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與童謠(音頻)| 天烏烏(多地閩南話版)

2021-02-07 語言資源快訊

天黑黑,是很多人知曉的孫燕姿的一首歌,而對於閩南方言區的人來說,歌曲中出現的外婆唱著的童謠「天黑黑」是細漢時(小時候)的記憶,是一條與童年連結的時光隧道。

(其實「黑」的本字應該寫作「烏」,所以接下來以「天烏烏」稱普遍使用的「天黑黑」)


這首在閩南語地區流傳最廣的童謠,是這樣唱的



天烏烏欲落雨

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

掘呀掘 掘呀掘

掘著一尾旋鰡鼓

咿呀嘿嘟真正趣味

阿公仔欲煮鹹

阿嬤欲煮淡

二個相撲來弄破鼎

咿呀嘿嘟隆咚叱咚嗆,娃哈哈    

                                                                                                                                                             

歌詞注釋

① 落雨:下雨 
② 掘芋:挖芋頭

③ 一尾:一條
④ 旋鰡鼓:泥鰍
⑤ 弄破鼎:打破炒菜的鍋子


我找來了12位發音人來唱出這首他們記憶中的歌謠,並記錄下他們關於「天烏烏」能夠回想起的一些畫面

他們的出生年代橫跨了1960至1990

他們的所在地區從福建省南部直至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原來無論是留駐閩地還是遠赴南洋,我們的先人口口相傳的這首童謠,始終在我們耳畔和嘴邊縈繞著,每每哼唱都牽動起種種難喻的情懷。


(視頻為12名發音人所演唱版本的集合,共8分鐘)

















發音人:沈素平,廈門湖裡,1965年生人(從00:00開始)

發音人:沈藝娟,漳州詔安,1968年生人(從00:36開始)


這首歌是媽媽教的,從小就會啦。對這首歌的回憶就是童年的回憶,也是對母親的回憶。

發音人:範雙齡,三明大田,1971年生人(從00:57開始)


1980年代,那時候剛改革開放,很多港臺音樂湧入了我們原本乏味的生活,於是從廣播和電視中聽見了「天烏烏」,因為它朗朗上口,我很快就能跟著唱了,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發音人:黃玉芳,泉州南安,1972年生人(從01:37開始)


大陸開始流行時我就開始會這首歌,兒子小時候學兒歌時,又再次聽到了。                      

發音人:林遠泓,泉州德化,1994年生人(從02:19開始)


儘管時間過了很久,這首兒時的歌謠依然能迴蕩在耳邊。或許對於家鄉的每一個人來說,似乎天生就會哼出那麼一兩句,現在的我依然也是如此。

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地方聽什麼人說起,是在小時候的田間傍晚聽著鄰裡鄉親勞作時的自侃,或是床邊哄娃時的清唱。

我不知道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但是用自己家鄉的方式將它繼承了下來,也將傳承下去。

發音人:林哲靜,漳州東山,1994年生人(從02:46開始)


唱這個童謠就想起這首歌的MV啊哈哈,我小時候買過它的影碟。                                     

發音人:沈淑敏,漳州詔安,1995年生人(從04:11開始)


小時候有一次阿公要讓阿嬤做豬腦燉酒,阿嬤說豬腦對小孩子不好,我會想吃,所以不要煮。

然後阿公就不開心,我就唱「阿公要煮鹹,阿嬤要煮淡,二個相撲來弄破鼎咿呀嘿真正趣味」

發音人:吳聰傑,泉州晉江,1995年生人(從04:31開始)


童謠好像都是小時候夏天的印象,那時候我光著膀子,旁邊是姐姐還有堂姐,阿公就教我們一塊唱天黑黑。

發音人:楊志豪,廈門思明,1995年生人(從05:40開始)


說實話想到天黑黑,我現在只能想到孫燕姿唱的「我愛上讓我奮不顧身的一個人」,畢竟我是個城市長大的小孩,所以真的沒什麼這種回憶。

這歌到底是怎麼會唱的呢,我也很好奇。

前兩天我還在問我爸媽,旋鰡鼓是什麼,上網查了下才知道,是泥鰍來的。

發音人:張伊婷,印尼廖省杜邁,祖籍漳州,1995年生人(從06:49開始)


小時候經常聽小鳳鳳唱的,還有幾個臺灣歌手唱的。以前跟外公一起住的時候,天如果要下雨,外公就會唱給我聽。媽媽煮飯的時候我也會邊跟弟弟玩邊唱,那時候很搞笑哦。


(註:小鳳鳳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三代,發表了許多閩南語專輯,從五歲開始唱歌,以標準純正的福建唱腔見稱,閩南語歌廣受大眾青睞。)

發音人:陳麗娟,印尼棉蘭,祖籍廈門,1996年生人(從07:44開始)


小時候媽媽哄我睡覺的時候會唱這首歌,也會邊放CD讓我邊學。CD裡放的是馬來西亞的歌手唱的版本。每到過年,除了新年歌,家裡也會放這首「天烏烏」。

發音人:陳俊延,馬來西亞吉隆坡,祖籍福建,1998年生人(從08:10開始)


