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廖進,是黔西縣政府辦派駐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第一書記。先後在協和鎮半坡村、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駐村,與大家一起戰貧四年,我見證了兩個兩個村莊的「蛻變」。
2016年3月,我來到協和鎮半坡村,該村人口居住分散,轄7個村民組,其中5個村民組地處高坡地帶,2個村民組為煤礦地質災害區,礦群矛盾突出,以傳統農業為主,經濟基礎薄弱。初識半坡村後,我狠下心來要發展這個村,有了這個念頭,就開始召集村「兩委」召開會議,緊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開展大走訪、大摸排,抓協調,抓溝通,對熱點難點問題採取「一事一議」制度進行集體討論研究,做到不迴避不拖延,切實當好聯繫服務群眾的「聯絡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路員」、政策法規的「講習員」、基礎設施建設的「施工員」和矛盾糾紛化解的「調解員」。
半坡村僅有一條過村油路,連接各村民組的通組路和連戶路都未硬化,因路不通,老師不願來,導致村裡的學校在2016年停辦,孩子們要去協和街上或鄰近的鐘山鎮上學,極不方便。於是,我召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商量,決定向教育部門申請重新開辦學校。我們一邊動員本地教師積極回鄉任教,一邊抓緊申報公路建設項目,啟動道路硬化工程。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路通了,老師回來了,村小重新辦起來了。
道路通了,接下來就是水的問題。由於半坡村無水源點,2012年慶口組和沙坡組接通了鐘山鎮引入大關桂箐響水巖水源,因群眾種地等原因疏於管護,已全部損壞。了解情況後我立即擬寫申請,協調縣水務部門援助水管,動員群眾投工投勞修護管道,解決慶口組和沙坡組群眾的安全飲水問題。
在協和鎮駐村這兩年,通組路硬化起來、村小重新辦起來、自來水流起來,村莊美了,群眾富了。
兩個村民通過鐵石鄉青槓壩村美麗通組路 熊軍萬 攝
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轉戰到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任第一書記,這個村是黔西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轄10個村民組599戶1753人。
來到青槓壩村後,我積極引導全體村民走發展林下經濟之路。通過精心組織,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基礎設施入股等形式,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思路,按照「林上林下」經濟模式,林上以經果林為主,林下以種植牧草、辣椒、大豆等經濟作物為輔,實現以短養長,促進群眾增收。
鐵石鄉青槓壩村合作社在脆紅李樹下套種辣椒 熊軍萬 攝
目前,全村承包戶418戶,土地面積4833畝,退耕還林1000畝,經果林2000畝(其中脆紅李1300畝,石榴200畝,皂角等500畝)蔬菜250畝,大豆500畝,辣椒300畝,牧草1000畝。全村貧困戶100%入社,切實做好利益聯結,助推村級合作社發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鐵石鄉青槓壩村美麗通組路 熊軍萬 攝
如今走進青槓壩村,自來水流進家家戶戶,道路靚起來,路燈豎起來,院壩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校對:侯超 編輯:梅益銘