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主題紀錄片《根與魂》編導拍攝手記(一)

2021-02-07 瀋陽新聞綜合頻道


由瀋陽廣播電視臺拍攝的六集錫伯族西遷主題紀錄片《根與魂》5月13日,將在新聞綜合頻道首播。攝製組歷時近兩年,多次往返新疆、黑龍江等地,首次橫穿蒙古國,總行程三萬多公裡,再現了錫伯族祖先戍邊屯墾的偉大壯舉,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從今天起,我們將推出《根與魂》的編導拍攝手記,傾聽紀錄片拍攝背後的那些故事。


兩天前,接到來自新疆的電話,說是今年的西遷節有一百多名新疆的錫伯族要來瀋陽祭祖,並參加《根與魂》的開播儀式,電話裡不斷傳來那很熟悉卻聽不懂的錫伯語,把我的思緒一下子拉到了萬裡之外的新疆,為了拍片子,那個我往返了八次的地方。

提起筆來寫這篇拍攝手記的時候,距離六集錫伯族西遷紀錄片《根與魂》開播還有五天的時間。昨天早上,我再一次把片子打開……一年零四個月,我跟這個片子「糾纏」的時間已經不短了。

一集過半,我的眼眶裡有淚水,我問身邊的老馬,「為啥我看片子心裡酸酸的呢?」對於我們來說,這片子,就像是待嫁的女兒、長大了要遠行的孩子。越臨近分離的時刻,心中越是酸楚。

無數次的遠行、近二百小時的巨大素材量、生活常態的熬夜加班,一字一句的敲打,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斟酌,才有了今天這六集紀錄片——《根與魂》。


說起與《根與魂》的淵源, 2015年的5月中旬,因為拍攝其他片子我第二次來到新疆,輾轉到了一個叫做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地方。一踏上這裡,聽說我們來自瀋陽,所有人都親切的稱呼我們為「老鄉」,甚至奔走相告「老家來人了,老家來人了」。

那個時候,我正因為從塔城到察布查爾驅車七個多小時,暈車暈的昏天黑地日月無光。恍惚間聽到那裡的人給我們講述他們的先輩250多年前是從東北瀋陽一路走到新疆伊犁地區戍邊屯墾等等,所以那裡的人對瀋陽人格外熱情,雖然他們很少有人去過瀋陽,可是「瀋陽啊瀋陽啊我的故鄉……」這首歌幾乎人人會唱。

恍惚間我記得我們總監程劍飛先生滿懷感慨的說了一句:明年我們就要立項拍攝反映錫伯族西遷的紀錄片,名字嘛,就叫《根與魂》!

於是,很榮幸,我的下一部紀錄片,就是這部《根與魂》。


252年前,1020名錫伯族官兵,為了國家的邊疆安定,遠離故土、親人,肩負著家國重任,從瀋陽的錫伯家廟出發,一步步邁向萬裡之外的新疆伊犁地區,戍邊屯墾。他們踏過草原、戈壁、沙漠,翻過白雪皚皚的阿爾泰山,在洪水、瘟疫的一次次威脅下,衷心不改,一年零三個月,最終到達新疆察布查爾,駐守卡倫、保家衛國。於是,這個人口並不眾多的民族從此東西萬裡分隔兩地,直到今天。

這個民族的西遷歷史,簡單的說,就是這些。

可,252年戍邊屯墾的歷史,能這麼簡單嗎?我要走進這個民族、了解這個民族,就要走一遍他們世世代代銘記的西遷之路——錫伯族最珍貴的精神源泉!



2016年8月13日,攝製組隨同幾名錫伯族後代來到了蒙古國烏蘭巴託,踏上了他們祖先踏過的西遷之路。

剛到蒙古國不久,異域風情還沒等欣賞夠,我就發現不對勁兒。

我以為,這次的重走西遷路活動,就是沿途拍拍風景而已,結果,我發現這幾名錫伯族後代重走西遷路是來真的!來真的!他們要完全遵照當年祖先西遷的路線,也就是說,大部分時間,我們的行程都在荒無人煙的無人區。


果然,沒多久,問題就來了。

前方下雪,我們決定安營紮寨在臺勒門的伊德爾河畔。我們可真「幸運」,因為這裡,是亞洲最寒冷的地方,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五十三度的極寒。

這次重走西遷路的幾位錫伯族後代,來自天南海北,雖然平日裡並不熟悉,但在這樣的環境裡,因為有著相同的民族和精神信仰,所以借著暖身的酒,大家也聊得熱火朝天。

關蘊科先生今年64歲了,是個對自己民族極度熱愛的錫伯族,這一次,他要完完整整的橫穿蒙古國,翻越阿爾泰山。在這個年齡還有這樣弘揚民族精神的決心和勇氣,並且付諸於行動,真的值得我們尊敬。

