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中的古漢語之飲食常用語

2021-01-18 曲江家學

閩南地處東南濱海,不大的面積中卻是漁港、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多樣,地少人多的環境以及悠久而穩定的歷史延承,使得閩南人在飲食方面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充滿了「古早味」,這也反應在了閩南話中關於飲食方面的日常用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用法。

順便一提,關於飲食的閩南話,最為全國人民熟知的莫過於把「吃飯」說成「駕崩」,很多閩南人人把「駕崩」寫成「呷飯」,其實這有點音譯法的誤解了,「吃」字閩南語就是念作「jia」。

1. 糜,普通話拼音為mí,閩南語念作mei ,粥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中最有名的典故,莫過於昏聵的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了。閩南人喜歡吃糜和羹,各種特色的糜和羹湯是閩南美食的一大特色,相傳這個是源自宋代時期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

2. 粬,普通話拼音為,閩南語念作qia,稻穀的意思。

3. 膎,普通話拼音為xié,閩南語念作sin ,醃製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中的本意是指把肉類弄熟弄乾後儲存起來,後在南方延伸為醃製之義,《集韻》中有「吳人謂醃魚為膎脼」。閩南話中比較常用的如「膎鹽」、「膎豆油(醬油的意思)」、「膎螺仔」等。

4. 炰 ,普通話拼音為páo,閩南語念作bu,上面一個包,下面一個火,顧名思義就是包起來烤的意思。《詩·小雅·六月》中有詩句「炰鱉膾鯉」。閩南話中最令人有回憶和回味的,我想莫過於「炰番薯」(烤地瓜)了。

5.哺,普通話拼音為bǔ,閩南語念作bo,咀嚼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漢語其實很常見,如曹操的《短歌行》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現在也有在用,但大多用於一些固定的詞組,如反哺,哺乳等。閩南話形容自己牙口不好吃不動東西,會說「哺未動」。

6.齧,普通話拼音為niè ,閩南語念作kuei,用牙齒咬開的意思,大概等同於現代漢語的「啃」字。《漢書 · 卷五十四 · 蘇建傳》記載:「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閩南話中很常用,如「齧甘蔗」、「齧啤酒蓋」等。

7.吮,普通話拼音為shǔn ,閩南語念作su,也有地區念作zu,吸食的意思。今天這個字其實也在用,但大多用「吸」,而古文則大多用「吮」,如《史記》記載名將吳起為士兵吸膿血:「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閩南話中,吸一般用於和飲食無關的地方,如吸水、吸引等,和飲食有關的則用「吮」,如「吮骨髓」、「吮椰子汁」等。

8.鯁,普通話拼音為gěng ,閩南語念作gei,卡住喉嚨的意思。有個成語叫「如鯁在喉」,後面一般接「」不吐不快「,就是指人如果有東西卡住喉嚨,就要一直想辦法吐出來。在閩南話中,鯁不僅用在食物卡住喉嚨,還延伸為有東西阻擋的意思,如」一塊石頭鯁在路中「。這個用法其實也是古漢語的用法,如《文選·劉孝標·辨命論》中有句「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

閩南話中關於飲食的常用語還有很多古漢語遺留,今天就先分享這幾個了,歡迎大家留言補充,我們下次接著分享!值此元旦假期,祝大家新的一年裡吃嘛嘛香!

