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2021-01-19 廈門網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劉宇瀚 實習生 梁堃宇)作為中國現代漢語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話,既對古代漢語和歷史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諸多閩南文化的載體、閩南文化傳承的橋梁。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閩南話活動,學習樂趣多

  活動第一天,廈門金牌植物講師喜喜和鳥類講師凌飛鶴將閩南話應用到教學中,帶親子們認識閩南植物和鳥類。鳥類講師先是讓親子們欣賞閩南語歌曲《野鳥》,接著配上各個鳥類的閩南語童謠,把閩南語童謠和鳥類的教學糅合在一起。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還舉行了鷺鳥覓食PK賽,即用很細的筷子夾食物比賽來模擬鳥類進食,新鮮刺激的比賽讓不少現場的孩子雀躍歡呼。

  8月6日下午,在惠和石文化園的文化藝術長廊上,掛滿了孩子們做的樹葉標本圖畫。孩子們用形態各異的葉子拼接成可愛的蝴蝶、舞動的少女、巍峨的山峰及亭亭玉立的荷花等,稚嫩的圖畫中充滿了靈動的想像。

  文化教室裡,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黃國富為大家帶來「湖裡紅色文化故事」講座,介紹起廈門的紅色文化地方。講解過程中他語言幽默風趣,頻頻用閩南話來與大家互動,獲得孩子和家長的陣陣掌聲。「一個老人家用閩南話對司機說自己要去第九市場買菜,結果司機以為對方講普通話,要去高崎。」黃國富給親子們講的詼諧幽默故事,一下子就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

  講座結束後,迎來親子有獎競猜環節。孩子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舉手發言。不過,不少人上去回答時,卻發現原來常念的詞寫在牌子上竟是那樣的陌生,「不注意時還會記錯日常閩南用語的發音。」家長蔡先生感慨道。

  從孩子開始傳承閩南話

  在有獎競猜環節中,最後有十位小朋友勝出,不少上臺領獎品的小朋友還表演起了閩南童謠。

  此外,12歲的陳鈺萍在樹葉標本比賽中勝出,她的作品《一個人的T臺》是由幾張泛黃的葉子拼接而成。作為泉州人的她,本就講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這次的夏令營讓她更進一步認識了閩南話。

  對閩南話的傳承,黃國富認為,現在閩南話和其他方言一樣處於危機重重的境地,「閩南話和古代漢語相近,與現代漢語差異大,學習難度大。」為此,他建議學習閩南話應從娃娃抓起,讓閩南話走進課堂,為孩子們從小學習閩南話培養語言環境。

  雖然前來參加夏令營的不乏外地人,但在廈門湖裡區圖書館活動部人員黃琳看來,不管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可以學習閩南話,用閩南話交流,「通過這次夏令營閩南話的學習,孩子們增加了對這座城市的感知,流動兒童更是增加了對廈門、對閩南的熟識度和認同感。」

