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2021-02-08 廈門文明網

    廈門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的閩南曲藝匯舞臺經常循環展演南音、講古、答嘴鼓等閩南曲藝,讓普通市民、遊客近距離接觸閩南傳統藝術。記者 施辰靜 攝

  5月1日,再次細看了《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內容,82歲高齡的周長楫稍感寬慰。這位閩南語研究專家,對閩南文化尤其是它的載體——閩南話在廈門的消亡速度多有憂心。

  4月22日,全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表決通過,並將於6月1日起施行。

  傳承與消亡賽跑

  「漂亮的閩南紅磚建築,要是成為城市建設的底色,會不會更有特色呢?」1日,逛完翔安大嶝紅磚古厝聚落群後,來廈旅遊的北方同學隨口而出的一句話,卻讓深愛閩南文化的廈門人葉子陷入深思。

  「全國各地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紅磚厝融入城市建設中,定能成為閩南城市的特色標誌。」葉子說,雖然深知閩南文化的傳承斷層現象比較嚴重,卻從未想到,城市建築也能跟文化傳承扯上關係。

  無獨有偶,對閩南文化見解頗深的媒體人陳加偉也曾談到城市辨識度問題。

廈門地鐵站裡的閩南語宣傳海報 記者 施辰靜 攝

  「廈漳泉三個城市,哪個還有閩南特點?三個城市間有多大區別?與其他城市又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見到的紅磚建築都是舊的,而在最近三五十年中,『紅磚文化』在新的建築中卻沒有得到任何體現。」2015年3月,在人民網舉行的《兩岸交流與閩南文化》研討會上,時任福建廣電集團綜合頻道總監的陳加偉這樣說。在他看來,傳統建築風格的體現對廈漳泉來說格外重要,今後建設大型酒店可以考慮融入閩南文化的元素,「這是對閩南文化最外在層面的傳承」。

  事實上,在廈門,閩南文化傳承斷層,最突出的是閩南方言的傳承。廈門有關部門曾用1000條閩南日常用語做實驗,發現80歲左右的市民能識得90%,50歲左右的市民還能識得70%,而30歲的市民只識得30%。在外來文化跟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斷層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如今,閩南話逐漸在年輕一代中流失,用『傳承與消亡賽跑』形容不為過。」周長楫感慨說,閩南方言是閩南文化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傳承、發展閩南文化,首先要保護閩南方言。

  此外,許多閩南非遺項目或者瀕臨滅絕,或者後繼乏人,有的閩南老字號甚至遭受山寨衝擊,閩南文化的原生態環境跟人文環境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以在廈門傳承了300多年的漆線雕為例,廈門優必德漆線雕傳承人沈錦麗就曾親眼所見,自己視若生命的漆線雕竟然被人以樹脂為原料快速加工而成,外行人憑肉眼很難分辨真假。山寨衝擊,讓本來傳承就困難的閩南非遺生存更難。

  讓傳統融入現代

  傳承斷層現象,引起有關各方的廣泛關注。

  作為閩南文化發源地之一以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核心區之一,廈門閩南文化資源豐富,多年來不遺餘力地保護、傳承閩南文化。《辦法》更是從文化生態角度,創造性地提出活態、整體性保護閩南文化遺產的意見,期待引導市民形成文化自覺。

 閩南建築風格融入廈門地鐵站的設計。 記者 施辰靜 攝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法規工委副主任李明哲表示,廈門旨在運用法治手段妥善處理傳統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有效銜接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各環節,系統構建全面、科學、有效的閩南文化保護體系,為閩南文化保護發展的軟環境改善提供「硬核」法治支撐。

  據廈門市文旅局社文處處長黃天福介紹,《辦法》亮點不少,如建立保護名錄製度、閩南文化管理員制度,劃定重點保護區域,建設閩南文化展示中心,引進臺灣人才跟團體,並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閩南文化研究等。

