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溫情脈脈的「中國美」

2021-01-11 搜狐網

  近日,央視一套深夜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單從選題和播放時間來說,能引發收視狂潮,簡直不可思議。但能夠贏得觀眾深夜守候,好評如潮,原因為何?筆者認為:它真實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美」!

  那麼,它詮釋的是什麼中國美?是一灣柔情西湖水,一簾幽夢故人歸?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回?是三皇五帝平天下,四書五經和為貴?還是真草隸篆鳳在舞,筆墨紙硯龍在飛?筆者認為:都沒有,這部系列片,它美在以真誠的態度,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客觀全面的呈現出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構思新奇創意美。《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高端美食類紀錄片,它不同於推薦烹飪大師精湛廚藝的一般飲食類節目,而是從食材採集、主食差異、加工演變等方面入手,用《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集故事層次分明的體現廣闊國土上飲食文化的差異和共存。

  色香俱全感官美。在高清鏡頭的拍攝下,綠錚錚的筍衣,金燦燦的火腿,亮閃閃的漁網,白花花的豆腐、熱騰騰的饅頭,脆響響的拉麵,香噴噴的烤饢……乾淨的畫面,文藝而又美好的食物,傳統而又獨特的做法,不僅僅勾起的是人們的食慾,更讓人們一次次感受到視覺衝擊,不斷的刺激著人們的感官。

  底蘊深厚沉澱美。吃的是五穀雜糧,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中國擁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蘊,有八大菜系,每種菜系都有其特色美食,而且烹調方法各有不同。這部紀錄片,節奏緊湊、製作精良,探訪祖國各地美食的同時又遍覽祖國風物。使得觀眾們享受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了解了中國千年沉澱下來的飲食文化。

  感情細膩溫情美。每個人舌尖上都有一個中國,每一個舌尖都是一個故鄉,久違的食物能勾起對家的思念。對美食的敬仰,對血緣的惦念,不斷的引起人們的共鳴。無需搬文弄字、無需深情渲染,無需精雕細琢,國人特有的羈旅情懷,加上熟悉的食物,脈脈的溫情,不知不覺的就勾起了遊子對家的思念。

