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文化 | 涼州攻鼓子與苗莊王的傳說

2021-01-15 涼州文化研究

在武威市涼州區,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鼓舞——涼州攻鼓子。涼州攻鼓子是一種鼓樂和舞蹈相結合的民間樂舞,它不僅體現了鼓子威武、浩大的特點,還體現了擊鼓的西北漢子的陽剛之氣。涼州攻鼓子被稱作「中國西部鼓魂」,是涼州區的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詩讚曰:「此鼓只應涼州有,隴上難得幾回聞 。」

有學者認為,涼州攻鼓子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源自古時軍隊出徵鼓舞士氣的鼓樂,是一種古代軍旅出徵樂舞的遺存。也有學者考證,涼州攻鼓子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區的月氏或烏孫等某個少數民族的一種鼓樂舞。

關於攻鼓子的來歷,在當地耆老(六七十歲的老人)中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攻鼓子為苗莊王所創。有一次苗莊王被敵人打敗後,被圍困在城堡裡,孤立無援,形勢十分危急。苗莊王情急生智,造直筒鼓內藏兵器,和部下喬裝打扮成社火隊走出城堡,乘敵人觀看表演不備時,取出兵器攻打圍敵,大獲全勝。為了慶祝這次勝利,後裔們便將這種鼓舞稱作「攻鼓子」以示紀念,寓甚攻敵不備之意。

按照這個傳說,攻鼓子就是苗莊王的「特洛伊木馬」,在鼓內暗藏兵器,最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戰勝了敵人。

苗莊王的說法,也見於涼州社火的起源,只不過故事情節成了苗莊王和屬下化妝成社火中的各種人物形象,得以矇騙過敵人,順利逃出重圍。

然而,這個傳說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顯而易見的破綻是,如果鼓內裝有兵器,鼓子還能打得響嗎?

這個苗莊王到底又是何許人呢?苗莊王,又稱妙莊王,關於其名字,眾說紛紜。

《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載的是「莊王」,沒有冠姓。莊王是佛教傳說中觀音菩薩的父親,其道場為四川南充的棲樂寺。

莊王是公元前6世紀父城國王,王后名寶德,未有太子,只生育三個女兒:長女妙顏、次女妙音、三女妙善。後世依據其三女姓名第一字都是"妙"推斷莊王姓妙,因此又稱妙莊王。因"妙"與"苗"同音,故又訛稱為苗莊王。又因此莊王與春秋戰國時代的楚莊王同為莊王,所以又有好事者強行將妙莊王誤認作楚莊王。

《觀音祖庭大香山》之「莊王辯疑」中說:「苗莊王之說不知所出,既無楚莊王史之有出,又無妙莊王合於佛義。考其來源,應是民間傳誦妙善故事時,『妙』與『苗』諧音不分,而百姓以『苗』常作姓氏之故。或者說是『妙』字的誤傳」。

《妙善傳說中莊王形態研究》中說:「苗莊王形態的形成動因尚不清楚,形成的時間大約在清代」。

在《妙善公主生父莊王漫談》中則說:「在上千年傳說中,由於『妙』與『苗』兩字音同字不同,『妙』『苗』』混淆,為此,後者不免將父城長苗萌說成『苗莊王』」。

在《妙善姓氏》中說:「關於苗、妙,考察發現平頂山妙善傳說中的『苗莊王』不見於古代傳承……主要依據是一個村落『苗侯』,認為該村落是古代苗族後裔中有封侯的苗族頭領居此。妙莊王就是由苗莊王轉音過來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妙善傳說的「苗莊王」與古史傳說中的苗氏族和中原地區苗姓族源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關於苗莊王的傳說,1966年版《寶豐縣誌》記載說:「大悲觀音大士塔:此塔建於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底層中央供奉千手千眼佛一尊……據傳,苗莊王三女妙善於此修煉成佛,稱大悲觀音菩薩,葬舍利於塔下,故稱大悲觀音大士塔」;「香山寺,位於寶豐城東南十五公裡香山巔……據傳,寺內所奉三皇姑為苗莊王之三女妙善。初在邑境東部白雀寺出家,繼在香山寺修成正果,稱大悲觀世音菩薩,亦稱千手千眼佛。」

《觀音祖庭大香山》記載說:「相傳苗莊王有個三女兒,老大老二均已出嫁,唯獨三女不嫁,一心出家修行成佛。」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傳說之二》記載說:「香山寺掩在寶豐縣東南的火珠山上,凡是到此遊覽過的人都知道,寺內有一尊千手千眼的大佛,據老年人說,這座規模宏偉的廟宇,是經苗莊王蓋起來的……苗莊王五十歲那年染上了一種怪病……從此,三皇姑就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苗莊王是一個佛教人物,是觀音菩薩妙善的生父,與涼州沒有任何交集,與涼州社火,涼州攻鼓子更是八竿子打不著。民間傳說畢竟是民間傳說,牽強附會、憑空臆造也是有可能的。

