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福建省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詳細介紹了福建省老字號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福州永和魚丸品牌的發展歷史。永和魚丸項目作為福建的一張名片,也是魚丸行業中唯一的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在挖掘自身品牌歷史、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發展空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表示,福州地處沿海,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匯點,福州永和魚丸作為福建省飲食的招牌之一,其背後所包含的歷史和文化信息與福州的地理環境分不開。因此不僅要看到魚丸,更要從魚丸的歷史和今後發展的趨勢進行更好地記錄和傳承。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表示,本項目除了將福州永和魚丸作為地方名品的物質載體加以研究,更將它背後深藏的歷史、文化、民俗、技藝和傳承人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傳承、傳播和推廣。因此,在福建等省市率先開展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的研究和踐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價值。
啟動儀式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專家組成員楊秀主持了學術研討會,她表示飲食類非遺項目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更多的探尋其背後的文化脈絡。
孫冬寧為本次項目的調研工作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注意福州的文化空間與永和魚丸產生的文化場域存在的必然關係。第二,要充分挖掘福州永和魚丸「代表作品」的獨特價值。第三,要言之有據,找尋與永和魚丸歷史溯源相關的文獻記載。第四,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其重要地理位置是連結海峽兩岸的重要的文化紐帶,對永和魚丸的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劉景舒、福建省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永和魚丸總經理何香惠從各自的角度對永和魚丸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做了非常完整的闡述,並針對永和魚丸的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溯源、民間傳說、譜系傳承、原料和工具、技藝獨特性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據悉,各專家組不日將前往福州永和魚丸進行實地研究和調研,為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進行全面深挖文化底蘊、建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存檔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