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家沙本幫點心製作技藝

2021-02-16 影像上海

歷史:

「王家沙點心店」並不是一戶姓王的人家開的點心店。在今天的南京西路石門路一帶,過去這裡有一個叫「王家厙(she)」的村落。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這裡被划進租界,因而「王家厙」的地名僅在當地居民中保存。滬語中「厙」與「沙」諧音,因而也被寫作「王家沙」。1945年,姚子初等人在這裡開了家點心鋪,取店名時,恐怕「厙」被人誤讀成「庫」,遂取為「王家沙點心店」。 
創始人姚氏曾在申報館跑廣告,經營點心店也很有辦法,他有兩個絕招:一謂「鮮」,即原料新鮮,規定雞肉必須是當日活殺的草雞,蝦仁必須用活的河蝦,豬肉必須用剛宰的豬腿精肉;二謂「笑」,「笑一笑,生意俏」,他不惜以高薪物色三名有名氣的招待員,一人在門口恭候,「歡迎光臨」、「歡迎下次再來」不離口,一人端碗碟、送點心,另一人負責送茶水和毛巾。有時顧客帶小孩來,招待員便主動協助抱小孩,讓顧客得以靜心品味。用料的講究、精心的製作令王家沙的各式小吃點心馳名申城,雞肉生煎饅頭、蝦仁餛飩、豆沙酥餅和兩面黃更被民間評為「四大名旦」。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王家沙堅持以上海點心為本,結合江南點心風味,自成一格,形成了小籠、生煎、餛飩、面、糕團、湯糰等八大系列,具有海派特色的點心上百種。 

特色:

走進王家沙點心店,如同走進了一個透明的大廚房,糕團區、湯糰區……幾乎每一個區都能看到師傅們在窗口後如表演般嫻熟的手工包製技術。這年頭,手工製作的東西往往比機械化產品更來之不易,口感上也更勝一籌。難怪香港的老字號「萬利隆」臘腸店為保證50多年來口感的一致,至今仍拒絕工業化生產。王家沙始終堅持的手工製作、現做現賣,無疑是人們爭相購買嘗鮮的「誘因」。 
手工製作完全是技術活,就拿點心大王蟹粉湯糰來說,不是像甜餡湯糰那樣雙掌一搓就搓圓了,而是如包小籠包子一樣的收口捏褶子,還要帶個尖的長蛋形。難度完全在於餡的質地,如果是豆沙黑洋酥,餡心緊實,可以先搓成藥丸樣,再嵌入糯米粉皮子裡,搓搓就成了;而蟹粉肉餡因為要追求開口一包湯的效果,所以餡芯很嫩很潤,不可能事先搓成型,包裹的時候更不能用搓的技術,因為餡芯「撐」不起來,對手裡軟硬勁的要求就更高了。 

今天:

2008年,王家沙的點心製作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王家沙還挖掘了瀕臨失傳的老虎腳爪、梅花糕、油墩子等江南傳統點心,也應季銷售改良過的年糕團、臘八粥、桂花糖粥、香酥餅、青團等傳統點心品種。 

相關焦點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表示,本項目除了將福州永和魚丸作為地方名品的物質載體加以研究,更將它背後深藏的歷史、文化、民俗、技藝和傳承人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傳承、傳播和推廣。
  • 中國首部財經美食紀錄片《尋味.王家沙》今晚開播
    舊時王家沙點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膾炙人口的「四大名旦」經久不衰,即鮮香滷多的鮮肉生煎,鮮嫩味美的蝦肉餛飩,酥香可口的豆沙酥餅和香脆松透的兩面黃,在業內享有盛譽。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老字號王家沙幾經變遷,現已成為著名點心連鎖品牌,分別分布在上海、香港兩地,共有十四家連鎖餐廳。雖然餐廳早已舊貌換新顏,然而始終不變的是王家沙傳統技藝製作的那些經典小吃。
  • 上海 — 老字號王家沙
    (徐家匯地鐵站)王家沙本幫點心製作技藝是上海市靜安區的傳統手工技藝。
  • ——「文旅龍江」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
    「文旅龍江」專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人賈淑娟  「讓這些既熱愛生活又沒有基礎的『學員們』,在家裡跟著我們的視頻,學習滿族服飾的簡易製作方法,不但響應政府呼籲市民在家自我隔離的號召,還能傳承我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讓這些『學員』們在自家『炕頭上』就能創造社會價值,這絕對是幾全齊美的事情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2020年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
  • 安徽潛山,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6000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安徽省安慶市的潛山市,尋找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川劇變臉、西安古樂一樣,潛山依舊保留著這個古老的技藝,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化、現代化,像這樣用傳統手工藝去製作的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的手藝,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保護傳統的手工技藝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共生鏈SCE守護傳世匠人技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輝煌_驅動中國
    許多人的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是與古董文物掛鈎,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有實體的東西,而是歷史社會實踐的產物。共生共生鏈SCE一直致力於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讓更多人可以看見社會、城市過去燦爛的文化遺存。一、守護匠人的軌跡 讓更多技藝傳世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上海紀錄片《尋味·王家沙》將播,看中華老字號用匠心精神、商業...
    《尋味·王家沙》被總導演申紅定義為「財經美食類紀錄片」——拿得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殊榮,熱門產品又總能撬動食客排隊熱情的老字號,得以常青,清晰果決、立於時代潮頭的經營理念與心手相傳的匠心味道,缺一不可。 王家沙點心店初創於1945年。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正定傳統繩編技藝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根絲線編織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或者搭配,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品。其次是在繩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編織了立體圖案(如十二生肖和花卉)及各種首飾,充分體現了傳統技藝的觀賞性和實用性。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畲族彩帶編織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畲族彩帶編織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12-2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常吃的這個,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三灶蠔油已成功獲批金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想念兒時的味道 自從2018年魚林古法蠔油製作技藝重現 本地村民重拾兒時的味道
  • 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主要形式有表演藝術、民俗文化、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美術有4項,泉州市級3個,南安市級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