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拳」傳人張玉亮再次收徒

2021-01-17 中國網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拳」傳人張玉亮端坐正堂

中國網訊 2017年5月1日上午,安徽省阜陽市傳統武術「張家拳」第四代傳人張玉亮先生再次開門收徒。

張家拳是阜陽著名老武術家張玉山先生創立並在家族內沿傳的一種拳種。2016年被列為阜陽市潁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三代傳人張棟才從小秉承家傳跟隨父親習武學醫, 1958年應徵入伍,入選南京軍區「八一」武術隊,195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全軍運動會,獲得武術全能第二名。1959年10月張棟才作為「八一」武術隊運動員,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得對練第6名。1960年任南京軍區第四軍事歩校武術教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體教材》和《陸軍擒拿格鬥術》的編寫工作。1962年退伍到阜陽地方工作,1982年被選為阜陽市武術協會副主席;曾任阜陽市、利辛縣武術隊教練,界首縣武術學校總教練。1983年積極參與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同年7月出席安徽省武術工作會議,張棟才幾十年來不遺餘力傳播張家武術武術,使得張家武術在阜陽得到了傳播。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拳」傳人張玉亮開門收徒

張玉亮自幼拜張棟才先生為師學練張家拳。現任阜陽民間武術研究會、中華武術傳承發展中心秘書長,中國武術高段七段。國家一級拳擊裁判,國家一級武術師,多年來連續擔任安徽拳擊比賽的裁判及省內外武術裁判工作。1983年開始開班授徒,所教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武術比賽上均取得良好的成績。

師承教育作為中國傳統武術主要流傳模式,在傳承傳統武術學術思想、技藝專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介紹,張玉亮所收的韓敏、毛麗影和莊同豔三個徒弟均是跟隨其習武多年的學生。都是經過人品和技藝的考驗才決定納入門下的。收徒儀式按照武林傳統規矩舉行,弟子以三跪叩拜之禮拜師,表示將謹記恩師教誨,努力提高武德修養,認真研習張家武術,努力將其發揚光大。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拳」傳人張玉亮師徒合影留念

收徒儀式由阜陽市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胡森主持,在收徒儀式上安徽和諧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許偉、潁州區大眾太極拳協會會長莫金遠,張棟才兒子、阜陽市武術協會秘書長張雲龍分别致辭。對張玉亮收徒表示祝賀並對新收徒弟寄予期望。應邀參加收徒儀式的還有安徽和諧傳統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志軍,阜陽心意六合拳協會副會長周健,阜陽民間武術研究會會長、中華武術傳承發展中心主任、阜陽師範學院體育系教授劉勇,及部分張家拳傳人肖喜忠、陳軍、郭志懷、楊文堂、祁永勝等人。

在收徒儀式上,張玉亮首先表達了接收徒弟的喜悅心情,向前來參加收徒儀式的領導、武林同道、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表示收徒續的是前世緣分,授徒繼的是傳承血脈!他殷切希望徒弟「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練武修德,德藝雙馨。張玉亮還表示願與武林同仁和弟子們一道,將武術發揚光大。(潘書培)

相關焦點

  • 阜陽張玉亮苦心傳承張家拳 積極申報非遺項目
    張玉亮告訴記者,二十多年來,他輾轉於青潁公園、文峰公園、清河廣場、師院老區、南三角遊園等地教授傳統武術,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壯大自己的武術團隊。少年學習張家拳1970年前後,張玉亮在張明友師兄的引導下拜張家拳第三代傳承人、時任阜陽武術隊教練的張棟才為師,開始接觸張家拳。
  • 【非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施氏傷科傳人做客「長三角人物...
    【非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施氏傷科傳人做客「長三角人物周刊」直播間 2020-11-11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主要形式有表演藝術、民俗文化、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逐夢終有果 一朝亮翅震寰宇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為什麼行?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
    此次活動的召開是在2018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支持下,經過前期籌備,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於6月4日至6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民俗共有17項,國家級1個,省級2個,泉州市級6個,南安市級8個。
  • 朝鮮民謠阿里郎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洋】據韓聯社11月27日報導,據韓國文化財廳27日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當天在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通過決議,正式將朝鮮傳統民謠《阿里郎》(Arirang Folk song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汕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您知多少?
    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幾大類中有31個項目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13個項目入選省級;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等5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汕尾漁歌等四個項目,已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民間藝術有的是全省唯一的,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的民間藝術。這裡我們介紹我市部分文化項目,以饗讀者。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太極拳
    · 非物質文化 ·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花兒
    花兒是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起源於甘肅南部的臨夏,岷縣等山區,居住在這裡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閒暇的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黃山高新區將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
    會議研究討論了首屆非遺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和正式會議議程、擬邀請參會人員、宣傳報導等各項籌備工作,要求相關部門相互配合,提前謀劃,高質量的辦好首屆非遺論壇,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近年來,黃山高新區在突出抓好產業新城、城市新區建設同時,充分利用高新區交通四通發達、園區茶葉及非遺文化產業資源等多種優勢,全力建設黃山徽藝小鎮項目,通過國家級、省級優秀非遺傳承項目與傳承人的入駐與文化傳承,打造非遺文旅小鎮,目前,已有40位傳承人入駐小鎮。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