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圖為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兄弟藝人」,身穿大褂,為遊客念唱涼州寶卷。涼州寶卷產生於唐代,門類豐富,是河西寶卷中的一種。(資料圖) 閆姣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13日電 (閆姣 崔琳)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燈山村,自小相熟的兩位「兄弟藝人」,醉心於涼州寶卷的說唱韻味,在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助下,募集資金改換家宅為涼州寶卷傳習所,並設立唱臺,致力於傳承流傳千年的民俗。
涼州寶卷產生於唐代,有社會、歷史、娛樂、教育、佛教等門類,是河西寶卷中的一種,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州寶卷主要分布在天梯山石窟所在的張義山區及周邊地區。
「小青講罷來路情,嚇得白雲膽戰驚。怪道昨晚做夢兇,少著吉來多著兇……」現年58歲的李衛善,是「兄弟藝人」中的其中一人,也是涼州寶卷的第四代傳承人。在他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的燈山村,每晚都有這樣的念唱聲從農家小屋傳出來。
涼州寶卷傳唱的鼎盛時期,李衛善家座無虛席,鄰居們扎堆坐著聽他父親念唱寶卷,也有不少愛好者登門拜師。而李衛善從小耳濡目染,醉心於學唱寶卷,並在高中畢業後正式傳唱。彼時,受電視、電影的影響,寶卷傳唱卻開始走「下坡路」。
圖為甘肅涼州「兄弟藝人」,為傳承涼州寶卷搜集整理成冊的新、舊寶卷。(資料圖) 閆姣 攝
涼州寶卷既包羅了佛教文化、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學,又綜合了古代小說、戲曲、詩歌、民間小調等多種藝術形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隨著國家對該文化的重視,李衛善和父親受邀外出表演,參與訪談紀錄片,傳唱活動漸漸頻繁,也獲取了一定項目保護經費,「從這以後,我受到了很大鼓舞,信心倍增。」
2002年,李衛善和發小趙旭峰,及非遺文化愛好者,組織成立了天梯山民間寶卷演唱團,自發集資演唱、抄寫寶卷,吸收寶卷演唱會員。2018年,他們在涼州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募集資金盤活閒置農家小院,成立涼州寶卷傳習所及研究院,再次推動該非遺受到社會的關注。
現年56歲的趙旭峰,同為涼州寶卷的傳承人,對寶卷的喜愛可謂如痴如醉。
甘肅涼州「兄弟藝人」為了傳承涼州寶卷,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將閒置農家院改為演唱寶卷的唱臺。圖為寶卷愛好者組成的演唱團,身著傳統服飾為觀眾念唱寶卷。(資料圖) 閆姣 攝
年輕時,趙旭峰跟隨李衛善的父親學唱。工作後,利用閒餘時間搜集整理寶卷,並借講解員職務之便,為遊客念唱。一位法國遊客聽完後評價說,「他在中國甘肅武威一個偏遠的農村,見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原始、最純粹的文學文本。」
出於熱愛,趙旭峰還創作為「老寶卷」賦予了「新唱詞」,比如用傳統寶卷的唱調,結合《戰疫情寶卷》《搭溫棚寶卷》等抗議、扶貧題材的卷詞,以貼近當下社會,吸引更多人走近、了解涼州寶卷。他說,目前共創作了十餘卷此類新卷。
趙旭峰得以竭盡全力在傳承寶卷上付出,離不開妻子的支持。現在,其妻除了妥善安頓家中大小事務,還成為了他的傳唱弟子。每逢觀眾來,夫妻倆便分別穿好大褂和農婦裝,和其他夥伴一同登臺念唱。
「現在傳承最大的困境是,吸收不上年輕人。」趙旭峰說,由於農村發展和生活習俗的改變,已很少有人主動念唱寶卷。久而久之,河西寶卷將面臨消亡的危機,「我們兄弟倆一定會盡力傳承、發揚,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來源:武威日報,中新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涼州「兄弟藝人」醉心「說唱」:在家設唱臺傳千年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