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是這樣拍出來的[組圖]

2021-01-18 搜狐網

  在被食品安全問題困擾的中國,數千萬中國人在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重新找到了傳統美食的可貴和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自5月14日播出以來,不僅在夜晚10:30的時段掀起收視高潮,更是在網絡上獲得接近兩千萬的點擊量。中國的「吃貨」們守在銀幕前,一邊被誘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邊為質樸的人情故事感動落淚。圖為「屋頂上的菜園」拍攝現場。

  這部7集紀錄片由最普通的中國人的故事交織而成。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豐富的食材、多樣的烹飪方式展示出當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紀錄片每集一個主題,透過原料、主食、貯藏、烹飪、生態等窗口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飲食、倫理等方面的文化。圖為「垛田」拍攝現場。

  面對鏡頭中唯美的美食,網友感嘆現實中食品安全問題的揪心,不少網友疾呼,「鏡頭內外是兩個中國,現實的舌尖上可能只剩下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圖為拍攝現場。

  「中國的美食上寄託著許多細膩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國》第四集導演張銘歡說,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整個攝製組20餘位工作人員歷時13個月走遍中國60多個地方。面對紛雜的食材,張銘歡和他的同事確立了一項選擇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圖為攝影師閆大眾。

  「我們要拍攝的不是名廚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陳曉卿說,「正如紀錄片文案中寫的那樣,『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標籤。』城市變得極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樓宇森林之間烹飪的食物和空氣中食物的香氣。」圖為「松茸採摘」拍攝現場。

  陳曉卿說,中國之「變」是這部紀錄片的重要主題。「我們在紀錄片裡展示了傳統農耕的中國,但也告訴大家很多傳統正在改變,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圖為「甜味的秘密」拍攝現場。

  「電視紀錄片是一件充滿遺憾的工作。如果再有半年時間和多一點經費,我相信我們能把片子打磨得更加完美。」陳曉卿說。圖為「西藏青稞收穫」拍攝現場。

  「隨著觀眾預期的提高和成功的市場營銷,可以預見接下來會拍攝『舌尖』的續集。」陳曉卿說。他告訴記者,自己製片的下一部作品是講述中國人完成巨型工程的紀錄片《超級工程》,而另一部大型紀錄片《絲路》也在後期製作中,即將搬上銀幕。「這只是個開始,標誌著我們在向國際影像敘事靠近,前面的路還有很長。」陳曉卿說。圖為「香醋」拍攝現場。

  

