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你!《舌尖上的中國3》首播成績喜人,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2021-02-22 娛樂獨角獸

  

春節和美食更配呦!這似乎是中國人約定成俗的認知,隨著除夕夜、春節的到來,年夜飯、特色小吃也迎來了長達半月之久的霸屏;恰逢此時,《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也如期而至,在正月初四迎來了精彩首播。

  

「大年初四供迎灶神,選今日開播,有講究!」某網友感慨道,而這一評論也登上了豆瓣熱評榜單。昨晚,《舌尖3》一經播出便掀起收視狂潮,實時收視達到1.8左右;同時迅速搶佔微博熱搜榜單,同名話題掀起「舌尖上的新高潮」:時隔四年,再次歸來,《舌尖3》高調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前兩季立足美食本身,《舌尖3》再次拓寬美食紀錄片的新邊界,將目光瞄準食物背後的人文故事,致力於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美食的遷徙與融合,「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今天的樣子」,是總導演劉鴻彥對《舌尖3》的定位和解讀,而昨天播出的第一期「器具」正是全新方向之一。

 

八大主題重新定義「美食」,

《舌尖3》拓展美食新邊界?

 

節目進行到第三季,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如何在觀眾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中規避審美疲勞和視覺疲勞,搶佔被影視劇內容不斷擠壓的時間空間。「如果沒有創新、突破和發展的話,我相信觀眾是不會滿足的,這是我們這一季創作時的挑戰;如何尋找定位,在前兩季的基礎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和發展,我們不斷在思考。」總導演劉鴻彥坦言。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

 

「食物、人物和文化」是她最初確認的三個核心點,以食物為載體,探尋背後人物的故事和其中的文化傳承,是他們確認的主題方向。在此基礎上,她們走遍「千山萬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拍攝上百種美食,最終確定了「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和「融合」八個主題,組成了《舌尖3》。

 

不難發現,這八個主題相互獨立卻又渾然一體,既有超出狹義美食定義的器具、食養、宴席等「大美食」系列,也有點心、小吃等對美食的縱深探索,更有節氣、融合等「美食周邊」,這種對於美食的全方位探索,關於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係的思考,形成了完整的美食鏈條和「舌尖上的中國」版圖。

  

以第一期器具主題為例,七孔穿山灶是勞動人民對於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蒸籠的出現是對水能轉化的新探索,鐵鍋的出現讓萬千食材在短時間成為美味佳餚,一刀多用的廚刀是中國廚師的特色,花打四門的獨門絕技是廚人對於火候的把控,家家必備的泡菜從罈子的選擇到選料都極為考究,實用之餘兼具巧思的餐具讓食物和空間時間完美融合……「器物,不僅是承載食物的容器,也是我們的審美以及心靈層面的表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指導生活的金科玉律,卻也因太約定成俗而被忽略,美器之於美食亦是如此。「像器物這些很容易被忽略,能拓展到這兒很好,食物是美食的集中表達,再由食物追溯到背後的故事。」網友表示。

 

值得肯定的是,在呈現器具的過程中,節目還選用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作為輔助,既展現了器具的優勢,又緊扣「舌尖」主題,讓觀眾在感慨器具的同時口水不斷,為美食所俘獲。

  

石板粑粑的獨特醞釀了怒江江畔夏天的味道,石烹松茸的煙火氣是中國人對美味的期許,陝州十碗席是地坑院人智慧的結晶,清水炒蛋完美展現了章丘鐵鍋的「不粘鍋」,金邊白菜成為花打四門的「代言人」,西蜀老譚泡菜魚展現了泡菜的複合性和靈氣……食因器而風韻,器因食而多姿,美食和美器的融合,才是一次完美的飲食體驗。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文化訴求和年輕人如何情感共振?

