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3》
時隔4年暖心回歸,
在許多人胡吃海喝的春節假期裡,
依然看餓了一幫觀眾。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
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
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
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
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
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
石花膏和面線糊
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
昨晚錯過直播的朋友
一起先來通過視頻節選品味品味~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介紹各地充滿家鄉香味的街邊小吃。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要說泉州的街邊小吃,
那真是多的要數大半天,
每一種幾乎都讓人愛不釋手。
《舌尖》挑選的石花膏和面線糊,
可謂泉州最具代表的兩種街邊美食。
在閩南很多人的記憶裡
石花膏與仙草凍一樣
有清熱解暑功效
是閩南人盛夏的清涼利器
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裡
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
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冷飲
送入口中,暑氣一掃而空
凍狀的石花膏
原材料是海裡生長的天然植物石花草
富含藻膠和豐富的礦物質
這類紅藻類植物
跟海蠣等殼類生物長在海裡礁巖上
每年四五月間
惠安女等閩南沿海居民會乘坐漁船
到人跡罕至的孤島上採摘石花草
採集石花草需要等到退潮
需要彎著腰用工具把它從礁石上刮下來
極為不易
採摘回來
更加複雜的工序開始了
經過反覆清洗
去掉附在草上的貝殼、沙土等雜質
鋪在紅磚厝埕上的石花草
需要不停地翻動
才能均勻地曬乾
曬的差不多了
還要反覆地用篩子篩掉多餘的雜質
經過六曬六泡等繁瑣處理
才能進入廚房熬煮
將處理完畢的石花草
倒入大鍋中
老灶起著文火進行熬煮
熬煮時
用竹鏟在鍋中反覆攪拌
這個動作需持續3小時
直至鍋中的石花漿變得黏稠
方可熄火
只有如此反覆的過程
才能熬製出醇正的石花膏
將熬好的石花漿液倒出
用紗布把石花草進行過濾
需經過十二小時的冷卻與凝固
不鏽鋼盆中的漿液
產生了食材的轉變
逐漸凝固成透明清澈、富有彈性的石花膏狀
重吃的泉州人
在這天然原材料的基礎上
錦上添花進行多樣化搭配
創造出一種叫「四果湯」的名小吃
用刮刀
將石花膏刮出均勻的細條
如海上「果凍」一般Q彈
搭配各種水果
蜜餞、仙草、豆類
以及蜂蜜水的調味
最後舀一勺條狀石花膏
靈魂般的存在一旦加入
清甜可口的閩南地道冷飲就算完成了
淡淡的涼、絲絲的甜
吸溜一口
便冰涼了閩南人的夏天
如果要推薦泉州的石花膏,
許多人的第一選擇估計都是「秉正堂」,
這家老店昨晚也登上《舌尖》
由從前的挑擔沿街叫賣,到有了第一家店面
由傳統的石花膏加糖水,增加到如今的多種配料
石花膏的味道依然如初
如今,泉州市區許多地方
都能看到秉正堂的店面,
當然,如果你念舊,
依然可以專門驅車前往天后宮
吃上這份老泉州的味道,
介紹完秉正堂的石花膏,
面線糊上場了,
作為泉州人的早餐美食之一,
面線糊小店在泉州,
幾乎可以用「遍地都是」來形容,
如果要讓big哥推薦一家,
一時還真的是挑不出來,
因為每家店都各有各的特色,
都非常的好吃。
面線糊
面線糊是泉州的一道風味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這次登上《舌尖》的面線糊小店,
位於晉江蓮嶼頭。
街邊小吃不僅美味,
最關鍵是最能勾起人們心裡的一份情,
節目由年輕出國創業花甲回到泉州的洪培才
點出這份家鄉情。
小編的前同事昨晚看完直播後,
也在朋友圈曬出這份情懷。
就像節目中介紹的,
很久前,中原人南遷入閩
他們在泉州的山海之間落地生根
創造出豐富的泉州小吃
石花膏(四果湯)、土筍凍、海蠣煎、面線糊
全都是獨樹一幟
無論天南海北
閩南人對家鄉的味道
都有特有的鐘愛和絕不掩飾的自豪
這,就是家鄉美食給我們的感覺,
你說是不是?
最後
用舌尖3裡的一句話來結束吧
所有的地方小吃,都是漫長歷史中的創造,製作和食用的方式,都蘊含著當地的文化背景和特有的審美。無論天南海北,人們對家鄉的滋味,都有刻骨的鐘愛和絕不掩飾的自豪。
via:海峽都市報閩南版(big-qz)、新聞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