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排名不分先後)
案例一:
黃河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的探索: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洛陽市)
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2011年,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批准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當地開展了一系列、多層次的整體性保護探索。2020年6月3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批覆同意設立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保護實踐與成效:
1.抓好資源調查與梳理,對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梳理河洛文化核心非遺項目,確立了核心保護區域與保護項目。
2.完善立法工作,2017年3月,《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洛陽成為全國第三個制定非遺保護地方條例的設區市。
3.健全四級名錄保護體系,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項,省級58項,市級135項,縣級73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名,省級59名,市級139名,縣級399名。
4.推動各類展示傳習場所建設與認定,現有非遺展示傳習場所60餘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省級非遺示範展示館和示範傳習所8家,並有10餘家非遺展示館獲批非國有博物館。
5.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基層活動,每年「洛陽牡丹花會」「河洛文化旅遊節」期間設立非遺展區、舉辦非遺專場展演。舉辦「河洛大鼓曲藝節」已逾10屆。
案例二:
小縣城也有大擔當:南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濮陽市)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角,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既有中原文化的沉澱,又有燕趙文化的影響以及齊魯文化的輻射,多元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南樂豐富的非遺資源。
保護實踐與成效:
1.機構先行,南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於2007年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我省成立較早且目前仍較為少見的獨立縣級非遺保護專業機構。
2.紮實開展基礎工作。共普查項目線索十大類34595條,立項1728項。成功申報各級非遺項目146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0項、市級28項、縣級132項;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46人;建立了南樂縣非遺資料庫與專業資料庫系統。
3.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繪製了《南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並實時更新瀕危信息,根據不同瀕危程度制定相應搶救措施。
4.根據本縣稀有劇種較多的特點,將優秀傳統劇目展演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並把非遺傳習所、展示館建設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相融合,促進共建共享。
5.近年來組織各類非遺傳承、傳習、展演、展示、交流、培訓等活動800餘場次。省級非遺項目西街龍舞亮相央視2020年春節晚會,為全國人民送上了美好祝願。
6.依託倉頡陵、大運河文化帶、智取生辰綱遺址等景點,建設「衛河流域非遺走廊」「傳統戲劇文化體驗館」「目連戲排演中心」等項目;依託馬頰河溼地公園,以傳統戲劇展演為主打造「文化西湖」廣場文化品牌;依託元宵節民間舞蹈展演,開展民俗文化展示活動。
案例三:
玄奘傳說:多方協作助力傳承(洛陽市)
玄奘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發源於河南偃師緱氏鎮的玄奘傳說,不同於《西遊記》中的唐僧故事,主要講述玄奘傳奇的一生,展現了玄奘大師矢志不移追求真理、捨身求法的形象,在當地口耳相傳至今。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當地政府設立玄奘傳說專項保護資金,成立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玄奘傳說研究會;在偃師市文化館成立玄奘傳說傳習所,形成以保護單位牽頭、多個社會團體參與、眾多民間文學愛好者配合的良好局面。
