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黑,是很多人知曉的孫燕姿的一首歌,而對於閩南方言區的人來說,歌曲中出現的外婆唱著的童謠「天黑黑」是細漢時(小時候)的記憶,是一條與童年連結的時光隧道。
(其實「黑」的本字應該寫作「烏」,所以接下來以「天烏烏」稱普遍使用的「天黑黑」)
這首在閩南語地區流傳最廣的童謠,是這樣唱的
天烏烏欲落雨
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
掘呀掘 掘呀掘
掘著一尾旋鰡鼓
咿呀嘿嘟真正趣味
阿公仔欲煮鹹
阿嬤欲煮淡
二個相撲來弄破鼎
咿呀嘿嘟隆咚叱咚嗆,娃哈哈
歌詞注釋
① 落雨:下雨
② 掘芋:挖芋頭
③ 一尾:一條
④ 旋鰡鼓:泥鰍
⑤ 弄破鼎:打破炒菜的鍋子
我找來了12位發音人來唱出這首他們記憶中的歌謠,並記錄下他們關於「天烏烏」能夠回想起的一些畫面
他們的出生年代橫跨了1960至1990
他們的所在地區從福建省南部直至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原來無論是留駐閩地還是遠赴南洋,我們的先人口口相傳的這首童謠,始終在我們耳畔和嘴邊縈繞著,每每哼唱都牽動起種種難喻的情懷。
(視頻為12名發音人所演唱版本的集合,共8分鐘)
發音人:沈素平,廈門湖裡,1965年生人(從00:00開始)
發音人:沈藝娟,漳州詔安,1968年生人(從00:36開始)
這首歌是媽媽教的,從小就會啦。對這首歌的回憶就是童年的回憶,也是對母親的回憶。
發音人:範雙齡,三明大田,1971年生人(從00:57開始)
1980年代,那時候剛改革開放,很多港臺音樂湧入了我們原本乏味的生活,於是從廣播和電視中聽見了「天烏烏」,因為它朗朗上口,我很快就能跟著唱了,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發音人:黃玉芳,泉州南安,1972年生人(從01:37開始)
大陸開始流行時我就開始會這首歌,兒子小時候學兒歌時,又再次聽到了。
發音人:林遠泓,泉州德化,1994年生人(從02:19開始)
儘管時間過了很久,這首兒時的歌謠依然能迴蕩在耳邊。或許對於家鄉的每一個人來說,似乎天生就會哼出那麼一兩句,現在的我依然也是如此。
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地方聽什麼人說起,是在小時候的田間傍晚聽著鄰裡鄉親勞作時的自侃,或是床邊哄娃時的清唱。
我不知道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但是用自己家鄉的方式將它繼承了下來,也將傳承下去。
發音人:林哲靜,漳州東山,1994年生人(從02:46開始)
唱這個童謠就想起這首歌的MV啊哈哈,我小時候買過它的影碟。
發音人:沈淑敏,漳州詔安,1995年生人(從04:11開始)
小時候有一次阿公要讓阿嬤做豬腦燉酒,阿嬤說豬腦對小孩子不好,我會想吃,所以不要煮。
然後阿公就不開心,我就唱「阿公要煮鹹,阿嬤要煮淡,二個相撲來弄破鼎咿呀嘿真正趣味」
發音人:吳聰傑,泉州晉江,1995年生人(從04:31開始)
童謠好像都是小時候夏天的印象,那時候我光著膀子,旁邊是姐姐還有堂姐,阿公就教我們一塊唱天黑黑。
發音人:楊志豪,廈門思明,1995年生人(從05:40開始)
說實話想到天黑黑,我現在只能想到孫燕姿唱的「我愛上讓我奮不顧身的一個人」,畢竟我是個城市長大的小孩,所以真的沒什麼這種回憶。
這歌到底是怎麼會唱的呢,我也很好奇。
前兩天我還在問我爸媽,旋鰡鼓是什麼,上網查了下才知道,是泥鰍來的。
發音人:張伊婷,印尼廖省杜邁,祖籍漳州,1995年生人(從06:49開始)
小時候經常聽小鳳鳳唱的,還有幾個臺灣歌手唱的。以前跟外公一起住的時候,天如果要下雨,外公就會唱給我聽。媽媽煮飯的時候我也會邊跟弟弟玩邊唱,那時候很搞笑哦。
(註:小鳳鳳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三代,發表了許多閩南語專輯,從五歲開始唱歌,以標準純正的福建唱腔見稱,閩南語歌廣受大眾青睞。)
發音人:陳麗娟,印尼棉蘭,祖籍廈門,1996年生人(從07:44開始)
小時候媽媽哄我睡覺的時候會唱這首歌,也會邊放CD讓我邊學。CD裡放的是馬來西亞的歌手唱的版本。每到過年,除了新年歌,家裡也會放這首「天烏烏」。
發音人:陳俊延,馬來西亞吉隆坡,祖籍福建,1998年生人(從08:10開始)
那時是爺爺的爺爺遷到南洋來,然後爺爺從小就教我們堂兄弟姐妹不可以忘根,強制要我們學華語,學閩南話,但我們那時候蠻抗拒的。
後來爺爺就自己唱童謠給我們聽,我們就跟著學,其實唱的時候都不知道是福建話。差不多到了15歲,才逐漸形成了「我是華人」的概念。
歌裡唱出的生活情趣及童心或許小時候不甚了解,現在聽來似乎更為動人。
我們還可以聽到不同地區的閩南語人,在同一個字的發音上也有所不同。
比如「烏」,既有讀作oo的,也有讀作u的。
在「落雨」的「落」上,也有兩種讀音。
煮也有兩種代表性的不同讀音——tsú 和 tsí。(這裡的聲調為四聲)
以及最後一句歌詞中,既有唱作兩人的,也有唱作兩個的。
(以上皆參考自《臺灣閩南話常用詞辭典》,所用注音方式為臺羅拼音)
對於生活在閩南與閩中交界地帶的我來說,並沒有從小習得這首童謠。只記得曾在一個雷雨將至的傍晚,聽到過媽媽提起這首歌謠。聽完這些發音人們的哼唱與講述,羨慕他們擁有跨地域的共同記憶的同時,好像也感同身受到了幾絲「天烏烏」背後蘊含著的回憶與情懷。
閩南童謠源於農耕文明,充分表達出閩南語人群的生活百態,既樸素描繪風土人情,又充滿想像力、富有故事性,雅致與通俗兼具。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閩南童謠的傳承過程中,區域文化所包含的地方性知識由於方言教育的缺失而難以推廣。
閩南童謠應該怎樣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重獲生機,怎樣實現地方文化傳承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以及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的意圖如何達到民間自覺等,這些是閩南童謠的當代傳承的重要課題。
我想我們需要每一個記憶中存在童謠的閩南語人的行動來幫助童謠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DB/OL].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2] 互動百科.臺灣念謠[EB/OL].http://www.baike.com/wiki/%E5%8F%B0%E6%B9%BE%E5%BF%B5%E8%B0%A3
[3]自然控小組.【餐桌物種日曆】6月13日泥鰍[EB/OL].果殼網.(2017-12-11) https://www.guokr.com/post/708313/focus/1149982794/
[4]李暉.《閩南童謠的多元文化價值及其當代傳承》[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
[5]陳芳.《閩臺同源視閾下閩南童謠的保護與傳承》[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19(4)
保護母語方言,你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