些孩子們。」

在學校的1000多名學生中,錫伯族的孩子超過三成。錫伯族女孩擅長剪紙,而射箭則是錫伯族男子最為喜愛的體育項目。「我們2008年就在全省首開中小學射箭課,孩子們還挺爭氣,射箭隊已經拿了將近100塊國家級和省級的金牌,輸送30多名運動員到遼寧省級射箭隊。」談到這些,錫伯族射箭隊的輔導老師李麗梅面露自豪。

學校副校長馬立志說,雖然是一所農村學校,可在這裡,錫伯族文化展室、舞蹈室、剪紙室、刻布室、陶藝室、鹿頭琴演奏室、室內射箭室等10餘個錫伯族特色文化專用教室一應俱全。

錫伯族美術教師自編藝術校本課程,體育教師將錫伯族傳統舞蹈改編為校編操,將傳統射箭教程編成校本教材,通過組建錫伯族舞蹈藝術團、民族藝術社團、射箭隊、民族禮儀隊等團隊,聘請錫伯族老人講趣味歷史課……錫伯族傳統文化逐漸在孩子們心中扎了根。

民俗文化留住遊客

「搞鄉村旅遊不只是讓遊客看看景,更應該能吸引他們,體驗咱們錫伯族的傳統文化。」在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石佛一村,村黨支部書記李英山說。

村中現存國內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錫伯族特色民居,坡屋頂、支摘窗、跨海煙囪、萬字炕式,以及錫伯族特色的牌坊和瑞獸,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這些特色民居仍有村民居住,它們是錫伯族傳統文化的最好「導遊」。

村裡時常舉辦射箭、刺繡、貼花、剪紙等民俗活動。更讓遊客們流連忘返的是各種錫伯族傳統美食:酸湯子、韃子飯、豆面夾嘴、蘇子鹽餅、高粱米小豆乾飯魚肉湯……

在興隆臺街道,廣場、民俗展館、民宿等具有錫伯族特色的景點已經連點成片,還有10個錫伯族院落的改造工程也在進行之中。當地圍繞錫伯剪紙、錫伯美食等民俗文化,為遊客提供內容豐富的文旅產品。

「興隆臺街道有27個錫伯族村,保留了錫伯族的飲食、服飾、民俗等比較完整的民族文化,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我們將這些項目一一統計,深入發掘,並依據各村特色確定文旅項目和線路,下一步我們要以錫伯族民俗文化組團為重點,積極開展民俗體驗、文化觀光等項目。」瀋北新區文旅局調研員仇興輝表示。

(責編:王斯文、孝媛)

