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長鼓舞,瑤語叫「挨汪都」,又稱「打橫鼓」、「調花鼓」,是中國瑤族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分布於粵北山區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排瑤聚居地,多在瑤族傳統節日及慶祝豐收、喬遷或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
瑤族長鼓舞傳說
瑤族長鼓舞歷史悠久,據排瑤民間的傳說,長鼓舞是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他們的祖先從湖南洞庭遷徙到連南時帶來的,而且起源於一個動人的愛情幻想故事:古時勤勞英俊的排瑤青年唐冬比,與化名房沙十三妹的仙女相遇相愛,卻被玉皇強行拆散。後唐冬比按照仙女的囑咐,在耍歌堂那天,果然打起制好的長鼓,跳起去南山砍琴樹制琴的艱辛經歷,跳了三百六十下,便飛上天與仙女團聚,再也沒回來。瑤家為紀念唐冬比與十三妹,便仿照他做的長鼓和跳法,每到耍歌堂時就跳起長鼓舞,從此在瑤家世代沿襲下來。
器 · 長鼓
長鼓舞的主要道具長鼓,宋、清兩代相關古籍均有記載。長鼓在瑤語中稱為「公」,瑤族長鼓長約三尺,中間小兩頭大,呈雙喇叭狀,用沙桐木為鼓身,中間挖空,兩頭蒙羊皮或牛皮作鼓面,並用麻線拉緊而成。舞時加背帶,把鼓橫掛於頸背,既便於拍打又便於舞蹈。
舞 · 蹁躚
瑤族長鼓舞有多種表演套路,或專門表現造屋動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動植物有趣的形態,舞蹈動作矯健粗獷、生動活潑、神奇怪異、充滿想像力。
連南瑤族長鼓舞屬廣場性的喜慶舞蹈,它是隋唐時期排瑤祖先遷徙到連南時帶入的,其後隨著耍歌堂的興盛而流行起來。
按表演形式分,瑤族長鼓舞包括「盤古長鼓舞」、「鑼笙長鼓舞」、「桌臺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種類型。
按表演人數分,它又包括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樁」、「矮樁」之分。 逢到春節、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傳統節日和耍歌堂的日子,排瑤民眾都會聚集到村前曠地或收割後的田野中,吹著牛角、敲動銅鑼、跳起長鼓舞,以歡慶節日。
樂 · 應節
長鼓舞以舞者擊鼓發出的音響節拍作為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頭髮出「咚」的一聲,左手持竹片彈擊鼓尾發出「啪」的一聲,雙手同時拍擊鼓面發出「咣」的一聲,三種音響加以變化組合,便組成了長鼓舞的各種鼓譜。有齊奏和一領一和兩種擊法,用[大圓圈鼓]鼓譜時要齊奏,即全體舞者的鼓點須一致,舞蹈動作亦齊整;而用[鼓頭]、[起換堂]、[圈背靠]等鼓譜時則要一領一和,即由一人領先半拍擊鼓,餘者跟後半拍和之,舞蹈動作亦伴隨鼓點進行。不論哪種擊法,鼓點在長鼓舞中都起著指揮作用,即使表演人數眾多,也能令動作和隊列整齊,變化有序。
長鼓舞以獨特的擊鼓節奏,剛勁敏捷的舞蹈動作,展示了瑤族人民勇敢剛強的民族性格和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是千百年來瑤族同胞生產生活的積澱和智慧的結晶,更是連南排瑤文化身份的標誌和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時也為研究排瑤的族源歷史、生產勞動方式、文化藝術的形成及習俗信仰等提供了可貴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瑤族長鼓舞已於2008年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