 

「不離家不懂思鄉之情,不食肉糜不懂糟糠之甜。如果美食單純的只剩下美食,那便是節目之悲,無從發掘美食背後的故事與情感,那節目也像樹皮一樣沒有價值被我們咀嚼。」某豆瓣網友表示。的確,《舌尖》系列之於太多人,承載著關於家鄉的思念,也正是如此,《舌尖3》才能夠在開播之初,引來全網感慨「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我們希望能夠挖掘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不難發現,節目中融入了大量關於歷史傳承、關於人文故事的元素。以章丘鐵鍋為例,十二道工序、三萬六千次的捶打,它不僅成就了魯菜,而且奠定了中國烹飪史上「炒」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中國美食遍布世界的重要烹飪方法。

 

每個器具、每道美食背後,都有一群為此努力了大半生的人,而他們的故事看似尋常,卻又是當下最為稀缺的存在。當然,這些人和故事以及歷史文化的加入,也為《舌尖3》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或許可稱之為紀錄片與生俱來的弊端,那就是專業講解之餘卻往往走向枯燥無味,難以引起當下年輕人的共鳴。

 

「文化訴求是我們必須要表達的,但是怎麼表達的生動,而且使之被更年輕的群體接受,是我們不斷努力探索的。」劉鴻彥坦言,「我們希望把食物背後的人物故事用一種最生動的狀態,最飽滿地呈現出來,尤其是對於人物的表現,肯定會有紀實風格的加入。紀實影像對於表現人物和對於紀錄片的表達來說,可能是一個特別好的手段。」

  

不難發現,《舌尖3》跳出以往紀錄片作為旁觀者的角度,加入了大量的採訪元素,讓人物和故事更加立體真實,更容易和觀眾引起共鳴。「不後悔」、「爭取多幹兩年」,83歲的鐵匠王立芳和兒子兒媳談起當初賣鐵鍋的情景頗有感慨,樸實的話語催人淚下,一輩子執著於打鐵他將其歸之於「清心」,浮躁社會中一種難得的堅持。

  

除此之外,花打四門獨門技法在陝西落地生根、代代相傳,傳承的力量催人淚下;泡菜,這道家家必備、卻味道各不相同的家常菜背後,從罈子的選擇、選料的苛刻,都是非常嚴格,「愛是最好的調味」;「為美食做美器,是我後半生最大的夢想」,全家遷徙至景德鎮只為圓一個餐具的夢。

 

不瘋魔不成活,是這些人和他們的故事最好的刻畫,駱永紅將其總結為「偏執感」,一輩子專於一事,沉得下來守得住,而這正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一種精神。這種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工匠精神的強化正是《舌尖3》的價值升級。

 

「千呼萬喚始出來」,

《舌尖3》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近年以來,泛娛樂產業屢屢以黑馬的意外之喜和慘痛的教訓尋找市場的規律,「觀眾到底喜歡什麼」似乎成了擺在所有從業人士面前的難題,卻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時隔四年再次歸來,《舌尖3》憑什麼一開播便俘獲大量觀眾呢?

 

「紀錄片跟時代有密切的關係,要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風格、內容必須要有調整和變化,因為觀眾的審美和接觸的東西變得太快了!」劉鴻彥指出,《舌尖1》推出了美食紀錄片的新類型,但是近年來美食節目扎堆,這就要求紀錄片必須在食物的基礎上,給觀眾一些「提升的東西」。

  

「我們做了一些調查,觀眾審美中不變的東西要保留,變的東西需要調整。紀錄片工作者對時代的脈搏和氣息一定要把握住。」劉鴻彥表示。的確,節目進行到第三季,創新是必須的,而這些變與不變也將成為節目俘獲觀眾的關鍵,除了上文提及的對於主題、人文故事的創新外,節目還在國際化、音樂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創新。

 

「對於觀眾來講,故事是通用的,不管哪國觀眾,首先都要講故事,通過故事來傳播。」國際化傳播對於深耕紀錄片多年的劉鴻彥來講,似乎並沒太大的難度。在她看來,一方面要瞄準了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食,如餃子等,將最具傳統文化色彩的東西挖掘出來進行呈現;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東西接受起來會有難度,但是也有相通的東西,比如情感、食物。

 

