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參考1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都放映有很長一段時間了,這部紀錄片也很多次出現在編導考試題目當中,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背景音樂
《舌尖上的中國》背景音樂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原創音樂,版權音樂,引用原聲。
幕後花絮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2011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
攝製組行走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70個拍攝地,動用前期調研員3人,導演8人,15位攝影師拍攝,並由3位剪輯師剪輯完成。
業內評析——找尋對中國美食認同的交集點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每一集的主線採取了碎片似的剪輯方式,進行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組合和嫁接,講述了同一種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間的變化,這部紀錄片用味道營造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從文化角度所探討的問題並不只是「吃」這麼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
《舌尖上的中國》是美食獻給普通勞動者的頌歌,不見「烹飪大師」,不見「美食專家」,更沒有「廚藝大賽」,有的是手工挖蓮藕、兩小時採竹筍、全中國只剩5人繼承的高蹺式捕魚,70多歲吉林「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陝北老漢、陪外婆製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係的微妙理解,悄然傳達出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覺審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觀者的濃濃思鄉之情。正是因為這些,才使這部紀錄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感召。
文案創作運用
該片的宣傳負責人表示這個文案是經過陳曉卿一遍又一遍的刪改最終成型,《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創作,事實上也是使用了國際紀錄片的基本創作習慣。
在《舌尖上的中國》裡就大量採用了這樣的敘述方式,比如說第一集中的「魚把頭」已經70多歲了,他這次帶領大家到冰面上捕魚,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魚呢?正當觀眾看著漁網被慢慢拉上來的時候,此時鏡頭一轉又跳到其他地方,這就給觀眾造成了一個懸念,要接著把後面的故事看完。魏克然還說:「先要有想法,然後再要有圖片,最後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怎樣曲折你的故事。這才是最關鍵的!這一點實際上和電影製作類似,你所做的是把好萊塢和新聞進行混合,或者說是平衡。就像中國的『陰陽』。」
《舌尖上的中國》它之所以能夠吸引眼球,其投資和製作水準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並不是單純只講述美食的紀錄片,它是把美食當做一個媒介,通過這個普通的媒介找到與這個媒介相關的、能夠令大眾熱情討論的東西。比如說傳統價值觀、人際關係、生存狀態甚至是哲學思考,都能夠通過這樣一部片子表達出來。
主題推介會
2012年4月2日,在坎城電視節期間,央視紀錄頻道主題推介會上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國》《南海Ⅰ號》《故宮100》《絲路》和《超級工程》5部紀錄頻道原創大片,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充滿活力的中國。
在推介會現場,法國紀錄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國》和《故宮100》的片花後稱讚說,片子精彩,質量很高,具備世界水平,她有意購買。
社會影響——火過電視劇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講食物,更多的是在講食物背後的情感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7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2日晚結束在央視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讓人回味無窮。在食品工業化時代,人們仿佛又從該片中找到了對傳統美食的熱情和敬意。該片也讓央視一套每晚10點半的收視率超過同時段的電視劇。有關專家認為,其成功之處在於突出的人文情懷。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著名紀錄片學者張同道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於其選材具有高度的大眾性,所謂「食色性也」,不分階層、不分民族、不分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所以它能獲得最廣泛的認同,也就有了最廣泛的觀眾基礎。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貫穿全篇的人文情懷。和該片總導演陳曉卿是朋友的張同道說,陳曉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這種概念帶到作品裡,從普通食物中提煉人生情懷,他很早就想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終於在去年3月付諸實施,成片過程也異常艱辛。