2.建立了玄奘文化研究資料庫,搜集各類圖書文獻200餘冊;組織開展玄奘傳說徵文活動,廣泛收集民間音像資料並分類建檔,整理傳說110餘篇十餘萬字。
3.組織傳承人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相關主題宣講活動近百場,印發各類宣傳材料5萬餘份;面向全國舉辦「玄奘文化主題書畫展」「玄奘之路主題攝影展」「玄奘故裡楹聯徵集」等活動;組織開展玄奘主題郵票發行活動。
4.組織召開玄奘傳說專題研討會5次,成功舉辦玄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次舉辦「重走玄奘路」文化考察活動;編印出版《少年玄奘與玄奘故裡》《玄奘的故事》《玄奘大師與玄奘故裡》《玄奘三字經》等書籍。
案例四:
南陽烙畫:以火為筆描繪非遺傳承新篇章(南陽市)
南陽烙畫亦稱烙花、燙畫、火筆畫等,是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傳統美術樣式,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列入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該項目主要依託南陽市烙畫廠,探索出了「保護傳承+校企合作+傳習基地」的有效模式。
保護實踐與成效:
1.以集中培訓傳授技藝、相互交流、互鑑互學為傳承模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結合、特色突出、優勢互補、傳承有序的保護傳承群體,常年不間斷從事烙畫藝術創作實踐。
2.與南陽師範學院、南陽理工學院進行校企合作。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大學課堂講非遺、傳技法、指導學生實踐操作;大學教授走進烙畫廠,為藝人們講解美術理論知識,使他們在傳承實踐中得到理論滋養;大學生到南陽市烙畫廠實習,部分學生畢業後加入烙畫廠或從事烙畫相關事業。通過校企合作為該項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水平後繼人才,也拓寬了大學生實踐實習課程和就業渠道。
3.向內使勁和向外發力兩手抓,走出南陽烙畫傳習傳播新路徑。先後建立了省級非遺示範傳習所南陽烙畫傳習所、南陽師院南陽烙畫傳習基地、河南省中小學生實踐龍灣基地南陽烙畫傳習基地、深圳南陽烙畫傳習基地等,每個基地年累計接待參觀人數均達1萬餘人。
案例五:
二夾弦:以演出促保護、促傳承(濮陽市)
二夾弦是廣泛流行於蘇、魯、豫、皖四省的稀有劇種。濮陽二夾弦是其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唱腔上結合豫北方言特點,形成字清、音長、緊打慢唱的「河西調」,劇目既有反映民間生活的「三小戲」,也有眾多「袍帶戲」,表演風格細膩。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當地在加強資料發掘和整理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演出促保護、促傳承,確保劇種生命力」的保護模式。
保護實踐與成效:
1.建立打通「非遺中心—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劇團」的演出市場聯繫方式,形成高效信息交流機制,改變了以往靠團長找演出、拉業務的單線模式,既開拓了演出市場,也讓劇團專心演出。目前演出市場已擴展到安陽、新鄉以及河北、山東部分縣市,演藝人員收入也得到提高。
2.該項目代表性劇團濮陽市青年二夾弦劇團現有演職員55人,傳承有序,行當齊全,在原有可演出劇目30餘部的基礎上,挖掘復排傳統劇目10餘部,年演出場次達500餘場,足跡遍及豫北及冀北、魯西南的鄉村、城鎮、學校、社區,演出市場十分活躍。
3.設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傳習所二夾弦傳習所,堅持保持音樂傳統、突出方言特色、講究當行本色與個性,注重師徒傳承模式,建立良性的傳幫帶機制,為二夾弦後續發展儲備力量,目前已培養30餘名學員。
案例六:
汝州曲劇:曲劇故裡唱響鄉音曲韻(汝州市)
曲劇起源於明清時期的民歌小調,先後經過坐班清唱、地攤戲、高蹺曲、高臺曲等四個階段。1926年,汝州鄭鐵爐村的朱萬明等藝人「甩蹺登臺」,使當時的高蹺曲登上高臺,是為該劇種逐漸成熟的標誌性事件,因此汝州也被譽為曲劇故裡。2015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圍繞夯實基礎做文章。2014年,在汝州市群藝館建立汝州曲劇傳習所,該傳習所2018年被命名為平頂山市特色文化傳承基地,2019年獲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傳習所。曲劇傳習所通過教招送招、戲曲進校園、送文化下鄉等活動,每年組織開展曲劇培訓和曲劇演出1000場次以上,以此播撒曲劇藝術的種子,在汝州的農村、校園、企業、機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使汝州曲劇更具有生命力、傳播力。
2.擦亮曲劇故裡金字招牌。自2006年以來,先後舉辦了三屆由省級以上機構主辦的曲劇藝術節,眾多河南曲劇表演藝術家、戲劇研究專家、省內外曲劇愛好者蒞汝參加,極大地提高了汝州及汝州曲劇的知名度。此外,每年都舉辦有「汝州曲會」「地攤戲展演」等活動。
