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2020-12-25 中國文化遺產

世界因網際網路而更多彩,生活因網際網路而更豐富。網際網路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新生領域,文物是我們這個星球最富傳承價值的珍貴財富。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豐富多彩的文物就是最好見證。讓「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相親相愛琴瑟和鳴,讓文化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我們的願景,更是我們的使命。

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以「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大力推動文物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三年行動計劃取得的一系列實踐成果證明:文物與網際網路的相融相生,煥發了蓬勃生機與活力,為進一步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消費,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態奠定了堅實基礎。文物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機遇與挑戰並存。信息共享難、融合發展協同難、價值挖掘利用難等問題的存在,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思路,加強推進文物與網際網路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

經過三年時間的實踐,基本實現了「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初步構建起面向社會開放的文物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授權經營、智慧財產權保護規則規範等;形成一批具有示範性、帶動性和影響力的融合型文化產品和品牌;培養了一批高素質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博單位和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開放協作、創新活躍的文物+網際網路產業融合發展業態環境,進一步擴展文物資源的社會服務功能,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繁榮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在夯實文物上網資源、創新傳播展示方式、推廣智慧博物館建設、拓展文物利用領域、提升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進展。

一、文物「上網」的基礎不斷夯實

中國擁有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以及眾多的民間收藏。至2018年底全國共計有5136家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超過2萬個,社會教育活動超過20萬次。我們正逐步推進全國文物資源資料庫建設,各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和文物博物館單位都在建設文物數據資源庫,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海量資源。

二、文物傳播展示方式不斷創新

全國目前已有13萬處文物保護單位和近5千家博物館基本實現網際網路全覆蓋,3500家博物館數字地圖對外開放,各文物和博物館單位通過門戶網站、手機APP、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講好文物故事,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風採被挖掘,文物領域海量好故事和精彩好內容被廣泛傳播。

三、「智慧博物館」建設不斷推廣

智能導覽與互動展示、虛擬漫遊與文物知識圖譜等「智能」手段,帶來智慧化、沉浸式的博物館體驗,使觀眾更好走進博物館,更好體驗文物。

1.博物館智慧服務主要是針對公眾服務需求,以多維展現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信息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為公眾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博物館智慧服務主要包括:展示體驗、互動導覽、分享傳播、紀念回憶、教育研究等。

2.博物館智慧保護旨在實現完整的「監測--評估--預警--調控」預防性保護流程。智慧保護基於智能感知技術和無損探測技術,對博物館藏品本體健康狀態及影響因素進行全面量化分析、智能數據挖掘和分析處理,在藏品損壞未發生之前提前掌握其各項特徵,形成一套集藏品表象、內部結構、周圍環境影響因素於一體的可視化藏品診斷、分析和評價體系。

3.博物館智慧管理主要包括博物館內部管理(藏品管理、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管理)和外部管理(觀眾行為管理)等。藏品智慧管理針對藏品本體,在最大限度降低人員參與的前提下,實現博物館藏品本體的實時定位識別、藏品出入庫的智能感知清點、藏品本體的日常智慧巡檢等。資產智慧管理實現博物館內文件檔案、固定資產、大型科研儀器設備、藏品信息資源等資產的邏輯關聯、有序管理,便於管理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的隨時快速查找。人員智慧管理對工作人員,實現工作人員的有序管理,重點在於工作人員與藏品和館內資產管理的關聯,以物定人,以人管物。觀眾行為智慧管理對到館觀眾,監控觀眾流量,分析觀眾行為,並與藏品本體數據來源和環境信息融合,分析提供應急預處理功能,實現藏品管理的決策輔助支持,並提升博物館的安防預警技術水平。

四、文物利用新領域不斷拓展

文物與教育、旅遊、創新創意、設計和動漫遊戲等在多個領域的融合發展漸次開花。國家文物局與騰訊、中國移動、百度、網易等多家戰略合作企業共同推進的項目落地生根,騰訊智慧博物館全生態鏈建設啟動,百度「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劃」起航,網易「定格歷史+中華文明」登場;《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類節目熱播,深受海內外觀眾好評。

1.騰訊集團充分利用自身在網際網路技術、人才、渠道、資金和體制機制靈活等方面的優勢和創新主體作用,與文物博物館單位強強聯手,把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時代精神,並通過內容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發展融合型文化產品,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消費,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傳播渠道,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

2.百度秉承以文物普及、文化傳承為先導,觀眾與用戶體驗為基石的原則,於2018年5月啟動「AI博物館計劃」,以整合產品、研發與傳播資源,努力提升博物館信息檢索與參觀遊覽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並積極響應國家「大文旅」發展戰略,開展一系列文物科普和公眾教育活動,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3.網易秉持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匠心」和「創新」的理念,以文物手遊、遊戲文創研發為重點,多觸點、創新性地向用戶普及文物藝術教育,讓傳統文化走進大眾生活。網易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已經與文物博物館等眾多機構合作,創作文物遊戲,探索網際網路技術與中國經典文化的深度結合方式,賦予歷史文物全新的數字生命,讓玩家尤其是青少年在遊戲中認知、體驗文物文化,實現寓教於樂。

