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劉嶽清——身殘志堅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09 大眾百姓第一快訊

來源: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民聲面對面》濰坊訊(張素寶)劉嶽清,男,1984年生,殘疾人創業——創建臨朐縣老劉家手工編織品加工廠, 公司註冊於2018年3月30日,發展傳統手工製品,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7月申請了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事高粱杆的加工編織,產品有蓋墊,箅子,八角箅,等7大類,幾十個型號。 老劉家手工製品製作的產品得到了客戶的認可,遠銷多個地區。市場前景非常好,網友評價,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通過多方面開發產品的價值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推廣高粱種植。

1.經濟價值:節約資源,高粱杆經過加工製作變成一件件工藝品,推廣山區種植高粱可發展經濟。高粱杆以前的用途是蓋房或燒火用,用傳統工藝把高粱杆製作成箅子提高了高粱杆的價值,相當於廢物利用,節約資源,使用原生態日常用具對人們健康尤為重要。

2.文化價值:發展高粱杆產品。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手工藝,可以帶動山區經濟的發展,帶動高粱的種植,高粱可以食用可以釀酒,高粱杆可以製作箅子和各種工藝品。

3.環保價值:箅子廣泛用於家庭,飯店等食品行業,相比較其他產品,高粱杆製作的箅子更環保耐用,高粱杆產品,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繼承發揚祖輩的傳統。

4.藥用價值:高粱有一定的藥效,具有和胃、健脾、消積、溫中、澀腸胃、止霍亂的功效。高粱不僅供直接食用,還可以製糖、製酒。高梁根也可入藥,平喘,利尿、止血是其特長。受邀參加恭王府濰水文化展,老劉家手工產品登上國家級舞臺,製作的產品參加山東省旅遊產品大賽,濰坊傳統手工藝大賽,獲得最佳創意獎和優秀創意獎,兩個大獎製作的產品,就其使用價值而言用於裝剛出鍋的水餃、放饅頭,用作果盤、做工藝品,環保健康優於塑料製品,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箅子推廣市場巨大,現在市場供不應求,加大推廣高粱種植,和一些地區的種植高粱大戶籤訂高粱杆收購合同,也幫助種植戶多一份收入,對經濟價值而言,可實現資源節約,廢物利用,把柴火經過加工變成了一件件工藝品;就其社會價值而言,手工製作帶動殘疾人和留守婦女困難家庭10餘人,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振興農村經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就其文化價值而言,箅子的製作工藝,有其特定的紅高粱文化地位,2018年11月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通過培訓了解了農業政策,品牌建立,電商的發展趨勢。2018年12月開始建立電商中心,通過非遺+電商方式擴大銷售,同時帶動農產品的銷售,目標到2020年內突破100萬元,還積極探索非遺+展會、非遺+景區,非遺+創新,非遺+扶貧,非遺+禮品等模式,已經在電商,展會,景區方面進行嘗試,電商已建立,和文旅公司建立了合作,產品進入沂山景區,參加魯臺經貿洽會文化展,農商聯扶貧展等10多個展銷會。由於傳統項目,手工製作,產量低,老劉家對工藝也進行了改進,流水線工藝,大大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對產品進行包裝,走禮品路線,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還對產品進行創新研發,製作箅子鐘錶等擴大了市場的需求。2020年帶動更多的人增加收入,達到全部脫貧的目標。

手工箅子技藝,是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手工箅子分為水餃箅子,八角箅子,元寶箅子,方形箅子,軟箅子等產品介紹,水餃箅子是以高粱杆,梧桐木,竹子為主要原材料,製作工藝分製作箅圈,製作箅梁和編織高粱杆三大部分

1.竹圈,選用成熟的竹子為原材料,刮去竹節,竹毛,將竹子一分為二,根據需要的長度和厚度,寬度截刨,刮光,然後在水裡浸泡兩天待竹子變軟撈出,這時竹子的柔軟性大大提高,彎曲製作箅圈。

2.箅梁,以梧桐木為原材料,梧桐是吉祥的象徵,梧桐木具有不變形,輕便,無味環保等特點,經過刨,打磨,榫卯等工藝製作而成。

3.高粱杆的編織,也是箅子的製作工藝核心,高粱杆取高粱果實最近的一節杆,選取粗細一致,顏色相同的上等高粱杆製作,先將高粱杆與箅梁肋在一起,間隙大小均勻,高粱杆採用一倒一正的順序製作,找出箅梁中心對箅了半成品進行切割,把半成品切成圓形,把箅圈放上進行編織,編織時要有力度,防止高粱杆來回串動,編織完成進行打磨,修理等工藝製作。箅子的製作工藝每道工藝精益求精,如果細節處理不好直接影響箅子的美觀,這要求傳承人具有較高的製作技藝,把好每道關,製作出好的精品,達到美觀實用的箅子。