但民間傳說往往也不是空穴來風,似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某種淵源。在涼州區還有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涼州皮影戲和涼州木偶戲,其省級傳承人為馬登岐老人。老人的傳承源於清代陝西,其率領的戲班至今還能表演皮影戲《勸殿》、《火化白雀寺》,木偶戲《香山還願》等古老的劇目,講述的就是妙莊王和妙善的故事。

《勸殿》中講述,妙善一心修行,不願意招贅駙馬,妙莊王和王后,以及其兩個姐姐苦苦相勸也不為所動。

《火化白雀寺》中講述,妙善不願意招贅駙馬,妙莊王就想方設法懲罰,意圖壓制其屈服。妙莊王命令妙善公主在三九天擔水澆花,要百花齊放,在土地神的幫助下百花竟然綻放。妙莊王又賞賜給妙善羊肉包子,想要逼其破了齋戒,妙善寧死不從,妙莊王惱羞成怒,下令絞死妙善。幸好達摩祖師命令韋陀護法將妙善救下,背到了白雀寺安身。妙莊王又以白雀寺男女混住為由命令駙馬火燒了白雀寺。達摩祖師救下了妙善,並且告訴她妙莊王身患重病,妙善不計前嫌,願意去救治父親,達摩祖師就將妙善化成一個小道童,前去救治妙莊王。

《香山還願》中則講述,要想治好妙莊王的病,必須其骨肉親人捨去一手一眼,大公主和二公主自是不肯,三公主妙善舍了一手一眼才治好了父親的重病。苗莊王病好後到香山還願,看到佛殿上菩薩缺眼缺手,就封賜菩薩千手和千眼,萬古流芳享受香火。妙莊王見到了已經成佛的妙善,後悔不已,從此一心向佛,最終修成了妙莊王菩薩。

涼州攻鼓子,與傳說中的苗莊王到底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或許是不解之謎,也或許將來哪位民俗研究者會給大家一個較為有說服力的答案。

(編者註:文中圖片由涼州區文化館非遺辦張學峻提供)

