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與《慢食運動》

2021-02-19 慢客星球

選題:靈感來源於一本書

沒有人能夠否認:想要用非味蕾的形式去簡要概括中國美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無論這種形式是一本書還是一部7集的紀錄片。

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讚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麼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並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

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

但在杭州開了兩天長會之後,主創團隊在這個思路上遭遇了死結,「把腦子想破了也沒想出所以然」。

當時還不是執行總導演的任長箴心裡已經有了對分集的概念。她的靈感來自一本叫《慢食運動》的書,書中,義大利美食專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卡羅·佩特裡尼對美食有12個層面的定義,他認為美食不僅和生態、物種、自然因素相關,同時和人以及人手的溫度相關,更和深山裡採蘑菇的小姑娘、西班牙爺爺的情懷乃至感情相關,並且最終和人的健康相關。

「看完這本書,我就想,食物既然和物種、生態、氣候、溼度相關,那麼可以有《自然的饋贈》,就是講原生態、野生,那些人類無法掌控的饋贈;如果和化學變化有關係,那我可以有一集叫《轉化的力量》,講中國人對食物的加工;如果有物理變化,那就是醃漬,用鹽的大分子置換食物的水分子,風味就變化了,就是《時間的味道》;食物的根本是吃飽,尤其是對中國人,那必須有一集《主食的故事》;食材備好後就進廚房了,從香格裡拉尼西土陶到村宴流水席再到高端廚房,都是廚房,這是《廚房的秘密》;接下來就是食物的最高階段,那就是《五味的調和》,這才是《舌尖》中唯一一集講美食的;第七集則重新回到大地,回到田野,回到人類依靠勞動耕種改變的地貌和收穫的糧食,就是《我們的田野》。」任長箴說。

調研:艱辛的尋找與等待

重新立題和分集後,就開始了前期調研。

《自然的饋贈》中挖松茸的卓瑪

調研沒有那麼順利。2011年8月,任長箴在雲南香格裡拉調研拍攝採集松茸的「卓瑪」。她用了兩天時間,早晨6點就起來在市場中挑選拍攝人物。「你得挑眼睛有光、有神,一看就有戲的。」任長箴說。她在距離香格裡拉縣城一小時車程的建塘鎮吉迪村選中了一位有過在城裡打工經驗的「單珍卓瑪」進行拍攝。在海拔4000多米的雲貴高原上,任長箴和劇組成員拍攝了一周的時間,給了卓瑪一家1000多塊錢的「誤工費」。

事實上,如片中所說,卓瑪一個小時只能採集一顆松茸,或是更少。按照這個速度,完成拍攝可能需要半個月時間。於是,劇組就把挖好的松茸掩埋在土裡,進行「擺拍」。如果是真挖出來了松茸,而鏡頭對焦沒對好,「就把松茸埋回去再拍一遍」。

職業挖藕人

拍職業挖藕人時,沒有擺拍的必要,但也有不少曲折。光300人一起下湖的鏡頭,攝影師就拍了3天。因為野外光照太強,拍攝的時間只能集中在上午9點之前和下午4點半之後。

在淤泥中作業,對於挖藕人來說已經不算什麼,工作早已把他們的腿部鍛鍊出發達的肌肉,可從淤泥中脫身,也還要用雙手撐地才能出來。而對於手裡拿著攝像機的攝影師來說,在淤泥裡拍攝完成工人挖藕的整個過程後,先要把攝像機遞給攝影助理,然後兩個挖藕人把攝影師腿邊的爛泥鏟掉,再合力把攝影師拉出來,「一個上午能拍三五個鏡頭,就非常了不起了」。

鏡頭:小人物的真實人生

陝西綏德黃國勝夫婦製作的黃饃饃

剛出鍋的黃饃饃熱氣騰騰,巨大的乳扇像風鈴一樣被懸掛風乾,稻米釀出的黃酒滋味綿長、色如琥珀,白吉饃切一刀聲音酥脆,臘汁肉填進去,香氣瀰漫……《舌尖》的鏡頭對準的,幾乎全是平常人的平常食物。

