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和美食更配呦!這似乎是中國人約定成俗的認知,隨著除夕夜、春節的到來,年夜飯、特色小吃也迎來了長達半月之久的霸屏;恰逢此時,《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也如期而至,在正月初四迎來了精彩首播。
「大年初四供迎灶神,選今日開播,有講究!」某網友感慨道,而這一評論也登上了豆瓣熱評榜單。昨晚,《舌尖3》一經播出便掀起收視狂潮,實時收視達到1.8左右;同時迅速搶佔微博熱搜榜單,同名話題掀起「舌尖上的新高潮」:時隔四年,再次歸來,《舌尖3》高調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前兩季立足美食本身,《舌尖3》再次拓寬美食紀錄片的新邊界,將目光瞄準食物背後的人文故事,致力於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美食的遷徙與融合,「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今天的樣子」,是總導演劉鴻彥對《舌尖3》的定位和解讀,而昨天播出的第一期「器具」正是全新方向之一。
八大主題重新定義「美食」,
《舌尖3》拓展美食新邊界?
節目進行到第三季,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如何在觀眾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中規避審美疲勞和視覺疲勞,搶佔被影視劇內容不斷擠壓的時間空間。「如果沒有創新、突破和發展的話,我相信觀眾是不會滿足的,這是我們這一季創作時的挑戰;如何尋找定位,在前兩季的基礎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和發展,我們不斷在思考。」總導演劉鴻彥坦言。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
「食物、人物和文化」是她最初確認的三個核心點,以食物為載體,探尋背後人物的故事和其中的文化傳承,是他們確認的主題方向。在此基礎上,她們走遍「千山萬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拍攝上百種美食,最終確定了「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和「融合」八個主題,組成了《舌尖3》。
不難發現,這八個主題相互獨立卻又渾然一體,既有超出狹義美食定義的器具、食養、宴席等「大美食」系列,也有點心、小吃等對美食的縱深探索,更有節氣、融合等「美食周邊」,這種對於美食的全方位探索,關於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係的思考,形成了完整的美食鏈條和「舌尖上的中國」版圖。
以第一期器具主題為例,七孔穿山灶是勞動人民對於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蒸籠的出現是對水能轉化的新探索,鐵鍋的出現讓萬千食材在短時間成為美味佳餚,一刀多用的廚刀是中國廚師的特色,花打四門的獨門絕技是廚人對於火候的把控,家家必備的泡菜從罈子的選擇到選料都極為考究,實用之餘兼具巧思的餐具讓食物和空間時間完美融合……「器物,不僅是承載食物的容器,也是我們的審美以及心靈層面的表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指導生活的金科玉律,卻也因太約定成俗而被忽略,美器之於美食亦是如此。「像器物這些很容易被忽略,能拓展到這兒很好,食物是美食的集中表達,再由食物追溯到背後的故事。」網友表示。
值得肯定的是,在呈現器具的過程中,節目還選用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作為輔助,既展現了器具的優勢,又緊扣「舌尖」主題,讓觀眾在感慨器具的同時口水不斷,為美食所俘獲。
石板粑粑的獨特醞釀了怒江江畔夏天的味道,石烹松茸的煙火氣是中國人對美味的期許,陝州十碗席是地坑院人智慧的結晶,清水炒蛋完美展現了章丘鐵鍋的「不粘鍋」,金邊白菜成為花打四門的「代言人」,西蜀老譚泡菜魚展現了泡菜的複合性和靈氣……食因器而風韻,器因食而多姿,美食和美器的融合,才是一次完美的飲食體驗。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文化訴求和年輕人如何情感共振?
