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再也沒能出現哪個紀錄片能達到7年前的盛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不僅是吃貨的高潮,更是讓國產紀錄片出圈的巔峰之作。
在坎城電視節上一度被瘋搶,以前的紀錄片都得毛遂自薦,現在是被倒追著競價。
《舌尖1》帶著中國式紀錄片在海外火得一塌糊塗。
為啥《舌尖1》那麼好看?
對美食的介紹反而在情感催化上大獲全勝,並且讓中國人對美食的執著發揚成一種匠人文化。
《舌尖1》把美食文化和現代社會關係交織起來,不是食物本身能帶來什麼。
能滲透在過去、延續到未來的,永遠是前人給後輩的溫情和品質。
這也是整個團隊思考且嚮往的東西,拍完《舌尖1》,
還有什麼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
成長於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壤是何等幸運。
於是他們開始另一部紀錄片的操刀,這次掌案人正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劉藝樂。
承襲前作的質量和概念,《指尖上的夢幻》成功著陸。
《指尖上的夢幻》系列,意外地把手伸向網路遊戲,效果卻意外地讓人眼前一亮。
《指尖上的夢幻一》的主角是流傳2000年的皮影戲和現代遊戲動畫師。
《指尖上的夢幻二》則聚焦亟待修復的古建築和遊戲建構師。
片中呈現的兩種行業,兩個主角,完成了一次穿梭千年時空的對話。
他們各自站在時間坐標軸的左和右,一個是復古,一個在創新。
兩個風馬不相及的行業,秉持的態度卻如出一轍。
《指尖》一、二全網高達兩千多萬的播放量,微博超億的話題度,最佳微紀錄片的榮譽。
有了前兩部的成功試水,《指尖上的夢幻》第三部千呼萬喚始出來。
「從活字印刷到網路遊戲」
這次是在兩個平行空間裡發生的故事。
浙江東源村,以木活字印刷術發源地著稱。
木活字印刷的製作工藝,就一個字「細」。
指甲大小的老宋體木活字,雕刻全在指尖的範圍內完成。
「點如垂露撇似刀」
「鉤似鵝頭捺如掃」
「口字上下多一段」
「橫尾有山彎帶角」
這是民間流傳的雕刻技巧,被製作者用心貫徹,一字一句都變成工整的排列組合。
任何事情,做到極致都是藝術。
木活字雕刻的極致遠不止把一個環節做到百萬分之一。
從挑選木刻的原材料,到刨平裁成長寬高等距的幾百個小木條,
一個木活字的誕生,千錘百鍊。
而且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測量和比對,全憑一雙巧手和慧眼,工匠們直接在木條的橫截面寫下漂亮的宋體反字。
刻完再修,然後把密密麻麻的方塊字加以編排。
每個字之間還要用小竹板固定起來,這又是一個量大又瑣碎的細活。
就像王師傅說的,一個筆畫都要6道工序,
最多的時候,刻一個字都要246道工序。
不能著急,慢下來的才叫功夫。
因為木活字印刷多用於族譜的印刷,代代傳人的增補只能依靠譜師的純手工方法,字字揀選。
涉及家族的傳承,匠人在信息的校對、傳遞上更不能懈怠。
但這又和遠在千裡之外的網遊製作有什麼關係呢?
當匠人們還在老房子外的工作檯上斟酌的時候,
坐落於廣州的網易辦公室,「夢幻西遊」終於迎來上線前的最後一道工序。
負責這個環節的被叫做QA團隊,通俗的來講,他們就是專門找茬、挑刺的。
夢幻西遊每次更新迭代,特別像每次家族的添丁增口,木活字的師傅們在重修家譜。
劇情、角色、參數的每次升級,必須思慮周全,保證質量。
這是QA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終極使命。
如果把夢幻西遊比作一件手工藝品,那麼如果想要達到完美和極致,必須嚴謹地按照程序,剝繭抽絲,找出作品的漏洞。
他們必須學習木活字匠人,讓一件精品的誕生脫胎於千萬個瑕疵。
執行的標準是什麼?