案例七:
河洛大鼓:鼓聲悠悠唱河洛(鞏義市)
河洛大鼓是產生並流行於河洛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它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演出時演員人數較少,通常僅有二三人,道具簡單,形式多樣,靈活輕便。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深入基層,服務民眾。當地每年都要組織河洛大鼓傳承人深入村鎮、社區、學校進行宣傳、展演,近幾年,「我們的中國夢」河洛大鼓巡演、敬老愛親送文藝下鄉、百姓直通車巡演、紅色文藝輕騎兵進基層巡演、河洛大鼓進校園等活動每年演出二百餘場。2018年4月到10月每天晚上堅持在河洛書場義務演出,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報導。
2.繼承傳統,說新唱新。在堅持傳統曲目演出的同時,以尚繼業為代表的傳承人積極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準扶貧、法制教育、鄉風文明等建設,創作編排了大量河洛大鼓新節目,受到群眾歡迎。
3.積極對外展示交流。2013年河洛大鼓《勸人要有好心態》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先後組織參加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展演系列活動開幕式、「和平杯」全國曲藝票友邀請賽、洛陽曲藝節專場演出等展演活動,並榮獲多種獎項。
案例八:
嵩山內養功:身心修煉助力民眾健康(鄭州市)
嵩山內養功法由十八式基礎功法組成,通過練心、練意、練氣、養氣和行氣,應用呼吸配合身體練柔勁和內氣,練至身體血氣循環,經胳暢通,從而達到血氣旺盛、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2015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河南省嵩山禪武醫研究院作為嵩山內養功法的主要保護和推廣單位,在傳統師徒傳承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培訓渠道,創新推廣方法,目前習練學員達10餘萬人。
保護實踐與成效:
1.立足本地傳承,積極在外設點。依託研究院,先後舉辦十餘次學習班和樂活訓練營,培訓國內外資深實踐者數百人;在廣州建立學堂,先後舉辦十餘場培訓活動;在香港、雲南普洱、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多次舉辦講座、研修活動。
2.創新培訓方式,注重線上培訓。建立專門的禪武醫學會網站,製作分享「少林禪武醫:嵩山內養功法」「嵩山內養功法介紹片」「樂活之道」等數十部視頻,受眾廣泛。
案例九:
高浮雕傳拓技藝:傳遞歷史信息,拓出獨妙匠心(鄭州市)
高浮雕傳拓是以正投影精拓高浮雕造像的傳統技藝,其傳拓對象為凹凸不平的立體造像,主要有洗碑、上紙、裁剪、捶紙、上墨、接取、拼接、修復等系列程序。高浮雕傳拓不僅可以保留文物作品原大尺度與歷史信息,具有極好的原真性,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2015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以技藝助力遺產保護。以李仁清為代表的傳承人群傳拓足跡幾乎遍及國內重要造像遺存,傳拓作品在登封「天地之中」、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被列為精品檔案。
2.積極開展傳習活動。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設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李仁清傳習所」,鄭州大學設立李仁清工作室,高浮雕傳拓技藝傳習所被認定為省級非遺示範傳習所,傳承人多次應邀赴上海、廣西、福建、雲南、四川、臺灣等地為學員傳授技藝。
3.多渠道對外展示。多次參加或主辦重大展覽活動,如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臺灣浮光山佛陀紀念館鞏義石窟高浮雕拓片專題展、北京大學圖書館李仁清傳拓藝術專題展、河南省傳統工藝保護傳承成果展、深圳南山博物館李仁清傳拓藝術展等。2016年,李仁清事跡被央視《大國工匠》報導。
案例十:
杜康釀酒工藝:千年佳釀,香飄神州(洛陽市)
杜康被歷史定位為「酒祖」,被民間奉祀為「酒神」。從魏武帝曹操讚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後,歷代詩人杜甫、李白、陶淵明、蘇軾、馮夢龍、邵雍等都有詩作歌詠杜康。杜康釀酒工藝採用當地杜康泉水,以高粱、大米為原料,泥窖發酵,混蒸混燒,量質摘酒,地窖儲存,為中國名酒之一。2007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注重政策支持。2018年洛陽市下發了《關於印發洛陽市促進杜康轉型升級行動計劃》(洛政辦(2018)14號)文件,出臺了針對杜康酒業發展和非遺保護的政策措施。
2.注重地理與文化空間保護。2013年以來,先後投資600多萬元,治理杜康河源頭生態環境,保證特定微生物族群生長;對杜康祠、酒祖殿、觴詠門、香醇園古建築群進行全面修葺,在明代「康福酒坊」遺址上,恢復了「杜康古釀坊」;每年舉行三月三杜康廟會、九月九祭祀酒祖等文化活動。
