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紅了,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0-12-28 四川日報

  • 富順高粱紅了,村民感受豐收的喜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秦勇攝(資料圖片)


        

      12月23日下午,自貢市富順縣龍萬鄉五餘村,村黨委書記陳宗海接到該鄉自力村村支書龍學海的電話,「陳書記,你們村何時開始高粱大棚育苗,我們到時要來參觀學習哦。」
      陳宗海回答,「沒問題,明年3月開始育苗,歡迎來參觀學習。」今年,龍萬鄉在五餘村試點高粱大棚育苗技術,讓五餘村的高粱畝產量提高10%,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龍學海看著「眼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勇 文銘權

    大棚育苗產量提高10%
      「今年高粱豐收,畝產達500多斤!」65歲的五餘村村民張正友家裡共種了15畝高粱,年收入2萬元。
      每天,他都會看看屋後的高粱育苗大棚,這是希望的大棚、致富「粱」,「明年還要爭取多種些。」
      擴大種植規模讓張正友嘗到了「甜頭」。以前他家靠種玉米、餵豬,年收入也就萬把塊錢,由於自己患病,家庭條件困難,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富順的氣候、土壤和水質,適合種植高粱,因此,五餘村也有種植高粱的傳統,但規模小,僅200畝。
      因產業基礎薄弱,五餘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
      沒有規模就形不成氣候。龍萬鄉決定在五餘村試點高粱大棚育苗,提高產量,帶動群眾擴大種植規模。
      「賣得到錢不?賣不出去怎麼辦?」一開始,張正友和其他村民一樣,充滿疑惑。
      「開動員會、聘請農技專家現場講課。」今年初,陳宗海絞盡腦汁動員村民種高粱,「採取集中育秧,提高產量,並且種植高粱每畝補助40斤肥料。」一系列措施,群眾的疑慮逐漸打消。
      說幹就幹。5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在張正友的屋後聳立起來,3月中旬,第一期育苗成功移栽,隨後相繼育了兩期。
      大棚育苗採取無土栽培,移栽的高粱成熟早、粗壯、產量高,畝產可提高10%。
      「要保持恆溫,在28攝氏度至30攝氏度之間最佳。」那段時間,駐村農技員嚴奎金每天都要給管護員朱德彬交代工作:進大棚看溫度表。
      付出終有收穫。村民在栽種後喜獲豐收,畝產達500多斤。全村的種植面積猛增至1300畝。

    保護價收購給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優糧出名酒。富順縣產糯紅高粱,其支鏈澱粉含量達到95%左右,對白酒特殊風味形成起重要決定作用的單寧含量在1.2%—2.0%,在白酒釀造中具有獨特優勢。
      富順縣政府先後與古藺郎酒、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企業籤訂釀酒高粱產業基地建設合作協議,對基地高粱全部實行最低保護價訂單收購,今年的高粱最低保護價每公斤6.4元,解除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15畝,產量4000公斤,賣了25000元。」如今的張正友,一舉脫貧摘帽。
      今年,富順縣種植高粱15萬畝、總產量5萬噸,實現總產值3.26億元,帶動全縣1.4萬戶貧困戶種植高粱1.2萬畝,戶均增收850元,成為富順的致富「粱」。
      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胡世剛說,在鞏固提升現有15萬畝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完善釀酒企業、經營主體和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三方共贏。
      下一步,富順縣將努力建設以代寺鎮李子村、童寺鎮天池湖村及長灘鎮同心村為核心的3個現代高粱產業示範區,面積近萬畝,並且有計劃地改造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促進高粱產業提質增效。
      依託高粱這一產業優勢,富順成為郎酒等多家國內知名酒企白酒產業鏈上的「第一車間」,也有了更高的目標:立足本土原材料優勢,尋求差異化發展,做大做強白酒產業,力求把富順「小曲清香型白酒」做成地理標誌品牌。
      今年8月,自貢市政府與五糧液集團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五糧液+彩燈」、五糧液釀酒專用、校企合作三個落地項目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共同打造傳統文化名片、共同建設釀酒專用糧基地,以及食品包裝、物流運輸、智能製造、陶壇供應、人才培養等多領域開展合作。
      根據合作協議,五糧液集團將在自貢優選資源稟賦較好、集中連片程度高、具有種植傳統,倉儲資源優良,交通運輸便捷的區域,發展釀酒專用水稻基地,實現5000噸/年釀酒專用水稻的產出規模。
      今年,富順縣萬壽酒業、瀘蓉酒業等多家酒企還齊聚富順,共商富順白酒產業發展路徑。參會酒企對富順爭取成為五糧液原酒供應基地充滿信心,對推進自貢市酒業集中發展區建設(五糧液集團富順白酒工業園飛地項目)充滿期待。

