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終於回歸了

2021-02-08 整點電影

到現在為止再也沒能出現哪個紀錄片能達到7年前的盛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不僅是吃貨的高潮,更是讓國產紀錄片出圈的巔峰之作。

在坎城電視節上一度被瘋搶,以前的紀錄片都得毛遂自薦,現在是被倒追著競價。

《舌尖1》帶著中國式紀錄片在海外火得一塌糊塗。

為啥《舌尖1》那麼好看?

對美食的介紹反而在情感催化上大獲全勝,並且讓中國人對美食的執著發揚成一種匠人文化。

《舌尖1》把美食文化和現代社會關係交織起來,不是食物本身能帶來什麼。

能滲透在過去、延續到未來的,永遠是前人給後輩的溫情和品質。

這也是整個團隊思考且嚮往的東西,拍完《舌尖1》,

還有什麼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

成長於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壤是何等幸運。

於是他們開始另一部紀錄片的操刀,這次掌案人正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劉藝樂。

承襲前作的質量和概念,《指尖上的夢幻》成功著陸。

《指尖上的夢幻》系列,意外地把手伸向網路遊戲,效果卻意外地讓人眼前一亮。

《指尖上的夢幻一》的主角是流傳2000年的皮影戲和現代遊戲動畫師。

《指尖上的夢幻二》則聚焦亟待修復的古建築和遊戲建構師。

片中呈現的兩種行業,兩個主角,完成了一次穿梭千年時空的對話。

他們各自站在時間坐標軸的左和右,一個是復古,一個在創新。

兩個風馬不相及的行業,秉持的態度卻如出一轍。

《指尖》一、二全網高達兩千多萬的播放量,微博超億的話題度,最佳微紀錄片的榮譽。

有了前兩部的成功試水,《指尖上的夢幻》第三部千呼萬喚始出來。

「從活字印刷到網路遊戲」

這次是在兩個平行空間裡發生的故事。

浙江東源村,以木活字印刷術發源地著稱。

木活字印刷的製作工藝,就一個字「細」。

指甲大小的老宋體木活字,雕刻全在指尖的範圍內完成。

「點如垂露撇似刀」

「鉤似鵝頭捺如掃」

「口字上下多一段」

「橫尾有山彎帶角」

這是民間流傳的雕刻技巧,被製作者用心貫徹,一字一句都變成工整的排列組合。

任何事情,做到極致都是藝術。

木活字雕刻的極致遠不止把一個環節做到百萬分之一。

從挑選木刻的原材料,到刨平裁成長寬高等距的幾百個小木條,

一個木活字的誕生,千錘百鍊。

而且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測量和比對,全憑一雙巧手和慧眼,工匠們直接在木條的橫截面寫下漂亮的宋體反字。

刻完再修,然後把密密麻麻的方塊字加以編排。

每個字之間還要用小竹板固定起來,這又是一個量大又瑣碎的細活。

就像王師傅說的,一個筆畫都要6道工序,

最多的時候,刻一個字都要246道工序。

不能著急,慢下來的才叫功夫。

因為木活字印刷多用於族譜的印刷,代代傳人的增補只能依靠譜師的純手工方法,字字揀選。

涉及家族的傳承,匠人在信息的校對、傳遞上更不能懈怠。

但這又和遠在千裡之外的網遊製作有什麼關係呢?

當匠人們還在老房子外的工作檯上斟酌的時候,

坐落於廣州的網易辦公室,「夢幻西遊」終於迎來上線前的最後一道工序。

負責這個環節的被叫做QA團隊,通俗的來講,他們就是專門找茬、挑刺的。

夢幻西遊每次更新迭代,特別像每次家族的添丁增口,木活字的師傅們在重修家譜。

劇情、角色、參數的每次升級,必須思慮周全,保證質量。

這是QA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終極使命。

如果把夢幻西遊比作一件手工藝品,那麼如果想要達到完美和極致,必須嚴謹地按照程序,剝繭抽絲,找出作品的漏洞。

他們必須學習木活字匠人,讓一件精品的誕生脫胎於千萬個瑕疵。

執行的標準是什麼?

對於手工匠人們來說,標準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中,也在自己的苦心修煉裡。

最後再被總結成規律,變成一種精神的遺產,普及到子孫後世。

遊戲的製作相比於木活字更複雜也更需要邏輯,

而且QA團隊要做到的,是成為比手藝人更強迫的處女座。

甚至流水線上的每個節點,都能見到QA的身影。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他們更像是一個拿著戒尺的老師,鞭策著各個環節避免錯誤,把出問題的枝葉修剪掉。

《指尖上的夢幻》,給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觀點,遊戲人就是手藝人。

之前扒叔不以為然,

但想像一下,建構出一個龐大的、豐富的遊戲世界,

從策劃、設計、美術、UI, 再到最後的QA,走過層層工序,一個完整的遊戲產品最終上線。

的確是一個功夫活。

功夫就是時間。

時間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它能把有變成沒有,它能讓某種東西一直持續,它能讓兩代人、百代人進行溝通,產生聯繫。