  其中,最關鍵性的制度設計,是閩南文化保護名錄製度。黃天福說,名錄實施動態調整,對列入名錄的對象進行分類保護,就是要從地域空間、傳承人、保護隊伍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強化閩南文化的活態傳承與保護。

  讓優秀的閩南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建設和日常生活,也是一大亮點。「閩南文化的許多經典性元素、標誌性符號,應當融入日常生活於無形,成為我們的思維模式、交流方式以及行為習慣。」李明哲認為,保護閩南文化,更應著眼於其賴以產生、存續和發展的社會生活本身,重視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留住中華文化的多樣性。除了推動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落地實施、創造閩南文化宣傳體驗氛圍、扶持閩南文化產業化外,保護發展辦法提出將閩南文化的經典性元素、標誌性符號以及相關閩南文化產品等合理應用於公共建築、公共場所、交通設施等的設計、裝飾或者命名。

  「或許有一天,紅磚建築、嘉庚建築等極具閩南特色、廈門特色的那抹紅,會成為廈門城市最具辨識度的底色。」一位網友在博客上表達了期待。

  實施細節需細化

  《辦法》被廣泛看好,但不少專家認為,在實施過程中,不少環節在銜接上仍需進一步細化。

  審議初期,有關「閩南文化」的定義,就爭議頗多。李明哲說,除了「閩南」的地域空間概念外,閩南文化的包容性、創造性如何體現?特別是一代代外地人融入廈門後共同創造傳承發展了閩南文化,這些都該如何體現呢?

送王船   蘇華琦 攝

  在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方面,要鼓勵還是要剛性規定,也是爭論不休。最終,《辦法》提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推動閩南話學習、推廣和應用,如本市公共場所、公共運輸工具要推行普通話、閩南話雙語播報等。

  引發更大共鳴的,則是多個部門的銜接問題。

  《辦法》提出,市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開展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活動;鼓勵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將閩南文化列入校本課程,市屬高校在相關專業開設閩南文化研究課程。「讓閩南文化走進校園,從娃娃抓起,對閩南文化傳承本是好事。」李明哲說,這涉及文化部門跟教育等其他部門的銜接,通過人大立法來推動,成為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跟義務,但推動工作依然困難重重,「學校已承擔了太多的教學任務,需要進一步細化安排」。

  「鼓勵的事等於沒說,應該要硬性要求。低年級先會說,中高年級了解語言結構,大學研究創新傳承模式,閩南話的傳承才後繼有人。」廈門市人大代表楊錦強建議,讓閩南話進課堂,要作為必修課程加以系統學習。當然,首先要為學校補齊這類師資。

  儘管很多環節還需細化,但以人大專門立法保護發展閩南文化,仍被多方看好跟肯定。「這對閩南文化保護是一個新起點。」在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合安看來,保護閩南文化、弘揚閩南精神,對廈門乃至閩南地區而言,既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能進一步喚醒市民的文化自覺。(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相關焦點