東北,朝鮮族姑娘金順姬回家跟媽媽學做泡菜,再回京時,家裡冰箱裡裝滿了媽媽臨走時準備的家鄉土特產;在北京,攝影師白波和家裡人一起包餃子,他一臉幸福地說,誰家的面都沒有他媽媽做的燜面好吃;在香港大澳,歷經4代人的百年老店鄭祥興蝦鋪裡,76歲的老人郭少芬看著老伴的遺照,回憶過去50多年裡和老伴一起做蝦醬的日子,夕陽在已經廢棄不用的蝦膏木桶上一寸寸滑過……很多人被這些鏡頭勾出了眼淚,開始想自己有多久沒回家了。

在任長箴看來,《舌尖》要表現的不是美食,「美食只是我們順帶說了一下的事情,真正想表達的,還是普通人的情感、命運和他們樸素的人生觀」。

那個在別人都往前衝的時候焦慮的卓瑪,那個站在冬天的淤泥裡聊著關節炎、吃著能量不太夠的飯、記著老婆囑託的葉茂榮,還有因為酸筍醃得火候不夠而被取消一大筆訂單的阿亮……《舌尖》裡的這些主人公都是行走在廣袤大地上、謀求生計的小人物。任長箴所有對小人物的認知都來自他們不斷碰壁的生活,「我能問出那些問題,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或者正在面對同樣的問題」。

豆腐夫婦

《轉化的力量》一集中採訪雲南建水縣的豆腐夫妻,別人老想著問他們幾點起床,磨多少豆子。任長箴不問這些,她看著對攝製組愛答不理的妻子說:「你想過自己會嫁給磨豆腐的人嗎?你想過這輩子就磨豆腐了嗎?」妻子的眼睛瞬間亮了一下,旋即又灰暗下來,她對自己的生活是不滿意的,任長箴看得出來,可她偏要問出來,問人生的蒼涼,問對生活的妥協和低頭。

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裡,任長箴記錄下遠洋船長林紅旗沒有收穫時承擔的壓力;她讓觀眾看到,單珍卓瑪因為沒採到好松茸而無比焦慮的臉,告訴觀眾卓瑪和媽媽在夏天兩個月松茸季節裡每天凌晨3點出門,走11個小時的山路挖松茸,掙5000元;她拍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裡挖藕的身影,「我家孩子上學的錢,蓋房子的錢都是挖藕掙的」。她把最想說的話寫進了最末那句解說詞裡:「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時,應該感謝的是那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們。」

《自然的饋贈》播出後,媒體人李鴻谷認為,可以「把它視為對現代文明的一種反抗以及漠視」,任長箴說這是對她這集片子「最好的評價」。她說我們從媒體上看到的這個世界,只是少部分有話語權的人營造出來的世界,「我要給你們這些現代人看看世界真實的樣子。」真實的世界是「卓瑪這一個季節掙5000元,而這是她掙的最多的時候。她採完松茸就進城拌水泥去了,一天工作下來掙17塊錢。」

中國:正在生長與正在消失

面對《舌尖》在國內引發的話題和火熱討論,任長箴笑言這是局部的勝利:「只能說電視觀眾們擁有火眼金睛,我們想要說的,說了一半的,甚至是沒有說的,都被看出來了。」

網友「火眼金睛」的另一個體現是對第一集片尾處兩張笑臉的疑問:最後兩張臉為什麼前面都沒有出現過?

「因為鏡頭沒有刪乾淨嘛。」任長箴說。

被刪掉的是一個關於竹筍歉收的故事。潮溼是竹筍賴以生存的條件,而2011年廣西田林縣嚴重乾旱,導致了八渡筍的大面積歉收,瑤族青年羅文才花了10年時間建好的八渡筍合作社因為乾旱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收入了——這次,大自然收回了對人類的饋贈

「這個故事只有兩分半鐘,我想講述的是,大自然不是一味地給予,人們還要面對自然的殘酷;我想講的也不只是筍,而是文才;也不僅僅是美食,而是中國人和食物的關係,和生態地域的關係,和命運的關係。」這一點同樣也呼應著觀眾的心聲:「看片子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擔心,有一天我們會不會丟掉這些原始的用雙手去創造食物的文明。中國發展太快了,任何東西都可能會被淘汰掉。」

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舌尖》展現的既是遙遠的中國,也恰恰是現實層面下的中國,既是不斷生長的中國,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國。

