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歌》、《天烏烏》、《雨哩來》、《漳州好》、《拍轎坐橋》、《一的炒米芳》、《食子仔歌》、《天公伯仔緊好天》·······
這些熟悉的聲音,你有沒有想起小時候?
多方努力 讓閩南文化傳承弘揚
「天烏烏,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巡水路。 巡到一陣魚仔蝦仔欲娶某……」漳州新聞網《童聲童謠》欄目裡稚嫩的童聲,是否喚起您心底的漣漪?今年三月以來,漳州新聞網開辦《童聲童謠》欄目,邀請我市小學、幼兒園的小朋友為大家朗誦閩南童謠,讓市民朋友與主持人一道,參與到閩南童謠錄製中,從而更加關注閩南文化的傳承。欄目播出以來,引發市民的廣泛關注與共鳴。以此形式傳播閩南童謠有何好處?又該如何傳唱好閩南童謠,保護傳承閩南文化呢?今天,記者帶您一起了解。
薌城區實驗幼兒園小朋友們表演閩南童謠《嘀嘀嘀》
當前,閩南語保護前景不容樂觀。特別是青年一代中,有不少人不太會說閩南方言。採訪中,許多父母表示在家很少和孩子講閩南話,甚至有些父母對閩南語並不熟練,雖支持孩子們講閩南語,但卻並不懂得如何教會、教好孩子說閩南語。家長林先生是「90後」,上小學時,正是普通話推廣最熱的時候。「普通話學得太好了,現在即便用閩南話聊天,很多時候還需要普通話進行輔助,不然就覺得很難表達清楚。」林先生笑著說。
閩南語被喻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漳州人對閩南語更是有著特殊的情感。一段段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承載著漳州人兒時的記憶,在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今天,閩南童謠作為閩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智慧的結晶,更是需要代代傳承下去。
記者了解到,許多年輕人對閩南童謠、閩南戲曲(如南音、高甲、木偶) 等以閩南方言為載體的文化藝術形式的熟悉度不高且缺少關注。不少幼兒園青年老師表示,在閩南童謠課程的備課過程中,經常遇到不熟悉的閩南方言詞彙,要向老一輩請教相關念法。
漳州民俗專家鄭惠聰認為,閩南方言的傳承可以從閩南童謠、戲曲等以閩南方言作為載體的文化藝術形式推廣和普及入手。把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藝術納入學校地方文化教學中,讓學生從小習得閩南方言,接觸閩南文化,從小培養對閩南文化的情感。「例如在音樂課上,把閩南歌謠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組織開展以閩南方言為載體的文化競賽活動和文藝表演活動等,使方言的傳承擁有自己的文化載體。從閩南童謠、歌謠入手助推閩南文化教育進校園。」鄭惠聰說。
漳州新聞網總編賴雄偉表示,漳州新聞網開辦《童聲童謠》欄目,不僅僅是讓受眾追憶和欣賞,同時也是喚醒更多的人找回曾經的生活感受。「對閩南童謠的挖掘與全新呈現,正是我們著眼當下,堅持有鑑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用新媒介、新平臺傳承和弘揚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探索。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賴雄偉說。
漳州新聞網主持人韓靚錄製《童聲童謠》
傳唱童謠 讓閩南文化紮根心底
近日,在薌城區實驗幼兒園,一期《童聲童謠》欄目在錄製。操場上,各班級的小朋友們在老師有序的安排下,開始了換裝、化妝等一系列的準備。現場還有許多前來幫忙的家長,從置辦演出服裝到準備道具、布置場景,許多家長紛紛自發參與其中。
漳州新聞網記者拍攝孩子們表演童謠視頻
錄製前,家長為小朋友們化妝。
此次的童謠錄製得到了許多家長的大力支持。學生家長許雯婷表示,童謠中融合了許多閩南風俗習慣,其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孩子們在學習閩南童謠能認識許多新事物,在潛移默化中不僅增長知識,也加深了對家鄉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前來接孫女放學的黃阿姨認為,閩南童謠是許多閩南文化的精髓,她經常教孫女閩南童謠。「上幼兒園之前即使我們老兩口講閩南語,孫女也很少主動開口說,但通過幼兒園老師的教育引導,她更加願意使用閩南語,經常脫口而出幾句。」
「閩南童謠傳唱的活動不僅增強了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及表現力,還有利於保護和傳承閩南文化,增強孩子語言的敏感度,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感情。」薌城區實驗幼兒園年段長陳超英說。
在活動室創設遊戲情景,讓孩子們在遊戲中邊玩邊學閩南語,這樣的活動在薌城區實驗幼兒園內已開展了半年多。薌城區實驗幼兒園教師張雅華認為,幼兒園作為兒童的啟蒙之地,對於孩子語言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程中融入閩南文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薌城區實驗幼兒園開展閩南文化課程,幼兒園老師教小朋友們學習閩南小吃童謠。
為了讓孩子們對閩南傳統文化感興趣,幼兒園老師們甄選符合兒童生活經驗、朗朗上口、風趣幽默的閩南童謠作品,在教學活動中採取遊戲、說唱、表演等形式,結合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習閩南語,從小培養幼兒對閩南傳統文化的興趣。幼兒園在開展特色主題活動中,也會有機地滲透,將閩南語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與孩子們的交流中來。
此外,薌城區實驗幼兒園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將古城各種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中,帶孩子們探訪古城,吟唱閩南童謠,在濃鬱的古城文化氛圍中,傳承閩南傳統文化。
來源:閩南日報 本網記者 王琳雅 王心如 李立平 文/圖
漳州新聞網
本期編輯 @曾周嵐
值班主任 @吳榮光
值班總編 @賴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