據了解,該片的創作團隊在一年多時間裡,選取了中國最具美食風味的60多個點,從城市到鄉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餚的同時記錄了一段段歷史。陳曉卿表示,這個片子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來做的,希望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看到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張同道說,「鄉愁」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的東西,最好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舌尖上的中國》勾起的不光是對美食的垂涎,還有流淚的衝動。
「因為愛中國飲食,所以更愛中國。」該片把一批已經不常看電視的「80後」、「90後」又重新拉回電視機前,收到了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沒有的效果,也許這是該片的「意外收穫」。
據報導,第65屆坎城電影節組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曾特意點名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片花。其海外單集銷價也有望超過《故宮》保持的單集最高5到6萬美元紀錄。陳曉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紀錄片市場分類裡,美食旅遊類節目佔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譽海外,用美食講述百味人生,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討論一個國家的變遷,「這是中國真正軟實力所在,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達到全世界。」
觀眾說法——勾起思緒的美麗鄉愁
與傳統的美食節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在地域上採取了大範圍的跳動,並且不以菜系進行劃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比如70多歲的黑龍江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陝北老漢、陪外婆製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係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美食的紀錄片。
一位家在湖北、現居北京的音樂人說,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國》跟「吃」就完全沒有關係,「我對吃本來就不感興趣,平時主吃素。這部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如何『食物』這個宏大的主題,濃縮在幾集的紀錄片裡。」而這種食和人的緊密相連,也讓不少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裡面傳出的陣陣鄉音,很想家」。
海外影響
前段時間播出的央視自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短時間內引發全社會熱議和讚譽,同時「舌尖」的影響力也愈加廣泛,「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網友自發創作的「舌尖」系列也開始在網絡上傳播。在今年的法國春季坎城電視節上,《舌尖上的中國》引領「中國晚宴」活動得到各國媒體和機構的好評,該片也將實現央視紀錄片海外銷售市場的歷史性突破。近日,央視紀錄片頻道邀請相關專家,為《舌尖上的中國》舉行研討會,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舌尖上的中國》為觀眾打開了一扇窗,也讓中國紀錄片人看到了希望。
鑑於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現狀,在座談會上專家們紛紛指出了中國紀錄片的出路:以小眾影響大眾是紀錄片出名的捷徑;培養專業一流的製作團隊是中國紀錄片走出國門的最根本力量。
優秀紀錄片往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不少網友紛紛以「吃貨」自居,並挖掘身邊的「舌尖」系列。在豆瓣網上,網友的幾百條評論中有80%都打了滿分,甚至有不少海外華人產生對故鄉深切的懷念。海外觀眾也通過該片對中國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認識,有人萌生出拍攝「舌尖上的荷蘭」、「舌尖上的法國」等念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也笑稱「舌尖」影響力:「我家的小孩基本不看電視,只愛上網,後來他也去看這個紀錄片,而且說看了之後那天晚上餓得不行,一邊看一邊忍著餓,最後在冰箱裡面找吃的。它對觀眾造成的感染、影響力是最大的收穫,也是國產紀錄片踏進國際市場的必備條件。」
尹鴻說,「《故宮》這樣的紀錄片是透過故宮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演變,不起眼的一磚一瓦,背後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片子播出之後掀起一陣故宮熱,不少外國人因為該片來中國旅遊,跑到故宮親自去看,也有很多人通過該片第一次了解了中國和歷史,這就是紀錄片帶來的影響作用。」