那時是爺爺的爺爺遷到南洋來,然後爺爺從小就教我們堂兄弟姐妹不可以忘根,強制要我們學華語,學閩南話,但我們那時候蠻抗拒的。

後來爺爺就自己唱童謠給我們聽,我們就跟著學,其實唱的時候都不知道是福建話。差不多到了15歲,才逐漸形成了「我是華人」的概念。

歌裡唱出的生活情趣及童心或許小時候不甚了解,現在聽來似乎更為動人。


我們還可以聽到不同地區的閩南語人,在同一個字的發音上也有所不同。

比如「烏」,既有讀作oo的,也有讀作u的。

在「落雨」的「落」上,也有兩種讀音。

煮也有兩種代表性的不同讀音——tsú 和 tsí。(這裡的聲調為四聲)

以及最後一句歌詞中,既有唱作兩人的,也有唱作兩個的。

(以上皆參考自《臺灣閩南話常用詞辭典》,所用注音方式為臺羅拼音)


對於生活在閩南與閩中交界地帶的我來說,並沒有從小習得這首童謠。只記得曾在一個雷雨將至的傍晚,聽到過媽媽提起這首歌謠。聽完這些發音人們的哼唱與講述,羨慕他們擁有跨地域的共同記憶的同時,好像也感同身受到了幾絲「天烏烏」背後蘊含著的回憶與情懷。


閩南童謠源於農耕文明,充分表達出閩南語人群的生活百態,既樸素描繪風土人情,又充滿想像力、富有故事性,雅致與通俗兼具。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閩南童謠的傳承過程中,區域文化所包含的地方性知識由於方言教育的缺失而難以推廣。


閩南童謠應該怎樣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重獲生機,怎樣實現地方文化傳承的集體記憶文化認同,以及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的意圖如何達到民間自覺等,這些是閩南童謠的當代傳承的重要課題。


我想我們需要每一個記憶中存在童謠的閩南語人的行動來幫助童謠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DB/OL].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2] 互動百科.臺灣念謠[EB/OL].http://www.baike.com/wiki/%E5%8F%B0%E6%B9%BE%E5%BF%B5%E8%B0%A3

[3]自然控小組.【餐桌物種日曆】6月13日泥鰍[EB/OL].果殼網.(2017-12-11) https://www.guokr.com/post/708313/focus/1149982794/ 

[4]李暉.《閩南童謠的多元文化價值及其當代傳承》[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

[5]陳芳.《閩臺同源視閾下閩南童謠的保護與傳承》[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19(4)