正在消失的不止這些。第五集《廚房的秘密》中,本來除了「蒸煮」之外,還要講「烤」,調研定下的素材是內蒙古的烤全羊。而當前期調研員龔瑜打電話給當地宣傳辦,「人家說我們這裡最好吃的羊是水煮羊,也叫手把肉,就是把一頭羊放到清水當中去煮,加一點兒鹽就好了。」龔瑜感到奇怪,「為什麼他們都沒聽過烤全羊呢?結果他們說,烤全羊有,但只是在旅遊景點才有,普通老百姓不吃烤全羊。我們都傻了,覺得怎麼差別這麼大?」龔瑜說。

到了牧民家裡,龔瑜才明白。牧民跟她說:「我們草原上木材資源不豐富,要搭起篝火來是不容易的。這麼鮮美的羊,我們把它烤了,烤得黑糊糊的,怎麼能好吃呢?是不是不健康啊?」後來,龔瑜還懷疑,是不是牧民們不願意讓外人看到自己的真實生活呢?最後,專門接待漢族遊客的飯店員工跟她說:「篝火烤全羊都是你們漢族人自己演繹的,根本不是我們蒙古族人吃羊的方式。」

「當你真正到田野裡去了以後才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是被演繹出來的。」龔瑜說。

儘管好評如潮,任長箴依然覺得《舌尖》留下了不少遺憾。

例如《時間的味道》一集中,對白族女孩兒的採訪和旁白被許多觀眾批評過於淺白。任長箴接受這種批評,在她看來,對白族女孩兒的採訪不應只停留在,懷念母親的味道、家鄉的味道這個層面,還應該往前走一步,「讓她說雖然我懷念家鄉的味道,但我現在的尷尬在於回不去了,我的一切理想和現實生活全在城市,我必須面對這一切」。

這個世界上,懷念家鄉味道的人太多了,懷念家鄉的味道,是因為厭棄現在的味道,而厭棄現在的味道,是因為現在的生活裡負面情緒太多,「只有表達了負面情緒,才能得到正面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在《自然的饋贈》裡,任長箴必須要交代帶著船隊出海的林紅旗是承受壓力的,只有有了顆粒無收的壓力,他最後的一日千裡才能讓人歡欣鼓舞。一切關於人的紀錄片都要直面人的焦慮,「不要不敢碰,你只有碰了這件事,才算關心到了」。

這是任長箴藉由《舌尖》所傳遞的意義,她堅信太多的都市人所看到的世界太蒼涼、太灰暗、太讓人提不起勁兒。當晚上換上背心褲衩坐在電視機前時,已經卸下面具的人們需要的是正能量。

「人們需要看到這些——有人背著80斤的黃糜子從早上3點忙到晚上9點,只為去城裡賣一塊錢一個的黃饃饃;有人走11個小時的山路最後換來點兒不那麼好的松茸;也有人承受壓力在茫茫大海上半個月看不到一條魚。」任長箴說,她不會把自己的情懷放在「香氣畢現、爽口彈牙、入口即化」上,說白了,那就是大眾點評網上的一句話。