  • 《開講啦》| 徐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二十四史」不只是記載了王朝更迭的歷史,它能讓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源流形成的過程,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在文化復興的偉大時代,我們應該對優秀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認同,才能談得上對我們自身的文化自信。
  • 廈門七尚 | 迂迴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旅居場所
    在一場旅程中,從陌生的環境裡尋找到一處安心之處,去促使我們從一個新的高度來省察我們的生活。這高度,是我們在家中,為日常瑣事所煩擾時所不能達到的。這次在廈門呆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在七尚酒店的三天裡,像Urban Nomads一樣學著調整自己在外的生活狀態,很早起床去餐廳用早餐,白天裡抽空去市井小巷子轉轉,晚上則會留出寫作與學習的時間,然後看一部電影結束一天的生活。
  • 廈門將新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初步選址在…
    ,廈門將建設一個以後,傳習閩南文化學習傳統民俗技藝又有一個好去處啦~《廈視新聞》廈門是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推動閩南文化保護和傳承廈門將打造一個閩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結合「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戰略「閩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項目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讓「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相親相愛琴瑟和鳴,讓文化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我們的願景,更是我們的使命。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以「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為主要抓手,大力推動文物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
  • 角美中心城區向南拓展 融入廈門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漳州臺商投資區已從角美老鎮區嬗變成為廈門西新城,並真正融入廈門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歷經8年來的砥礪奮戰,尤其經過近年來的精耕細作,作為廈漳同城化「橋頭堡」的漳州臺商投資區,城市功能逐步形成,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教育、醫療、文體、住房等民生保障項目快速推進。  這座宜居宜業的高品質新城,正在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的戰略部署中闊步前行。
  • 劉藏元:把佛教觀音真善美融入了現代生活與藝術之中
    觀音作品,是我國傳統的佛教文化體裁,觀音一說是古代佛教傳入我國才有的。把佛教觀音的文化精髓,體會到了極致,她的特點是把神界女性美和人間女性美完美結合,使佛教提倡的真善美,與生活中人們追求的真善美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她用現代生活中的敏銳眼光,深刻地表現於傳統畫作上,使藝術再創造發揮出無窮的魅力,這是真正意義的藝術傳承的藝術的創新。藝術的生命在於對生活的觸入。
  • 傳統絕活融入現代元素,濟南非遺梅氏牌匾學起時尚
    在傳承上一輩手藝的同時,他也在力圖與現代接軌,做吸引年輕人的時尚又復古的牌匾。梅傲雪在給牌匾上色。梅氏家族世代製作牌匾濟南開埠時需求量最大身穿藍色大褂,黑色褲子,腳蹬一雙運動鞋,頭戴黑色遮陽帽,鼻梁上架著一副黑色眼鏡,右手拿刷子,左手拿顏料瓶,對著面前一塊長約兩米、寬約1米的木板不停地刷著,塗抹顏料。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這是同安區積極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一個成果展現。近年來,同安區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多措並舉傳承閩南文化,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傳承閩南傳統文化助力孩子融入第二家園作為極具閩南特色的說唱藝術,歌仔戲在提供豐富文化「養料」的同時,也給這些外來孩子帶來自信和歸屬感。「歌仔戲朗朗上口,很好聽,很好玩。
  • 國潮人·新時裳|走進道定的世界:90後創始人,讓漢服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在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發展的鼓勵,年輕人對個性化消費觀念和身份認同的追求,以及新媒體平臺的推動下,漢服文化和漢服產業發展都在不斷加速。尤其是在漢服產業方面,配飾、租賃、攝影等周邊服務也帶動發展,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融合。 誰在創立漢服品牌,他們有怎樣的發展故事,從小眾到出圈,這個市場面臨著何種機遇和挑戰?
  • 5G+IP賦能閩南文化,咪咕、集美區人民政府、福建移動共助「阿庚伯...
    借勢新國潮IP發展契機,中國移動咪咕將充分發揮5G技術優勢,整合全渠道運營資源,以 「阿庚伯 FAMILY」IP為基點,讓閩南文化活起來。據悉,IP主造型「阿庚伯」由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以閩南阿伯為原型設計,凝聚了閩南人誠毅、勤儉、忠公、愛家的特質及精神。
