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小時候吃過多少烏飯,不記得最好吃是哪次。現在想來,小時候的自己並不care它,甚至不喜歡,一切中式點心及甜點我都好討厭。幼兒園時,老師最熱情表揚的那次,是我終於接受了紅豆稀飯。在幼小的味覺世界,烏飯與紅豆稀飯之類相差無幾。而如今,我稍稍遠離了一些家鄉,有了幾毫米的距離,也因自己似乎重新開始認知這個世界,以前那些不甚鮮明的事物以一種明亮的模樣再度進入我的視線,更因為是家鄉之物,冥冥之中與自己有著近乎血緣的連結,所以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我燃起對它們的熱情。
五月,是美好的季節,風和日麗,萬物蓬勃生長,到了吃烏飯的時節。對了,我的家鄉是宜興,是個物產豐富、景色秀麗的地方。學生時候學習當地地理知識,對宜興的描述最多最直接的就是「魚米之鄉」這四個字,物產有紫砂茶壺,白茶,百合……很多。至於吃烏飯,這是宜興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雖烏飯沒有高貴到被尊為特產的名號,但是它至今仍廣泛存在於民間,幾乎家家戶戶都吃。我小時候,家裡吃烏飯一般有兩種吃法。一種,飯鍋上蒸熟,直接蘸糖吃;另一種,下鍋與小元宵、紅豆沙、豬油勾芡煮成「豆沙飯」。後者是家宴常規「甜飯」(當地用語,意為甜食),所以一些人家常年會備著烏米。後來,飯店裡會將烏飯做成薄餅樣,用油煎,再撒上白糖。目測現在最現代的做法,就是用烏飯包裹油條、肉鬆和鹹蛋黃,做成飯糰當早飯。相比較這些,覺得我小時候,人們吃烏飯太質樸,很多人直接把烏飯當作白米飯,配著菜吃。烏米飯很香,應該能省些蘿蔔乾、鹹菜之類。想著這些,覺得可以整理出一系列家鄉味。
烏飯的「烏」是染成的,和紫糯米不一樣。烏色取自山野裡的烏飯樹,也叫南燭。每年四月底,就有百姓開始到山裡採摘南燭的嫩葉,拿回家搗碎加取汁,加適量水浸泡糯米一夜。加的水只要沒過米即可,今年小茄第一次嘗試,就因為加水過多,而導致染出的米不夠烏,而是發青發紫。下面就來看看茄大廚的手藝。
這就是傳說中的烏飯葉,小茄今年也是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以往是只知道吃,從沒有探究過染源。因為畫過一些葉子,相比較,覺得烏飯葉長相圓潤可愛,很嫩,帶著些清香。
當地的菜市場裡好多賣烏飯葉的攤子,有些人甚至一同出售已經染好的烏米。
因為闖進野山去摘烏飯葉是相當辛苦的,所以很多人選擇買現成的葉子,在售點還有代加工的機器,也省去了搗研的辛苦。可是我想明年再試試親自搗研,染一鍋成功的烏飯,再染一條烏色的麻布紗巾。
搗碎的烏飯葉感覺像中藥渣。
水加多啦!水只要稍稍沒過米就可以,還有水一點要溫熱才能染上色。一般來講,一斤烏飯葉能染3斤糯米。
大約浸泡了2-3小時後,糯米已經漸漸染黑。此圖是小茄她娘做的烏米飯,上色很成功。
這是成品。
蒸熟後的烏飯油光鋥亮,清香撲鼻。
這是小茄我第一次做的烏米飯糰,裡面裹了肉鬆。雖然不是很烏,而且糯米煮得過爛,不過說實話這個飯糰的口感不錯哦!這紫幽幽的顏色可是純天然的綠色原料。
前天是農曆四月初八,就是吃烏飯的日子,今天來個烏飯小輯,也不算太遲吧!
下面來科普一下南燭。南燭還稱染菽,康菊紫,它的果實很像藍莓,味道也很相像。南燭的根、葉和果實都可以入藥,尤其是葉子,含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胺基酸、維生素C等,人體吸收後能強筋健骨、明目烏髮、止咳安神。可見,烏飯就是用美味讓人們吸取精華的典範!
李大人在《本草綱目》中寫:「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呈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言年不衰。」據說,烏飯的出現,源自於唐代,流傳下來關於烏飯的傳說也很多,只是小茄猶然相信那位嘗百葉(不是豆製品的百葉,是很多葉子的意思)的孝子。
小茄今年給一些熱愛生活,又對烏飯感興趣的朋友帶了烏飯葉,是不是對傳播家鄉文化起了點點作用呢?不過,其實烏飯並不僅僅是宜興專有的哦,江浙、皖南等地都有烏飯。
另一件讓小茄興奮的事,是第一次見到了做青團的蘿綠黛!這個應該就是宜興專有的用來做青團的野草。很多地方做青團的植物都不一樣,而這個蘿綠黛只有宜興人民才用吧!快來看看它的真身!
在陡峭的山坡上長成一團。
一位走過的婆婆說:「這個就是綠薴頭(宜興話方言音),包糰子的,粉嫩份嫩的。」小茄仰著頭觀察了半天,第一次就見到它,竟然是這種長法,真是怪異!忍不住攀爬,夠著了一片葉子採下細觀。
這是正面:
這是反面:
是毛絨絨的葉面,與烏飯葉截然不同。嗯,明年我也想試著做青團!
大家也來談談各自家鄉的草木美味吧!歡迎留言!小茄將從熱心茄友中選出兩位,贈送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