END

相關焦點

  • 《開講啦》| 徐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二十四史」不只是記載了王朝更迭的歷史,它能讓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源流形成的過程,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在文化復興的偉大時代,我們應該對優秀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認同,才能談得上對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
  • 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事實上,在廈門,閩南文化傳承斷層,最突出的是閩南方言的傳承。廈門有關部門曾用1000條閩南日常用語做實驗,發現80歲左右的市民能識得90%,50歲左右的市民還能識得70%,而30歲的市民只識得30%。在外來文化跟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斷層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如今,閩南話逐漸在年輕一代中流失,用『傳承與消亡賽跑』形容不為過。」
  • 獻給世界的中國驕傲—— 酒鬼酒攜文化大師探尋中華文明,以文化使命守護中國世遺
    作為中國文化酒的代表,酒鬼酒攜手單霽翔等文化大咖,以中國12處世遺地的體驗探訪和中華文明的內核深挖雙驅的方式,站在品牌文化戰略的高度開啟了一場傳承與守護中國世遺文化的使命之旅。中國白酒文化凝練著先民的智慧,聯結著大眾的生活,而隨著社會發展和演進,白酒和中國世界遺產一樣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的脈絡之一,可以說,酒文化與中國世界遺產文明具有同源同根的關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網際網路+時代 「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讓人類文明觸手可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順應這一主題,百度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啟動了「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劃」。同時,為了讓用戶更便捷地獲取博物館信息、了解知識,百度旗下的「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全面升級,旨在通過音頻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讓用戶通過網際網路即可身臨其境地觀賞珍貴展品,足不出戶逛博物館。
  • 「地評線」齊魯漫評:「雲」遊博物館,涵養「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自信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濃縮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本色。歷史文物,是民族燦爛文明的承載體。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蓬萊市考察時指出,要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博物館,一方面是文物的保存者和歷史的記錄者,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存儲卡」和「解碼器」,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深厚的營養源。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
    此次活動的召開是在2018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支持下,經過前期籌備,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於6月4日至6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 李錦記榮獲「中華節氣菜特別貢獻獎」
    憑藉百年匠心精神,以及在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李錦記榮獲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頒發的「中華節氣菜特別貢獻獎」。  「中華節氣菜」是指遵循春夏秋冬的時令變化規律,以「陰陽平衡」和「五味調和」為核心理念,敬畏天地,珍愛生命,尊重食材,以多樣化的烹調技法,打造具有鮮明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菜式體系。
  • 中華文明融合外來文化從歷史走向未來(上中下篇)——智慧人生系列
    今天的漢語不僅由於蒙元、滿清時代口語有很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使得傳統口頭語言成為書面語言,而且融入了很多現代西方的新詞彙,無論在報紙、信件還是說話中,既有「經濟」「自由」「民主」這些看似相識卻意義不同的舊詞,也有網絡、電商、粉絲這些過去從未有過的新詞。
  • 百度上線文化遺產日搜索彩蛋
    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共同守護中華文明,百度APP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展開深度合作,於6月8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在百度App上線特別版搜索彩蛋。這份甲骨文搜索彩蛋,讓網友得以近距離感受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所展現的特殊魅力。
  • 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得益於會議期間的深入交流和廣泛探討,達成以「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良渚宣言》。具體共識如下:一、延續歷史文脈、體現生態文明是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重要內涵。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文化多樣性、完整性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構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價值內涵和靈魂,要深入挖掘和保護遺產地城市歷史文化信息,推動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凸顯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特色風貌和整體價值。二、強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
  • 央視紀錄片《中華文明》:屹立5000年的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建議收藏)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智慧勤勞的民族,五千年來,華夏子孫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化遺產,隨便拿出一個都能響徹世界。這裡有詩經的風雅、也有楚辭的浪漫,有杜甫的沉鬱,也有李白的灑脫;我們身為中國人,只有通讀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文明,眼裡才能有更大的世界,心裡有更廣的格局。然而,上下5000年中國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我們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探索呢?欲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精華,不妨先從紀錄片《中華文明》開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共十集,各集分別體現出每個時代不同的人文主題。
  • 決勝中原|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增強文化...
    深入研究挖掘漢字文化資源,加大存量漢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加快發展漢字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漢字文化傳承弘揚載體,持續強化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特色定位,把漯河市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華漢字文化傳承創新區、漢字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播中心。
  • 向世界解釋中華文明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哈佛極簡中國史:從文明起源到20世紀》,出自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阿爾伯特·克雷格。這本書致力於向英語世界的讀者引介中華文明,解釋全球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古代文明並走向重新復興的奧秘。阿爾伯特·克雷格對於中國史、日本史等東亞區域的歷史十分熟稔,這部篇幅不長的「小書」實則選自作者《世界文明的遺產》有關中國部分,並進行了擴充。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永和魚丸項目作為福建的一張名片,也是魚丸行業中唯一的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在挖掘自身品牌歷史、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發展空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表示,福州地處沿海,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匯點,福州永和魚丸作為福建省飲食的招牌之一,其背後所包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與福州的地理環境分不開。
  • 在帝都,體驗中華文化
    在帝都,體驗中華文化北京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個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城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景色都很宏偉壯觀。下面小編帶你看看北京的景觀吧。故宮博物院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
  • 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他仔細察看雕塑、壁畫,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石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總書記的囑託沉甸甸。  「傳統文化是走向強國的豐富資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這也是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
  • 廣州文化強市「十大範例」 |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到2025年,全面建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紅色文化與城市發展相得益彰的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文化亮點「紅色公交」串聯紅色記憶講解員沿途講解特色景點「1路公交車總站旁邊是中共三大會址。」據介紹,市、區兩級將紅色革命遺址建設和保護納入全市國土空間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於今年3月編制完成《廣州市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越秀片區)建設空間保護優化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9月底經廣州市文物管理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審議通過。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1年建黨100周年時,基本建成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