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學、照顧家裡的老人、做家務、幹農活……」每日圍著家忙、圍著地轉的他們,如今多了一份「活」,一份讓貧困戶擺脫了貧困,讓每家每戶都有了收入,讓自身價值得到了提升,讓富餘勞動力充分被利用,既可以照顧家又可以「改變」家的「活」——加工製作非遺文化產品。廣東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省,目前有人類非遺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47項,省級非遺項目701項。近年來,廣東省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託,將非遺產業送進千家萬戶,在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傳統手工藝振興中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不僅讓老百姓有了錢,也讓數萬非遺產品贏得了世界的關注。
彩扎產業進村入戶 鼓了老百姓的錢袋子樓鎮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西北部,是廣東省省定貧困村。全村共有637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共190人。該村貧困戶的收入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多年來脫貧方式單一。同時,村中存在空心化現象,留守婦女、老人較多,剩餘勞動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2018年,和平縣縣委、縣政府,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結合脫貧攻堅戰略,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託,紮根省定貧困村,採取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模式,將文化產業融入當地扶貧工作當中,用文化產業助力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和平縣各級黨政部門和幫扶單位支持下,樓鎮村由村集體、全體637戶村民和傳統彩扎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陳金明家族共同出資1500萬元成立了和平縣福樓醒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簡稱「工坊」),包括該村全部貧困戶在內的村民成為了公司股東,享受公司盈利分紅。
截至目前,樓鎮村通過彩扎文化產業扶貧在和平縣包括該村在內的13個貧困村設立了扶貧車間,吸納近300人就業。村民通過參與彩扎手工製作獲得工資收入,其中28名村民為特困戶,此外還包括一些殘疾人和老年人,月平均工資2500元左右,最高者可以達到近7000元。2019年工坊營業收入1140萬元,村集體獲得分紅41萬元;全村637戶村民獲得分紅71萬元,61戶貧困戶獲得分紅37萬元。
陳金明表示,工坊為使複雜的傳統製作工藝變得簡單易學,特意對製作工藝進行了改良,採用獨創拆分式製作流程,村民可以選擇較為擅長的製作步驟,也可以將材料帶回家中製作,不受工作場所和時間限制。「通過我們的扶貧產業,不僅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也做到了農業生產、第二產業就業和家庭照料三不誤。」
「以前做工廠學徒的時候只能掙到幾百元,現在我和丈夫兩個人都在做工坊的活,月收入能有一萬餘元。加入工坊後,不僅我們掙得錢多了,生活變好了,還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家裡的老人,重要的是還不耽誤幹家裡的農活。」工坊員工陳冬靜喜悅地說。
樓鎮村彩扎文化扶貧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周圍十多個鎮村村民就業,做強做大傳統文化項目手工製作市場份額得同時,還在不斷擴大海外市場,其彩扎醒獅產品遠銷東南亞、北美等華人聚集地區,得到了海內外用戶的廣泛認可。
2020年受國內外新冠疫情的影響,一些海外訂單應客戶要求延遲發貨,這給工坊帶來了不小的庫存壓力,「訂單一直在做,產品卻不斷積壓。」了解到工坊所面臨的困難,和平縣有關部門隨即撥發了30萬元的扶持資金用以擴建工坊庫房,以此緩解庫存壓力。「彩扎醒獅遠銷海外,不僅拉動了當地群體之間的關係,也拉近了民間文化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為與當代華人之間的溝通提供了良好氛圍。我們希望通過彩扎醒獅這項傳統技藝向世界繼續輸送中國的傳統文化,讓非遺產業在世界各地不斷開花。」陳金明說。
東藝宮燈走出國門 非遺產業享譽「海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向世界輸出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也是江門東藝宮燈傳承人李仰東的目標。宮燈源於東漢,盛於隋唐,而江門東藝宮燈發軔於南宋年間,1279年,江門新會崖門海戰結束後,南宋宮廷藝人、御師流落在江門一帶。南宋宮燈匠人把美術工藝傳承到江門地區,隨著地方文化的融入,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南派宮燈,東藝宮燈作為南派宮燈的傑出代表流傳至今。
東藝宮燈包含紅木雕刻、玉雕、中國結、中國書畫等多種元素,其製作工藝複雜,包括備料、開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在絹、玻璃上作畫、上色,並固定、安裝、結穗、掛飾、裝燈。雕刻時先以鐵絲鋸穿,再用刀刻,之後用鐵絲磨其空隙,另外還需要經過多次打磨修整。
江門東藝宮燈工作坊成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產品主要用於庭院裝飾、宗教祈福、景區市容裝飾等方面。工坊以「工作室+農戶」為模式,利用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宮燈訂單派發。宮燈製作工藝並非一日之功,農戶完成工坊訂單也是分工合作,工作室製作完成一部分,農戶完成一部分,一件宮燈產品由多個環節共同完成,而李仰東工坊裡的農戶多以製作中國結、流蘇等裝飾品為主。
