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處東南濱海,不大的面積中卻是漁港、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多樣,地少人多的環境以及悠久而穩定的歷史延承,使得閩南人在飲食方面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充滿了「古早味」,這也反應在了閩南話中關於飲食方面的日常用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用法。
順便一提,關於飲食的閩南話,最為全國人民熟知的莫過於把「吃飯」說成「駕崩」,很多閩南人人把「駕崩」寫成「呷飯」,其實這有點音譯法的誤解了,「吃」字閩南語就是念作「jia」。
1. 糜,普通話拼音為mí,閩南語念作mei ,粥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中最有名的典故,莫過於昏聵的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了。閩南人喜歡吃糜和羹,各種特色的糜和羹湯是閩南美食的一大特色,相傳這個是源自宋代時期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
2. 粬,普通話拼音為,閩南語念作qia,稻穀的意思。
3. 膎,普通話拼音為xié,閩南語念作sin ,醃製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中的本意是指把肉類弄熟弄乾後儲存起來,後在南方延伸為醃製之義,《集韻》中有「吳人謂醃魚為膎脼」。閩南話中比較常用的如「膎鹽」、「膎豆油(醬油的意思)」、「膎螺仔」等。
4. 炰 ,普通話拼音為páo,閩南語念作bu,上面一個包,下面一個火,顧名思義就是包起來烤的意思。《詩·小雅·六月》中有詩句「炰鱉膾鯉」。閩南話中最令人有回憶和回味的,我想莫過於「炰番薯」(烤地瓜)了。
5.哺,普通話拼音為bǔ,閩南語念作bo,咀嚼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漢語其實很常見,如曹操的《短歌行》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現在也有在用,但大多用於一些固定的詞組,如反哺,哺乳等。閩南話形容自己牙口不好吃不動東西,會說「哺未動」。
6.齧,普通話拼音為niè ,閩南語念作kuei,用牙齒咬開的意思,大概等同於現代漢語的「啃」字。《漢書 · 卷五十四 · 蘇建傳》記載:「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閩南話中很常用,如「齧甘蔗」、「齧啤酒蓋」等。
7.吮,普通話拼音為shǔn ,閩南語念作su,也有地區念作zu,吸食的意思。今天這個字其實也在用,但大多用「吸」,而古文則大多用「吮」,如《史記》記載名將吳起為士兵吸膿血:「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閩南話中,吸一般用於和飲食無關的地方,如吸水、吸引等,和飲食有關的則用「吮」,如「吮骨髓」、「吮椰子汁」等。
8.鯁,普通話拼音為gěng ,閩南語念作gei,卡住喉嚨的意思。有個成語叫「如鯁在喉」,後面一般接「」不吐不快「,就是指人如果有東西卡住喉嚨,就要一直想辦法吐出來。在閩南話中,鯁不僅用在食物卡住喉嚨,還延伸為有東西阻擋的意思,如」一塊石頭鯁在路中「。這個用法其實也是古漢語的用法,如《文選·劉孝標·辨命論》中有句「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
閩南話中關於飲食的常用語還有很多古漢語遺留,今天就先分享這幾個了,歡迎大家留言補充,我們下次接著分享!值此元旦假期,祝大家新的一年裡吃嘛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