3.注重與現代釀造科技的結合。藉助洛陽杜康控股公司「省級白酒發酵研發中心」平臺,通過色譜、化驗、無菌室培養等現代科技手段,對桑泥老窖的「泥」、玄武古泉的「水」等杜康釀酒工藝關鍵因素加以研究,進而指導現代化生產,使非遺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
案例十一:
煙雲澗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鑄出厚重文化,技藝助力精準扶貧(洛陽市)
煙雲澗青銅器製作技藝主要分布於洛陽市伊川縣葛寨鎮煙雲澗村,為失蠟法青銅鑄造技藝,以仿古青銅器聞名。製作的仿古青銅器,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失音、失重、銅質碳化、紅斑綠鏽」的效果,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復仿製品,從小到數釐米,大到幾十噸的各種精美仿古青銅器應有盡有,在中國青銅器復仿製品行業獨樹一幟。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依託節慶節日,廣泛宣傳展示。通過每年舉辦的「洛陽煙雲澗青銅文化節」「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三大系列活動,大力宣傳展示煙雲澗青銅器製作技藝。
2.建設文化小鎮,助力當地經濟。由洛陽煙雲澗青銅器有限公司牽頭實施的洛陽市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城市示範基地重點項目「煙雲澗青銅器文化小鎮」已完成建設,入駐基地企業、創客及商戶總數達到652 個,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對煙雲澗村129個貧困戶、473人實施了精準扶貧。
案例十二:
黃河泥壎製作技藝:遠古悠韻吹奏時代之音(焦作市)
黃河泥壎取材於黃河岸邊所產膠質泥,純手工捏制,一壎一形,其色澤古樸淡雅,手感溫潤細膩,吹奏起來音準規範、音域寬廣、音色深邃悠遠。其製作工藝繁瑣複雜,對製作者在泥塑、雕刻、燒造、音樂調試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2016年,列入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進校園活動成績斐然。在河南理工大學、鄭州師範學院以及部分小學、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建立黃河泥壎教學基地,一方面教授黃河泥壎製作技藝,一方面組建黃河泥壎樂團,目前已建立黃河泥壎製作教學基地7個,成立黃河泥壎樂團6個。
2.採取多種形式讓黃河泥壎走出去。近年來黃河泥壎曾走進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節目;為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複製商代五孔壎,在河南博物院開設黃河泥壎專櫃展覽、出售;武陟縣黃河泥壎樂團應邀到澳大利亞開展黃河泥壎文化交流活動。
案例十三:
仰韶彩陶製作工藝:再現歷史,走進生活(三門峽市)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仰韶彩陶製作工藝現主要分布於三門峽市澠池縣一帶,其作品造型規整、細膩,線條流暢、勻稱,彩繪靈動、稚趣,具有較高藝術美感。2010年,列入三門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堅持對傳統器型的恢復與複製。當地文化部門和相關企業組織人員,對仰韶文化進行梳理、挖掘,認真探索研製仿古彩陶,複製出的仰韶文化典型器物如小口尖底瓶、舞蹈盆、雙聯壺等,因其工藝精細精緻,被多家博物館收藏陳列,並承擔各大博物館史前展覽文物複製工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成立陶器實驗考古科研基地,每年考古學院的師生定期到基地工作,為仰韶彩陶保護傳承及人才培育注入強勁動力。
2.推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形成仰韶文化特色地面鋪裝、彩陶文化景觀、創意路燈亮化工程和創意雕塑四大板塊。圍繞獨具特色的仰韶文化元素,相繼開發了仰韶文化磚、盆景、彩陶景觀燈和文化浮雕、先民制陶場景再現雕塑等系列產品;探索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先後開發了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品,仰韶鹽燈、彩陶壁掛等居家擺件,以及彩陶元素T恤衫、扇子、雨傘等衍生品。
案例十四:
歐營銅器製作技藝:一錘定音顯匠心(許昌市)
歐營銅器製作技藝主要分布於許昌市襄城縣歐營村,當地因製作銅樂器聲名遠播,被譽為「響銅樂器製造之鄉」。該技藝主要有熔銅、注模、打坨、定型、淬火、修容、定音等工序,其產品有鑼、鐃、鑔、鈸等一百多個品種,以音色優美、聲幅大、無雜音、經久耐用等特徵而聞名遐邇。2016年,列入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以老帶新,堅持核心技藝的有效傳承。銅樂器製作中很多工序難以用現代技術的量化標準替代,尤其是「千錘打鑼,一錘定音」的定音技術更是如此。「定音」全憑聽力來確定鑼的音調,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致,通過錘子打擊,聽出鑼片內部結構的不同,特別最後一錘,要有深厚功底,用力恰當,才能定音準確。為確保傳統技藝的有效傳承,當地長期堅持以老帶新,給新人大量實踐機會,目前已有相當部分年輕藝人掌握了銅器製作的關鍵技藝。
