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蔡金安告訴記者,閩南話作為閩南地區、臺灣等地的母語,有著2000餘年歷史,閩南話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發音。據學者考證,自漢魏開始,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北方漢語也在當地推廣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北方漢語的語音詞語與閩地少數民族語言相融合,從而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並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正因為閩南話接近中原古音,所以用它來念唐詩就比用普通話來得押韻。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此外,從唐代開始,就陸續有閩南人漂洋過海移民南洋群島。他們不僅帶去了閩南的地方特產,也帶去了閩南的方言、文化,對當地語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馬來語中tauke(頭家:老闆)、misua(面線)等都是源自閩南話。當然,閩南地區以外,閩南話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是閩南移民最集中的臺灣。

  為啥要到閩南推廣閩南話

  「可是,說起來也挺好笑,我居然跑到閩南來班門弄斧,推廣閩南話。」蔡金安告訴記者,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話逐漸式微。十年前,蔡金安來到廈門,卻發現鄉音難覓。這是一個外來人口超過一半的開放型城市,大家普遍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話。很多當地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也都刻意不說方言。

  在臺灣,閩南話其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尷尬。1949年,國民黨退踞臺灣後,普通話的使用率大幅提升,閩南話逐漸沒落。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政治解禁,原本校園內禁講方言的規定也隨之解除,閩南話才走上復興之路。

  蔡金安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閩南話不僅成為廣泛使用的口語,臺灣還打造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閩南歌,這些鼻音濃重唱腔悽美的歌曲今天是華語歌曲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以劍俠為題材的木偶布袋戲,配以閩南話臺詞,深受小朋友喜愛。這些都讓臺灣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閩南文化和閩南話的魅力。

  而在大陸,隨著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立,蔡金安明顯感覺到閩南話在閩南地區流行起來。2008年,由蔡金安牽線搭橋,首屆由兩岸合辦的廈門市閩南文化夏令營開營,來自海峽兩岸的閩南文化專家輪番上陣授課。除了教閩南話,同時還講授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語歌曲的創作、臺灣閩南話文學、閩南話古詩吟唱、閩南民俗等等。夏令營至今已成功舉辦了7屆,有5000多人次參加了培訓,營員主要是中小學老師。

  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裡的閩南話節目也漸漸多了起來,廈門大學教授周長楫在廈門衛視的《趣味閩南話》節目已經開講了1500多期,介紹有關閩南話的俗語、典故、戲曲等。同時,廈漳泉各地舉辦的閩南語歌手大賽、閩南戲曲節目、閩南童謠比賽等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把「種子」埋進校園裡

  「現在民間說閩南話的氛圍不是很濃厚,所以閩南話的教育、傳承就必須通過學校來彌補。」周長楫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推廣努力,閩南話進校園已經成為閩南地區的常態。「我們計劃讓孩子從幼兒園到初中的這10年學習中,能掌握約5000條閩南話的常用詞,800到1000個常用的句型句子,還要懂得閩南文化的一些知識。」

  2009年,由周長楫主持編纂的第一本專門針對兒童的《閩南方言與文化》教材正式出版發行。教材共五冊,分別供給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學習。周長楫介紹,這套書最大的特點是切入孩子興趣,針對中低年級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以童謠、故事和童玩為載體,由淺至深地教授閩南話日常用語。針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教材還選取了60多首古詩,教學生用閩南話朗誦。同時,孩子們在課程裡還可以學到閩南民間曲藝、風俗、宗教、藝術、文學、建築、名勝古蹟等內容。

  廈門思明實驗小學校長王鑠是江西人,他稱自己是「新閩南人」。因為愛聽歌仔戲,熱愛閩南文化,他不但自己學會了閩南話,還一直在校園大力推廣。王鑠告訴記者,現在學校每個年級每周都保證一節閩南話課程,連課間的跳繩歌也是用閩南話來唱,教學樓的每一級樓梯都標有一句閩南方言,孩子們在嬉笑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閩南話。

