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是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傳統音樂。
花兒是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起源於甘肅南部的臨夏,岷縣等山區,居住在這裡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閒暇的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
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兒其實是學術界的一種叫法,當地人叫做「漫花兒」,更準確地說叫「漫花」,由於當地發音多帶「兒」音,所以「漫花」外人聽起來就是「漫花兒」了。從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兒」的關鍵在於「漫」,與我們常說的「漫談」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兒會」這天,青年男女就會背上乾糧,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兒」,類似其他地方的趕廟會或踏青。他們以歌會友,或單打獨唱,或一問一答,互相對唱,總之不拘泥於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兒」。
花兒又名少年,是流傳於西北地區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花兒產於甘肅臨夏,並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
流行於固原地區的花兒主要有兩類:河州花兒和山花兒(俗稱乾花兒)。河州花兒委婉動聽,基本調式和旋律有數十種,變體甚多。形式上有慢調和快調,慢調多為4/4或6/8拍,唱起來高亢、悠長,曲首曲間和句間多用襯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調進,高音區多用假聲;快調多為2/4或3/8拍,相對緊湊短小。
河州花兒多為五聲微調,在文學上自成體系。一般每首詞由四句組成,前兩句常用比興,後兩句切題。字數上單雙交錯,奇偶相間,不像一般民歌那麼規整,故更加自由暢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兒。山花兒在旋律上起伏較小,較多地應用五聲羽調和角調,襯詞襯句使用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學上除具有河州花兒的一些特徵外,還派生出一些變體,有時也採用信天遊或一般民謠體。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問答式,曲目無令之稱,屬抒情短歌。
情歌是花兒的主體,藝術水平高超,充滿思想激情,集中了歷代人民群眾的天才智慧,是花兒中最動人、最精彩、最豐富的部分,產生的時代遠,流傳的時間長,有著多方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