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花兒

2020-12-24 夫道國學

花兒是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傳統音樂。

花兒是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起源於甘肅南部的臨夏,岷縣等山區,居住在這裡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閒暇的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

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兒其實是學術界的一種叫法,當地人叫做「漫花兒」,更準確地說叫「漫花」,由於當地發音多帶「兒」音,所以「漫花」外人聽起來就是「漫花兒」了。從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兒」的關鍵在於「漫」,與我們常說的「漫談」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兒會」這天,青年男女就會背上乾糧,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兒」,類似其他地方的趕廟會或踏青。他們以歌會友,或單打獨唱,或一問一答,互相對唱,總之不拘泥於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兒」。

花兒又名少年,是流傳於西北地區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花兒產於甘肅臨夏,並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

流行於固原地區的花兒主要有兩類:河州花兒和山花兒(俗稱乾花兒)。河州花兒委婉動聽,基本調式和旋律有數十種,變體甚多。形式上有慢調和快調,慢調多為4/4或6/8拍,唱起來高亢、悠長,曲首曲間和句間多用襯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調進,高音區多用假聲;快調多為2/4或3/8拍,相對緊湊短小。

河州花兒多為五聲微調,在文學上自成體系。一般每首詞由四句組成,前兩句常用比興,後兩句切題。字數上單雙交錯,奇偶相間,不像一般民歌那麼規整,故更加自由暢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兒。山花兒在旋律上起伏較小,較多地應用五聲羽調和角調,襯詞襯句使用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學上除具有河州花兒的一些特徵外,還派生出一些變體,有時也採用信天遊或一般民謠體。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問答式,曲目無令之稱,屬抒情短歌。

情歌是花兒的主體,藝術水平高超,充滿思想激情,集中了歷代人民群眾的天才智慧,是花兒中最動人、最精彩、最豐富的部分,產生的時代遠,流傳的時間長,有著多方面的價值。

相關焦點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除了我們熟悉的陽光、沙灘、海水之外,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
  • 吳語之殤——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殤
    可是現在,據最新一份中國6到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數比例的調查,吳語佔比最低,而吳語正是蘇州評彈的靈魂,這就讓蘇州評彈面臨著沒有繼承人的危險,吳語之殤,只是一個縮影,這也就是蘇州評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殤。希望我們都能儘自己一份力量,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們的蘇州評彈和那個溫婉的江南。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閩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主要形式有表演藝術、民俗文化、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白舉綱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born組合開啟「逛吃模式」由江蘇衛視和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第四期將於本周五晚21:10播出。本期歸鄉人白舉綱化身段子手、爆「梗」不斷,他將帶領Reborn組合、彭宇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瀘州油紙傘的製作,探秘同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市醬油的傳統釀造工藝,尋找堯壩鄧黃粑的傳承人,邂逅地道的瀘州風味。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太極拳
    · 非物質文化 · 12月17日,發源於中國的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聚東方文化精髓的太極拳進一步得到世界認可。
  • 朝鮮民謠阿里郎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洋】據韓聯社11月27日報導,據韓國文化財廳27日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當天在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通過決議,正式將朝鮮傳統民謠《阿里郎》(Arirang Folk song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河南寶豐再添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公示」通過文旅部官網發布。名單顯示,寶豐縣又有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寶豐魔術」成功入選,成為該縣第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寶豐縣是「中國魔術之鄉」,魔術文化源遠流長,傳於春秋,興於唐宋,繁衍於明清,昌盛於當今。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汕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您知多少?
    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幾大類中有31個項目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13個項目入選省級;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等5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汕尾漁歌等四個項目,已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民間藝術有的是全省唯一的,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的民間藝術。這裡我們介紹我市部分文化項目,以饗讀者。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逐夢終有果 一朝亮翅震寰宇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為什麼行?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保護方法、申報流程
    提供資金並組織文化工作者慎入民間,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將散存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以歌曲、民間故事、戲曲)為主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出版,使之得以完整的保存。2.開發式(經濟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產品、服務、體驗活動、交流項目等方面的內容轉化,展現其中的資源價值。
  • 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開幕
    月9日,在恭王府推出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同時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現代服飾設計時尚融合,為觀眾呈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秀場。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非遺服飾秀是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優秀實踐成果中的一處縮影,也是振興傳統工藝的生動案例。
  • 黃山高新區將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
    會議研究討論了首屆非遺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和正式會議議程、擬邀請參會人員、宣傳報導等各項籌備工作,要求相關部門相互配合,提前謀劃,高質量的辦好首屆非遺論壇,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近年來,黃山高新區在突出抓好產業新城、城市新區建設同時,充分利用高新區交通四通發達、園區茶葉及非遺文化產業資源等多種優勢,全力建設黃山徽藝小鎮項目,通過國家級、省級優秀非遺傳承項目與傳承人的入駐與文化傳承,打造非遺文旅小鎮,目前,已有40位傳承人入駐小鎮。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美術有4項,泉州市級3個,南安市級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