除了國際化的視野外,《舌尖3》還在音樂上進行了全面升級,讓音樂服務於主題,形成視聽藝術。據了解,此次的音樂主打民樂,將民族感和現代感柔和在一起,力求讓紀錄片「更氣質、更中國」。

  

當然,變與不變的背後,依靠的都是工作人員對紀錄片高品質的追求。器具是有生命的,有靈氣的,是節目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而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的心靈雞湯。幾百個泡菜罈子在窯裡面發出的「咣咚」聲讓身在現場的駱永紅感覺到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震撼,「會讓你感覺到萬物都是有生命的」,而為了更好的錄製泡菜發酵的聲音,錄音師堅持到半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錄製,為觀眾呈現最佳效果的發酵聲音。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舌尖3》將首次採用多個頻道聯播的方式播出,分別在2月19日20:00登陸CCTV-1綜合頻道和CCTV-9紀錄頻道,2月20日17:40登陸CCTV-2財經頻道,並於當天23:00重播,2月25日18:00登陸CCTV-4中文國際頻道,亞洲版、歐洲版和美洲版也將先後播出,3月3日7:20登陸CCTV-7軍事農業頻道。「舌尖上的中國」已來,你還在等什麼呢?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可掃我

微信號:yldjskf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
    在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之際,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19日晚間首播,為海內外觀眾送上了通過美食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
  • 舌尖上的中國3在爭議中播完了,你期待會有舌尖上的中國4嗎?
    《舌尖上的中國3》在口碑崩塌中播完了。網上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不滿和失望。目前豆瓣上的評分也低到慘不忍睹的程度。觀眾如此不買帳,一個原因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前兩季有著上佳口碑。第一集(季)常帶有拓荒性質的,觀眾此前沒有看過這樣的作品,而到了第二季第三季,同樣的題材內容想再讓觀眾覺得新鮮乃至震撼,想再度抓住觀眾的眼、心和胃,想再原有基礎上往深度和廣度上開掘,何其難!很多人認為第三季的失敗是因為不再是陳曉卿和他的團隊的操刀。我同意這種看法。在我們已知的紀錄片導演中真的還沒有人比陳曉卿更合適。這個對吃有著執著的迷戀和深厚的沉澱的中年男人碰到鏡頭和美食,可說是金風玉露一相逢。
  • 媲美《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終於回歸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不僅是吃貨的高潮,更是讓國產紀錄片出圈的巔峰之作。在坎城電視節上一度被瘋搶,以前的紀錄片都得毛遂自薦,現在是被倒追著競價。《舌尖1》帶著中國式紀錄片在海外火得一塌糊塗。這也是整個團隊思考且嚮往的東西,拍完《舌尖1》,還有什麼能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成長於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壤是何等幸運。於是他們開始另一部紀錄片的操刀,這次掌案人正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劉藝樂。承襲前作的質量和概念,《指尖上的夢幻》成功著陸。
  • 福建美食又登《舌尖上的中國》啦!舌尖上的福建,看餓了......
    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
  • 舌尖上的霞浦再上《風味人間》!全中國都饞哭了!
    終於有人為它正名!吃過的網友,你很幸運沒吃過的,趕緊去試一試在霞浦,有一碗紅薯刨粉!你不嘗!怎算品味中華美食文化?其實這已經不是霞浦美食第一次登上大銀幕了!還記得2012年風靡全國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嗎?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全面啟動
  • 時隔三年重磅歸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帶來哪些驚喜?
    時隔三年,這一紀錄片超級IP終於華麗歸來。 現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中央電視臺臺長慎海雄,中央電視臺分黨組副書記、副臺長魏地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王強、《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主任許正中、新華網副總編輯周紅軍共同啟動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儀式。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你都吃過嗎?
    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石花膏和面線糊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昨晚錯過直播的朋友一起先來通過視頻節選品味品味~▼《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 《舌尖上的中國》與《慢食運動》