「不離家不懂思鄉之情,不食肉糜不懂糟糠之甜。如果美食單純的只剩下美食,那便是節目之悲,無從發掘美食背後的故事與情感,那節目也像樹皮一樣沒有價值被我們咀嚼。」某豆瓣網友表示。的確,《舌尖》系列之於太多人,承載著關於家鄉的思念,也正是如此,《舌尖3》才能夠在開播之初,引來全網感慨「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
「我們希望能夠挖掘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不難發現,節目中融入了大量關於歷史傳承、關於人文故事的元素。以章丘鐵鍋為例,十二道工序、三萬六千次的捶打,它不僅成就了魯菜,而且奠定了中國烹飪史上「炒」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中國美食遍布世界的重要烹飪方法。
每個器具、每道美食背後,都有一群為此努力了大半生的人,而他們的故事看似尋常,卻又是當下最為稀缺的存在。當然,這些人和故事以及歷史文化的加入,也為《舌尖3》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或許可稱之為紀錄片與生俱來的弊端,那就是專業講解之餘卻往往走向枯燥無味,難以引起當下年輕人的共鳴。
「文化訴求是我們必須要表達的,但是怎麼表達的生動,而且使之被更年輕的群體接受,是我們不斷努力探索的。」劉鴻彥坦言,「我們希望把食物背後的人物故事用一種最生動的狀態,最飽滿地呈現出來,尤其是對於人物的表現,肯定會有紀實風格的加入。紀實影像對於表現人物和對於紀錄片的表達來說,可能是一個特別好的手段。」
不難發現,《舌尖3》跳出以往紀錄片作為旁觀者的角度,加入了大量的採訪元素,讓人物和故事更加立體真實,更容易和觀眾引起共鳴。「不後悔」、「爭取多幹兩年」,83歲的鐵匠王立芳和兒子兒媳談起當初賣鐵鍋的情景頗有感慨,樸實的話語催人淚下,一輩子執著於打鐵他將其歸之於「清心」,浮躁社會中一種難得的堅持。
除此之外,花打四門獨門技法在陝西落地生根、代代相傳,傳承的力量催人淚下;泡菜,這道家家必備、卻味道各不相同的家常菜背後,從罈子的選擇、選料的苛刻,都是非常嚴格,「愛是最好的調味」;「為美食做美器,是我後半生最大的夢想」,全家遷徙至景德鎮只為圓一個餐具的夢。
不瘋魔不成活,是這些人和他們的故事最好的刻畫,駱永紅將其總結為「偏執感」,一輩子專於一事,沉得下來守得住,而這正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一種精神。這種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工匠精神的強化正是《舌尖3》的價值升級。
「千呼萬喚始出來」,
《舌尖3》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近年以來,泛娛樂產業屢屢以黑馬的意外之喜和慘痛的教訓尋找市場的規律,「觀眾到底喜歡什麼」似乎成了擺在所有從業人士面前的難題,卻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時隔四年再次歸來,《舌尖3》憑什麼一開播便俘獲大量觀眾呢?
「紀錄片跟時代有密切的關係,要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風格、內容必須要有調整和變化,因為觀眾的審美和接觸的東西變得太快了!」劉鴻彥指出,《舌尖1》推出了美食紀錄片的新類型,但是近年來美食節目扎堆,這就要求紀錄片必須在食物的基礎上,給觀眾一些「提升的東西」。
「我們做了一些調查,觀眾審美中不變的東西要保留,變的東西需要調整。紀錄片工作者對時代的脈搏和氣息一定要把握住。」劉鴻彥表示。的確,節目進行到第三季,創新是必須的,而這些變與不變也將成為節目俘獲觀眾的關鍵,除了上文提及的對於主題、人文故事的創新外,節目還在國際化、音樂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創新。
「對於觀眾來講,故事是通用的,不管哪國觀眾,首先都要講故事,通過故事來傳播。」國際化傳播對於深耕紀錄片多年的劉鴻彥來講,似乎並沒太大的難度。在她看來,一方面要瞄準了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食,如餃子等,將最具傳統文化色彩的東西挖掘出來進行呈現;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東西接受起來會有難度,但是也有相通的東西,比如情感、食物。
除了國際化的視野外,《舌尖3》還在音樂上進行了全面升級,讓音樂服務於主題,形成視聽藝術。據了解,此次的音樂主打民樂,將民族感和現代感柔和在一起,力求讓紀錄片「更氣質、更中國」。
當然,變與不變的背後,依靠的都是工作人員對紀錄片高品質的追求。器具是有生命的,有靈氣的,是節目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而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的心靈雞湯。幾百個泡菜罈子在窯裡面發出的「咣咚」聲讓身在現場的駱永紅感覺到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震撼,「會讓你感覺到萬物都是有生命的」,而為了更好的錄製泡菜發酵的聲音,錄音師堅持到半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錄製,為觀眾呈現最佳效果的發酵聲音。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舌尖3》將首次採用多個頻道聯播的方式播出,分別在2月19日20:00登陸CCTV-1綜合頻道和CCTV-9紀錄頻道,2月20日17:40登陸CCTV-2財經頻道,並於當天23:00重播,2月25日18:00登陸CCTV-4中文國際頻道,亞洲版、歐洲版和美洲版也將先後播出,3月3日7:20登陸CCTV-7軍事農業頻道。「舌尖上的中國」已來,你還在等什麼呢?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應聘簡歷發送郵件:yldjs001@126.com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可掃我
微信號:yldjs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