2.多方努力,開拓市場。以襄城縣海鷗樂器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歐營銅器製作企業,堅持每年參加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國際樂器展會,與國內外許多專業院團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同時積極入駐網際網路電商平臺,擴展銷售渠道,在保證核心技藝傳承的情況下,根據客戶要求,不斷研發新產品。
案例十五: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守住非遺之根,傳承國粹之魂(新鄉市)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創始於清末,其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手指對病人患處的觸摸,獲知病人反應,進而按五行生剋理論選穴,以手法的收與放行補瀉之術,善於治療頭痛、項痺、傷筋病、腰痛等。目前成立有新鄉經絡收放醫院,建設有文化園、傳習所、紀念堂、展示館等,傳承群體3000餘人,分布在國內外20多個城市和地區。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制度保障不斷完善。設立張氏經絡收放療法保護工作小組,健全項目資料收集與數據管理制度、代表性傳承人激勵機制、生產性保護實施機制、傳承人培養長期規劃,成立由省、市專家和代表性傳承人組成的經絡收放療法專業委員會,為傳承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2.人才培養成效顯著。項目保護單位擁有1700平方米的傳承基地,500平方米的省級示範傳習所,每年投入近100萬元項目保護經費,2015年成立河南中醫藥大學社會實踐基地,2017年被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列入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摸索出了一條「理論+實踐+師承+就業」的人才培養路徑,傳承群體涵蓋中醫師、大學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等。
3.共建共享促進傳播。以張氏經絡收放療法傳習所、文化園、展示館、網站等為陣地,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等形式進行宣傳,《中國文化報》《醫藥衛生報》《河南日報》等媒體廣泛報導,在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同時,加深公眾對該項目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
案例十六:
秦李莊周氏口腔咽喉科:傳承發展面向群眾,守正出新服務社會(鶴壁市)
秦李莊周氏口腔咽喉科創始於清乾隆年間,經300多年傳承發展,逐步形成完整的口腔咽喉科中醫學術理論和臨床治療體系,主要針對實證、虛證、寒熱錯雜證引發的頑固性口腔潰瘍、白喉、手足口病等,施以祖傳秘方中藥貼敷足心以及口腔噴灑進行治療,受到各地患者的信賴。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實踐與成效:
1.紮實做好基礎工作。全面梳理項目歷史變革、發展變化及相關文獻、傳統藥物處方。2010年在《國醫年鑑》專家及河南中醫藥大學專家指導下,完成了秦李莊周氏口腔咽喉科中醫藥傳統知識的收集整理,共梳理檔案資料110卷。設立「周太成學術發展基金」,對傳承人周太成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理論技術進行系統整理研究。
2.推動生產性保護。創建河南尊美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口腔咽喉疾病方劑的技術研發與推廣,多種產品已經過正規審核註冊,批量投放市場,產生良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先後註冊了「秦李莊」「秦李莊周氏」「周瑞」「周氏口腔」等商標,相關專利正在申請。
3.積極促進傳播推廣。近年來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途徑累計宣傳6000餘次,組織開展義診活動500餘場,《中國中醫藥報》《醫藥衛生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多次報導。傳承人周瑞連續三年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春播行動」論壇並公益演講,為央視軍事農業頻道《加油!好醫生》欄目錄製公益視頻。
責任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