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2020-12-22 臺海網

來源:臺海網

在第14屆海峽兩岸「讀冊歌」電視廣播大賽決賽中,同安區西塘小學歌仔戲社團帶來的荷葉說唱《門向海》,獲一等獎第一名。

表演現場

臺海網12月1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阮厝門門對臺,海峽風景入眼界,兩岸民俗同一派,風獅爺威鎮閩臺……」日前,在第14屆海峽兩岸「讀冊歌」電視廣播大賽決賽中,同安區西塘小學歌仔戲社團帶來的荷葉說唱《門向海》引得滿堂喝彩,並在全市100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第一名。

這是同安區積極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一個成果展現。近年來,同安區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多措並舉傳承閩南文化,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歌仔戲社團30餘人

主要由外地孩子組成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同安區西塘小學的舞蹈教室,歌仔戲社團的孩子們和往常一樣,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練習著歌仔戲。

清亮的唱腔、唯美的手勢、曼妙動人的樂聲……如今,這些小演員一腔地道閩南話發音的歌仔戲,不僅獲得本次比賽大獎,更登上第三屆福建省中小學生(少兒)戲劇展演的舞臺。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該社團30多名小演員除了2名廈門本地人,其他的孩子都來自外地。

「參加社團前,他們絕大多數完全不懂閩南話,更不用說唱歌仔戲了。」社團指導老師、市級歌仔戲傳承人林麗虹說,荷葉說唱看似簡單,其實奧妙不少。一方面,說唱者須說得了一腔地道的閩南話,另一方面,由於說唱者一手拿著快板,一手託著荷葉,拿久了手便容易酸疼,對於孩子更是一種考驗,很需要有堅持的毅力。因此,孩子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著實不易。

「老師經常教導我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舞蹈室內,正對著鏡子練習動作技巧的小演員馬靖涵告訴記者,她來自湖南,為了演好歌仔戲,她和社員們每天放學後都要練習一個多小時,周末及寒暑假也跟著老師們練習。「有時候也會感覺疲勞,但大家一想到能為校爭光,就來了精神。」馬靖涵說。

傳承閩南傳統文化

助力孩子融入第二家園

作為極具閩南特色的說唱藝術,歌仔戲在提供豐富文化「養料」的同時,也給這些外來孩子帶來自信和歸屬感。

「歌仔戲朗朗上口,很好聽,很好玩。以前沒有什麼機會接觸閩南傳統文化,越學越覺得內涵豐富,我會一直學習下去。」龍羽菲來自湖南岳陽,她說,她在兩三歲的時候就來到同安,學習歌仔戲後,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閩南話,能和本地的孩子更好地交流玩耍了。

小演員張思晗則用流利的閩南話告訴記者,通過學習歌仔戲,她的閩南話講得更通順,也更愛廈門這個第二故鄉了。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所地處同安工業集中區的學校,西塘小學外來員工子女佔比高達85.8%,不少學生剛來時對同安乃至整個閩南了解很少。

「因此,如何讓閩南文化走進校園、融入校園並紮根校園,增強外地娃的歸屬感,成為我們努力的目標。」西塘小學校長葉五洲介紹,作為廈門市閩南藝術特色校、中華傳統文化示範校,除了組織歌仔戲社團外,學校還開發閩南校本教材,創、編、排練閩南歌曲、舞蹈、講古、答嘴鼓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接受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

銀城颳起民俗風

文化基因共弘揚

小手牽大手,讓閩南文化代代相傳。實際上,西塘小學的歌仔戲,只是同安閩南傳統文化遍地開花的一個縮影:汀溪中心小學的宋江陣、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的車鼓弄和國祺中學的南音……都頗具閩南文化特色。

「同安區立足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閩南文化歷史積澱,開展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活動,建立學校戲曲社團,對學生進行戲曲文化知識普及。」同安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同安區大力挖掘、整理、保護民俗文化藝術項目,投入資金,恢復、鞏固、傳承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項目和表演團隊,千年銀城颳起了一陣陣「文化傳承風」。

在同安,宋江陣、蓮花褒歌、錫雕等文化傳習中心先後成立,歌仔戲、車鼓弄、南音、民間繪畫、閩南童謠、舞龍、舞獅技藝、閩南話合唱等十多個民俗文化藝術基地如雨後春筍,全區一百多個民間文藝團隊遍地開花,同安民俗文化傳承與弘揚工作如火如荼。

【解惑】

「讀冊歌」是什麼意思?

