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2021-01-09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活動當天邀請了五位分別是口技、油紙傘、皮影戲、刺繡、泥人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到的直播平臺,與觀眾暢談合作初衷。

  在談到為什麼會應邀來到此次活動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第四代繼承人方浩然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是傳承,而手遊在中國年輕人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著名刺繡藝術家趙紅育也傳達了相似的想法,她表示,刺繡作為一項擁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藝術,通過遊戲這一媒介,能讓更多人多一點耐心去了解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發布會上各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還探討了網際網路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方浩然認為,網際網路對於傳統文化的推廣作用並不僅僅在於宣傳,同時也在於促進傳統文化與社會大眾的相互溝通。

  在談到傳統文化如何依靠網際網路發展時,「用網絡來帶動非遺傳承,用非遺來豐富網絡內容」成了在場五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共通的看法。油紙傘第七代傳人畢六福認為,網絡與非遺兩者並不衝突,從歷史意義上講,油紙傘、刺繡等都是古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它們的製作工藝如今都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而作為手藝的傳人,最關心的事情便是如何將這些藝術傳承發展下去。而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就是將自身融入現代生活中,比如說一款設計新穎的油紙傘,藉由遊戲的傳播,古老的油紙傘將會成為下一個「爆款」。

相關焦點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以傘問情,《仙劍奇俠傳4》手遊與油紙傘的忘年交
    正是因此,在中國人眼裡,它是「家」的象徵,更是無數故事的起點。一把小小的傘,因為在不同人的手中,而有了不同的故事。簡單的工具,就此有了靈魂。這一次,《仙劍奇俠傳4》手遊將目光瞄準了四川分水油紙傘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正是想要以傘問情,在傘下的小世界裡,為玩家展現一個有情有愛的大世界。
  • 人物 | 中國「傘王」畢六福:一生獻給分水油紙傘
    傳承400多年的油紙傘,如何在古代的詩意與現代的需求之間脫離瀕危困境、尋求出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傳承人——畢六福,他或許能告訴你答案。今年60歲的畢六福,是瀘州分水油紙傘的第6代傳承人。在400餘年的分水油紙傘製作歷史長河中,畢家佔據了300多年。從幾歲幫父母穿線、上油開始,畢六福幾乎將他畢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分水油紙傘」上。
  • 達瓦孜傳人登《中國達人秀》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何讓民族技藝在新時代下得到傳承與弘揚,一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在《中國達人秀》的舞臺上,大眾見證了達瓦孜這項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達瓦孜是維吾爾族一種古老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達"在維吾爾語是"懸空"之意,"瓦孜"是指熱愛做某件事的人。"
  • 【視頻】瀘州14.6米油紙傘將衝擊吉尼斯世界記錄 成為新傘王
    說起瀘州分水嶺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油紙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具有較深遠的歷史文化性,是極具中國漢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而且保留了幾百年的傳統製作手工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現在這把傘王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親自製作,完成這個作品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個挑戰。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告訴記者:「因為我是國家級的油紙傘製作的傳承人,我應該有這個責任把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加上又是國慶65周年,給國慶65周年獻禮。」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開班
    9月1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在貴陽開班。來自全省54名從事苗族服飾製作的工藝師,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培訓期間,主辦方邀請省內苗族文化研究學者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授課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中國非遺保護、苗族服飾文化及高質量發展、苗族服飾紋樣解讀、苗族刺繡蠟染藝術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新設計、服飾民俗與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時尚、苗族服飾色彩搭配與應用以及苗族元素時尚化構思與設計等內容。
  • 川黔要道上的堯壩古鎮,油紙傘是最大特色,蜿蜒曲折沒有一級臺階
    在我國,最不缺的就是古鎮,而每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地域的不同導致上千年來接收的文化不同,風俗習慣、飲食習慣自然也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四川南部,就有一座名不見經傳,但卻魅力十足的古鎮,彩色的油紙傘是這裡的名片,徐志摩說過:"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霧朦朧,撐起油紙傘,怎一片詩情畫意了得。
  • 文化遺產日:玩轉非遺手作 大小朋友悟傳承
    小朋友在油紙傘上進行繪畫。 華聲在線6月9日訊(記者 康蒙)《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近來,傳統手工藝和文化遺產通過各種紀錄片和節目逐漸被大眾關注。在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為進一步提高老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湖南省工藝美術館推出了「助力考試日 非遺手作進行中」主題活動,邀請來自中、小學的同學們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 通訊: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新社呼倫貝爾8月26日電 題: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新社記者 張瑋「我的學生現在都遍布中外了。」55歲的華俄後裔(俄羅斯族)格拉妮婭經營著自己的列巴坊,每到夏季,源源不斷的遊客會找上門向她討教列巴製作工藝。
  • 可如今,它們卻逐漸消失在時光裡……(附摺紙油紙傘...
    這裡講的可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中國老北京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品,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毛猴製作技藝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
  • 黃山高新區將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
    日前,從黃山市黃山高新區管委會得知,黃山高新區日前已經會同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召開首屆中國非遺論壇籌備工作推進會。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黃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金濤,黃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建斌等參加會議。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的結晶9月19日上午,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屯溪舉行。發布會現場還有這一大波內容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籤約儀式
  • 四川最浪漫的古鎮,始建於明代,瓊瑤曾在這裡上學,油紙傘很有名
    傘裡古鎮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走進古鎮,各種圖案的油紙傘,讓人走進了一個傘的王國,古鎮歷史久遠,鎮上設有油紙傘博物館,主要展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傘裡古鎮,我們還可以欣賞到油紙傘的製作過程,油紙傘歷史悠久,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 朝鮮 、 越南 、 泰國 、 日本 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世界級難題,中國的非遺保護是上世紀末開始的,在本世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體系。例如,景泰藍工藝,到上世紀末其傳承人已經出現斷層,工藝產出規模縮小,社會知曉度下降,新中國成立初期,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教研組,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工藝,對於景泰藍工藝的恢復、傳承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人民日報:劉嶽清——身殘志堅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民聲面對面》濰坊訊(張素寶)劉嶽清,男,1984年生,殘疾人創業——創建臨朐縣老劉家手工編織品加工廠, 公司註冊於2018年3月30日,發展傳統手工製品,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7月申請了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事高粱杆的加工編織,產品有蓋墊,箅子,八角箅,等7大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它位於雲貴川三省交界之處,以盛產油紙傘聞名。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裡擁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油紙傘生產廠,從業人員多達上萬人。然而,當機器生產開始普及時,手工製作開始失去了活力。雖然油紙傘業已經蕭條,但在作者眼裡,油紙傘已經成為了另外一種存在——它的文化意義沒有消失,它是文明的使者,是中國千年古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它改變了瀘州的氣質,讓瀘州風情萬種。
  • 創意學農業頭條推薦丨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
    2020中國創意農業美學觀賞季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油紙傘的製作始於明末清初,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誌·卷第三》記載:「瀘制(桐油)紙傘分水嶺油紙傘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2006年至2008年,在瀘州市、江陽區兩級政府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分水油紙傘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實現了申遺「三級跳」:先後成功申報為瀘州市非遺項目、四川省非遺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9年2月,3把分水嶺油紙傘被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