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2021-01-08 網易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據了解,富川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項,分別是《瑤族蝴蝶歌》和《瑤族長鼓舞》;《溜喉歌》等4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布三批共43項。

  教授技藝 傳承文化

  「五嶺山歌就是多,出門兩步腳絆歌;世代種地又種歌,盼望走出大山窩……」賀州學院2018級學生潘水珍是聽著「瑤族蝴蝶歌」長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幫助家鄉脫貧。

  

  她加入「扶瑤織夢」創新創業團隊後,才體會到瑤族服飾中蘊含的文化魅力。在校內老師和校外傳承人的指導下,該團隊拜訪了600多位瑤鄉繡娘,錄製了2600多個小時的視頻,拍攝了3.7萬多張照片,收集963件(套)原生態瑤族服飾,共繪製1254種瑤族紋樣,建立瑤族服飾IP位址資料庫。在實踐中,他們探索出「高校設計生產+基地(扶貧車間)+繡娘(刺繡工坊)」的瑤鄉扶貧模式,年產服飾1.02萬件(套),各類工藝衍生產品3.6萬件,帶動了瑤鄉的發展。

  「扶瑤織夢」創新創業團隊設計的瑤繡作品還被許多博物館收藏,有兩種瑤繡圖案作品還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徵集,用於聯合國商務筆記本的裝飾。現在,賀州市的瑤繡繡娘達500多人,其中360餘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返鄉農民工,每年人均可增收1.5萬元以上。

  富川通過開展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活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走進大眾的視野和生活。文化部門在當地建立13個非遺文化傳承基地、8個非遺文化傳承點,每年開辦兩期非遺傳承人培訓班,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部門將瑤族長鼓舞編成課間操,舉辦長鼓舞比賽,讓孩子們從小感受民族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瑤族蝴蝶歌》的旋律曾作為中央人民廣播定時播放的樂曲之一,被藝術院校編入大學音樂教材,成為富川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挖掘文化 振興鄉村

  留住傳統技藝就是留住文明的記憶,讓更多的後輩子孫們記住血脈與鄉愁。

  瑤族織錦技藝是平地瑤居住區婦女世世代代流傳的一種傳統技藝,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李冬梅作為富川平地瑤繡第四代傳承人,她不僅是民族傳統的手藝人、也是守藝人、更是創藝人。在熟悉祖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她不斷摸索創新,將瑤族織錦技藝已經在原來只有5種顏色的基礎上增加53種顏色。如今瑤族織錦技藝成功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名錄。她說:「接下來,我將融合衣食住行將富川瑤繡發揚光大。」

  同樣,幾十年來,土生土長的李佛進一直沒停止過對花炮文化的研究與實踐,他帶領弟子們活躍在湘、桂、粵邊境和臨縣周邊地區。他們為自治縣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大慶及盤王節製作了幾十柱慶典大花炮,兩柱觀賞收藏型大花炮被富川瑤族博物館收藏。他本人也獲得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

  如今,李佛進又謀劃在大花炮發源地的家鄉牛背嶺村,將瑤族大花炮文化和瑤族搶花炮項目開發成旅遊產業,借力瑤族搶花炮的民俗推上旅遊市場,助力鄉村振興。

  徐維生是富川葛坡老屋櫟村人,考上廣西師範大學聲樂專業就讀兩年後,於2016年自動退學回村鑽研家鄉的非遺文化。平日裡他穿著傳統工藝染色的瑤族土布衣服;四處拜師走訪,學習蘆笙和長鼓的製作方法,還組織村民藝術團重學原生態瑤族長鼓舞。這一切,源於他對平地瑤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他說:「現在,懂得這些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了,我不想讓它們失傳。」

  2014年,宋立泉從廣州回鄉創業,身為一個珠寶設計師,她看上家鄉的非遺文化,利用瑤族長鼓舞、瑤族花炮、蘆笙形象創造性地設計出富有瑤族特色的銀飾產品,創造「盤王印」原創瑤銀品牌,每年銷售額達20萬元以上。