東藝宮燈紮根民眾,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具有吐故納新的文化生命力。目前,東藝宮燈的主要市場除東南沿海、港澳臺外,還出口至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40多個國家,在海外華僑華人聚居地被廣泛使用。近100年多年來,東藝宮燈隨著貿易發展和華僑華人遷徙來到了世界各地,為了讓更多人喜歡東藝宮燈,也為了讓東藝宮燈被更多的海外華人華僑喜歡,李仰東還對東藝宮燈進行了改良,改良後的東藝宮燈變得更加美觀而又不失傳統。適應時代要求,滿足海外華僑市場需求的東藝宮燈去年生產超過2萬盞,2019年銷售量比2018年增長45%,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預計仍能與往年的銷售量持平。「2020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上也用了我們的東藝宮燈做裝飾,將傳統節日氣氛烘託得淋漓盡致。」李仰東自豪地說。
除了向海外傳播傳統文化外,工坊還注重東藝宮燈技藝的傳承與傳播,目前,已形成民間傳承、學校傳承、資料傳承、文化館傳承等一套傳承體系。面對今年突發的疫情,多項民間節慶活動停辦,李仰東和他的工坊員工利用短視頻平臺來傳播宮燈的傳統美術工藝,致力於將非遺多元化融入社會。「我們不僅要加強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要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加強文化自信,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宮燈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瑤繡「繡」出小康新生活 「文化+扶貧」助推鄉村產業振興乳源是廣東省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石灰巖山區、生態發展區於一體,是韶關市唯一沒有相對貧困村的縣。2018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812戶,共計7118人,其中無勞動能力貧困戶1276戶,共計1863人,貧困戶不僅分布較散,而且貧困程度較深。
近年來,乳源以瑤族刺繡、瑤族服飾等非遺項目為依託,積極發揮「世界過山瑤之鄉」的地域品牌優勢,將文旅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抓手。2019年,乳源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投入60餘萬元在乳源農旅小鎮設立打造全域旅遊集散中心暨瑤繡服飾傳承基地,並採用「政府搭臺,協會唱戲」的方式,與當地瑤繡文化促進會進行了密切合作。為大力培養繡娘,促進瑤繡文化產業長足發展,又設計推出了以「傳幫帶」方式為主的「繡美瑤鄉」文化志願服務項目,通過建立瑤繡傳承基地、瑤繡研培室,召集了一批涵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民間刺繡高手、創新型瑤繡企業代表等具有教學傳承能力的瑤繡志願者,開展瑤繡培訓進工坊、進鄉村等服務,有力提高了繡娘瑤繡技藝水平。
為推進傳承創新,煥發非遺新生。2020年,乳源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乳源扶貧辦與廣東省服裝飾行業協會合作,設立了乳源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此基礎上又引進「媽媽製造」等扶貧特色項目,將傳統瑤繡服飾進行簡約化、時尚化、生活化的創新設計和製作,將瑤繡圖文及色彩進行創新組合,運用到手包、耳環、掛墜、杯盤碗碟、抱枕等生活用品及文創產品中。乳源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點、基層合作社、民間協會為聯繫點,以點帶村,以村帶鎮,形成了以縣城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文化+扶貧」特色模式。
在乳源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趙詠蘭看來,工坊的成立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工坊裡的繡娘不僅包括單親家庭女性、貧困戶、傳統繡娘等,還包括一些普通家庭婦女。在沒有加入工坊之前,她們多是通過打牌這種方式來打發閒暇時間,不僅沒有收入,反而引發了不少家庭矛盾。加入工坊後,她們不僅利用了閒暇時間,還讓自己有了收入,就連家庭矛盾也逐漸消失了。壓力緩解了,錢袋子也鼓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價值得到了提升。「一些繡娘通過自己的繡品拿到工資時,會拉著我的手,含淚說謝謝。」
目前,工坊除了有專職從業人員8人外,還有兼職從事瑤族服飾手工產品生產的扶貧對象130多人,同時帶動周邊地區婦女1200多人。自2019年以來共開展了瑤繡技藝培訓30期,培訓了3000餘人次,設計推出了60個類別的瑤繡產品。工坊讓繡娘每人每年增收超過2萬元,為全縣扶貧戶增加經濟產值超過100萬元,推動乳源脫貧攻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此外,工坊還實行動態非遺傳承模式,與市場深度對接。通過參加國內各級各地舉辦的文博會、旅博會、文化旅遊節、非遺集市等文旅活動,充分展示瑤族刺繡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自身文化品牌優勢,積極走出國門,參加國際展覽、聯繫國際訂單,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我們希望瑤族刺繡能夠被更多的人看見,被更多的人喜歡,被更多的人記住,同時也被應用到更多的方面。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推動瑤繡產品走出國門,推動瑤繡產業享譽國際。」趙詠蘭說。
乳源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歐先鳳表示,未來,要繼續大力推動文旅扶貧,充分發揮好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貫通線上線下、城鎮鄉村、文旅行業的綜合作用及影響力,做好「文旅扶貧+」這篇大文章,推動形成文農旅融合、縣鎮村同步、產學研聯動的良好發展格局。要從發展全域旅遊視角出發,讓設計點亮城鄉新貌,讓瑤繡產品融入城市景觀、A級景區、星級酒店、精品民宿等,著力打造一系列文旅融合的旅遊新業態、新產品。要用好用活工坊平臺,在瑤繡文創設計和生產方面取得新突破,讓非遺產品故事化、動漫化、場景化,讓文創產品嵌入城市社區、美麗鄉村的方方面面,讓第一產業三產化,第三產業二產化互為衍生,賦予非遺產品再創造、再衍生、再發展的能力,真正探索一條講好乳源故事、勾畫城鄉新貌、書寫美麗鄉愁的「魅力瑤鄉·文化乳源」品牌體系發展之路。
(受訪者供圖)
記者:何杰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