    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讚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麼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並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
  • 泉州昨晚登上《舌尖上的中國3》,這5家上榜小店你吃過嗎?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泉州終於等到你
  • 《舌尖上的中國》是這樣拍出來的[組圖]
    在被食品安全問題困擾的中國,數千萬中國人在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重新找到了傳統美食的可貴和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自5月14日播出以來,不僅在夜晚10:30的時段掀起收視高潮,更是在網絡上獲得接近兩千萬的點擊量。
  • 編導影評參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幕後花絮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2011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攝製組行走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70個拍攝地,動用前期調研員3人,導演8人,15位攝影師拍攝,並由3位剪輯師剪輯完成。
  • 在舌尖上品味過年好
    」之《舌尖上的春節》。這種亂勁到片尾達到高潮,幾乎所有大腕明星和藝人披紅掛綠扭秧歌,時間長的可怕。《舌尖上的春節》延續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方式方法,看上去依舊被刺激的唾液分泌,衝動的想吃飯。「舌尖」系列不論電視片或是電影,最大的功勞是突破了中國記錄片的表現手法,顛覆了幾十年來紀錄片的傳統與觀念。
  • 就現在,《舌尖上的中國3》震撼開播!換導演後,你還能既含著淚水又流著口水看完嗎?
    你是不是還在吃著年夜飯的剩飯剩菜?不打緊,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今晚暖心回歸啦:CCTV-1與CCTV-9於2月19日(正月初四)20:00同步播出,每天一集。那一年是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舌尖上的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陳曉卿第一次報題並通過的項目。令陳曉卿沒想到的是,《舌尖1》於2012年5月14日首播,在連播7天後迎來了收視熱潮。據了解,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平均收視率有0.5%,第四集《時間的味道》的收視率有0.55%,超過了同時段的所有電視劇。
  • 《舌尖上的中國》只是一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華麗鏡頭,根本不好看?
    《舌尖上的中國》自2012年橫空出世以後,就受到了各界的好評和讚譽,第一季的豆瓣評分更是達到了9.3的超高評分,雖然第二季評分有些下跌,但絲毫不影響大家對這部美食紀錄片的熱愛和追求。《舌尖上的中國》成功是源於中國人對美食的深刻認識和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美食的不屑追求,而且這部紀錄片很出奇,用的就是出奇制勝,首先是對一種食物的足夠了解和認識,再一點是對於鏡頭的拿捏特別到位,就是讓你看著饞,就是要讓你看著餓,這點做的很贊,讓觀眾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
  • 橋墩美食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白草燉鴨,你嘗過嗎?
    《舌尖上的中國3》在橋墩取景拍攝  時隔四年,吃貨們翹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在今年正月暖心回歸。蒼南橋墩傳統菜「白草燉白鴨」在2月25日晚上8點,在CCTV-1綜合頻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七集《節氣》中播出。
  • 一起來推薦這些羅定美食上《舌尖上的中國3》!
    2015年5月12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宣布正式啟動拍攝。據總導演陳曉卿透露,一些素材已經開始搶拍,正式的拍攝將於9月啟動,第三季依然是7集正片加1集花絮的形式,預計2016年播出。我想對《舌尖》的劇組說,在廣東有一個小城市羅定,這裡有超棒的美食,歡迎來試!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魔都餐廳
    看《舌尖上的中國》,各種饞,有些天亮就能去吃,有些則需要收藏起來,哪天去到那裡了,一定要嘗個正宗。其中「八寶鴨」源自蘇錫幫的「八寶雞」,即不把鴨開膛,而是從翅膀下割開一個口子,由此取出內臟,將鴨子洗淨後再從這個口子裡塞進八寶餡料:糯米、蓮心、筍丁、火腿丁、慄子丁、冬菇丁、肉丁,成菜香味濃鬱、肥嫩香酥,成為老飯店一道馳名中外的看家菜。❤回復關鍵字「舌尖」即可獲取餐廳地址。3.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上海「米道」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觀眾大呼解饞,也有人口水連連。很多人反映,拍攝美食特寫太少,無法滿足大家的口舌之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