  • 相關焦點

    • 紅高粱讓村民生活紅火起來
      紅高粱讓村民生活紅火起來 2020-11-18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路寬了村美了 村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了
      路寬了,村美了,短中長期的致富項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來了。「俺們真幸運,西川有福啊!」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努力換來鄉村旅遊示範村40歲的劉曉旻出生於盂縣城郊,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工作。2008年,他成為盂縣南婁鎮的一名村官。
    • 我的扶貧故事|廖進:鄉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廖進在「幸福小院」宣講 熊軍萬 攝2016年3月,我來到協和鎮半坡村,該村人口居住分散,轄7個村民組,其中5個村民組地處高坡地帶,2個村民組為煤礦地質災害區,礦群矛盾突出,以傳統農業為主村民在合作社採收榨菜 熊軍萬 攝道路通了,接下來就是水的問題。
    • 紅高粱穗粒飽滿 田間地頭採收忙
      眼下正是收穫的季節,浮雲街道溪口村的百畝紅高粱也進入了收割期。  近日,記者來到溪口村,只見基地裡,一顆顆飽滿的紅高粱隨風搖擺,不停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煞是壯觀。不遠處,收割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來回穿梭,一派豐收景象。
    • 德陽市羅江區星光村:橘子紅了,腰包鼓
      5塊一斤的椪柑,4畝多的小果園,讓劉復東的腰包鼓了起來,信心足了起來。 一人富不算富。嘗到甜頭的劉復東,牽頭成立了星光村水果專業合作社,改變傳統的栽種模式,實施規範化、精細化管理,提升了柑橘的整體品質。這幾年,全村從幾畝蜜橘發展到如今1100餘戶果農種植3500餘畝柑橘,成為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 潼南小渡鎮:產業興旺腰包鼓 社會和美人心暖
      近日,在重慶市潼南區小渡鎮高壩村,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村民唐應見一臉興奮。 2年以前,唐應見一家三口還住在破舊的土坯房裡,家裡因為妻子生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辛與困難。如今,他家住進了新房子,養起了稻田魚,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家人心裡有著說不出的美。
    • 讓村民腰包鼓、生活旺
      時間剛入冬,獼猴桃基地裡的果子早已摘空,忙完一早上活路的村民們陸續回到合作社裡等開餐,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還沒有發展起獼猴桃產業之前,這裡連路都是沒有的,全是土泥巴山路。」2010年,杜國能和團隊先後去到四川蒼溪、河南鄭州、陝西周至等地考察學習獼猴桃種植技術與經營管理經驗,對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便在村裡討論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特色農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 集體腰包鼓 村民紅利多 走進任丘市陳家邊村
      為讓村民們過上好生活,這些年,陳家邊村從未停止過壯大集體經濟的腳步,闖出了一條吸納社會資金辦企業、參股控股搞經營、村企共建促和諧的發展之路。聯誼紙業有限公司是陳家邊村集體企業成立的集團公司,涵蓋造紙廠、鋁合金製品廠、玻璃纖維廠和水泥廠等多家工廠。
    • 淳安:楓樹嶺上高粱紅
      9月10日,淳安縣楓樹嶺鎮上江村文化禮堂外的曬場上,村民們正忙著曬高粱,一派豐收景象。據了解,9月初以來,楓樹嶺鎮1600餘畝紅高粱已陸續成熟進入收割期,各地農民們正通過機械和人工收割紅高粱,各村曬場上處處可見曬高粱場景。
    • 家園美起來 腰包鼓出來 新風吹進來 「巾幗美家行動」給村村帶來...
      被動變主動,家園美起來「我一起床看見屋裡屋外都是乾淨的,我問我爸,他說是你們給整理的,真不知道說啥好了,本來是我應該做的事情,真不好意思,以後會更加注意環境衛生……」略陽縣接官亭鎮何家巖社區董丹丹回憶起去年第一次遇到社區「巾幗美家小分隊」的場景,表情一如當時的羞澀。
    • 湖北興山:紅高粱讓村民生活紅火起來
      11月的湖北興山縣南陽鎮百羊寨村,400畝連片紅高粱隨風搖曳,猶如火紅綢緞,在田間舞動,飽滿的紅高粱穗,映紅了村民的笑臉。11月15日清晨,貧困戶王昌林和家人將一袋袋裝滿紅高粱穗粒的口袋裝上農用車,運到村裡的專業合作社出售。
