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的藍字「錫伯文化」加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文內容
錫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席間或勞動休息時聚在—起,歌聲不絕,舞蹈不停。
印象最深的是《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誰給咱砸斷鎖鏈?誰把咱救出火坑?通往幸福的陽關道誰給咱指明?天上的太陽,心中的明燈,毛主席呀共產黨,錫伯人民的救星。」曲調歡快,三言兩語道出錫伯族人民的感恩之情。
錫伯族人愛唱歌已不僅是傳統,很多人還成了真正的傳承者。在眾多的民歌歌手中,郭曉玲被贊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愛新舍裡鎮的「劉三姐」。錫伯族秧歌劇也稱「汗都春」,是深受錫伯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曲子戲。
說到錫伯族秧歌劇,無法繞開郭曉玲,就像提起錫伯族,就一定會談到大西遷、談到烏孫山。今年41歲的郭曉玲出生於愛新舍裡鎮一個秧歌世家,她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都用秧歌表達生活的喜怒哀樂。小小年紀的她從牙牙學語開始,聽到的就是錫伯族秧歌,如《海蘭格格》、《艾辛託渾》、《相親歌》、《思念歌》、《我原是吸鴉片的懶婆娘》、《禁菸歌》等,她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首民歌。
錫伯族的民歌裡有許多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郭曉玲不但愛聽大人們講,每次聽完之後還學著講給同伴聽。
郭曉玲說,世代傳唱的《素花之歌》裡,素花本是一位錫伯族普通女性,但在民族危急的生死關頭,她挺身而出,為拯救一個民族寧願犧牲自己。曲本用生動優美的語言,以中國歷史上的巾幗人物如春秋時代的息夫人、漢家公主以及香妃的形象來襯託素花,塑造出了她壓倒鬚眉、為民捐軀的錫伯族女性形象。
郭曉玲應記者之邀唱了一曲《金紐扣》,大意是:「女兒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但她不願離開父母身邊,對出嫁不感興趣。經過母親的開導,女兒終於明白了女人長大要出嫁的道理。於是,母親又勸導出嫁的女兒,要入鄉隨俗,孝敬公婆,與夫婿和睦相處,安寧過日。最後,母親還希望女兒千萬別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經常回家看一看。」雖然聽不懂歌詞內容,但那份熱烈而真摯的情感,那未經修飾、原汁原味的歌聲讓記者仿佛感受到遠古的氣息,一種超現實的景象好像就展現在眼前。
郭曉玲因此成為文藝隊和秧歌劇組的骨幹演員,由於她能歌善舞,又會用雙語主持節目,每當鄉裡開展文藝活動,郭曉玲就是最忙的人。20多年來,她積極熱情地為豐富和活躍農牧民的文化生活,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郭曉玲用歌聲詮釋著錫伯族秧歌劇,《打獵歌》、《美麗的察布查爾》、《覺羅家的姑娘》、《合作種田好》、《察布查爾頌》……她用自己特有的聲音和表演,展示了錫伯族秧歌善於抒情的特點。這些年,郭曉玲獲得了很多獎項。1993年,在錄製錫伯族民歌和戲曲專輯時,她一個人完成了十多首秧歌的演唱錄音任務。2001年,在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華民間歌手邀請賽」中,她獲得最佳歌手獎。2004年,在該縣舉辦的民歌大賽中,她獲得一等獎。當年,她還到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的拍攝演出。
與郭曉玲交談是在一個黃昏,她的眼神在追憶,笑容是淡淡的。雖然獲過多次大獎,但她始終是個農民,一直生活在愛新舍裡鎮。為了生活,她像每一個錫伯族婦女一樣,種地、餵豬、生兒育女。
「父親在外受辛苦,母親在家更忙碌,哥哥種田汗澆苗,姐姐縫衣備寒暑。先生教書費心血,朋友在旁直焦慮,我們要是不勤學,心裡怎能過得去……少年時光不再來,努力求學實緊要,只要橫下一條心,任何事情難不倒!」這首《勸學歌》是郭曉玲平日唱給孩子們的歌。
就這樣,郭曉玲和許多錫伯族人一樣,帶著烏孫山賦予的豪邁,也帶著伊犁河的靈韻,歌唱著,行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