《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海外市場的熱烈反響更是讓紀錄片人看到了希望,國內自製紀錄片終於得到市場及大眾的認可,也終於在海外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王丹彥稱,近幾年,紀錄片業界才剛剛在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現在我們幾十個上星頻道的競爭環境中,確實只有娛樂節目和電視劇在拼收視。這個時候央視打造晚間紀錄片時段恰逢其時,也對大眾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起到了有判斷的引領和追求。」
影評參考2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最後一集回歸,本集將帶領觀眾完成一個回歸——從餐桌回歸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為出發點,繼而將視線投向生產出各種美食原材的廣袤田野,探究美食的來源,它們是如何被人類以各種方式培育出來,並突出體現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這樣的方式才能為美食提供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優良和清潔。這一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講述了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1、鏡頭構圖精緻細膩,用光真實自然。每一個鏡頭都極為講究,定格下來完全不輸於任何一副名家畫卷的畫面布局。紀錄片有這樣的風格並不奇怪,但能將這種風格貫徹到該片每一組鏡頭並同時用鏡頭來推進敘事的功能卻不得不說是一種高超的電視藝術手段。比如開頭出現的小山村的整體取景,以及日落後海邊的空鏡頭等在構圖上極具講究都給人以自然獨特的美感。
2、注重細節表現。影片以拍攝美食為主題但兼顧著親情與感激之情,善於用細節來表現生活氣息,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比如在拍攝貴州省下堯村的糯米糕的製作時一個鏡頭的前景是主人家的一條狗乖乖的低下頭趴在地上,生活氣息濃厚,是影片格外親切。
3、表現清晰聲音。在食物製作過程中與各種動作相呼應的聲音格外清晰,清脆,這是以前美食節目中很少出現的,這種聲音的精心配合使本片在視覺上滿足觀眾的同時也在聽覺上讓觀眾得到滿足,對美食也做了一個全方位的表現。
4、美食背後人文關懷為主題。舌尖上的中國這一系列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其濃濃的人情味,這區別於中國以往的大部分紀錄片,平淡、冷靜、無戲劇性、無話題性也無民眾基礎,喜歡使用說教的敘事手法,經常能看到一部十五分鐘的紀錄片,裡面出現二十多個人在接受採訪把故事平鋪直敘出來,信息量大而空,像一部建築學教科書。而在本紀錄片中卻是不然,美食總是與人相聯繫而且編導很聰明地把視角放在平凡的人物身上,呈現出了一種平視角度和人性語言,或許,可以說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從仰拍到平視的與國際接軌的新趨勢。倘若撇去那些「精英文化」的浮油,這部紀錄片中,那些勞動人民的笑、那些樸實百姓的安居樂業,那些小商小販的快樂和自足,雖然和當下的中國格格不入,但也足夠動人。這麼一種去階級化、淡化意識形態的表述,在大眾層面贏得了認可和追捧。其實,把鏡頭對準那些「未經精心挑選」的普通人,在央視的歷史上,確實不多見。這麼一種新鮮的、生活化和本真的表述,成就了整部影片的質感和底色一種質樸的珍惜態度貫穿其間,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這種溫情是絕大多數列舉數據、搬弄文字、炫耀歷史的中國紀錄片所缺乏的。看這樣的紀錄片,很容易走進一種淳樸的生活中,走進一種至純至美的情感中。
5、美食背後傳統文化大放異彩。《舌尖上的中國》與以往的美食紀錄片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不僅令人見識到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觀眾了解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在每一種食材、每一種製作工藝的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彰顯著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的深厚傳統;同時通過描繪人和食物的故事,展示著這片土地上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美好關係。
6、文案精煉。舌尖上的中國中的旁白極其精彩且深刻,比如在第七集最後: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智慧,適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繫於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動情的文字給影片的畫面加以輔助,影片的內涵變得更深刻和耐人尋味。
7、客觀表達與主觀介入。本片遵循紀錄片客觀真實性的原則,但是在整體上每一種美食都以一個人物開始,5個小故事組成了完整的一集,這種結構在以往的紀錄片中幾乎是沒有的,給紀錄片一個情節,或者一份平和溫馨的人文環境,讓美食在故事中與觀眾相識,這就是本片最宏觀的一個主觀介入,既將美食與文化風俗真實客觀的表現在觀眾面前,又使影片在主觀介入的方法中不顯呆板和無趣,客觀表達與主觀介入得到了完美的實現。
▼點擊下面關鍵字獲取更多
2017傳媒藝考獨家解讀 | 分數線參考 | 報考人數
2017即興評述 | 文藝常識 | 寫影評
2017統考說明 | 播音 | 編導 | 表演 | 白羽祝福
志願問題 | 明星藝考路 | 才藝展示 | 藝術類院校名單
播音真題 | 編導真題 | 編講故事真題 | 即興評述真題
考前必備 | 選學校標準 | 模擬主持範文 | 播新聞對象感
統考評述真題 | 琅琊榜影評 | 長城影評 | 編導統考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