李雲霞博士是瀋陽師範大學的教授,是生活在東北的錫伯族為數不多會說錫伯語、懂錫伯文的人了。在噼裡啪啦的篝火旁,她用錫伯語與新疆的顧俊剛聊著天,像是相識已久的朋友。

來自開原的老孟說「我們的老祖宗當年走到這裡,也可能像我們這樣,圍著火坐著,聊天、取暖。」這一句話,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252年前。還是這裡,還是這條河,還是一群開朗、積極、內心火熱的年輕人,帶著皇帝的囑託、守著保家衛國的信念,跋山涉水一路遠行……這一幕,讓我對這個懂得堅持、懂得銘記、懂得追隨民族精神的錫伯族開始產生敬仰。

****建議在WiFi下觀看視頻****


當我鑽進單薄的帳篷和睡袋,才發現我的帳篷邊上是一大坨牛糞,努力的想睡著,可是,這一夜的細雨濛濛中,風扯著帳篷,仿佛我之前腦補過的那些豺狼虎豹都在圍著我的帳篷撕咬,一晚上真的分不清是醒是夢。天剛一亮,我就迫不及待的從帳篷裡爬了出來,渾身冰涼的瑟瑟發抖。大家紛紛爬出帳篷,默不作聲的快速收拾著,我知道,沒有一個人能在這樣冰冷、潮溼又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安然入睡。

252年後的我們,有睡袋、有帳篷,還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可是,252年前的那些錫伯祖先們呢?木質的車輪、風餐露宿,他們的這一路,我越來越不敢想像。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編導拍攝手記