(責編:張海亮 審核:譚鵬鵬)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帶你看揭陽青獅!|民俗文化|孫淑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以《來揭陽看青獅,青獅是個什麼獅?》為標題報導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揭陽青獅,展示了潮汕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採,以下為報導原文:中國的舞獅民俗由來已久南獅北獅各領風騷300多年前獅發源於榕城南門是揭陽民間獨有的闢邪納福活動近日,揭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林生,在榕城區委副書記黃熹的陪同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榕城區青獅保護中心」調研,詳細了解
  •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明的結晶9月19日上午,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屯溪舉行。發布會現場還有這一大波內容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籤約儀式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達瓦孜傳人登《中國達人秀》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何讓民族技藝在新時代下得到傳承與弘揚,一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在《中國達人秀》的舞臺上,大眾見證了達瓦孜這項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達瓦孜是維吾爾族一種古老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達"在維吾爾語是"懸空"之意,"瓦孜"是指熱愛做某件事的人。"
  • 通訊: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新社呼倫貝爾8月26日電 題:華俄後裔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新社記者 張瑋「我的學生現在都遍布中外了。」55歲的華俄後裔(俄羅斯族)格拉妮婭經營著自己的列巴坊,每到夏季,源源不斷的遊客會找上門向她討教列巴製作工藝。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建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
    8月18日,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向縣委、縣政府報送《關於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建良言。為進一步促進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工作,今年7月,縣政協提案委組織部分縣政協委員,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開班
    9月1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在貴陽開班。來自全省54名從事苗族服飾製作的工藝師,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培訓期間,主辦方邀請省內苗族文化研究學者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授課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中國非遺保護、苗族服飾文化及高質量發展、苗族服飾紋樣解讀、苗族刺繡蠟染藝術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新設計、服飾民俗與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時尚、苗族服飾色彩搭配與應用以及苗族元素時尚化構思與設計等內容。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東瀛匠人的傳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香港亮相
    作者:趙志瀚 Ryan Chiu攝影:Jonathan Yeung、Ryan Chiu21世紀,世界各地都在談文化傳承,但很多時候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黃山高新區將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
    會議研究討論了首屆非遺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和正式會議議程、擬邀請參會人員、宣傳報導等各項籌備工作,要求相關部門相互配合,提前謀劃,高質量的辦好首屆非遺論壇,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近年來,黃山高新區在突出抓好產業新城、城市新區建設同時,充分利用高新區交通四通發達、園區茶葉及非遺文化產業資源等多種優勢,全力建設黃山徽藝小鎮項目,通過國家級、省級優秀非遺傳承項目與傳承人的入駐與文化傳承,打造非遺文旅小鎮,目前,已有40位傳承人入駐小鎮。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經過多年傳承發展,已建立正定劉氏順喆食品有限公司,店址位於正定縣城中心,經營良好。2009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安綺]記者從文旅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
  • 你常吃的這個,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得到了復興與傳承,近幾年來,魚林村村莊裡圍繞古法蠔油主題現煮蠔油、舉辦文化節,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推動村民們參與,打造地方品牌特色。如今,三灶蠔油已成功獲批金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11月 三灶蠔油文化技藝入圍 金灣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旅龍江」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
    「文旅龍江」專訪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人賈淑娟  「讓這些既熱愛生活又沒有基礎的『學員們』,在家裡跟著我們的視頻,學習滿族服飾的簡易製作方法,不但響應政府呼籲市民在家自我隔離的號召,還能傳承我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讓這些『學員』們在自家『炕頭上』就能創造社會價值,這絕對是幾全齊美的事情
  •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拳」傳人張玉亮再次收徒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拳」傳人張玉亮端坐正堂中國網訊 2017年5月1日上午,安徽省阜陽市傳統武術「張家拳」第四代傳人張玉亮先生再次開門收徒。2016年被列為阜陽市潁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三代傳人張棟才從小秉承家傳跟隨父親習武學醫, 1958年應徵入伍,入選南京軍區「八一」武術隊,195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全軍運動會,獲得武術全能第二名。1959年10月張棟才作為「八一」武術隊運動員,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得對練第6名。1960年任南京軍區第四軍事歩校武術教練。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太極拳
    · 非物質文化 ·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