相關焦點

  • 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子淵源考——臉譜與服飾
    涼州攻鼓子表演這兩段,是對涼州攻鼓子鼓手外貌特徵的描寫。攻鼓子傳統上是涼州社火的組成部分,只在春節鬧社火期間表演。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攻鼓子演變為一種鼓樂鼓舞表演形式,表演時間和場合沒有了限制,開始參加各種文藝表演和商業演出。
  • 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淵源考——鼓與腰鼓
    攻鼓子的基本動作有正擊鼓、張翅、攻鼓子步。單人動作有退步擊鼓、踏步擊鼓、攻著上、躺著打、䠍著過(䠍,qia,涼州方言,意思是跨步)、弓步擊鼓等。雙人動作有䠍著套、跋著套、對鼓子、打著踩、套步。涼州攻鼓子表演打起鼓來要手到、眼到、神到,儀態瀟灑,乾淨利落,穩健大方。
  • 陳有順與涼州姓氏文化研究
    從遠古五帝時期的傳說,到近現代家譜、族譜、宗譜等書刊的出版發行,姓氏學的熱度從未消減過。不論是在古代科研落後時期的各種猜想,還是現代生物學對人類演化的假說,對生命的本源追索使然就註定了姓氏學的研究不會止步,因為通過姓氏學上溯到生命初期,這是看得見的、比較直接的一個研究方向。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
  • 張立軍 | 男人,涼州
    男人要有血性,當建功立業,金戈鐵馬氣吞萬裡,涼州血性十足。涼州最早建城是烏孫人的赤烏鎮,秦至漢初,匈奴休屠王強據涼州修築了休屠城,供奉了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匈奴自從出了牛人冒頓單于之後,匈奴帝國如日中天,把漢武帝之前所有的漢朝皇帝欺負了個遍,但是漢家真男人閃亮登場了。
  • 《涼州詞》中的「涼州」在哪裡?為何現在沒有一個城市叫「涼州」
    統一的滿腦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探勘地圖對應省份,各個城市會發現,現在社會吧定沒有一個叫「涼州」的地方。其實這也難怪,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經歷 老這麼多的朝代更替「涼州」也許早就改名換姓了。《涼州詞》中的「涼州」在哪裡?為何現在沒有一個城市叫「涼州」。那麼,《涼州詞》的涼州,究竟在哪裡?
  • 楊玉鵬「涼州」系列作品---《涼州馬》隆重出爐
    楊玉鵬「涼州」系列作品---《涼州馬》隆重出爐 2020-05-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的歷史造就了西涼軍的悍勇
    朔方和涼州,就是從雍州分化出來的,所以又被稱為雍涼之地。「涼州」這個名字是漢武帝取的,他認為此地屬金,土地必然寒涼,因而取名涼州。此後涼州成為河西第一要地,制衡西北1300多年。涼州大馬東漢的涼州軍閥們眾所周知,董卓出自涼州,但董卓卻並不是涼州的第一個軍閥,伏波將軍馬援才是。
  • 【隴上趣方言】涼州方言雜談
    這則趣話中村民們讚嘆的話,就是典型的涼州方言,意思是不識人才,把人才埋沒了。  涼州方言是涼州人的性格寫照,含義豐富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涼州人的思想、精神、文化、風尚等,大部分是涼州先民智慧的結晶。
  • 看點丨涼州有一種說唱藝術,連著名作家都喜歡
    「涼州賢孝」又稱「涼州勸善書」,是流布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鄉及毗鄰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縣部分地區的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涼州賢孝」以其獨特的方言唱腔,鮮明的藝術表現方式,積極的社會價值而成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實,對於「涼州賢孝」的起源,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為清末說,一種為明朝說。
  • 《涼州講壇》之《五涼史》《前涼風雲》開講
    為「弘揚涼州文化,建設書香武威」,7月3日下午,武威市圖書館舉辦2020年《涼州講壇》之《五涼史》第三講《前涼風雲》之一。活動由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主辦,武威市、區圖書館承辦。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賈小軍教授作主旨演講。
  • 中秋節,聊聊涼州的大月餅
    這不,今年的中秋節又到了,各式的月餅擺滿了各超市的櫃檯,不過,與超市裡的月餅相比,我卻更偏愛於武威本地的"涼州大月餅"。這種月餅,也叫「武威花饃饃」又稱「藏地月餅」,武威本地人幾乎人人會做;它不僅造型花樣繁多外觀可愛,而且口味獨特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 《河西走廊》涼州會盟之蒙藏交融
    通過這集了解到,1247年,蒙古派駐涼州的首領闊端與西藏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會盟,使吐蕃歸順蒙古。此後,薩班留駐涼州,在闊端的支持下傳播藏傳佛教。他的侄子巴思巴後成為薩迦派五祖、西藏帝師及最高行政長官。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在武威市涼州區取景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在涼州取景每日甘肅網7月1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連日來,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一行,分別在武威市涼州區鳩摩羅什寺、北關市場等地拍攝取景。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是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續集作品,是一部全視角展示武威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由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該公司在拍攝《河西走廊》等紀錄片時收集了涉及武威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 黃天驥:說王翰《涼州曲》
    涼州,在甘肅河西地區。在唐代,這裡是邊患嚴重、交戰頻繁的地方。《涼州曲》是曲調,屬唐代樂府,以琵琶演奏,聲調悲壯,多用於表現邊疆風光或軍旅景況。唐代張祜有《王家琵琶》詩:「只愁拍盡『涼州破』,畫出風雷是撥聲。」至於王翰這首詩,直接以曲調為題,寫的是將士在臨戰前的情懷,它應該是一首可以用作歌詞的詩。
  • 涼州「兄弟藝人」醉心「說唱」:在家設唱臺傳千年韻
    (資料圖) 閆姣 攝中新網蘭州11月13日電 (閆姣 崔琳)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燈山村,自小相熟的兩位「兄弟藝人」,醉心於涼州寶卷的說唱韻味,在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助下,募集資金改換家宅為涼州寶卷傳習所,並設立唱臺,致力於傳承流傳千年的民俗。
  • 甘肅涼州「兄弟藝人」醉心「說唱」:在家設唱臺傳千年韻
    圖為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兄弟藝人」,身穿大褂,為遊客念唱涼州寶卷。涼州寶卷產生於唐代,門類豐富,是河西寶卷中的一種。涼州寶卷產生於唐代,有社會、歷史、娛樂、教育、佛教等門類,是河西寶卷中的一種,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州寶卷主要分布在天梯山石窟所在的張義山區及周邊地區。「小青講罷來路情,嚇得白雲膽戰驚。
  • 「馬踏飛燕」的武威,揭開一代歷史名城的文化年
    文化耀武照新年,煥然一新的除了人,更有城市的變化。在迎新春的時刻,每一座城裡都有著它獨有的文化年。初食探索一城一味,發現美麗的故事和你,來到甘肅武威,一座你走進不願走出的名城。武威市,古稱涼州,古稱涼州,它是古代唐詩裡寂寞雄渾的邊城,是徵人思鄉的異鄉。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
  • 視頻丨CCTV-3《幸福帳單》走進武威涼州,尋找追夢的綜藝達人!
    武威涼州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2005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 武威歷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徵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命名武威。
  • 為什麼涼州并州的邊地武將在漢末動亂中過於暴虐?
    察舉制到了東漢,很多之前靠著軍功、商業或者漢末混戰中搞政治投機的豪族,紛紛研習儒家經典文化,和儒家經書以及讖緯之學。三.涼州漢人豪族的胡化風俗匈奴影響了邊疆漢人的生活模式除了鄉土觀念和經學豪族把持地方選官這種各地豪族普遍存在的特色之外,具體到涼州本身,還有其具體的人文地理特色。這與東漢政治生態和文化地理不無關係。
  • 平安涼州建設領導小組2020年度第二次會議召開
    11月24日,平安涼州建設領導小組區委常委、區委政法委書記、平安涼州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張曉宏主持會議並講話。區法院院長、區平安涼州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王世欽,區檢察院檢察長、區平安涼州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張有玉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