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子淵源考——臉譜與服飾

2021-01-10 澎湃新聞

「鼓手身著黑色武士裝,頭戴英雄巾(或幞帽),上插二尺彩色雉尾,腳蹬青雲靴(或圓口布鞋),畫著立眉怒眼的鐘馗臉,極具濃鬱的鄉土氣息,西部人豪放粗獷的氣質盡顯其中。」

「涼州攻鼓子表演者都是男性(現已有女性鼓手),鼓手裝扮很有特色,表演者全身以黑色為主,頭上戴著在帽頂兩角留孔的黑幞帽,左右兩側各插一根野雞翎,紅色扇形紙花插在勒頭帶的左、中、右三邊,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誇衣),黑色燈籠褲,腳穿黑色快靴(或圓口布鞋)。表演者臉上塗著一層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翹,他們腰挎攻鼓子,手拿雙鼓槌,在當地有『黑旋風』之稱。」

涼州攻鼓子表演

這兩段,是對涼州攻鼓子鼓手外貌特徵的描寫。攻鼓子傳統上是涼州社火的組成部分,只在春節鬧社火期間表演。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攻鼓子演變為一種鼓樂鼓舞表演形式,表演時間和場合沒有了限制,開始參加各種文藝表演和商業演出。

一、涼州攻鼓子鼓手的臉譜

鼓手在表演時,一般要繪製臉譜,其譜式較為複雜,因為許多人不知其來歷和寓意,便有了「畫著立眉怒眼的鐘馗臉」的說法,以為畫的都是鍾馗。在一些表演場合,也可能簡單化妝,不畫臉譜,所以就有了「表演者臉上塗著一層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翹」的說法。

涼州攻鼓子國家級傳承人楊門元為鼓手繪製臉譜

目前,涼州攻鼓子主要由涼州區四壩鎮楊家寨子(寨子村)的楊姓傳承。根據楊新年先生繪製的《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楊氏社火臉譜,也就是涼州攻鼓子臉譜包括以下三類。

(一)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把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搭配起來,成為:子鼠醜牛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十二種動物名稱就是十二屬相,每年用其中一種動物來作為這一年的屬相,每十二年一個循環。

《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有完整的十二生肖臉譜。

涼州楊氏社火十二生肖化妝簡譜:子鼠

(二)六十太歲

農曆幹支紀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準確、巧妙、諧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天幹有十項: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項: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十天幹,十二地支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六十項用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從甲子年、乙丑年開始,到壬戌年、癸亥年截至,共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稱作六十甲子。

幹支曆法與人的生年和出生後的流年相對應,叫元辰或者太歲。太歲為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可以分為本命太歲(也稱生年太歲)和流年太歲(也稱值年太歲)。本命太歲指一個人出生年的幹支,是主終生的;流年太歲則是定一年四時吉兇禍福的。

到了清代,術數家、道家將六十年為周期的太歲,與我國歷代傑出的六十位賢臣良將對應配合,形成了每年的值年太歲,六十年循環一次。

例如,排在首位的為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甲子太歲原名楊任,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他本是商朝大夫,因為進諫被商紂王挖去雙眼致死,被道德真君救下後,用金丹放在他的眼中,使其眼中長手,手中長眼。

在明代時,甲子太歲重生,原名金濂,又名金辨。金辨在明代正統三年(1438年)升為僉部御史,協助處理寧夏地區的軍事事務。在任內,金辨舉賢任能,辦事公正無私,興修水利,賑濟災民,勸諫皇帝擴大範圍褒獎對賑災有功之人,得到了一致好評。

涼州楊氏社火六十太歲化妝簡譜:甲子太歲金辨

(三)祈福文字臉譜

在《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中,還有一類祈福文字臉譜,書寫「福壽永康」「家和萬事興」等文字,表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涼州楊氏社火化妝簡譜:福壽永康

二、涼州攻鼓子鼓手的服飾

目前,攻鼓子表演者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是以黑色為主。這種黑衣裝束顯得武士沉著、 瀟灑、 威武、 勇猛, 延伸了身體 的視覺效果, 營造了一種血戰沙場, 勢不可擋的外形效果。

他們頭戴黑襆帽,左右兩側各向上插上野雉翅,帽子中央和兩邊綴以扇形的紅色紙花,隨著鼓手擊鼓的節奏,紙花會像扇子一樣一開一合。鼓手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白色紐扣),下穿燈籠褲,腳穿黑色圓口布鞋,鞋尖綴以紅或白的絨球。