「讀冊歌」是閩南童謠的別稱,也是閩南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民間的口傳文學,它產生於特定的時代和環境,反映了歷史不同時期閩臺地區的社會狀況、習俗,內容豐富,涉及天文地理、田園耕作、人情世故、民風民俗、遊戲猜謎等方方面面,是閩南文化中的瑰寶。

(文/圖 記者 朱道衡 通訊員 韓 超 林軍號)

相關焦點

  • 閩南布袋戲
    「手藝難 · 守藝更難妙手生花 · 執掌乾坤閩南民間小戲木偶雖小 卻保留千年匠心品質戲臺雖簡 卻唱盡人間善惡美醜」布袋戲又名掌中戲,是福建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它歷史悠久,據載「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早在明萬曆時,就已經流傳到東南亞各國。
  • 閩南文化課堂-高甲戲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於福建泉州。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的化裝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戲。
  • 廈門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當老師 每天教一句閩南話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說,我們並不是被要求開展這項工作,而是在看到說閩南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我們心中充滿責任感,要來挽救閩南語和閩南文化,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上斷掉。她說,教育工作者要成為閩南文化的火種,讓它越來越旺。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此外,從唐代開始,就陸續有閩南人漂洋過海移民南洋群島。他們不僅帶去了閩南的地方特產,也帶去了閩南的方言、文化,對當地語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馬來語中tauke(頭家:老闆)、misua(面線)等都是源自閩南話。當然,閩南地區以外,閩南話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是閩南移民最集中的臺灣。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他們看到頭城跟礁溪之間的農民在農忙時唱著相褒歌自娛,於是也跟著唱著好聽的戲曲,當地人覺得他們表演的手勢很漂亮,唱曲也很好聽,於是就拿了故事請他們編排曲目,後來編出了《陳三五娘》。剛編出《陳三五娘》的劇目時,為了減少戲曲與觀眾間的距離,因此用字遣詞比較粗俗不文雅,後來才編出比較精緻一點的戲文,例如《山伯英臺》等。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臺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大陸福建亦稱之為薌劇。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在閩南這片戲曲熱土上,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劇種——打城戲。這個曾被閩南百姓俗稱為「和尚戲」、「師公戲」的劇種,以其獨特的宗教出身和特殊的藝術形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一支奇葩。[1]20世紀20至30年代,打城戲步入鼎盛期,先後出現了「小興源」、「小開元」、「小榮華」等著名班社。改革開放後仍留存有民營性質的「福建省泉州市天乙打城戲劇團」。
  • 《外來》老四康祈祖,戲裡耍帥又醒目,戲外真實不為人知的一面
    《外來媳婦本地郎》從2000年開始首播,創造了全國最長壽電視節目記錄,曾經最高收視42點,霸屏電視6年。>小時候不開心的時候,就特別愛看《外來媳婦本地郎》,它有一種本能的治癒力。但實際上,康祈祖的飾演者徐若琪戲裡戲外,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徐若琪長得帥氣,但總是不愛說話,當別人在旁邊不停說著的時候,他可以一個人在一旁發呆。他說,自己可以一天不說話。
  • 《外來媳婦本地郎》老四康祈祖,他不為人知的一面,戲裡戲外不同
    這部劇直到現在,它還在堅持著,它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該劇講述了在2000年,生活在廣州大都市的姓康一大家子,康伯、康嬸把四個兒子養大成人,還時常教育兒子們要娶個本地媳婦回來。當兒子們帶女朋友去見康伯時,康伯才知道兒子們都喜歡外來的女孩,這把康伯氣得差點翻了白眼。
  • 和娃一起DIY恐龍水晶皂,讓娃愛上洗手很容易!