《舌尖》播完了,但《舌尖》裡的人們依然為生活奔忙著,不同的是,有些人的生活因《舌尖》而有了改變,有些人依然故我地生活著……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音樂|《舌尖上的中國》配樂
    音樂 |《舌尖上的中國》配樂 2020-03-26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中國》,溫情脈脈的「中國美」
    近日,央視一套深夜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單從選題和播放時間來說,能引發收視狂潮,簡直不可思議。但能夠贏得觀眾深夜守候,好評如潮,原因為何?筆者認為:它真實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美」!  那麼,它詮釋的是什麼中國美?是一灣柔情西湖水,一簾幽夢故人歸?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回?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全面啟動
  • 編導影評參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文案創作運用該片的宣傳負責人表示這個文案是經過陳曉卿一遍又一遍的刪改最終成型,《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創作,事實上也是使用了國際紀錄片的基本創作習慣。在《舌尖上的中國》裡就大量採用了這樣的敘述方式,比如說第一集中的「魚把頭」已經70多歲了,他這次帶領大家到冰面上捕魚,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魚呢?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 第一集 時節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中國,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沿襲祖先的智慧,來安排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時節變換中尋找屬於每個季節的獨特美食。東北,冬季綿長,鐵鍋燉魚貼餅子,還有凍豆腐,燉魚時貼上玉米餅子,一餐美味。
  • 舌尖上的中國3在爭議中播完了,你期待會有舌尖上的中國4嗎?
    《舌尖上的中國3》在口碑崩塌中播完了。網上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不滿和失望。目前豆瓣上的評分也低到慘不忍睹的程度。觀眾如此不買帳,一個原因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前兩季有著上佳口碑。這檔紀錄片在中國電視紀錄片領域到今天還是他人望塵莫及的。第二季時選擇周播也可見其實力與資本的雄厚。儘管第二季比第一季口碑有所下滑,也引起一些爭議,比如模仿BBC的《人類星球》、造假擺拍等。但觀眾還是比較認可的,評分也一點不低。可能就是前兩季如此成功,讓觀眾對第三季的期待值格外高,期待第三季能比第二季好甚至超過第一季。
  • 舌尖上的中國精選圖一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也讓很多屏幕前的吃貨心動不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第二部的圖集及介紹,裡邊的美食是不是勾起了你的食慾?你是吃貨嗎?請慎入!舌尖上的中國精選圖一 1.28 更新內容提升體驗,修復部分問題。
  • 《舌尖上的中國》是這樣拍出來的[組圖]
    在被食品安全問題困擾的中國,數千萬中國人在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重新找到了傳統美食的可貴和食物中蘊含的人情味。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自5月14日播出以來,不僅在夜晚10:30的時段掀起收視高潮,更是在網絡上獲得接近兩千萬的點擊量。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魔都餐廳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
    在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之際,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19日晚間首播,為海內外觀眾送上了通過美食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
  • 若「舌尖上的中國」出法國版,那該叫「舌尖上的諾曼第」
    聽說,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明年春節即將開播。光回憶起前兩季,就讓人胃裡的「饞蟲」蠢蠢欲動。
  • 《舌尖上的中國3》首播成績喜人,能否再掀「舌尖上的高潮」?
    這似乎是中國人約定成俗的認知,隨著除夕夜、春節的到來,年夜飯、特色小吃也迎來了長達半月之久的霸屏;恰逢此時,《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也如期而至,在正月初四迎來了精彩首播。昨晚,《舌尖3》一經播出便掀起收視狂潮,實時收視達到1.8左右;同時迅速搶佔微博熱搜榜單,同名話題掀起「舌尖上的新高潮」:時隔四年,再次歸來,《舌尖3》高調亮相。
  • 《舌尖上的中國4》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山西燜面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評分就遠遠不如前兩季,昨天晚上的節目播出之後更是引發一輪口碑崩塌,我眼看著它從7.0變成6.8,一下午就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上海「米道」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觀眾大呼解饞,也有人口水連連。很多人反映,拍攝美食特寫太少,無法滿足大家的口舌之欲。
  • 《舌尖上的中國》:臺灣眷村牛肉麵
    2012年和2014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 最有名的中國美味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了兩次
    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流行好幾年了,我相信每個美食家都看過這個節目,一個關於中國食物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集都是視覺和語言的碰撞,三分鐘的舞臺表演,十年的工作,那些在節目中呈現的美味,都是經過無數人的精心挑選,品嘗,文案,拍攝等,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被曝拋妻棄子,出軌女同事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費佑明瞬間就「紅」起來了!這個人是誰呀?其實嚴格地來說,他算不上什麼《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只不過是拍攝了其中的一集而已。在5月17日,費佑明的妻子爆出丈夫出軌一文引爆網絡。他的妻子詳細地講述了費佑明出軌的了前因後果。
  • 汕頭蠔烙將現身《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  【潮汕圈-向世界報導潮汕】 潮汕圈微信公眾帳號:GD-CSQ 如果您尚未關注,您可以點擊標題下方的「潮汕圈→」關注我們。     ‍‍備受關注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令人垂涎欲滴的中國各地美食再次呈現於螢屏。據了解,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汕頭市的幾種特色美食曾被完美展現,而在第二季中,汕頭著名小吃蠔烙將現身其中。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了我國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有關美食的故事,展現中國人的美食文化及其對食物的深厚情感。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7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集(7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依然定位為一部美食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