  文旅融合 脫貧增收

  2020年6月13日,富川「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啟動儀式在該縣蓮山鎮拉開帷幕。來自全縣的40名非遺傳承人代表與市民、遊客齊聚上蓮塘村。在活動現場,瑤族蘆笙長鼓舞、蝴蝶歌、草龍、大花炮、織錦等一批瑤族非遺項目和傳統技藝的魅力,贏得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觀眾們情不自禁的跟著唱起蝴蝶歌,跳起長鼓舞,學著扎草龍,畫花炮圖,繡瑤繡。

  此次活動是富川瑤族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具體體現。

  2020年9月,富川古明城特色街區作為旅遊景區正式對外開街運營,把蝴蝶歌、上燈等非遺項目列入街區表演活動,建起集展示體驗和傳承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非遺工作室,豐富了特色街區旅遊項目,推動非遺項目「活」起來。國慶期間,特色街區迎來遊客3萬人次,比預期的還要好。

  炒米油茶是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2016年富川縣朝東鎮岔山村以「古村+網際網路+美食」模式發展鄉村旅遊,以油茶和梭子粑粑美食作為亮點引來八方遊客,很快就讓岔山村成了「網紅村」。如今,岔山村特色美食一條街發展到30家油茶館,年純利潤高達二三十萬元。

  從2018年起,富川依託上燈炸龍節非遺項目,舉辦富川上燈炸龍節暨國際龍獅爭霸賽,國內外龍獅專業隊伍紛紛前來參賽,進一步擴大了富川非遺文化影響力。

  當地人社部門組織非遺傳承人開設瑤繡、織錦、扎龍等技藝培訓班,讓非遺手藝轉化成職業技能。目前,全縣共有300多人開辦織錦家庭工坊,有5000多名貧困群眾通過掌握非遺技藝實現脫貧增收。(文圖/王克礎 夏燕)