涼州攻鼓子鼓手的造型、道具和服飾

(一)十三太保衣

說起「十三太保」,大約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太原節度使李克用。李克用有13個兒子,包括養子,都是勇將,都獲得了「太保」的職銜,因此稱作「十三太保」。其中,最後一人李存孝武藝超絕、勇猛過人。在小說《殘唐五代演義》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唐末第一猛將。後來,一個團隊如果有13個人,或者什麼東西有13個組件,就會被冠以「十三太保」的名號。

從服裝方面來看,滿清時期興穿一種無袖的坎肩,也稱馬甲、背心。其中一種稱作「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族語,意思是「勇士」。其特點是,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盤扣,共13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巴圖魯坎肩,先為朝廷官員服裝,故也稱「軍機坎」,後來在八旗子弟中廣為流行。有的被加上兩個袖子,稱為「鷹膀」,更顯英武。色彩方面,一般為黑衣白扣,有一種「夜行衣」的感覺。

涼州攻鼓子鼓手的造型、道具和服飾

(二)燈籠褲

鼓手穿的褲子,被稱作「燈籠褲」,其實是一種中式練功褲或運動褲。燈籠褲大多用柔軟的綢料或化纖衣料裁製,中間寬鬆,褲腰、褲腳收緊,形似燈籠,輕鬆舒適,適宜做劇烈的運動。

中國傳統燈籠

(三)野雉翎

攻鼓子鼓手頭插兩根野雉翎,美其名曰為「 招子」,取 「上淨天宇, 下掃風塵」之意。

在京劇中,雉翎是一種常見的行頭或者道具,亦稱翎子、雉尾。雉翎的製作材質取自雉雞尾翎,長三四尺,最長可達七尺,活雞所取之翎為上品,死雞翎則靈活性差。翎子兩隻為一對,根部裝五至七層生絲彩纓,上飾孔雀翎花,下裝彈簧竹製翎腿,用時插入盔帽兩側的翎管。

在京劇中,莊嚴、正統的人物與文職官員一般不插翎子,如秦瓊、楊延昭、嶽飛等。戴翎子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物:

1.俊秀英武的青年將帥,即為小生行當中的「雉尾生」,如周瑜、呂布、楊宗保等。

2.武藝超群、剛健婀娜的女將,如穆桂英、劉金定等。

3.少數民族的王、侯、將、帥,如天慶王、金兀朮等。

4.起義英雄或山大王,如黃巢、晁蓋、竇爾敦。

5.神話戲中的神將、妖魔,如孫悟空、巨靈神、白骨精。

6.非正統王朝的武將,如曹操部下的八將均掛翎尾,如許褚、蔡陽

7.還有隻插一根翎子的劊子手,含有貶義。

由此可見,雉翎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如俊秀英武、武藝超群、剛健婀娜,如非漢族、非正統王朝、草莽英雄等屬性,如神話色彩。

京劇中的雉翎裝扮

攻鼓子鼓手頭插野雉翎,其長度比京劇中使用的要短。其原因一種可能是古代遊牧民族的遺存,也有可能是具有神話色彩,因為按照臉譜來看,鼓手扮演的是太歲神,生肖神的形象,集祈求神靈、祭祀先祖、歡歌豐收、慶祝勝利等功能為一體。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