保護母語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閩南童謠天黑黑
    《天黑黑》是一塊咱廈門人攏會曉念兮閩南話囝仔歌,做囝仔兮時陣我是安尼念兮:「天烏烏,卜落雨,鯽仔魚,卜娶某。
  • 童聲童謠|今日請聽《天黑黑》
    前言:1分鐘前你有多久未曾聽過身邊人唱閩南童謠了?閩南童謠貫穿著多少孩子的童年。它可不是普通的兒歌,早在2008年,它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閩南童謠承載著咱們土生土長的漳州人兒時的回憶,咱們是不是隨口也能哼上幾句呢?
  • 閩南話和廣府白話各片區方言發音出現差異是什麼原因?
    廣東的粵語也不一定都能互通的,有些土白話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的,比如香山方言(包括中山石歧話、珠海澳門白話)就和廣州話有區別,東莞寶安方言以及四邑話(新會、恩平、開平、臺山)區別更大,而吳川化州人一開口就很有喜感,如同說相聲,也不太好懂。
  • 方言與歌謠(音頻) | 鄭思敏:陸豐童謠,連鎖調(福佬話)
    擔簸箕文案、錄音:鄭思敏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方言點:汕尾 陸豐橋衝鎮   閩方言 童謠來自:廣東汕尾陸豐橋衝尖山,(由於傳唱問題,可能存在偏差,兩首皆不算嚴格的連鎖調)往期熱文:方言與歌謠(音頻)| 文萍:花解語之牽牛花(廣州話)方言與歌謠(音頻)| 容慧華:二十四節氣歌(陽江話) 上方言與歌謠(音頻)|葉鈺茹:遂溪版童謠凼凼轉(北坡白話)方言與歌謠(音頻) | 李煥哲:認親詩之一(陸豐青塘軍話)
  • 紹興方言童謠
    紹興方言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家,外婆留我吃碗茶,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蔡金安告訴記者,閩南話作為閩南地區、臺灣等地的母語,有著2000餘年歷史,閩南話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發音。據學者考證,自漢魏開始,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北方漢語也在當地推廣開來。
  • 草木染的美味 烏飯
    至於吃烏飯,這是宜興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雖烏飯沒有高貴到被尊為特產的名號,但是它至今仍廣泛存在於民間,幾乎家家戶戶都吃。我小時候,家裡吃烏飯一般有兩種吃法。一種,飯鍋上蒸熟,直接蘸糖吃;另一種,下鍋與小元宵、紅豆沙、豬油勾芡煮成「豆沙飯」。後者是家宴常規「甜飯」(當地用語,意為甜食),所以一些人家常年會備著烏米。後來,飯店裡會將烏飯做成薄餅樣,用油煎,再撒上白糖。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長泰廣廟裡的《天烏烏》:天烏烏要下雨舉鋤頭巡水路遇到一群鯽仔魚要娶某妻gudai做公祖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天烏烏 ,卜落雨 ,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掘啊掘 ,掘啊掘 ,掘著一尾辿鰡鼓,咿呀嘿都真正趣味。
  • 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
  • 溫陵十二釵:千年古音傳閩南 鄉音娓娓道鄉情
    五色話包括了諺語、俗語和歇後語,這門口頭文學,包羅萬象,代代流傳,讀起來風趣幽默、琅琅上口。  「清明穀雨,寒死虎母,是說天氣很冷;賊去才關門,是馬後炮;三個指頭拾田螺,意思是穩拿,十拿九穩……」五色話真有意思,有的雖然很土很俗氣,可卻十分形象地將生硬的道理說清楚了。
  • 河洛語堪稱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閩南人,一千多年的古代舌頭,到底是怎麼回事?除了知道閩南人說普通話一般都會帶有特別的腔調以外,各地的好朋友們,包括廈、漳、泉、臺等地說閩南語的朋友們,大家對閩南話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說其實都十分有限哦。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了解呢?
  • 烏就是烏,井就是井 ——也說「金烏」與「金井」
    陸瓊《玄圃宴各詠一物得箏》詩中也說:「鶴別霜初緊,烏啼月正懸。」看見沒——「月正懸」,天沒亮。而《烏夜啼》則是樂府曲辭名,《舊唐書•音樂志二》有「《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妓妾夜聞烏啼聲」云云。《烏夜啼引》又為琴曲名。《烏夜啼》還是詞牌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相見歡》(李煜「林花謝了春紅」即此調)。古人有沒有單用一個「烏」字來寫太陽的?
  • 童聲童謠 | 今日請聽《紅蝦紅丟丟》
    名詞解釋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摘自李麗玲編著的《幼兒園閩南童謠》一書 【注釋】①紅丟丟[áng diū diū]:紅豔豔。②搵[ùn]豆油:蘸醬油。③捻鬏[liǎm ciū]:捻去蝦須。④目聶目睭[nì bbak ziū]:眨眼睛。【簡析】本首童謠根據漳州民間傳誦張嘉星老師《漳州方言童謠選釋》中的《紅蝦》主要內容整合而成,描寫不同人物對鮮蝦的不同吃法,生動、有趣地展現祖孫倆的有趣場面。
  • 【閩南童謠】天烏烏,欲落雨,那些年你聽過的童謠要失傳了!
    原標題:【閩南童謠】天烏烏,欲落雨,那些年你聽過的童謠要失傳了! 漳州的童謠 是每個漳州人記憶中最柔軟的部分 小時候聽奶奶哼著一首首童謠安然入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
  • 漳州新聞網《童聲童謠》帶你...
    《新正歌》、《天烏烏》、《雨哩來》、《漳州好》、《拍轎坐橋》、《一的炒米芳》、《食子仔歌》、《天公伯仔緊好天》·······這些熟悉的聲音,你有沒有想起小時候?多方努力 讓閩南文化傳承弘揚「天烏烏,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巡水路。 巡到一陣魚仔蝦仔欲娶某……」漳州新聞網《童聲童謠》欄目裡稚嫩的童聲,是否喚起您心底的漣漪?
  • 2020童聲童謠 風吹半天搖
    大家好,每期一首閩南童謠,用稚嫩的童聲和古早味道的方言,帶你感受地道的漳州味。 閩南民間有句俗語: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茶,是閩南人的必備飲品。在漳州,有很多茶農以採茶制茶為生。短暫的採茶時光,留下了美好的採茶童謠。下面,我們就來聽聽採茶歌——《風吹半天搖》。
  • 關於少數民族電影的句子|依烏
    扎西措姆這個名字可以留著以後 慢慢叫在朝聖的隊伍裡她簡單得像一縷陽光不論泥濘還是坦途即使溪水或者滾石每一個動作都是把心再次掏出我喜歡她在河邊淺草上的舞蹈像一個小小的音符自由的活潑的跳著跳著扎扎像一首童謠那麼乾淨的扎扎
  • 【方言話聯盟】福建省泉州市方言(閩南泉州話海口音)——zys
    當晚的亮點之一,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盟粉,用各自的方言朗讀「聯盟語音廣播」。現在,我們特意在微信平臺推出這個欄目,已經有盟粉們報名了。快來聽聽各地的家鄉話吧!表演: zys方言:福建省泉州市方言(閩南泉州話海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