相關焦點

  • 《東向大海》導演手記——一部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東海浩渺 我只取三瓢飲——《東向大海》總導演手記(文/黃小裕)兩年前,我突然被委以領銜創作集團大型紀錄片工程「東西南北中」之「東」的任務,當時內心不但沒有驚喜,反而是比較拒絕的,原因有三:一、從業20多年,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於光影可鑑的新聞人,從專注於輿論監督、新聞調查,到創意新聞行動,再到主創新聞評論、大型直播,早就習慣了每天在風頭浪尖追逐新聞熱點的節奏
  • 編導影評參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幕後花絮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2011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攝製組行走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70個拍攝地,動用前期調研員3人,導演8人,15位攝影師拍攝,並由3位剪輯師剪輯完成。
  • 編導藝考生必看的紀錄片盤點
    編導藝考生除了要看劇情類的電影以外,記錄類的影片也是必須要看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總結一下編導藝考生必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
  • 海南省青年編導拍攝《歡樂百歲》紀錄片 挖掘臨高長壽文化
    中新網海南新聞1月19日電(王祝華) 海南省內外多位專家學者18日匯聚海南臨高縣,共同研討《歡樂百歲》紀錄片拍攝的成功經驗,提出要注重保護和挖掘當地特色文化,把海南的長壽故事、長壽文化講好,打造長壽文化新名片。
  • 編導手記丨《手術兩百年》總導演: 寫在播出前一天
    我仔細先看了各位分集導演寫的手記,我擔心有什麼知識點、信息點錯誤。沒錯,做醫學科學類節目,任何時刻,我們寫稿子、修解說詞,第一件事就是,別搞錯。這也是這個項目的第一個難題。手術、兩百年,聽起來是個大片,做是個大坑…… 在拍攝前的調研階段,我們拜訪醫學專家、觀摩手術、開研討會,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是:你們有醫學背景嗎?
  • 杭州品牌紀錄片拍攝
    文案策劃: 文案策劃階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1.策劃大綱/創意闡述:明晰全片主題、 確定敘事線索、確定敘事風格、確定表現手法。解說詞:確定解說詞的邏輯結構,確定大框架 確定解說詞語言風格、視角及感情色彩 確定各部分內容比重。
  • 拍攝手記 | 我為什麼選擇「薩滿」這個主題
    從聽說,到了解,再到迫使我思考是否要拍攝,我真正決定以「尋找薩滿」為主題時,是在了解「薩滿文化」以後 …嚴格意義上的薩滿教是指西西伯利亞和中亞的一種宗教現象,薩滿(saman)這個詞是通古斯語,原詞有知者、通曉的意思,經俄羅斯傳到西方國家。
  • 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
    過去,錫伯族男子平時在腰帶上常掛上個菸袋荷包。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髮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色彩淡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春夏秋季戴白色頭巾,冬天則戴棉帽,腳穿白襪和繡花布鞋。
  • 錫伯族姓氏概述(二)
    這些地方離席北駐地興凱湖周圍較近,錫伯族有此姓是必然的。56、安佳氏從科爾沁贖出的人中沒有此姓,《通譜》記載:安佳是錫伯族姓,其他部族沒有此姓,滿洲中凡是安佳姓都應該是錫伯族人,是錫伯族舊姓。57、阿爾班氏東北錫伯族中未發現,從科爾沁贖出人中也沒有此姓,《通譜》記載有此姓,該姓氏是金代舊姓「阿里班」。
  • 錫伯族藝人郭曉玲傳唱秧歌劇
    印象最深的是《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誰給咱砸斷鎖鏈?誰把咱救出火坑?通往幸福的陽關道誰給咱指明?天上的太陽,心中的明燈,毛主席呀共產黨,錫伯人民的救星。」曲調歡快,三言兩語道出錫伯族人民的感恩之情。    錫伯族人愛唱歌已不僅是傳統,很多人還成了真正的傳承者。在眾多的民歌歌手中,郭曉玲被贊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愛新舍裡鎮的「劉三姐」。
  • 新疆錫伯族從哪裡來?
    可能很多人知道佟麗婭來自新疆,但可能未必都知道她是錫伯族,出生於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今天,我們來聊聊新疆錫伯族的歷史。錫伯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ー,史稱「須ト」、「失比」、「席伯」、「席北」等。
  • 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人民日報點讚瀋陽錫伯族生活更多彩
    錫伯族村民在進行「欻嘎拉哈」比賽。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遼寧瀋陽瀋北新區興隆臺街道是錫伯族群眾一處聚居地。正在參加訓練的年輕人張越一臉自豪。「除了參加運動會,我們附近的幾個村屯也有比賽,主要是在春節前後進行。現在這個比賽成了我們村裡最重要的活動。」關忠佔說。 在盤古臺村錫伯族燈官秧歌傳承點,盤古臺村書記關振東介紹起這項傳統非遺,「燈官秧歌老百姓可歡迎了,村裡還會組織活動,這可多虧了咱們的魏雲興老師。」
  • 自學編導聯考,紀錄片影評有哪些練習的渠道和方法?
    Q&A同學提問河南復讀生,去年編導差兩分沒過A,今年還想再考一下。如果是電視紀錄片,那麼搜索的渠道和方向都是很明晰的。把今年的紀錄片,有點兒意思地起碼先掃一遍。豆瓣和CCTV紀錄都要過一過。是電視紀錄片還是電影紀錄片,要看自己省份的往年出題導向。今年比較特殊,公共題材和抗美援朝相關題材的紀錄片比較多,很難說會不會就地取材,考些這個。和時事熱點貼合比較密切的,需要尤其注意最後一段主題分析和社會意義的挖掘。
  • 湖南日報今天連發三篇報導,從專家視野、記者手記多個維度解讀
    本期選編了兩期節目編導的拍攝手記,從白刃格鬥英雄連「狙擊槍王」孫兆輝的故事,及新兵劉鑫如何從一個稚氣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營鐵血硬漢,人們當能從中體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才能讓鮮豔的戰旗永不褪色。——楊玉潔 謝棟 劉思俊
  • 編導手記|山海關人的家與國——李娜
    編導簡介李娜,《記住鄉愁》欄目組編導。代表作品:《南潯鎮——絲韻古鎮 以義為利》《伯延鎮——燕趙古風 實事求是》《古堰畫鄉——山水相伴》等。「拍攝《記住鄉愁》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發現美、發現感動的過程。於我而言,走在這條路上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磨礪。
  • 大型電視紀錄片《鄉韻鄉魂 絲弦道》將在央視CCTV老故事頻道首播
    由駐馬店市公共關係協會、駐馬店市大公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燕歸來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黃淮學院等單位,歷時三年,傾情打造的四集電視紀錄片《鄉韻鄉魂絲弦道》,近日將在CCTV老故事頻道《人文紀錄》欄目首播。
  • 《行在中國﹒北京》主題紀錄片在八達嶺長城完成取景拍攝
    11月2日,《行在中國﹒北京》主題紀錄片在八達嶺長城完成取景拍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亞非地區語言節目中心土耳其語部攝製組到八達嶺長城景區取景拍攝《行在中國﹒北京》主題紀錄片。該紀錄片重點聚焦北京在人文、歷史等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力圖生動向海外受眾講好中國故事,反映北京城市發展面貌。
  • 參與拍攝文獻紀錄片《長江支隊:從太行到八閩》的感受
    昨晚開始,期盼已久的四集文獻紀錄片《長江支隊;從太行到八閩》在CCTV—9頻道正式播出。這是長江支隊歷史題材首次登上央視屏幕!我作為參與拍攝者,在昨晚的第一集《壯別太行》中有一些場景和鏡頭。此時不由得回想起去年春天起至9月,我和攝製組在拍攝本片過程中的經歷。
  • 圈粉記 | 拍攝之後聊起他,心情up up_編導說_五洲四海山東人_山東...
    作為欄目組的一員,其中一項福利就是能夠提早看到成品,也能聽編導說一些拍攝幕後故事。拋開寧總有目共睹的工作能力,感覺他生活中幽默,待人真誠與尊重,對家的眷顧,回老家時呈現的狀態都讓人好感度倍增。  既然剛剛說到了編導,那真真是讓人又愛又恨,因為我很難捕捉到這位高產達人的身影,一個風一樣的女子。算上這期,她的片子已經連播三期liǎo。所以只能由我「縫縫補補」的為大家呈現幕後故事了。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科技戰疫》主題紀錄片委託拍攝製作...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科技戰疫》主題紀錄片委託拍攝製作項目 附件1 購買招標文件採購文件登記表.docx 附件2 7P10_服務要求.pdf 項目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科技戰疫》主題紀錄片委託拍攝製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