「興化垛田」拍攝現場。

「尋找冬筍」拍攝現場。

「火腿製作」拍攝現場。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與《慢食運動》
    選題:靈感來源於一本書沒有人能夠否認:想要用非味蕾的形式去簡要概括中國美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無論這種形式是一本書還是一部7集的紀錄片。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讚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麼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並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
  • 舌尖上的中國3在爭議中播完了,你期待會有舌尖上的中國4嗎?
    《舌尖上的中國3》在口碑崩塌中播完了。網上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不滿和失望。目前豆瓣上的評分也低到慘不忍睹的程度。觀眾如此不買帳,一個原因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前兩季有著上佳口碑。第一集(季)常帶有拓荒性質的,觀眾此前沒有看過這樣的作品,而到了第二季第三季,同樣的題材內容想再讓觀眾覺得新鮮乃至震撼,想再度抓住觀眾的眼、心和胃,想再原有基礎上往深度和廣度上開掘,何其難!很多人認為第三季的失敗是因為不再是陳曉卿和他的團隊的操刀。我同意這種看法。在我們已知的紀錄片導演中真的還沒有人比陳曉卿更合適。這個對吃有著執著的迷戀和深厚的沉澱的中年男人碰到鏡頭和美食,可說是金風玉露一相逢。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編導影評參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文案創作運用該片的宣傳負責人表示這個文案是經過陳曉卿一遍又一遍的刪改最終成型,《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創作,事實上也是使用了國際紀錄片的基本創作習慣。在《舌尖上的中國》裡就大量採用了這樣的敘述方式,比如說第一集中的「魚把頭」已經70多歲了,他這次帶領大家到冰面上捕魚,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魚呢?
  • 視覺中國給林心如拍的這組圖有點嚇人!這究竟是什麼仇什麼怨……
    ,最大的話題不是誰誰誰拿了影帝,誰誰誰拿了影后,而是林心如的一組無修圖,著實嚇到了不少人……怎麼說呢,就……給下面的圖片加一個【慎入】好了……這是林心如出席活動當天,坐在觀眾席上,來自視覺中國的一組圖。
  • 《姥姥的餃子館》熱拍 人人可以窺見「舌尖上的中國」
    由世紀長龍影視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家庭倫理電視劇《姥姥的餃子館》正在北京熱拍,陳小藝、何政軍、劉超、魏小軍、劉浩聞、閆巍、梁霆煒、高文峰、王雨薇、徐藝方、方貽萱等領銜主演。該劇從1984年冬天跨越至2018年年關,講述了一段關於餃子的、貫穿了三十幾年的動人故事,再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家庭變化發展。「舌尖上的中國」老百姓的人生真味如果選擇最能代表「舌尖上的中國」的食物,餃子必在其列。這種狀似月牙的民間吃食代表了平民百姓樸素的生活哲學,在面與案的揉捏之間、在皮與餡的交融之間、在湯與鍋的翻滾之間,浸透了老百姓的人生真味。
  • 《舌尖上的中國》改編電影版 原作總導演扮廚師
    原標題:《舌尖上的中國》改編電影版 原作總導演扮廚師 《舌尖2》讓杭州的菊英麵店火了一把,電影版裡會有多少浙江美食?  能想像一個畫面嗎?一家飯店裡,服務員桂綸鎂端上一盤紅燒肉,食客謝霆鋒看了一眼她,「知道嗎?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全面啟動
  • 《舌尖上的中國2》總導演陳曉卿:國內自然科學類紀錄片拍不好 因...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觀眾的期待中拉開大幕。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陳曉卿在辦公室接受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瘦駝」採訪。當被問及「拍片子的時候跟國內科研人員的溝通是否順暢」時,陳曉卿表示:「溝通沒有問題。
  • 《舌尖上的中國2》提到的臺灣古早味是這樣的
    《舌尖上的中國2》 中曾經提到過臺灣的古早味,
  • 最好的大米是什麼——《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描述
    作為現代人們生活中的主要主食——米飯如果問一句「中國最好的大米是什麼」?可能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能回答這個問題。「晶瑩剔透,色澤潔白。」「這是中國最好的稻穀。」這些話全都是體現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對五常大米的描述。俗話說得好,「中國大米看五常,五常大米亂天下。」
  • 音樂|《舌尖上的中國》配樂
    音樂 |《舌尖上的中國》配樂 2020-03-26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中國4》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山西燜面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評分就遠遠不如前兩季,昨天晚上的節目播出之後更是引發一輪口碑崩塌,我眼看著它從7.0變成6.8,一下午就
  • 因《舌尖上的中國》瞬間走紅的「均安蒸豬」,為何如今卻無人問津
    中國特色美味美食非常的多,有著美食之鄉的美譽,不同地方出現的美食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多數非常的出名。不過還是有一些是我們不知道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裡面播放著各地得特色美食,許多美食也是因為舌尖,才得到許多人的關注。
  • 原來《螃蟹橫行記》是這樣拍出來的
    陳曉卿是著名的紀錄片導演,一部中華美食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他紅遍中國。2019年,陳曉卿接拍《風味人間》第二季。那天,在查看螃蟹的資料時,陳曉卿發現單是中國的螃蟹就有800多種,而且在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的稱呼。而在南方地區,螃蟹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也有不同的名字,這些數字讓他深感震驚。既然中國有800多種,那麼全世界的螃蟹加起來有多少種呢?
  • 若「舌尖上的中國」出法國版,那該叫「舌尖上的諾曼第」
    聽說,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明年春節即將開播。光回憶起前兩季,就讓人胃裡的「饞蟲」蠢蠢欲動。
  • 《長城》:饕餮舌尖上的中國
    故事的京都為苄梁,大宋王朝在歷史上是遊牧入侵最頻繁的 而電影《長城》的故事,把入侵的主角把遊牧民族換成了饕餮。饕餮在古漢語中為古代惡靈之一,超級能吃,會吃掉整個世界。今天的故事主題就是什麼吃,和什麼不被吃的故事!今天來扯一扯大饕小饕老饕們的饕餮盛宴,扯一扯這饕餮舌尖上的中國!
  • 《舌尖上的中國》團隊再拍《小海鮮》,我是流著口水看完的
    作為一名吃貨,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是心癢又享受呀...於是,《舌尖》的原創團隊聚焦三門,拍攝了這部短小精悍的兩集紀錄片《小海鮮》。三門的一隻肥蟹都抵得上一桌好菜了...可不,這一隻蟹腳就這麼大個兒↓
  • 【女主播•i 娛樂】視覺中國給林心如拍的這組圖有點嚇人!這究竟是什麼仇什麼怨……
    這是林心如出席活動當天,坐在觀眾席上,來自視覺中國的一組圖。更可怕的是,視覺中國給這組圖配的標題是:林心如臺下露笑顏……總之很多人看到這組圖之後,第一反應都是這樣的……攝影師的鏡頭真是……真實到連孫怡的雙下巴都拍出來了呢
  • 《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居然就是《加菲貓》的配音
    紀錄片解說,國內許多老師的方法是,依賴自己良好的聲音條件,很職業地把聲音機械均勻地錄在一條磁帶或硬碟上,由剪輯師自己去剪。這種方法,對那些解說詞為主導的紀錄片是可行的,但我不喜歡。所以配音前我跟立宏說,這次的片子是拍出來而不是寫出來的,希望你對著畫面解說。李立宏非常吃驚,說自己的解說生涯裡,「從來沒有不看畫面配過一次音。」我將信將疑:「現在還有這麼認真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