對於手工匠人們來說,標準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中,也在自己的苦心修煉裡。
最後再被總結成規律,變成一種精神的遺產,普及到子孫後世。
遊戲的製作相比於木活字更複雜也更需要邏輯,
而且QA團隊要做到的,是成為比手藝人更強迫的處女座。
甚至流水線上的每個節點,都能見到QA的身影。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他們更像是一個拿著戒尺的老師,鞭策著各個環節避免錯誤,把出問題的枝葉修剪掉。
《指尖上的夢幻》,給所有人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觀點,遊戲人就是手藝人。
之前扒叔不以為然,
但想像一下,建構出一個龐大的、豐富的遊戲世界,
從策劃、設計、美術、UI, 再到最後的QA,走過層層工序,一個完整的遊戲產品最終上線。
的確是一個功夫活。
功夫就是時間。
時間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它能把有變成沒有,它能讓某種東西一直持續,它能讓兩代人、百代人進行溝通,產生聯繫。
劉藝樂在兩條平行線上來回穿梭,鄉村裡還保留著古樸的手藝,我們需要保護這些傳統的形式不被信息化吞沒。
可另一方面,新的生活形態必將取代古老的生活生產,這是大多數年輕一輩的使命——
不斷創新,探索最前沿,最新穎的廣闊天地。
而網路遊戲就是現代科技饋贈給人們獨一無二的娛樂方式。
在這裡更迭的只是形式,就像紀錄片的名字「指尖上的夢幻」,只要還是在指尖完成,傾注心血和功夫的作品,就是對手藝人精神內核的傳承。
精神文化進化到現在從不是空穴來風 ,
老一輩人堅守,年輕人不忘初心,在這樣的模式下,手藝人的品質才會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缺少哪一個環節,都不會構築出現在值得我們驕傲的一切。
「光影構築聯繫」
不僅概念上延續著《舌尖上的中國》,《指尖上的夢幻》的表現力也從來沒讓觀眾失望。
要怎麼表現匠心超越時空的傳遞?
比如古色古香的木活字作坊,工匠們相對而坐靜謐的畫面,
工整的構圖暗示著一絲不苟的匠人態度。
比如鏡頭留戀於工匠們沾滿墨水和老繭的雙手,對排列整齊的木活字進行宏大的全景展示。
這是對匠心的敬畏和憧憬。
從老手藝人王師傅手拿拓字的宣紙到夢幻西遊的屏幕界面,
轉場一氣呵成,
傳遞信息的載體和介質會變,但對內容的吹毛求疵卻一脈相承。
影片裡的王師傅,會抽空給孩子們做木活字雕刻的講解和展示,
他希望為技藝的存續盡一點綿薄之力。
他們耳濡目染傳統技藝,長大成人之後也許會像夢幻西遊團隊裡每一個幹勁十足的造物者。
他們需要共享,創意、想法、建議,包括匠心意識。
扒叔最喜歡的還是《指尖上的夢幻》中相得益彰的兩種配樂風格。
老匠人的部分古樸悠長,夢幻西遊則充滿明快的節奏感。
導演劉藝樂特別邀請阿鯤來給配樂坐鎮。
這個在《流浪地球》裡大放異彩的「配樂手藝人」成功得實現用音樂推動情節、渲染情緒的目的。
聽著時而厚重,時而充滿朝氣的音樂,在沉穩的解說詞裡,匠心傳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種遠古而來的品質正在夢幻西遊團隊每一次點擊滑鼠裡躍躍欲試。
「薪火相傳,照亮未來」
《指尖上的夢幻》熱度居高不下,正順應了關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永恆的討論。
視而不見的東西,最容易失去。
然而比傳統技藝丟失更可怕的,是靈魂的迷失。
快節奏,快生產,快時尚,
「快」是這個時代的代名詞。
所以「慢功夫」開始格格不入,開始被淘汰和拋棄。
丟棄的結果是,信仰崩塌。
然後現代人終於醒悟過來,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帶起故宮style, 《國家寶藏》颳起一陣博物館狂潮。
我們在驚訝於祖先精湛的技藝同時,也被他們秉持的信念狠狠打臉。
即便有高科技加持,我們還能做出那樣的東西嗎?
幸運的是,對匠心的呼喚得到很多人的回應,特別是站在時代浪尖上的90、00。
他們用符合現代潮流的方式實現「手藝人」的夙願,
夢幻西遊團隊算一個。
他們做出了有中國味道的國產手遊,形象和內容汲取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復刻出一個在現實和夢幻邊緣遊走的社會體系。
於是夢幻西遊成為中國最多人玩的網路遊戲,面對越來越多海外網遊的衝擊,仍然以玩家熟悉的東方傳統豐富著國人的想像力。
打動劉藝樂的也正是夢幻西遊的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包容並蓄。
他一開始對遊戲是存有偏見的。
但在和夢幻西遊團隊的溝通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這群年輕人對遊戲製造的執著不亞於匠人對技藝的打磨。
從熱愛到使命,
原來遊戲也可以做到商業和精神的完美契合。
粉絲追捧、玩家認可,行業以夢幻西遊為標杆,這是對匠心的最大褒獎。
《指尖上的夢幻》以一種超越時空的視角,闡釋了關於匠心的概念。
匠心,就印刻在這正反之間。
毫釐上下,絲絲無誤。
的確有很多傳統手藝人在鄉間、在原野,並不在車水馬龍之間。
他們漸漸老去,固守家園。
人不會動,但精神可以傳授、流傳。
製作遊戲,每個環節,每個裝飾,每件道具,都是傾注心血的產物。
這和匠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因為熱愛,所以全心全意去做到最好,做到極致。
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做出屬於中國玩家的夢幻定製。
慎終如始,一絲不苟守護著不變的初心。
《指尖上的夢幻》,再一次以光影呈現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與認知,
然後讓所有人都感同身受——
匠心,在你我之間銘刻。
傳統,因匠心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