  兼容並收和諧美。品嘗中國菜最重要的就是感受,《舌尖上的中國》巧妙的利用了中國哲學兼容並收的特點,把水與火、清雅與香膩、人與天地萬物、無味之內與超越、順應自然與因地制宜的和諧關係詮釋的淋漓盡致。同時,把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與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包容與宏大,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妙不可言。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浙江衛視人文紀錄片再起航 《中國村落》尋找鄉土溫情
    》將於2018年初播出,講述一座座村落裡的中國故事,尋找鄉土間的脈脈溫情。12月4日,由浙江廣電集團和中國美術學院聯合製作的八集人文紀錄片《中國村落》在杭州舉行了開機儀式暨項目研討會,這部聚焦中國各地傳統村落的紀錄片,將於2018年初播出,講述一座座村落裡的中國故事,尋找鄉土間的脈脈溫情。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你不得不追的紀錄片
    美食總是離不開我們的生活美食總是治癒我們的身心而舌尖上的中國
  • 編導影評參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文案創作運用該片的宣傳負責人表示這個文案是經過陳曉卿一遍又一遍的刪改最終成型,《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創作,事實上也是使用了國際紀錄片的基本創作習慣。在《舌尖上的中國》裡就大量採用了這樣的敘述方式,比如說第一集中的「魚把頭」已經70多歲了,他這次帶領大家到冰面上捕魚,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魚呢?
  • 《舌尖上的中國》《沸騰吧火鍋》《老廣的味道》每一部都超下飯
    除了舌尖上的中國,還有這些美食紀錄片讓人垂涎,每一部都超下飯作為一名資深吃貨,每次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會感嘆祖國廣袤疆域的豐富物產、食物與季節演變、廚房的烹飪技術、不同菜系的味型調和、各個民族的食物追求。
  • 在《中國村落》裡,尋找鄉土脈脈溫情和中國記憶
    有《南宋》和《西湖》的珠玉在前,同為浙江衛視中國藍出品的《中國村落》,極具畫面美感是基本素質。夏燕平透露,影像表達方面,會使用大量使用延時攝影,展示村落和周邊環境的美,通過技術手段還原幾個今天已經面目全非的村落原來的樣子。而在視聽效果方面,《中國村落》也會儘可能做到極致的優美。但整個《整過村落》團隊關注更多的,是在村落中的人。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
    在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之際,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19日晚間首播,為海內外觀眾送上了通過美食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
  • 音樂|《舌尖上的中國》配樂
    音樂 |《舌尖上的中國》配樂 2020-03-26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中國》與《慢食運動》
    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讚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麼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並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暖心回歸!留學生們都樂瘋了!
    >身在海外的我們興奮之餘,是感慨傷懷1月12日下午,中央電視臺在北京舉辦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三」將在2018春節期間暖心回歸。 這部實打實的開年巨獻,想必將延續《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吃貨專屬紀錄片」的優良傳統,一點點繪製華夏大地的美食地圖,探究歷史演化過程中中華飲食文化的流變,講述「美食」與「人」背後的溫情故事。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魔都餐廳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上海「米道」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觀眾大呼解饞,也有人口水連連。很多人反映,拍攝美食特寫太少,無法滿足大家的口舌之欲。
  • 媲美《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終於回歸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不僅是吃貨的高潮,更是讓國產紀錄片出圈的巔峰之作。在坎城電視節上一度被瘋搶,以前的紀錄片都得毛遂自薦,現在是被倒追著競價。《舌尖1》帶著中國式紀錄片在海外火得一塌糊塗。《舌尖1》把美食文化和現代社會關係交織起來,不是食物本身能帶來什麼。能滲透在過去、延續到未來的,永遠是前人給後輩的溫情和品質。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指尖上的美味,陳碩的鏡頭來到了鋒味廚房
    哲學、導演、美食這三個看似不甚相關的詞彙,因為《舌尖上的中國2》在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全面啟動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 第一集 時節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中國,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沿襲祖先的智慧,來安排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時節變換中尋找屬於每個季節的獨特美食。東北,冬季綿長,鐵鍋燉魚貼餅子,還有凍豆腐,燉魚時貼上玉米餅子,一餐美味。
  • 舌尖上的霞浦再上《風味人間》!全中國都饞哭了!
    還記得2012年風靡全國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嗎?當時霞浦紫菜是入選CCTV《舌尖上中國》的福建美食哦!同時也讓出鏡的霞浦紫菜好好火了一把曾經央視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俘虜了萬千中國吃貨的心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1、2季總導演陳曉卿又帶著新紀錄片來了這一次,他走出了中國拍出了一部
  • 舌尖上的中國精選圖一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也讓很多屏幕前的吃貨心動不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第二部的圖集及介紹,裡邊的美食是不是勾起了你的食慾?你是吃貨嗎?請慎入!舌尖上的中國精選圖一 1.28 更新內容提升體驗,修復部分問題。
  • 《姥姥的餃子館》熱拍 人人可以窺見「舌尖上的中國」
    該劇從1984年冬天跨越至2018年年關,講述了一段關於餃子的、貫穿了三十幾年的動人故事,再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家庭變化發展。「舌尖上的中國」老百姓的人生真味如果選擇最能代表「舌尖上的中國」的食物,餃子必在其列。這種狀似月牙的民間吃食代表了平民百姓樸素的生活哲學,在面與案的揉捏之間、在皮與餡的交融之間、在湯與鍋的翻滾之間,浸透了老百姓的人生真味。
  • 舌尖上的中國3在爭議中播完了,你期待會有舌尖上的中國4嗎?
    《舌尖上的中國3》在口碑崩塌中播完了。網上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不滿和失望。目前豆瓣上的評分也低到慘不忍睹的程度。觀眾如此不買帳,一個原因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前兩季有著上佳口碑。這檔紀錄片在中國電視紀錄片領域到今天還是他人望塵莫及的。第二季時選擇周播也可見其實力與資本的雄厚。儘管第二季比第一季口碑有所下滑,也引起一些爭議,比如模仿BBC的《人類星球》、造假擺拍等。但觀眾還是比較認可的,評分也一點不低。可能就是前兩季如此成功,讓觀眾對第三季的期待值格外高,期待第三季能比第二季好甚至超過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