  此外,通過閩南話的學習,孩子們還能了解到許多閩南的節氣、習俗等知識。比如「無吃五月粽,破襖毋敢放。」「清明穀雨,寒死虎母。」……簡短的閩南童謠還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比如閩南話說:「吃果子拜樹頭。」講的就是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童謠《草蜢弄雞公》則是告訴人們不要做自不量力的事。

  「為什麼要推廣閩南話?因為它不只是阿公阿嬤的話,更是閩南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閩南話不會講了,也就失掉了閩南文化的根基。而新閩南人如果也學會講閩南話,不就能更好地了解閩南文化了麼?」王鑠說。(記者 陳夢婕)

相關焦點

  • 親歷四十年(七):臺灣音樂人楊慕把閩南話歌曲唱向世界
    今天的故事,我們帶您認識臺灣音樂人楊慕,他是較早一批到大陸發展的臺灣音樂人,他把臺灣校園民謠的清新之風,帶到對岸的廈門,並融入到閩南話歌曲創作當中,讓閩南歌曲驚豔了世界。歌聲娓娓道來,唱出廈門四十年的變遷,臺灣音樂人楊慕為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創作了一首閩南話歌曲。
  • 這絕對是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閩南話神劇!
    12月2日,由廈門廣電集團與臺灣萬星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40集閩南話電視劇《幸福的腳步》在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順利殺青。預計明年春節期間將在廈門衛視和觀眾見面!《幸福的腳步》是一部以都市情感為線索,以兩岸為背景,描述親情矛盾與融合的青春勵志故事,全劇採用閩南話、普通話雙版本播出,由兩岸老中青三代演員聯袂演繹。
  • 跨界藝術,情牽兩岸丨2019年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在廈開幕
    兩岸藝術節是閩南大戲院的年度品牌活動,經過六年的持續打造,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已成為每年金秋兩岸聯通情感、傳遞美好的盛事之一。2019年兩岸藝術節期間不僅將有豐富多彩的高端品質演出,更是力求突破常規,開拓創新,增添了新的標籤——「跨界」。
  •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黎斌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
  • 對話藝術,情牽兩岸—— 閩南大戲院攜手兩岸劇院共探劇院多元發展,打造兩岸藝術生態圈
    10月21日,閩南大戲院小劇場成功舉辦了2017年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主題活動——兩岸劇院管理及運營交流對話,
  • 廈門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當老師 每天教一句閩南話
    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說,我們並不是被要求開展這項工作,而是在看到說閩南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我們心中充滿責任感,要來挽救閩南語和閩南文化,不能讓它在我們手上斷掉。她說,教育工作者要成為閩南文化的火種,讓它越來越旺。
  • 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 《月亮月光光》,最甜閩南地瓜腔
    其次我突然吃驚的發現我們閩南語把月亮稱為「娘」,可見兩岸百姓對月亮的親暱。最後我談到這首歌是彭老師為陳飛量身打造的,陳飛的拿捏恰如其分,把歌唱得十分甘美,甜過天下所有的月餅。不過,坦率說,我這個人講話又急又衝,很可能不大適合這種思鄉話題的訪談氣流,但談到閩南人把「月亮」當成「娘」來呼來喚,確實還是自己現場的急智,於是一高興就得意忘形,信口斷言:閩臺民眾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把月亮喚為親娘的族群。
  • 兩岸合作排演!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兩岸合作排演!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2020-10-12 22: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來源:臺海網在第14屆海峽兩岸「讀冊歌」電視廣播大賽決賽中,同安區西塘小學歌仔戲社團帶來的荷葉說唱《門向海》,獲一等獎第一名。表演現場臺海網12月1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阮厝門門對臺,海峽風景入眼界,兩岸民俗同一派,風獅爺威鎮閩臺……」日前,在第14屆海峽兩岸「讀冊歌」電視廣播大賽決賽中,同安區西塘小學歌仔戲社團帶來的荷葉說唱《門向海》引得滿堂喝彩,並在全市100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第一名。
