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威市涼州區,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鼓舞——涼州攻鼓子。涼州攻鼓子是一種鼓樂和舞蹈相結合的民間樂舞,它不僅體現了鼓子威武、浩大的特點,還體現了擊鼓的西北漢子的陽剛之氣。涼州攻鼓子被稱作「中國西部鼓魂」,是涼州區的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詩讚曰:「此鼓只應涼州有,隴上難得幾回聞 。」
有學者認為,涼州攻鼓子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源自古時軍隊出徵鼓舞士氣的鼓樂,是一種古代軍旅出徵樂舞的遺存。也有學者考證,涼州攻鼓子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區的月氏或烏孫等某個少數民族的一種鼓樂舞。
關於攻鼓子的來歷,在當地耆老(六七十歲的老人)中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攻鼓子為苗莊王所創。有一次苗莊王被敵人打敗後,被圍困在城堡裡,孤立無援,形勢十分危急。苗莊王情急生智,造直筒鼓內藏兵器,和部下喬裝打扮成社火隊走出城堡,乘敵人觀看表演不備時,取出兵器攻打圍敵,大獲全勝。為了慶祝這次勝利,後裔們便將這種鼓舞稱作「攻鼓子」以示紀念,寓甚攻敵不備之意。
按照這個傳說,攻鼓子就是苗莊王的「特洛伊木馬」,在鼓內暗藏兵器,最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戰勝了敵人。
苗莊王的說法,也見於涼州社火的起源,只不過故事情節成了苗莊王和屬下化妝成社火中的各種人物形象,得以矇騙過敵人,順利逃出重圍。
然而,這個傳說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顯而易見的破綻是,如果鼓內裝有兵器,鼓子還能打得響嗎?
這個苗莊王到底又是何許人呢?苗莊王,又稱妙莊王,關於其名字,眾說紛紜。
《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載的是「莊王」,沒有冠姓。莊王是佛教傳說中觀音菩薩的父親,其道場為四川南充的棲樂寺。
莊王是公元前6世紀父城國王,王后名寶德,未有太子,只生育三個女兒:長女妙顏、次女妙音、三女妙善。後世依據其三女姓名第一字都是"妙"推斷莊王姓妙,因此又稱妙莊王。因"妙"與"苗"同音,故又訛稱為苗莊王。又因此莊王與春秋戰國時代的楚莊王同為莊王,所以又有好事者強行將妙莊王誤認作楚莊王。
《觀音祖庭大香山》之「莊王辯疑」中說:「苗莊王之說不知所出,既無楚莊王史之有出,又無妙莊王合於佛義。考其來源,應是民間傳誦妙善故事時,『妙』與『苗』諧音不分,而百姓以『苗』常作姓氏之故。或者說是『妙』字的誤傳」。
《妙善傳說中莊王形態研究》中說:「苗莊王形態的形成動因尚不清楚,形成的時間大約在清代」。
在《妙善公主生父莊王漫談》中則說:「在上千年傳說中,由於『妙』與『苗』兩字音同字不同,『妙』『苗』』混淆,為此,後者不免將父城長苗萌說成『苗莊王』」。
在《妙善姓氏》中說:「關於苗、妙,考察發現平頂山妙善傳說中的『苗莊王』不見於古代傳承……主要依據是一個村落『苗侯』,認為該村落是古代苗族後裔中有封侯的苗族頭領居此。妙莊王就是由苗莊王轉音過來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妙善傳說的「苗莊王」與古史傳說中的苗氏族和中原地區苗姓族源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關於苗莊王的傳說,1966年版《寶豐縣誌》記載說:「大悲觀音大士塔:此塔建於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底層中央供奉千手千眼佛一尊……據傳,苗莊王三女妙善於此修煉成佛,稱大悲觀音菩薩,葬舍利於塔下,故稱大悲觀音大士塔」;「香山寺,位於寶豐城東南十五公裡香山巔……據傳,寺內所奉三皇姑為苗莊王之三女妙善。初在邑境東部白雀寺出家,繼在香山寺修成正果,稱大悲觀世音菩薩,亦稱千手千眼佛。」
《觀音祖庭大香山》記載說:「相傳苗莊王有個三女兒,老大老二均已出嫁,唯獨三女不嫁,一心出家修行成佛。」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傳說之二》記載說:「香山寺掩在寶豐縣東南的火珠山上,凡是到此遊覽過的人都知道,寺內有一尊千手千眼的大佛,據老年人說,這座規模宏偉的廟宇,是經苗莊王蓋起來的……苗莊王五十歲那年染上了一種怪病……從此,三皇姑就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苗莊王是一個佛教人物,是觀音菩薩妙善的生父,與涼州沒有任何交集,與涼州社火,涼州攻鼓子更是八竿子打不著。民間傳說畢竟是民間傳說,牽強附會、憑空臆造也是有可能的。
但民間傳說往往也不是空穴來風,似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某種淵源。在涼州區還有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涼州皮影戲和涼州木偶戲,其省級傳承人為馬登岐老人。老人的傳承源於清代陝西,其率領的戲班至今還能表演皮影戲《勸殿》、《火化白雀寺》,木偶戲《香山還願》等古老的劇目,講述的就是妙莊王和妙善的故事。
《勸殿》中講述,妙善一心修行,不願意招贅駙馬,妙莊王和王后,以及其兩個姐姐苦苦相勸也不為所動。
《火化白雀寺》中講述,妙善不願意招贅駙馬,妙莊王就想方設法懲罰,意圖壓制其屈服。妙莊王命令妙善公主在三九天擔水澆花,要百花齊放,在土地神的幫助下百花竟然綻放。妙莊王又賞賜給妙善羊肉包子,想要逼其破了齋戒,妙善寧死不從,妙莊王惱羞成怒,下令絞死妙善。幸好達摩祖師命令韋陀護法將妙善救下,背到了白雀寺安身。妙莊王又以白雀寺男女混住為由命令駙馬火燒了白雀寺。達摩祖師救下了妙善,並且告訴她妙莊王身患重病,妙善不計前嫌,願意去救治父親,達摩祖師就將妙善化成一個小道童,前去救治妙莊王。
《香山還願》中則講述,要想治好妙莊王的病,必須其骨肉親人捨去一手一眼,大公主和二公主自是不肯,三公主妙善舍了一手一眼才治好了父親的重病。苗莊王病好後到香山還願,看到佛殿上菩薩缺眼缺手,就封賜菩薩千手和千眼,萬古流芳享受香火。妙莊王見到了已經成佛的妙善,後悔不已,從此一心向佛,最終修成了妙莊王菩薩。
涼州攻鼓子,與傳說中的苗莊王到底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或許是不解之謎,也或許將來哪位民俗研究者會給大家一個較為有說服力的答案。
(編者註:文中圖片由涼州區文化館非遺辦張學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