劉藝樂在兩條平行線上來回穿梭,鄉村裡還保留著古樸的手藝,我們需要保護這些傳統的形式不被信息化吞沒。

可另一方面,新的生活形態必將取代古老的生活生產,這是大多數年輕一輩的使命——

不斷創新,探索最前沿,最新穎的廣闊天地。

而網路遊戲就是現代科技饋贈給人們獨一無二的娛樂方式。

在這裡更迭的只是形式,就像紀錄片的名字「指尖上的夢幻」,只要還是在指尖完成,傾注心血和功夫的作品,就是對手藝人精神內核的傳承。

精神文化進化到現在從不是空穴來風 ,

老一輩人堅守,年輕人不忘初心,在這樣的模式下,手藝人的品質才會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缺少哪一個環節,都不會構築出現在值得我們驕傲的一切。

「光影構築聯繫」

不僅概念上延續著《舌尖上的中國》,《指尖上的夢幻》的表現力也從來沒讓觀眾失望。

要怎麼表現匠心超越時空的傳遞?

比如古色古香的木活字作坊,工匠們相對而坐靜謐的畫面,

工整的構圖暗示著一絲不苟的匠人態度。

比如鏡頭留戀於工匠們沾滿墨水和老繭的雙手,對排列整齊的木活字進行宏大的全景展示。

這是對匠心的敬畏和憧憬。

從老手藝人王師傅手拿拓字的宣紙到夢幻西遊的屏幕界面,

轉場一氣呵成,

傳遞信息的載體和介質會變,但對內容的吹毛求疵卻一脈相承。

影片裡的王師傅,會抽空給孩子們做木活字雕刻的講解和展示,

他希望為技藝的存續盡一點綿薄之力。

他們耳濡目染傳統技藝,長大成人之後也許會像夢幻西遊團隊裡每一個幹勁十足的造物者。

他們需要共享,創意、想法、建議,包括匠心意識。

扒叔最喜歡的還是《指尖上的夢幻》中相得益彰的兩種配樂風格。

老匠人的部分古樸悠長,夢幻西遊則充滿明快的節奏感。

導演劉藝樂特別邀請阿鯤來給配樂坐鎮。

這個在《流浪地球》裡大放異彩的「配樂手藝人」成功得實現用音樂推動情節、渲染情緒的目的。

聽著時而厚重,時而充滿朝氣的音樂,在沉穩的解說詞裡,匠心傳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種遠古而來的品質正在夢幻西遊團隊每一次點擊滑鼠裡躍躍欲試。

「薪火相傳,照亮未來」

《指尖上的夢幻》熱度居高不下,正順應了關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永恆的討論。

視而不見的東西,最容易失去。

然而比傳統技藝丟失更可怕的,是靈魂的迷失。

快節奏,快生產,快時尚,

「快」是這個時代的代名詞。

所以「慢功夫」開始格格不入,開始被淘汰和拋棄。

丟棄的結果是,信仰崩塌。

然後現代人終於醒悟過來,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帶起故宮style, 《國家寶藏》颳起一陣博物館狂潮。

我們在驚訝於祖先精湛的技藝同時,也被他們秉持的信念狠狠打臉。

即便有高科技加持,我們還能做出那樣的東西嗎?

幸運的是,對匠心的呼喚得到很多人的回應,特別是站在時代浪尖上的90、00。

他們用符合現代潮流的方式實現「手藝人」的夙願,

夢幻西遊團隊算一個。

他們做出了有中國味道的國產手遊,形象和內容汲取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復刻出一個在現實和夢幻邊緣遊走的社會體系。

於是夢幻西遊成為中國最多人玩的網路遊戲,面對越來越多海外網遊的衝擊,仍然以玩家熟悉的東方傳統豐富著國人的想像力。

打動劉藝樂的也正是夢幻西遊的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包容並蓄。

他一開始對遊戲是存有偏見的。

但在和夢幻西遊團隊的溝通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這群年輕人對遊戲製造的執著不亞於匠人對技藝的打磨。