相關焦點

  • 小麵團捏出新面孔(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錄製短視頻、創作新題材,95後「面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  小麵團捏出新面孔(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本報記者 魏 薇  核心閱讀  25歲的郎佳子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 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
    > 錫伯族的傳統服飾流傳於新疆和全國錫伯族地區,2008年列入縣級、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消費習俗類別。 服飾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物質資料,由於它不可缺少的實用價值和日益增長的欣賞價值,使其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服飾還具有禦寒、遮羞、裝飾等作用。服飾是民族工藝的鏡子。錫伯族的服飾與本民族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地理、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係。錫伯族的祖先古代鮮卑人以狩獵遊牧為業,穿的是獸皮製成的衣服。《後漢書?
  • 視頻|文物賦彩全面小康 安化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2020年安化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現場。紅網時刻益陽6月11日訊(記者 劉麗 劉志雄 通訊員 陳洋)6月11日,在我國第4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安化縣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為主題,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全面展示安化縣萬裡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和非遺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助力安化縣「茶旅文康」產業融合發展。
  • 文藝賦彩美好生活 網紅助陣
    原標題:文藝賦彩美好生活 網紅助陣   12月27日,第十三屆中國(濰坊)
  • 新疆錫伯族從哪裡來?
    近日,一部取材新疆民族風情文化的舞蹈劇《在遠方,在這裡》上了熱搜。網友們在觀看這部絕美大劇的同時,更是對策劃及領銜主演的青年演員佟麗婭紛紛熱議:這是什麼神仙顏值啊!《在遠方,在這裡》劇照照片上跳舞的佟麗婭恍若敦煌壁畫上的仙女,高貴自信,美麗大方。佟麗婭說,這是送給家鄉新疆的一封情書。
  • 北京文博|敬請關註明晚《這裡是北京》「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
    開啟「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旅來自北京文博00:0001:20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承載歷史,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實物證據。它宏偉又瑰麗,它廣博又深邃。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
  • 錫伯族主題紀錄片《根與魂》編導拍攝手記(一)
    由瀋陽廣播電視臺拍攝的六集錫伯族西遷主題紀錄片《根與魂》5月13日,將在新聞綜合頻道首播。攝製組歷時近兩年,多次往返新疆、黑龍江等地,首次橫穿蒙古國,總行程三萬多公裡,再現了錫伯族祖先戍邊屯墾的偉大壯舉,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從今天起,我們將推出《根與魂》的編導拍攝手記,傾聽紀錄片拍攝背後的那些故事。
  • 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彝族服飾刺繡用色大膽奔放,紅和綠常配在一起,花紋圖案大都來自大自然和生活,不識字的繡女往往能繡出迷人的作品。「彝繡也是彝族人的文化記憶,彝族支系眾多,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從服裝判斷,這個人來自哪個支系。」李如繡說。在永仁縣文化館工作的李如繡也是直苴村人。
  • 線上線下全面展示豐富文化遺產
    新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線上線下全面展示豐富文化遺產 2020年06月16日 09:3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瑟 字號 內容摘要: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 目標要有,生活才更多彩
    我們並沒有征服世界,也並非是不可戰勝的,在這顆藍色星球上,還有許多未知的部分等待開掘,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坦然面對、理性生活。2020年你也一定有遺憾。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升職、沒加薪、沒存款,但當你知道大家的口頭禪是「活著就好」的時候,又有何感想呢?
  • 人民日報點讚重慶「棒棒」冉光輝:扛出來的幸福生活
    今天,人民日報4版頭條點讚重慶一名搬運工,也就是「棒棒」冉光輝。他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請看版面圖和原文: 「肩上扛著生活、手裡牽著未來」,10年前,這張父子照火遍全國。照片中的男人正是冉光輝,重慶市渝中區朝天門附近的搬運工,重慶人稱「棒棒」的一員。   經過多年打拼,一家人從出租屋搬進了新房,妻子瞿光芳打趣說:「這家呀,是老冉用肩膀扛出來的。」   進 城   山城重慶,爬坡上坎,總能見到冉光輝忙碌的身影。
  • 人民日報:劉嶽清——身殘志堅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民聲面對面》濰坊訊(張素寶)劉嶽清,男,1984年生,殘疾人創業——創建臨朐縣老劉家手工編織品加工廠, 公司註冊於2018年3月30日,發展傳統手工製品,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7月申請了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事高粱杆的加工編織,產品有蓋墊,箅子,八角箅,等7大類,
  • 2020上半年文化熱點:抗疫作品有愛有力量 這些劇螢屏更亮眼
    「故宮太美了」「欣賞到好多以前沒注意的細節」……網友紛紛留言點讚,期待故宮日後舉辦更多直播。  錄製廣場舞、手指舞教學視頻,創作方言快板、順口溜,文博講解員變成網上主播……上半年,多地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農家書屋等文化場館線上「不打烊」,積極轉變服務方式。講解博物館重要線上展覽,讓觀眾足不出戶欣賞珍貴文物。
  • 錫伯族藝人郭曉玲傳唱秧歌劇
    印象最深的是《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誰給咱砸斷鎖鏈?誰把咱救出火坑?通往幸福的陽關道誰給咱指明?天上的太陽,心中的明燈,毛主席呀共產黨,錫伯人民的救星。」曲調歡快,三言兩語道出錫伯族人民的感恩之情。    錫伯族人愛唱歌已不僅是傳統,很多人還成了真正的傳承者。在眾多的民歌歌手中,郭曉玲被贊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愛新舍裡鎮的「劉三姐」。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世界因網際網路而更多彩,生活因網際網路而更豐富。網際網路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新生領域,文物是我們這個星球最富傳承價值的珍貴財富。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豐富多彩的文物就是最好見證。
  • ...第四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開幕
    9月20日19時,在絢麗的開場表演雷射秀——《溯》中,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開幕式在中國工業博物館拉開了大幕。開幕式上,一場旗袍的視覺盛宴華美上演,引領了旗袍流行趨勢,更實現了紡織非遺和旗袍文化的傳承。
  • 用文化火種點亮美好生活點燃奮鬥激情
    近年來,安徽省當塗縣五星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不斷整合當地文化資源,創新文體活動,打造家門口「文化圈」。辦起廣場舞隊,開好農家書屋,成立文化志願服務隊……公共文化服務不斷下沉,暢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後一公裡」,鄉親們的文化生活越過越美。
  • 人民日報帶你看揭陽青獅!|民俗文化|孫淑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以《來揭陽看青獅,青獅是個什麼獅?》為標題報導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揭陽青獅,展示了潮汕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採,以下為報導原文:中國的舞獅民俗由來已久南獅北獅各領風騷300多年前獅發源於榕城南門是揭陽民間獨有的闢邪納福活動近日,揭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林生,在榕城區委副書記黃熹的陪同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榕城區青獅保護中心」調研,詳細了解
  • 解憂雜貨店票房突破2億 獲《人民日報》點讚
    《解憂雜貨店》獲《人民日報》點讚 拒絕「水土不服」引爆刷屏級好口碑  在2017年,從《麻煩家族》《嫌疑人X的獻身》到《追捕》,再到現在正在全國熱映的《解憂雜貨店》,多部現象級日本作品被搬上了中國大銀幕,對於上映之後票房迅速突破2億、好評如潮的《解憂雜貨店》,《人民日報》於日前發表文章並表示,外國作品轉譯成中國故事,化解二者之間的文化、社會
  • 遼寧省構建「點線面」結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原標題:我省構建「點線面」結合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遼寧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再創佳績,近日,國務院發布公告,正式批覆遼陽市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是新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管理辦法出臺後,國務院批覆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