相關焦點

  • 閩南語學習教程:日常生活閩南話常用語翻譯對照
    閩南語學習教程:1、閩南人見面時,多用「(你)食未」或「敖早」做問候語。在三餐前後不久的時間裡,才可以用「(你)食未」,三餐前的二三小時,或者三餐後的二三小時後,都不宜用「(你)食未」。此外,在洗手間等地方見面時,也不宜用這樣的問候語。「早」相當「早安」,當然可做清晨見面時的問候語。此外,在早集會等場合,也可用此問候語。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二、閩南方言的主要特點,1977年9月5日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攜帶了一張金唱片,裡面收錄55種人類語言講述的問候語,「閩南語」就是被選用的四種中國語言之一。閩南話的問候語是:「太空朋友汝好!汝食飽未?有閒來阮者坐坐!」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原因之一是它形成的歷史非常悠久,原因之二是它保存了古漢語的許多特點。
  • 河洛語堪稱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大家都知道閩南話就是泉、漳、廈、臺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和其它一些地方,雖然因為朝代更迭和族群融合,整個河南的語音和北方大部分區域一樣,都已經屬於明清時期形成的北方官話音,發音已經較一千多年前傳到閩地並固化下來的晉唐河洛語差異較大,但一些習慣用語卻依然保留了下來,與閩南話的習慣用語驚人的相似,這裡就舉幾個例子,
  •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
  • 《常用古漢語倒裝句》王來寶
    現代語言中常用到的幾種古漢語倒裝句古代漢語,源遠流長,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在現代語言中,恰當地用上幾處文言的句式,能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或發人深省,或感人至深,或震懾敵膽。今天,我把現代語言中經常用到的古漢語倒裝句式歸納出來,與文友們共享。一、「以」、「於」、「乎」配上其後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介賓詞組、介賓結構),在古漢語裡作補語,譯成現代漢語就作狀語。下邊分別講述。(敬請注意:文中舉例「––→」所指是現代語序。)
  • 「呷飽未」=「吃了嗎您」 北大吹起閩南話風
    中新網12月6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北京大學臺灣研究會於11月23日至12月1日期間,於校內舉辦閩南語學習班,邀請在北大就讀的臺灣學生指導大陸學生說閩南話,課程中不但包括了閩南話的日常用語和臺灣小吃,還有臺灣流行歌教唱,受到北大校內外學生矚目。
  • 討論題:古漢語、漢語古音、古埃及語與發現夏朝
    書中的不足之處也有很多。中古漢語的讀音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即使個別地方還有爭議,但是這種爭議根本不妨礙兩個使用中古音的人進行交流。上古音雖然爭議比較大,但是有上古的書籍,尤其是上古的詩歌可以作為一種檢測手段。我不知道劉光保有沒有進行過了解和測試,但是我認為他沒有,畢竟之前在群裡也交流過,我也就語音問題做過講解。而他並不懂,也不想懂。而那些一口咬定廣東話是古漢語的頑固盲就更是可笑了,不值得反駁了。
  • 趣談 「胡建稜」講的福建話真是唐朝普通話?
    而唐朝時近為荒地,人口不過五千戶的海南島在宋朝以後也陸續遷入了大批閩南居民。閩南人從島東北的文昌登陸,沿著海岸線向東西兩側擴散。今天海南島從澄邁到三亞的整個東海岸都講海南閩語,即閩南話在海南島上的變體。
  • 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 美劇稱溫州話為「惡魔之語」 它究竟有多難!!
    「中國稱它(溫州話)為『惡魔之語』!」  一、溫州話難不難?被人民網列為中國最難懂方言第一名  雖然關於《盲點》的劇情,有網友對於「溫州話」劇情提出質疑,「裡面的郵件難道都是用語音發送的?」但也有網友@朱小八醬表示:「其實是真的有人用溫州話寫東西的,以前在圖書館就見過這類文章,特別難懂。」
  • 即便滿人不入關,北京話也跟現在的差不多
    他們的語法遵循維吾爾語的框架,但幾乎所有的實詞都採用波斯語的說法,一般的維吾爾人聞之如聽天書;4:雖然現今閩南本土n、l完全混亂,但是早先遷出的潮州話、海南話逃過了這一劫,它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區分這兩個聲母;5:在部分城市捲舌音的消亡甚至是一個仍在進行中的過程。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四是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長江中 下遊,包括安徽、江蘇、江西部分沿江地區。2、風格特點。總體來說,最大的特點,是說話語氣給人的感覺較重、較直、較硬。一是在語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具有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韻母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聲調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
  • 聽 立冬|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今天 讓我們和大灣區之聲主播一起 邂逅冬天 聽立冬 廣東話 聽立冬 潮汕話
  • 博愛方言中的古漢語之不要往路邊圻(qi)站
    這句話裡,用到了「邊圻」一詞,亦是博愛話裡的常用詞。博愛人在表示某物或人的邊緣時用到此詞,有時在表示「傍邊」之意時也用到。邊圻——邊境之意,疆界。圻,地的邊長。邊圻也是古漢語的遺承。同樣,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甄別未能稱職各員分別革職勒休折》中寫到:「此外查有庸劣之員,再行糾劾,斷不敢自甘徇隱,見好屬員,有負邊圻委任。」兩位民族英雄所用「邊圻」都是指邊境、邊疆。也有用指邊沿。唐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這裡的圻是邊沿、岸邊之意。
  • 客家話是真正的古漢語嗎?
    根據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六版)》緒論第四頁中所寫的。我們漢語是屬於漢藏語族下的漢語語系,而漢語語系又分為了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官方方言、客家方言七大類。
  • 漢語與古漢語的精妙豐富之處,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漢語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多樣性,同樣的一句話換個標點符號就有不同的意思,換個語氣就能給人不同的感覺。漢語又是由古漢語轉變而來,那古漢語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有著許多我們都不知道的精妙之處呢?它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語氣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大不相同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領略古漢語的魅力吧。埃諾博士寫道:「古代漢語是一種非常微妙的語言,通過相關書寫文字產生的共鳴而得到加強。」
  • 閩南人的環球旅行:「果子」、沙茶麵和番茄醬
    明清至於近代,中國東南沿海人群大量移民東南亞,說廣義閩南話的閩南人、潮汕人和海南人都參與其中。今天,在許多東南亞國家仍然能找到大量說閩南話的華人,譬如馬來西亞的檳城通行閩南話、印尼的坤甸通行潮汕話,就算已經改說當地語言,閩南人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08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