    • 《紅高粱家族》鑑賞
      「高粱紅了,東洋鬼子來了,國破了,家亡了,同胞們快起來,拿起刀拿起槍,打鬼子保家鄉」,唱出了他們衛國保家的心聲。大刀、土炮、鳥槍、老漢陽、兩支手槍與三支大蓋子槍,是他們訓練與殺敵的武器。遊擊隊紀律嚴明,對餘佔鰲有養育之恩的叔父餘大牙強姦民女,司令抑制私情,最終按照任副官的意見,將他就地正法。遊擊隊堅持聯合禦侮,當餘司令和冷支隊長發生爭執,戴鳳蓮說:「這不是動刀動槍的地方,有本事對著日本人使去。」
    • 微洪江|安江鎮扶車村:橘柚飄香 腰包鼓漲心頭甜
      安江鎮扶車村因地制宜,在種植產業上下功夫、拓思路,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改良老舊柑橘品種,引進種植冰糖柚,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現在的扶車村橘柚飄香,村民腰包鼓了,甜在心頭。8月5號,安江鎮扶車村村民付秀良正在自家果園裡修剪樹枝,果園裡柚子和橘子已掛滿枝頭。
    • 莫言 | 紅高粱
      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悽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遊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裡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
    •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丨高粱熟來映紅了天
      隨著和順聯通黨支部年初種植結構調整時「能掙下」的諾言變現,收秋時節,陽社村22戶高粱連片種植戶歡快的笑聲和紅彤彤的高粱一起映紅了天。很長時間以來,陽社村的村民發展經濟沒有依託,形不成氣候。與和順縣山巒起伏、耕地斷斷續續不同的是,陽社村有一大片平整的土地,和順聯通黨支部計劃將村民種植飼料用的玉米調整為釀醋必需的高粱,借力醋業集團,通過特色種植、規模種植實現陽社村種植結構調整,邁好產業振興鄉村的步伐。
    • 「兩業」增收,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
      原標題:「兩業」增收,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多虧了裴大哥的開導幫助,讓我從思想上『脫貧』,現在我有一份穩定工作,一定會好好幹!」周末回到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老家的19歲小夥劉文浩開心地告訴記者,現在自己已入職湘潭的一家公司,一個月收入3000多元。
    • 濰坊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紅高粱大街變身景觀大道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4日訊為深度提升紅高粱小鎮建設顏值,以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助推紅高粱小鎮高品質建設,今年以來,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高標準推進紅高粱大街等區內主要街路提升改造工程,進一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推出了一張亮麗新名片。
    • 讀書筆記:《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家族》分為五個章節:紅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殯和奇死。五個章節既相互獨立又可以作為一個系列,構成紅高粱世界。接下來將從三方面談談我的感受。《紅高粱家族》在敘事上有明顯的視角轉換,在第一章《紅高粱》中主要敘事視角是我父親——豆官,但是「我」也經常跳出來。
    • 在《紅高粱》開機之時,張藝謀去高粱地一看瞬間傻眼了
      他找到當地農民說要種植幾百畝紅高粱,村民都挺高興的,種地還有錢拿,何樂而不為。結果在《紅高粱》開機之時,張藝謀去高粱地一看瞬間傻眼了,他這時才發現自己被當地村民給忽悠了。那一年,張藝謀36歲,還是陳凱歌的攝像。偶然一次,他在《人民文學》上讀到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一下就被他的內容所吸引了。
    • 奉節石崗:老屋變民宿 抱團發展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讓唐登武滿心歡喜的是,除了已納入政府規劃的明水村花椒康養山莊,僅是最近一段時間,轄區申報民宿的村民就多達80餘人。不僅如此,該鄉抓住奉節縣打造全域旅遊的契機,還將打造青龍觀、石神、紫雲觀等旅遊景點。思路一變天地寬。隨著農家樂的提檔升級,石崗鄉的鄉村旅遊面貌也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