  • 離大陸比臺灣還近,臺灣唯一不講閩南話的馬祖跟媽祖到底什麼關係?
    提到這個人的本名林默,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陌生,但要說出民間對她的俗稱,我想沒聽說過這位名人的中國人真找不出幾個來。是不是感到特別不可思議?在中國如雷貫耳的人物怎麼會沒幾個人知道人家的本名呢?要不我再等會兒讓大家好好想一想?這個名字也有意思,你說它完全陌生吧,肯定不算,甚至今天叫這個名字的中國人我估計也有不少。但你要說它熟悉吧,也實在是想不起來。
  • 離大陸比臺灣還近,臺灣唯一不講閩南話的馬祖跟媽祖到底什麼關係
    提到這個人的本名林默,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陌生,但要說出民間對她的俗稱,我想沒聽說過這位名人的中國人真找不出幾個來。是不是感到特別不可思議?在中國如雷貫耳的人物怎麼會沒幾個人知道人家的本名呢?要不我再等會兒讓大家好好想一想?這個名字也有意思,你說它完全陌生吧,肯定不算,甚至今天叫這個名字的中國人我估計也有不少。但你要說它熟悉吧,也實在是想不起來。
  • 「呷飽未」=「吃了嗎您」 北大吹起閩南話風
    「來,大家和我一起念:『呷霸尚贏』,這句閩南話的意思是:『吃飽就好』。」魏歆庭站在講臺上,指著投影屏幕上的大字,帶領著全班幾十位來自大陸各地的同學們反覆練習著閩南話的各種單詞。來自臺南的魏歆庭今年入學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班,對她來說,閩南話具備其他方言所沒有的特色和魅力。
  •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08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 兩岸攜手創作詞曲打動人心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冠軍之夜」(簡稱「雙歌賽」)上,兩岸合作的閩南語原創歌曲《靠自己骨頭長肉》獲得「原創歌曲賽冠軍」,並被組委會特別授予「第十三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原創歌曲『薪傳獎』」。「靠自己骨頭長肉」是一句閩南俗語,告訴人們要「不等不靠、自立自強、奮勇拼搏」。
  • 從《愛拼才會贏》到《大田後生仔》,有哪些你熟悉的閩南歌曲?
    閩南歌曲,顧名思義,也就是閩南地區的歌曲,小編的理解就是泛指福建省一帶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一類歌曲。語言是閩南歌曲最大的特點,給人的感覺是雖然聽不懂,但是一樣很好聽啊。閩南話不容易懂,一般聽歌時只能聽個旋律和,歌詞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 閩南話中的古漢語之飲食常用語
    閩南地處東南濱海,不大的面積中卻是漁港、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多樣,地少人多的環境以及悠久而穩定的歷史延承,使得閩南人在飲食方面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充滿了「古早味」,這也反應在了閩南話中關於飲食方面的日常用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用法。
  • 「閩南風」吹進閩南師大 趣事成畫閩南語來注釋
    昨日,閩南師大學生公寓前,引來不少師生,對著30多幅漫畫比手畫腳,議論著。這些漫畫新鮮出爐,由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們親手繪製,有素描、水粉畫、簡筆畫,還有電子手繪。  而讓人稱道的不僅是這些畫的萌態,還有畫上一句句閩南語的對話,將學生生活、漳州美食、旅遊有趣地展現。
  • 兩岸青年「做夥來跳舞」
    兩岸青年「做夥來跳舞」 2014-08-25 10:00: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晉江8月25日電 (林春茵)「做夥來跳舞」,在閩南話裡是大家一起來跳舞的意思,而在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舞蹈嘉年華活動上也成為了臺灣基隆舞者們表演的節目。
  • B站再啟「雲」畢業典禮 兩岸師生為閩南師大聯袂獻歌
    2020屆畢業生們用彈幕表達心聲,約12萬人在線觀看了這場閩南師範大學舉行的「雲」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閩南師範大學在B站舉行2020屆「雲」畢業典禮典禮上,閩南師大海峽兩岸師生聯袂創作的原創畢業歌《我的大學手冊》溫情首發,作為送給2020屆畢業生的禮物。「那些與老師和同學的情誼、大學生活學習的體驗,都將成為美好又難忘的青春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