相關焦點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 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
  • 閩南話中的古漢語之飲食常用語
    閩南地處東南濱海,不大的面積中卻是漁港、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多樣,地少人多的環境以及悠久而穩定的歷史延承,使得閩南人在飲食方面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充滿了「古早味」,這也反應在了閩南話中關於飲食方面的日常用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用法。
  • 親歷四十年(七):臺灣音樂人楊慕把閩南話歌曲唱向世界
    今天的故事,我們帶您認識臺灣音樂人楊慕,他是較早一批到大陸發展的臺灣音樂人,他把臺灣校園民謠的清新之風,帶到對岸的廈門,並融入到閩南話歌曲創作當中,讓閩南歌曲驚豔了世界。歌聲娓娓道來,唱出廈門四十年的變遷,臺灣音樂人楊慕為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創作了一首閩南話歌曲。
  • 河洛語堪稱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是的,你別不相信,現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大多數人講了一輩子閩南話,卻是如「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般的不知其所以然,而閩南話從哪裡來,和中原文化有什麼關係,能說或者說得相當順溜卻寫不出正確用字或隨便弄個諧音字替代,又或者看到書面語卻無法用閩南話正確地朗讀,這些是不是連大多數閩南人自身都不在意或者因失去傳承而無從了解呢?
  •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08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 方言與童謠(音頻)| 天烏烏(多地閩南話版)
    或許對於家鄉的每一個人來說,似乎天生就會哼出那麼一兩句,現在的我依然也是如此。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地方聽什麼人說起,是在小時候的田間傍晚聽著鄰裡鄉親勞作時的自侃,或是床邊哄娃時的清唱。我不知道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但是用自己家鄉的方式將它繼承了下來,也將傳承下去。
  • 超有用閩南話教學
    現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分布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及廣東粵東、粵西地區、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這個閩南語教學視頻是我在大四的時候熬夜通宵做的,一個晚上單單一個鏡頭就錄製無數遍,再進行後期編輯,簡單的1份30秒就花了7-8個小時完成!!!分享出來,希望你們喜歡,拒絕吐槽~ 但要點讚!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這是同安區積極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一個成果展現。近年來,同安區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多措並舉傳承閩南文化,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以前沒有什麼機會接觸閩南傳統文化,越學越覺得內涵豐富,我會一直學習下去。」龍羽菲來自湖南岳陽,她說,她在兩三歲的時候就來到同安,學習歌仔戲後,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閩南話,能和本地的孩子更好地交流玩耍了。小演員張思晗則用流利的閩南話告訴記者,通過學習歌仔戲,她的閩南話講得更通順,也更愛廈門這個第二故鄉了。
  • 用閩南味音樂與您「話仙」 廈門原創音樂打破創作瓶頸
    當晚,除了「LIN組合」,還有來自本土的「賞味期限」隊、「Fiji boy」和「鮮卡帶」音樂廠牌帶來《廈天》《水仙花》等原創音樂,他們都是生活在閩南的年輕人,用音樂講述生活中的點滴。  2018年,廈門龍舟唱晚音樂節衍生出「閩南YOUNG」音樂現場,從集美百年僑房到閩南古鎮,一路堅持的背後,是通過閩南語音樂表達的對本土文化的熱愛。
  • 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廣東話 聽中秋 潮汕話 聽中秋
  • 「呷飽未」=「吃了嗎您」 北大吹起閩南話風
    「來,大家和我一起念:『呷霸尚贏』,這句閩南話的意思是:『吃飽就好』。」魏歆庭站在講臺上,指著投影屏幕上的大字,帶領著全班幾十位來自大陸各地的同學們反覆練習著閩南話的各種單詞。來自臺南的魏歆庭今年入學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班,對她來說,閩南話具備其他方言所沒有的特色和魅力。
  • 聽 立冬|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今天 讓我們和大灣區之聲主播一起 邂逅冬天 聽立冬 廣東話 聽立冬 潮汕話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經曆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了發展的動力。1.歷史溯源        錦歌獨具閩南歌曲風格,曲調柔和抒情,有著極其濃厚的鄉土氣息,為民眾所喜愛。
  • 聽 霜降|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讓我們和大灣區之聲方言主播一起 體會 「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廣東話 聽霜降 潮汕話 聽霜降
  • 馬站之歌(閩南話歌詞)
    馬站之歌(閩南話歌詞) 發布時間:2012年07月0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做雞母狗仔」話閩南冬至
    「做雞母狗仔」話閩南冬至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1](P.131)在歌仔戲形成之初,臺灣知識階層對其鞭撻、討伐有加,但是如果細心觀察卻不難發現,即使是對歌仔戲大加指摘者,亦對歌仔戲運用「臺語」、「臺灣白話」演唱加以褒獎,如1925年12月13日與1927年9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即言歌仔戲「以臺語為說白及歌唱,男婦老幼俱曉,故觀者趨之如鶩」、「說白唱曲俱以臺語出之,聽之易解」。「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話,只不過是「臺灣化」的閩南話。
  • 揭開閩南記憶一覽非遺風採,廈門市再添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閩南風情》周刊將對此進行分批介紹。本期,讓我們走近其中的 4 個項目。閩南話《湯頭歌訣》:把中藥方劑唱出來《湯頭歌訣》是清康熙年間的老中醫汪昂整合中醫古方編撰而成,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等都寫入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