原標題:《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子淵源考——臉譜與服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淵源考——鼓與腰鼓
    攻鼓子的基本動作有正擊鼓、張翅、攻鼓子步。單人動作有退步擊鼓、踏步擊鼓、攻著上、躺著打、䠍著過(䠍,qia,涼州方言,意思是跨步)、弓步擊鼓等。雙人動作有䠍著套、跋著套、對鼓子、打著踩、套步。涼州攻鼓子表演打起鼓來要手到、眼到、神到,儀態瀟灑,乾淨利落,穩健大方。
  • 涼州文化 | 涼州攻鼓子與苗莊王的傳說
    在武威市涼州區,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鼓舞——涼州攻鼓子。涼州攻鼓子是一種鼓樂和舞蹈相結合的民間樂舞,它不僅體現了鼓子威武、浩大的特點,還體現了擊鼓的西北漢子的陽剛之氣。涼州攻鼓子被稱作「中國西部鼓魂」,是涼州區的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詩讚曰:「此鼓只應涼州有,隴上難得幾回聞 。」
  • 陳有順與涼州姓氏文化研究
    姓氏郡望成為他們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姓氏郡望」這一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仍具有現實的意義。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研究姓氏學就是以基因學、遺傳學的角度認同了同為炎黃子孫血脈相連,也是明白我們自身,傳承祖德、光宗耀祖的一種價值認同。
  • 甘肅涼州「兄弟藝人」醉心「說唱」:在家設唱臺傳千年韻
    涼州寶卷產生於唐代,有社會、歷史、娛樂、教育、佛教等門類,是河西寶卷中的一種,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州寶卷主要分布在天梯山石窟所在的張義山區及周邊地區。「小青講罷來路情,嚇得白雲膽戰驚。
  • 涼州「兄弟藝人」醉心「說唱」:在家設唱臺傳千年韻
    (資料圖) 閆姣 攝中新網蘭州11月13日電 (閆姣 崔琳)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燈山村,自小相熟的兩位「兄弟藝人」,醉心於涼州寶卷的說唱韻味,在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助下,募集資金改換家宅為涼州寶卷傳習所,並設立唱臺,致力於傳承流傳千年的民俗。
  • 寶雞社火臉譜的淵源及其藝術魅力
    寶雞社火臉譜是在漫長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逐步形成的民間人臉彩繪藝術。寶雞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的,因而堪稱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周禮》中方相氏頭戴的「黃金四目」面具就是社火臉譜的最初原形,唐代的儺祭中已經出現了「染面」,明清時期的寶雞社火臉譜則走向了成熟和完善階段。寶雞社火臉譜以大紅、大綠、大黑為基調,每一種顏色都有自己獨特的象徵意義。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華服飾文化中體現的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
  • T臺秀 | 美女主播帶你走近黔西南非遺服飾文化!(附完整回放)
    李運恆攝/光明圖片6月8日晚,在青石疊錯、清意幽新的古宅大院T臺上,一場以中華刺繡為主題的時裝秀在浪哨歌聲中開場,這是「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展示中黔西南非遺服飾秀專場。模特們身著布依繡花、苗繡等非遺元素服飾,將幾近消失的黔西南民族文化瑰寶,搬上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光明直播同期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將這場非遺秀傳遞給海內外網友。
  • 「馬踏飛燕」的武威,揭開一代歷史名城的文化年
    文化耀武照新年,煥然一新的除了人,更有城市的變化。在迎新春的時刻,每一座城裡都有著它獨有的文化年。初食探索一城一味,發現美麗的故事和你,來到甘肅武威,一座你走進不願走出的名城。武威市,古稱涼州,古稱涼州,它是古代唐詩裡寂寞雄渾的邊城,是徵人思鄉的異鄉。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右上:南丹中堡苗百褶裙背面2010年南丹中堡苗族服飾技藝於被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邀請非遺傳承人表演、傳授苗族服飾刺繡技藝為了讓更多的受眾了解苗族服飾刺繡技藝,相關文博單位常常邀請非遺傳承人演示、傳授苗族服飾刺繡技藝,以達到尋找到更多知音的目的。
  • 楊玉鵬「涼州」系列作品---《涼州馬》隆重出爐
    楊玉鵬「涼州」系列作品---《涼州馬》隆重出爐 2020-05-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年味兒】嘉絨服飾展 非遺節目演|丹巴縣為您寄來的「文化快遞...
    【年味兒】嘉絨服飾展 非遺節目演|丹巴縣為您寄來的「文化快遞」將於1月9日「到貨」,請現場「籤收」 四川新聞網甘孜1月6日訊(馬強 降初澤郎
  • 非遺博覽會的濟南元素:皮影戲、魯繡、泥塑等5項非遺項目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10月24日,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進入了第二天。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濟南皮影戲、泥塑兔子王、賈家窪村傀儡戲等5個非遺項目參加了本屆博覽會線下展覽。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長沙76歲老人「痴迷」臉譜成「網紅」,來聽聽他的臉譜奇緣
    在長沙,除了專業院團的演員畫臉譜外,還有一位書畫家也是臉譜的忠實愛好者,他就是臉譜繪製非遺傳承人——朱建南。在剛剛過去的農曆新年,朱建南坐鎮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教授遊客臉譜繪製,成為新晉網紅。3日,記者前往朱建南家中,聽他講述臉譜奇緣。
  • 臉譜「守藝」人的別樣匠心:羽毛上繪臉譜
    ,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在此前的歷史中,臉譜的主要使命是在傳統的舞臺表演中區分角色形象,而時代在發展,臉譜漸漸地於戲劇之外擁有了獨立生命,甚至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品。9月15日,記者在河北石家莊見到了正在繪製臉譜的張建認。  【同期】張建認  《說唱臉譜》比較流行,上面說的那些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這幾個臉譜人們還比較熟悉一點。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她加入「扶瑤織夢」創新創業團隊後,才體會到瑤族服飾中蘊含的文化魅力。
  • 「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啟動
    8月15日,2020年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之「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在南社古村落傳統文化主題景區啟動,美景、美圖、美衣、美人、美食引來了不少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彰顯了文旅融合的新魅力。這也是南社傳統文化季自5月啟動以來,舉辦的第四個主題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