    且不說別的,現在仍然是非常時期,娃們不僅要勤洗手,更要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說得簡單,那要怎麼做呢?我覺得,能讓娃們愛上洗手,那首先就要了解各種洗手清潔的基質,比方說---肥皂。1.在碗中倒入熱水(若娃們的年齡較小,那麼這一步驟可以由寶爸寶媽們來幫忙完成,避免娃們燙傷)。
  • 身為閩南人的你懂得這些閩南語嗎?
    閩南人對餿水的發音是「pun」, 這詞明顯和餿水也不是同一個詞,究竟「pun」是哪個字?閩南人的一封信,叫做一張「pui」,這個"pui"對應的是什麼字?閩南人把水從古井裡面吊上來叫做「qiu-ing」水,又是哪個字?諸如此類的詞,讓我一個閩南女子很是困頓。然後就各種古漢語詞典查呀查的。
  • 《閩南傳奇秀》,多了一個不可不去廈門的理由~
    廈門《閩南傳奇》世界首家頂級環繞室內實景舞臺秀!一個值得一去再去的閩南文化風情園老院子!
  • 「閩南風」吹進閩南師大 趣事成畫閩南語來注釋
    閩南網4月2日訊 「汝明載娶我去看高甲戲好咩?」「好啊,我真歡喜幫助你。」昨日,閩南師大學生公寓前,引來不少師生,對著30多幅漫畫比手畫腳,議論著。這些漫畫新鮮出爐,由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們親手繪製,有素描、水粉畫、簡筆畫,還有電子手繪。  而讓人稱道的不僅是這些畫的萌態,還有畫上一句句閩南語的對話,將學生生活、漳州美食、旅遊有趣地展現。
  • 《外來媳婦本地郎》阿祖演了那麼多年戲,為什麼就是紅不起來
    今天說的這位演員,他是著名音樂家的兒子,和劉濤同一部戲出名,戲外娶「高麗郡主」平淡幸福著,他就是徐若琪。對於徐若琪,有些人覺得有點陌生,有些人會很快喊出他戲中的名字「阿祖」,覺得他和保劍鋒長得有一點點神似。演藝圈有這樣一種類型的演員,他們也許並不算大紅大紫,也沒拍過多少熱播劇,但一部戲一個角色就被觀眾記住了,徐若琪就是如此。
  • 《外來》幸子:劉濤出道第一部戲,離開20年如今是「賢妻」總裁
    《外來媳婦本地郎》播出至今20年,是陪伴了幾代廣東人成長的王牌電視劇。它圍繞著廣州西關一家康姓人的生活故事展開,呈現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又吸晴的人物。《外來媳婦本地郎》首播,看到她的出場就被吸引了,長得美麗大方,又端莊。在戲裡面還是一個「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好姑娘。
  • 溫陵十二釵:千年古音傳閩南 鄉音娓娓道鄉情
    刺桐幼兒園,小朋友們表演布袋戲,唱閩南童謠《天烏烏》  閩南網5月29日訊 「酒幹倘賣無,酒幹倘賣無……」這首閩南語歌曲,各位看官肯定都十分熟悉吧?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編  《泉州俗語故事》,傅孫義編著□世界閩南文化節展情速遞  圖版:閩南語部分字的寫法、發音和普通話的解釋;閩南語外來詞彙一組;閩南語融入他國語言、保留古語古韻的部分展示。
  • 這首閩南兒歌你還記得嗎?它的故事90%的人都不知道……
    閩 南 童 謠 「 非 遺 」 檔 案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民間就流傳著《月光光》的童謠,宋元明清時期隨著閩南人大批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傳播到臺灣、南洋。
  • 《外來媳婦本地郎》大哥:戲裡的「番薯光」,戲外精明娶二嫂為妻
    兒童時代,《外來媳婦本地郎》已經在上映。可以說,這部劇涵蓋了許多廣東人的回憶。畢竟它曾經霸屏了6年,保持了高的收視率。如今20年過去了,該劇還在堅持拍攝,並邁向了4000集。《外來媳婦本地郎》講述了生活在廣州西關一家康姓人家,四個兒子分別娶了四個「外來媳婦」,由此引發的矛盾和碰撞。劇情輕鬆搞笑,帶有喜劇特點。康家四個兒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
  • 《外來媳婦本地郎》「康祈祖」徐若琪,和沈騰搭戲,一樣的鬼馬!
    這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康祈祖,一個幽默起來可以把人笑的肚子痛的人。然而,現實裡的他可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康祈祖的飾演者徐若琪,他是出生於書香之家,是廣東著名音樂家徐東蔚的兒子,年輕時的他出演過不少作品,如《柴米新人類》、《大話黃飛鴻》等。
  • 方言與童謠(音頻)| 天烏烏(多地閩南話版)
    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地方聽什麼人說起,是在小時候的田間傍晚聽著鄰裡鄉親勞作時的自侃,或是床邊哄娃時的清唱。我不知道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但是用自己家鄉的方式將它繼承了下來,也將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