  責編:葉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湖北工業大學青佑之光志願服務團瑤族原生態非遺文化體驗遊
    項目名稱:瑤族原生態非遺文化體驗遊實施團隊:湖北工業大學青佑之光志願服務團項目概述及亮點成效:團隊自2014年赴富川開展支教調研活動以來,發現非遺文化傳承受阻問題。積極聯繫多方協助推動非遺文化傳播,2016年正式啟動「瑤族原生態非遺文化體驗遊」志願服務項目。經過四年的探索和實踐,聯合學校赴廣西富川研究生支教團進行實地調研,結合志願者專業特長,打造蝴蝶歌歌會、蝴蝶歌博物館、編制蝴蝶歌音樂劇、攝製「翅膀上的山歌」微電影。
  • 2021年賀州市富川縣赴高校招聘教師77人簡章
    【導讀】廣西華圖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富川縣人民政府發布:2021年賀州市富川縣赴高校招聘教師77人簡章,更多關於賀州教師招聘,富川縣教師招聘,教師招聘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和廣西教師交流群:712166760,獲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備考資料。
  • 臺上演著非遺劇種、臺下網紅直播帶貨 廣西非遺京城活起來
    「壯美廣西·多彩非遺」2020 廣西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北京)展示活動,12月12日在廣西大廈舉辦,活動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聯合主辦。
  • 抗擊疫情 廣西非遺人在行動
    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積極組織全區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作了一批鼓舞士氣、提振信心、傳播正能量的非遺抗「疫」作品,致敬英雄,助力抗「疫」。2月上旬起,廣西14個地市的非遺傳承人積極行動起來,通過侗畫、剪紙等形式,創作出上百餘部(件)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抗「疫」作品。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非遺廣東|「迴旋應節」——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瑤語叫「挨汪都」,又稱「打橫鼓」、「調花鼓」,是中國瑤族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分布於粵北山區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排瑤聚居地,多在瑤族傳統節日及慶祝豐收、喬遷或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瑤族長鼓舞傳說瑤族長鼓舞歷史悠久,據排瑤民間的傳說,長鼓舞是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他們的祖先從湖南洞庭遷徙到連南時帶來的,而且起源於一個動人的愛情幻想故事:古時勤勞英俊的排瑤青年唐冬比,與化名房沙十三妹的仙女相遇相愛,卻被玉皇強行拆散。
  • 【地評線】桂聲網評:做好非遺扶貧 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基因
    包括剪紙、刺繡、繪畫、金屬鍛制、建築營造等在內的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帶動城鄉就業、促進脫貧增收的作用。從2018年7月以來,文化和旅遊部支持地方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超過2000所,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增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明的標誌、記憶和載體,其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撐。
  • 連南瑤族自治縣在民族體育館舉行第四屆原生態長鼓舞大賽
    27日上午,連南瑤族自治縣在民族體育館舉行第四屆原生態長鼓舞大賽,13支長鼓舞隊伍進行現場PK角逐桂冠,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匯演。連南瑤族自治縣在民族體育館舉行第四屆原生態長鼓舞大賽。
  • 賀州市各區派出所地點及聯繫電話一覽
    【導讀】廣西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網絡綜合發布:賀州市各區派出所地點及聯繫電話一覽,更多關於廣西派出所,賀州派出所的內容請關注廣西事業單位考試網,以及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和2020廣西事業單位考試:788544395),獲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備考資料。
  • 【非遺】普洱又有兩家非遺扶貧工坊掛牌 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是國家「非遺+扶貧」的一種新型扶貧模式,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是文化和旅遊扶貧的重要舉措。根據《普洱市文化和旅遊局 普洱市扶貧辦轉發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普文旅聯發〔2020〕3號)要求,普洱市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紛紛掛牌成立,截至目前,已達19家。
  • 濟南市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再次成功推選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
    5月14日,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成功推選濟陽街道入圍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這也是繼仁風鎮以來,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成功推薦入選的第二個省級典型鄉鎮(街道)。根據《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工程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省文化和旅遊廳安排部署第三批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申報工作,依託非遺項目典型,區文化和旅遊局完善項目信息,整理項目資料,積極申報,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推薦項目成功入選,項目所在地濟陽街道列入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
  •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非遺產業的國際名片亮了
    該村貧困戶的收入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多年來脫貧方式單一。同時,村中存在空心化現象,留守婦女、老人較多,剩餘勞動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2018年,和平縣縣委、縣政府,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結合脫貧攻堅戰略,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託,紮根省定貧困村,採取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模式,將文化產業融入當地扶貧工作當中,用文化產業助力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 紀錄「非遺」 傳承文化
    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通訊員郭寶強、殷念慈攝影報導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 廣東非遺援藏讓老手藝活起來 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前言:為深度挖掘林芝市非遺傳統文化理念和工藝潛力,更好配合林芝土特產品傳統手工藝文創設計生產項目工作的開展,廣東省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下稱「南方文交所」)受廣東省第九批援藏隊和西藏林芝市旅遊發展局邀請,特組織林芝非遺細分領域培訓交流活動,系統體驗林芝非遺資源,講好林芝非遺故事,推進林芝市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廣西苗族服飾因各支系居住地不同,有的服裝質地、款式、紋樣相似,有的相差較遠。一、苗族服飾廣西苗族主要居住在隆林、融水、三江、龍勝四個自治縣。隆林縣隸屬廣西百色市,是百色市下屬唯一的一個民族自治縣。右上:南丹中堡苗百褶裙背面2010年南丹中堡苗族服飾技藝於被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太平橋鎮中心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引入少年宮,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好,培育特色校園文化,為將少年宮打造成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文化活動平臺和社會實踐基地,激發「非遺」活力,也力爭把學校少年宮建成資源共享、百姓滿意、家長放心、青少年喜歡的課外活動場所。這群正在學描樣的小娃娃們,在家裡從來沒有摸針線,課堂上積極性都很高。
  • 我們的全村福丨承德豐寧葦子溝村:「非遺+扶貧」 鋪就致富坦途
    建「非遺扶貧布糊畫就業工坊」,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絹人」項目,成立文化企業……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村工作隊把傳統工藝傳承保護與村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探索出「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新模式。
  • 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小罐茶與2020首屆中國非遺論壇大會達成戰略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最好的保護和發展時期,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對非遺傳承人深度關懷,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也將保護、研究、傳承、創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宗旨。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許紅海在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將以文化為紐帶,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拉近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同時也讓有著獨特優勢的「非遺」在帶動就業、在脫貧攻堅、在復工復產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