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據了解,富川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項,分別是《瑤族蝴蝶歌》和《瑤族長鼓舞》;《溜喉歌》等4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布三批共43項。
教授技藝 傳承文化
「五嶺山歌就是多,出門兩步腳絆歌;世代種地又種歌,盼望走出大山窩……」賀州學院2018級學生潘水珍是聽著「瑤族蝴蝶歌」長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幫助家鄉脫貧。
她加入「扶瑤織夢」創新創業團隊後,才體會到瑤族服飾中蘊含的文化魅力。在校內老師和校外傳承人的指導下,該團隊拜訪了600多位瑤鄉繡娘,錄製了2600多個小時的視頻,拍攝了3.7萬多張照片,收集963件(套)原生態瑤族服飾,共繪製1254種瑤族紋樣,建立瑤族服飾IP位址資料庫。在實踐中,他們探索出「高校設計生產+基地(扶貧車間)+繡娘(刺繡工坊)」的瑤鄉扶貧模式,年產服飾1.02萬件(套),各類工藝衍生產品3.6萬件,帶動了瑤鄉的發展。
「扶瑤織夢」創新創業團隊設計的瑤繡作品還被許多博物館收藏,有兩種瑤繡圖案作品還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徵集,用於聯合國商務筆記本的裝飾。現在,賀州市的瑤繡繡娘達500多人,其中360餘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返鄉農民工,每年人均可增收1.5萬元以上。
富川通過開展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活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走進大眾的視野和生活。文化部門在當地建立13個非遺文化傳承基地、8個非遺文化傳承點,每年開辦兩期非遺傳承人培訓班,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部門將瑤族長鼓舞編成課間操,舉辦長鼓舞比賽,讓孩子們從小感受民族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瑤族蝴蝶歌》的旋律曾作為中央人民廣播定時播放的樂曲之一,被藝術院校編入大學音樂教材,成為富川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挖掘文化 振興鄉村
留住傳統技藝就是留住文明的記憶,讓更多的後輩子孫們記住血脈與鄉愁。
瑤族織錦技藝是平地瑤居住區婦女世世代代流傳的一種傳統技藝,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李冬梅作為富川平地瑤繡第四代傳承人,她不僅是民族傳統的手藝人、也是守藝人、更是創藝人。在熟悉祖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她不斷摸索創新,將瑤族織錦技藝已經在原來只有5種顏色的基礎上增加53種顏色。如今瑤族織錦技藝成功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名錄。她說:「接下來,我將融合衣食住行將富川瑤繡發揚光大。」
同樣,幾十年來,土生土長的李佛進一直沒停止過對花炮文化的研究與實踐,他帶領弟子們活躍在湘、桂、粵邊境和臨縣周邊地區。他們為自治縣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大慶及盤王節製作了幾十柱慶典大花炮,兩柱觀賞收藏型大花炮被富川瑤族博物館收藏。他本人也獲得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
如今,李佛進又謀劃在大花炮發源地的家鄉牛背嶺村,將瑤族大花炮文化和瑤族搶花炮項目開發成旅遊產業,借力瑤族搶花炮的民俗推上旅遊市場,助力鄉村振興。
徐維生是富川葛坡老屋櫟村人,考上廣西師範大學聲樂專業就讀兩年後,於2016年自動退學回村鑽研家鄉的非遺文化。平日裡他穿著傳統工藝染色的瑤族土布衣服;四處拜師走訪,學習蘆笙和長鼓的製作方法,還組織村民藝術團重學原生態瑤族長鼓舞。這一切,源於他對平地瑤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他說:「現在,懂得這些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了,我不想讓它們失傳。」
2014年,宋立泉從廣州回鄉創業,身為一個珠寶設計師,她看上家鄉的非遺文化,利用瑤族長鼓舞、瑤族花炮、蘆笙形象創造性地設計出富有瑤族特色的銀飾產品,創造「盤王印」原創瑤銀品牌,每年銷售額達20萬元以上。
文旅融合 脫貧增收
2020年6月13日,富川「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啟動儀式在該縣蓮山鎮拉開帷幕。來自全縣的40名非遺傳承人代表與市民、遊客齊聚上蓮塘村。在活動現場,瑤族蘆笙長鼓舞、蝴蝶歌、草龍、大花炮、織錦等一批瑤族非遺項目和傳統技藝的魅力,贏得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觀眾們情不自禁的跟著唱起蝴蝶歌,跳起長鼓舞,學著扎草龍,畫花炮圖,繡瑤繡。
此次活動是富川瑤族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具體體現。
2020年9月,富川古明城特色街區作為旅遊景區正式對外開街運營,把蝴蝶歌、上燈等非遺項目列入街區表演活動,建起集展示體驗和傳承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非遺工作室,豐富了特色街區旅遊項目,推動非遺項目「活」起來。國慶期間,特色街區迎來遊客3萬人次,比預期的還要好。
炒米油茶是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2016年富川縣朝東鎮岔山村以「古村+網際網路+美食」模式發展鄉村旅遊,以油茶和梭子粑粑美食作為亮點引來八方遊客,很快就讓岔山村成了「網紅村」。如今,岔山村特色美食一條街發展到30家油茶館,年純利潤高達二三十萬元。
從2018年起,富川依託上燈炸龍節非遺項目,舉辦富川上燈炸龍節暨國際龍獅爭霸賽,國內外龍獅專業隊伍紛紛前來參賽,進一步擴大了富川非遺文化影響力。
當地人社部門組織非遺傳承人開設瑤繡、織錦、扎龍等技藝培訓班,讓非遺手藝轉化成職業技能。目前,全縣共有300多人開辦織錦家庭工坊,有5000多名貧困群眾通過掌握非遺技藝實現脫貧增收。(文圖/王克礎 夏燕)
責編:葉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