  • 湖裡區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火熱開展 傳統...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徐淑純) 答嘴鼓、木偶戲、歌仔戲,說的唱的都是濃濃「閩南味」,聽的看的都是新理論新思想——這就是湖裡區火熱開展中的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是湖裡區「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宣講系列活動的又一創新形式。  這是一次傳統與當下、曲藝與宣講的完美融合。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相傳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臺灣,同時把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說唱帶到臺灣,頗受歡迎。到臺的閩南籍軍民,眷念家鄉,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魚或茶餘飯後,唱幾句錦歌調子,寄託其相思念祖之情。錦歌漸成在臺的閩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稱錦歌為"歌仔",用來與在臺灣流行的大戲相區別。為了共同欣賞家鄉曲調,閩南人在臺灣設立歌仔館,作為清唱的場所"。
  • 生日快樂丨用五年時間,成為廈門最靚麗的「城市文化客廳」
    、海峽精品劇院」的閩南大戲院,紮根鷺島五年來,致力用藝術推動廈門文化發展和城市文明進步,創造了廈門文化藝術領域的多個第一。讓「來閩大,看好戲」成為越來越多廈門居民文化生活中的習慣,讓廈門這座城市不僅有「文藝小清新」,更有「藝術大繁榮」!近年來,閩南大戲院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升與沿線國家、地區藝術領域的合作,推進劇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戰略,在經濟開門的的大環境下,做好文化唱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廈門深耕文博IP開發應用 讓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潮起來
    【作品點擊】萬仟堂:融圖騰於茶器讓文化元素走進生活茶器融入柿子的元素,寓意「事事如意」。在萬仟堂的設計中,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與設計語言結合,比如在茶器融入柿子的元素,寓意「事事如意」等。對於文博IP,萬仟堂創始人蔡萬涯認為其中可以深挖的文化資源很豐富,方式也可以更多變。「讓文化元素走出歷史、走進生活,可以賦予它們新的活力。」
  •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多舉措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傳承
    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1997年,廈門歌仔戲劇團演出現場,觀眾人山人海。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據悉,20世紀初,閩南地區最早的二個歌仔戲班「雙珠鳳」、「新女班」在廈門市成立,隨後我國臺灣地區歌仔戲名班「玉蘭社」,「霓生社」等也來到廈門交流演出。抗日戰爭時期,來自閩南地區的邵江海等民間藝人,融合歌仔戲和閩南歌仔創造了「雜碎調」,推動了歌仔戲新的藝術發展。
  • 廈門本土樂團活力開唱 演繹多元閩南歌曲
    本土樂團活力開唱 演繹多元閩南歌曲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佩珊)12月19日晚,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首場路演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舉行,12支廈門本土樂團活力開唱。從樂團使用的樂器就可以窺見一斑,這些樂器中不僅有一般樂隊中常用的電吉他、貝斯,還有閩南傳統樂器,如南琶、洞簫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閩南歌在這些樂團的演繹中更多元、更多彩。 記者了解到,本次大賽邀約來自閩南地區的具有創作能力的閩南歌樂隊前來參賽。其中也有來自臺灣地區的樂手。本次大賽為兩岸音樂人的創作交流搭建了平臺,讓兩岸音樂人用同樣的鄉音來展示閩南歌的魅力。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黃蒙拉曾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在國內首度開創了用「弦樂四重奏」替代傳統的「交響樂團」以「協奏的名義」合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全新形式。2021年,閩南大戲院將邀請蒙拉和他的朋友們共同發起廈門首屆青年國際藝術周的多場演出及大師課系列藝術活動,同時在文創藝術衍生品上做深度聯名互動,打造劇院首個以藝術家命名的櫥窗空間,讓觀眾能夠由此領略到藝術家的藝術創想和個人風採。黃蒙拉在演奏中。
  • 泉州90後原創《閩南夢》MV 點擊破萬推閩南文化
    富有閩南文化氣息的歌詞,伴隨著富有節奏感的嘻哈旋律,這是泉州本土90後嘻哈音樂唱作人陳凱創作的一首別具風格的《閩南夢》。該歌上傳到網上後,受到廣泛好評。  「我想通過別樣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閩南文化。」陳凱說。
  • 閩南大戲院:打造二線城市的藝術高地
    用藝術為美好生活賦能,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獲得感 在當天的慶典活動上,閩南大戲院為來自各行各業長期支持戲院的藝術愛好者代表頒發了「藝享使者」證書和獎盃。「藝享使者」們見證了閩南大戲院的「藝術蛻變」。 作為廈門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徵和城市文化消費的載體,閩南大戲院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凸顯,文化繁榮發展賦予了閩南大戲院與日俱增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