從熱愛到使命,

原來遊戲也可以做到商業和精神的完美契合。

粉絲追捧、玩家認可,行業以夢幻西遊為標杆,這是對匠心的最大褒獎。

《指尖上的夢幻》以一種超越時空的視角,闡釋了關於匠心的概念。

匠心,就印刻在這正反之間。

毫釐上下,絲絲無誤。


的確有很多傳統手藝人在鄉間、在原野,並不在車水馬龍之間。

他們漸漸老去,固守家園。

人不會動,但精神可以傳授、流傳。

製作遊戲,每個環節,每個裝飾,每件道具,都是傾注心血的產物。

這和匠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因為熱愛,所以全心全意去做到最好,做到極致。

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做出屬於中國玩家的夢幻定製。

慎終如始,一絲不苟守護著不變的初心。

《指尖上的夢幻》,再一次以光影呈現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與認知,

然後讓所有人都感同身受——

匠心,在你我之間銘刻。

傳統,因匠心得以傳承。

相關焦點

  • 編導影評參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海外影響前段時間播出的央視自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短時間內引發全社會熱議和讚譽,同時「舌尖」的影響力也愈加廣泛,「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網友自發創作的「舌尖」系列也開始在網絡上傳播。在今年的法國春季坎城電視節上,《舌尖上的中國》引領「中國晚宴」活動得到各國媒體和機構的好評,該片也將實現央視紀錄片海外銷售市場的歷史性突破。近日,央視紀錄片頻道邀請相關專家,為《舌尖上的中國》舉行研討會,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舌尖上的中國》為觀眾打開了一扇窗,也讓中國紀錄片人看到了希望。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回歸:盤點紀錄片中出現美食的英文
    最近,深受大家喜愛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回歸了。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時至今日,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在大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東西交匯……獨特的歷史演進,始終是飲食文化融合與流變的重要推動力。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全面啟動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免費看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中國美食更多地是以輕鬆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尤其是海外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你不得不追的紀錄片
    美食總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美食總是治癒我們的身心而舌尖上的中國
  • 終於等到你!《舌尖上的中國3》首播成績喜人,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這似乎是中國人約定成俗的認知,隨著除夕夜、春節的到來,年夜飯、特色小吃也迎來了長達半月之久的霸屏;恰逢此時,《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也如期而至,在正月初四迎來了精彩首播。在此基礎上,她們走遍「千山萬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拍攝上百種美食,最終確定了「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和「融合」八個主題,組成了《舌尖3》。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
    在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之際,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19日晚間首播,為海內外觀眾送上了通過美食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依然定位為一部美食紀錄片,並將延續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美食類紀錄片,共7集,第一季由陳曉卿任總導演。該片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以食物為線索,以食帶民,將中國各地不同的地理氣候、風俗禮儀、生活狀態等一路鋪開,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 。
  • 五部秒殺《舌尖上3》的美食紀錄片,值得你逐一尋味!
    讓大家苦等了四年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迎來完結篇~特別的是,這一季的美食盛宴自大年初四播出後就始終爭議不斷…一邊是一開播就將章丘鐵鍋送上了熱搜榜生生讓「臻三環」章丘鐵鍋天貓旗艦店在2月22日晚發布聲明,勸大家別買了!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7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集(7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依然定位為一部美食紀錄片
  • 比《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評分更高的紀錄片:《中國醫生》
    》是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療人文紀錄片。該片豆瓣評分直衝國內紀錄片榜首,遠遠超過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此前創造的評分高度。最近,小編將《中國醫生》全部看完,心緒久久未能平靜。拋開大家共歷疫情與紀錄片產生共鳴這一因素外,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深思:這部紀錄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特意製造矛盾和衝突去渲染情感,也不歌頌和誇飾,導演全部採用紀實的手法,以一種平和冷靜的視角來記錄醫生們的生存狀態,為何能引發如何大的社會反響?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有更廣闊空間?
    有人讚嘆這一季節目更加縱橫捭闔、精緻高級的製作,但也有人質疑觀眾是否已經對「舌尖體」產生了審美疲勞。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這些年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在「舌尖體」之外,美食紀錄片又是否能拓展出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出更廣闊的...
    八年前,陳曉卿團隊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美食紀錄片升級換代和商業化的進程。今年,《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上線,又一次引發了對美食紀錄片的熱議。有人讚嘆這一季節目更加縱橫捭闔、精緻高級的製作,但也有人質疑觀眾是否已經對「舌尖體」產生了審美疲勞。
  • 《舌尖上的中國》原班團隊打造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大東莞終於有姓名了!
    ,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化城市之一。,用顏色區分口味,做成冬團;同樣用糯米做皮,生活在東莞山區(東坑)的客家人,在餡料上獨闢蹊徑,用鮮肉、臘肉、蝦幹與蘿蔔絲同炒製成餡料,這是蘿蔔粄;當然還少不了我們東莞冬至必須要吃的鹹丸,糯米粉做成小湯圓,配上豐盛的湯底配菜,我曾經以為這是大家過冬都會吃的食物,後來才知道是我們地方習俗。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暖心回歸!留學生們都樂瘋了!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一部吃貨專屬紀錄片更是一幅中華美食與中國人的百態圖>身在海外的我們興奮之餘,是感慨傷懷1月12日下午,中央電視臺在北京舉辦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三」將在2018春節期間暖心回歸。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集(7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美食類紀錄片,共7集,第一季由陳曉卿任總導演。
  • 這部紀錄片震撼力比肩《舌尖上的中國》
    在豆瓣網站評分截至目前高達9.3分,被網友評為「驚喜不亞於《舌尖上的中國》,
  • 《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綜藝紀錄片到第三季為什麼會口碑如此下滑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綜藝記錄片為什麼這麼好看呢?其中的原因也是有幾個。其次是之前《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運營部的主任陳曉卿,他是一個非常懂得如何宣傳、推廣的人物,把一部當時低成本製作的紀錄片成功的宣發給了喜愛他的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